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9360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 2.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2

24 唐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

想象结合,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教师设疑,适当点拨;学生交流探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

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

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2.背景资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

次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知识链接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

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

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既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

清晰的生活场面。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挂罥(juàn)坳(ào)广厦(shà)

庇(bì)突兀(wù)

(2)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见”同“现”,出现。

(3)古今异义

对面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②被动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表被动。

)三、朗读指导

读最后一小节,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

“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

整个诗节读连贯,表现出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秋高:

秋深。

怒号:

大声吼叫。

挂罥:

挂着,挂住。

罥,挂结。

对面:

当面。

俄顷:

不久,

一会儿,顷刻之间。

恶卧:

睡相不好。

裂:

使动用法,使……裂。

雨脚如麻:

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丧乱:

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

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彻晓。

大庇:

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盖,掩护。

突兀:

高耸的样子。

2.重点句子翻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为每一小节诗歌拟一个标题。

答案示例:

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屋漏无眠——盼得广厦。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示例:

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归来倚仗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

答案示例:

叹自己命苦,叹周围的人苦,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使诗的意境有何变化?

答案示例:

由个人遭遇扩展到社会现实,由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意境扩大了。

3.诗人为何长夜难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示例: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

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

“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诗中描写风之猛烈的“卷”字,可以换成“刮”“吹”等字吗?

为什么?

答案示例:

不可以。

“卷”字好,因为很形象,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飘转”“沉”相对应。

2.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找出来赏析一下。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

硬了。

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3.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答案示

例:

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语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

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

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

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这首诗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

这首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心愿,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闻官军收河南河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六、课堂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

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抽背课文,复习巩固生难字词。

二、新课导入

白居易的诗浅近平易,我们曾学过不少他的诗,今天,我们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卖炭翁》。

三、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于河南新郑。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和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卖炭翁》出自白居易《新乐府》组诗,自注云:

“苦宫市也。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但当时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怀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两鬓(bìn)辗冰辙(niǎn)翩翩(piān)

两骑(jì)口称敕(chì)叱牛(chì)

一丈绫(líng)系(jì)

(2)通假字

①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辗”同“碾”,碾压。

②系向牛头充炭直(zhí)(“直”同“值”,价钱。

四、朗读指导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

苍/十指黑。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3.牛困/人

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五、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烟火色:

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

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

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

使人怜悯。

辗:

同“碾”,压。

辙:

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市:

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

轻快的样子。

骑:

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

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敕:

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叱:

喝斥。

牵向北:

指牵向宫中。

2.重点句子翻译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2)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六、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

一位老翁烧炭、运炭、卖炭未成,最终炭被抢夺的事情。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

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答案示例:

地点在长安城附近的终南山上。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卖炭翁的苦?

答案示例:

烧炭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生活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炭苦: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心里苦: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作者是怎样描述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答案示例:

天寒——一尺雪。

地冻——辗冰辙。

人苦——人困牛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碳车、日已高。

3.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

你可以从哪些诗句感受到这一点?

答案示例: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

“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卖炭翁的勤劳。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答案示例:

“翩翩”本意是轻快的样子。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答案示例: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这首诗灵活地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诗中先以“两鬓苍苍”突出卖炭翁的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使得老翁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的同情。

再以老翁的“衣正单”和夜来的“一尺雪”以及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老翁的“可怜”,从而又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

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

接下去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