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9199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docx

整理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

产业融合化*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091)

[内容提要]: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

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一、产业融合:

一种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

1、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

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

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

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

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

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呈现自身的不同特征(见表1)。

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群。

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

新产业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改造,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为平台,关联产业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1]。

表1 信息化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征比较

传统产业技术特征

新兴产业技术特征

强调规模化经济

经验曲线

特定产品专业化

标准化

社会人本风格的工作方式

可塑性或多样性的成本高昂

领域/范围的经济化

战略和扩展

多方向柔性生产

多样化和个性化

非人本系统

可塑性或多样性带来额外利润

 

集中化

大型工厂和车间

供需平衡和生产流水线

平稳行进式经营

标准产品设计模式

低比率变动高稳定性

库存管理

强化组织为核心的概念

岗位细化及相关奖励

批量生产

分散化

分解/离散形式的加工能力

可塑化生产体系

起伏/转向式经营

大量订制产品模式

创新与强反应型

按需生产

功能为核心的概念以便于再组织

责任与职能扩大相联系

流动性系统生产

 

2、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

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在条件。

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

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信息产业,近几年来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已渗透到各产业,导致了产业的大融合。

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①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

其次,跨国公司根据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一体化经营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业融合,正在将传统认为的“国家生产”产品变为“公司生产”产品。

可以说,跨国公司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

再次,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

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

为了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更有竞争力,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发达国家放松管制②和改革规制,取消和部份取消对被规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人、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为产业融合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值得说明的是,技术进步加上放松管制并不一定就导致融合。

产业的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本产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在产业边界,产生了被学术界称为“死尸融合”的现象。

“死尸融合”迫使实业界对企业传统经营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企业重组(BT)、业务流程重组(BPR)、虚拟企业等管理模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促进产业融合开始直接进行管理创新的实践。

通过将管理创新、技术进步、放松管制结合起来,使产业融合变为现实。

3、对产业融合的不同理解。

对于产业融合,学术界对此论述因角度不同,提法各异。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哈佛大学的AnltaonyOettinger和法国作家Nora,Miac分别创造了Compunication和Telemation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他们将信息转换成数字后,把照片、音乐、文件、视象和对话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使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个现象称为数字融合[3]。

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1997)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4]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从产业变动的角度认为,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5]。

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6]。

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在对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以后,从动因的角度,把产业融合定义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并认为产业融合不仅出现在信息通讯业,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

他预测,不仅只在这4个产业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7]。

在我国,大多数学者从产业之间影响关系的角度主张,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产业。

岭言(2001)认为:

新旧经济的“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个以上产业融为一体,逐步发育成长为新的企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8]。

马健(2002)将产业融合的涵义概括为:

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9]。

周振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10]。

聂子龙、李浩(2003)认为:

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11]。

角度虽有不同,实质内容大致一致,即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及其强大的渗透力,打破了不同产业的边界,使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融合产业。

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也可以称之为交叉产业和边缘产业。

因此,产业融合的概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从狭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网、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从广义角度讲,产业融合一个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

它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进而推进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生产的发展[12]。

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导致产业融合的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将在更大产业经济范围内显现并发挥作用,从而使产业融合进一步拓展化,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4、产业融合的演进方式。

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的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

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

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即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融合);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比如机械仿生、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电子商务、网络型金融机构等。

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

即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13],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

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如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

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

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通过重组型融合而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

例如,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14]。

二、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

产业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

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1、创新性优化效应:

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

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高技术融入到其他产业中,影响和改变了其他产业产品生产特点、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价值创造过程,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核心能力[15]。

由于产业融合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使得某些产业容易改变结构的布局,敏捷地从一个产业过渡到另一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和发展。

由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广泛关联以及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成长性,产业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和消失可以使其他产业转换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并经过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连锁反映,使得一国的产业结构得以转换和升级。

以美国为例,信息化的机遇,对传统企业进行规模的改组和改造,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目前,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已比欧洲、日本高20%,服务业则高30%~50%。

2、竞争性结构效应:

产业融合促使市场结构在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动中不断趋于合理化。

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来自其他产业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竞争会进一步激化。

在产业融合之前,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从产业的严密定义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

但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原先有固定化业务边界与市场边界的产业部门相互交叉与渗透,使产业之间由原先非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

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大量来自其他产业的新参与者,使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9]。

竞争激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企业倒闭和企业吸收合并等悲剧发生。

在产业融合中,由于网络外部性等原因,也可能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垄断。

但与传统垄断相比,也已发生了变化。

其中,一个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

尽管TCP/IP协议与电话网中声音通信的线路交换技术截然不同,但Internet和电话通信的基础设施却同样使用物理电线和电缆。

而且,随着声音和电视信号被数字化,同一网络设施可同时处理Internet、电话和电视数据。

从这个角度讲,随着电信基础设施的融合,竞争趋于激烈,语音、视频和Internet服务的价格可能会更低。

但另一方面,产业融合也为企业提供了扩大规模,扩展事业范围,大大促进了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等。

产业融合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增强了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等。

在产业融合中发生的一系列企业合并、并购等活动塑造了新的市场结构,新市场活动反映了价值链的一个实质性变化,从简单的信息传输变成为内容的生产和包装,或提供在线服务和交易。

自由化和竞争使得信息服务的传输和发送已成为日常用品,并且将其转化为低边际成本、高容量的商业活动,从而改变了当前的市场结构[16]。

传统市场结构理论认为,有限的市场容量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生产的集中和企业数目的减少。

而在产业融合以后,市场结构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各产业间市场边界的消失以及政府管制的放松会导致市场结构产生两种互逆效应:

一方面,某一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使该产业内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并不断有新进入者参与到竟争中来,从而大大降低融合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与综合化趋势促使企业生产由大规模、标准化逐步向小批量、多品种过渡,规模经济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被范围经济所取代,在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企业间的横向购并或混合购并,导致竞争性企业数量减少,从而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3、组织性结构效应:

产业融合不仅导致了企业组织之间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

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是一种等级分明,层次繁多复杂,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的金字塔型结构,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现代信息经济社会。

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已步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的二元结构形态,虚拟企业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的主流模式之一。

虚拟企业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联合多个企业的知识和能力,共同创造某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是一种网络式的价值创造共同体。

虚拟企业打破了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纵向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横向管理。

产业融合所导致的产业组织创新,要求产业组织理论做出变革以适应产业组织调整的发展趋势。

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上来看,由于产业融合涉及到跨产业的企业行为与关系,局限于产业内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方法(如SCP范式),已经无法适应产业融合问题的深人研究,因而需要提出新的产业组织分析框架。

产业融合后,现行的产业管制政策由于不同产业间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复杂化而逐渐失去原有的效力,产业组织政策将从严格的市场准人向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转变。

4、竞争性能力效应:

产业融合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相关企业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产业的技术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和市场条件。

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转而又积极地推动了技术融合的发展,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因此,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具有内在的动态一致性。

技术融合提供了产业融合的可能性,企业把融合过程推进到各个运作层面,从而把产业融合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不同产业内企业间的横向一体化加速了产业融合进程,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

同时,产业融合对企业一体化战略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产业融合中企业竞争合作关系发生变革,融合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创新与灵活性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在这场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能力弱、灵活性差的企业会以更快的速度被淘汰出局[17]。

5、消费性能力效应:

产业融合有助于消费提升。

产业融合带来的经济效应对提升消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了人们收人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

“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产品最终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

(2)产业融合促进了更多参与者进人和开辟市场,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

同时,从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间整合所导致的成本(包括规模化生产成本,企业组织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节约,使大批企业极大地增值了其价值,这最终会通过收人的增长和价格的下降促进消费。

(3)产业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复合型高级人才。

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双重经济效应,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助推器。

人力资本投资本身是一个有良好劳动力市场前景的高级人才生产过程,本身可以带动就业增加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最终拉动力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能极大地带动生产增长[18]。

6、区域效应:

产业融合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状态与过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产业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运作边界,同时也会对打破区域边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起到重要作用。

(1)产业融合的发展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多样化、复杂化。

(2)产业融合提高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与重组。

产业融合将打破传统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地区之间的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发展新的业务,这将会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和重组,产生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

(3)产业融合将促进企业网络的发展,提高区域之间的联系水平。

产业融合带来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将成为区域联系的主体,有助于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4)产业融合扩大了区域中心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空间二元结构。

(5)产业融合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

[19]

三、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相应的措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产业不可避免的要与他国进行互动协调发展,美国持续多年的“新经济”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欧洲“绿皮书”指出,如果通过创造一个支持甚至把握这种变化进程的环境来迎接这一变化,那么就将为增加就业、经济增长、提高消费选择和促进文化繁荣创造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

产业融合理论自从产生发展至今,已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融合后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将成为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已产生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对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1、政府要为产业融合创造好的支持环境。

产业融合,使得原有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发生迁移,多个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重新组合,这一切的具体过程的发生,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比如企业的创新精神的激励,知识产权的保护,产权交易市场,信息、技术、法律等服务的支持。

在信息化的产业融合中,尤其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撑。

例如,电子交易的法律保护、个人资料与隐私的保护,以及消费者保护的水平等,都直接关系到产业融合性服务的发展。

如果政府这这方面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用户或消费者可能对这类服务以及相应的系统缺乏信任,从而将阻碍产业融合的发展。

总之,一个好的支持环境可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降低交易费用和使交易活动加快,保护市场主体(企业)的合法权益,改进市场的决策与管理[20]。

2、适应产业融合的要求和原则,适时改变现有产业管制政策。

产业融合要求政府必须密切关注受规制产业的动态发展,把握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受规制产业的影响。

根据本国的技术、经济状况,较为准确地把握具体产业的边界,了解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规制政策的挑战,对已经发生变化的产业放松经济性规制或进行规制改革。

产业融合的变化,从总体上讲,是要求更加宽松的环境。

这对市场准入及许可方面的管制程度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产业融合带来的新的管制问题,是前所未遇的。

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即在融合的新时代,产业的游戏规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产业融合过程中,技术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格局。

这些重大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管制政策,对管制的内容及标准形成较大的冲击。

为了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解决传统规制政策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开始对规制机构和规制政策进行改革,出现放松经济性规制与进行激励性规制改革、加强社会性规制并存的现象。

我国传统的管制模式,是条块分割制,把资源按地区、按部门分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现象,这种管制模式与产业融合的技术与市场的需要是抵触的,随着产业融合的进行与深人,这将成为产业融合的大障碍。

传统产业分立的多重管制体制将不再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和原则,必须走向管制框架的融合,采取单一管制。

在产业融合的事实面前如果不打破各部门的既得利益、继续采取传统的管制框架,必将阻碍资源的自由性流动,制约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问世,也将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带来社会福利的极大损失。

因此,产业融合不可避免地要求改变我国的产业管制框架,我国的产业管制框架也应进行调整。

要尽快形成条块结合的、辐射联系的管制模式,打破部门分割及行政垄断局面,打破部门、行业、城乡的界限,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在产业间形成合理的经济联系,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

[21]

3、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各产业间的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与产业平台。

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的融合。

技术创新是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政府应重视和鼓励关联度高的产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培育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自主化是一个国家产业竟争优势的主要标志,企业技术标准将成为决定融合型产业竟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网络设备开发滞后,商品化程度很低,大批尖端技术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

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对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性技术、战略性技术集中各方面力量重点开发,形成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知识产权。

发展高新技术的主体是企业,国家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投资,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建立产学研的技术网络,加快我国产业技术的发展。

应在产品中植入信息技术,实现产品功能整合,提高产品档次,使产品成为智能产品、数字产品,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4、推进信息化业务关系,实现业务融合;以市场为向导,推进产业市场融合。

应该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客户关系与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价值管理(VBM),实现生产经营体系耦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电子文字交换(EDI)与外部相连接,跨越机构与空间的限制把更多的资源和用户连接起来。

这样,不仅企业内部的大部分业务活动日益融合,而且企业之间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业务交叉,特别是企业之间交易活动的业务将在新的平台上日益趋于融合。

市场融合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没有市场融合就不可能有产业融合的形成。

随着数字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运用,构建起了互联互通的数字化信息流和服务流,大大突破了曾经分割不同行业的障碍,使越来越多的服务产品通过同一平台传递到用户手中,促进了市场融合。

由于这种市场融合带来了更大范围综合性的竞争,增大了竞争的强度,促进了市场融合的进程,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必须鼓励企业不断开发新市场,以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5、建立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

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要顺应融合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