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9613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docx

宁夏湿地景观规划

项目名称:

宁夏阅海湿地公园规划

项目时间:

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

项目委托单位:

宁夏阅海湿地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

项目首席规划设计师:

刘滨谊博士教授博导

项目组主要成员:

讲师李瑞东

博士生张琳

硕士生王颖、陈筝、赵文俊、孙晓倩、陈静、刘婷、汪洁琼、吴双魏怡、王鹏、王心伊

德国柏林工业科技大学研究生Anton、田文革

1项目概况

天下黄河唯富宁夏,绿洲阅海温润银川。

在曾经湿地延绵的宁夏银川,今天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旅鸟留鸟在此繁衍生息。

银川境内的湿地水系约5万多公顷,大小湿地417处,其中包括紧靠市中心的西湖湿地群、黄河泛洪区湖泊湿地、黄河滩涂湿地群等。

2002年,政府投资2亿,开始进行大小西湖的水渠贯通改造。

工程以阅海湿地公园为重心,通过扩整三一支沟、银新干沟、沿渠连接十字连湖、宝湖、华雁湖、小西湖、阅海、北塔湖等湖泊湿地3.57万亩,至2010年,将连通完成30公里的景观水道。

宁夏阅海湿地公园地处银川市城市中心区内,距市中心约6公里,规划面积2774公顷。

基于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规划划定控制区近4平方公里。

2设计框架

规划历时一年多,历经六个阶段。

分别是:

第一,前期调查以及国内外案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平衡规划理念”;

第二,围绕理念进行现状分析,并作侧重性三个替选方案:

方案一主要侧重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人类游憩活动的矛盾,方案二侧重于如何在保证生态价值的前提下高效利用土地,运用尽量少的投资提高经济收入的现实问题,方案三则主要侧重于促进水资源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创造丰富多彩的水上特色游憩活动,打造“江南阅海”;

第三,通过替选整合,结合旅游项目策划,初拟总体布局;

第四,专项规划多次反馈于总体布局,提出修改意见;

第五,确定总规,对比检验规划效果,提出生态冲击、游憩管理、分期建设等管理举措;

第六,对重点地段,提出详规划。

3规划目标和理念

规划以阅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湿地生态、湿地利用、湿地旅游三大理念出发,规划定位旨在建立以“湿地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特色的中国西部第一个湿地公园。

2006年6月,宁夏阅海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审批,成为继杭州西溪湿地和江苏溱湖湿地公园之后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1)湿地生态

湿地生态旨在平衡人类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作用,平衡受到影响的全部生命和非生命因子间互相关系。

目的在于进行科学、合理的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以本地乡土物种为主进行湿地恢复,建立持续的城市湿地恢复监控机制,在湿地游憩活动开发的同时,控制核心区的人为干扰,对阅海湿地公园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与开发。

规划是以生态为基础,并作为贯穿整个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规划中,主要针对湿地水系、湿地植被、湿地生物(鸟类为主要特色)三个对象,分别对湿地中生物个体、种群及群落与环境的互相关系;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演替;湿地的评价与管理等进行一定的研究,从而融合湿地利用和湿地游憩建设综合性的湿地公园。

2)湿地利用

湿地利用强调的是湿地的效率、有效性和各种使用方式的相互比例(结构)、空间关系。

湿地生态主要强调的是整个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物理环境和其上生存的各种生物)的和谐关系,而湿地旅游主要强调人的使用(特别是游憩使用),如何调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在同一空间上将多种使用不相冲突的叠合起来,让以往单一保护逐步向为整体保护和与利用相结合的保护转化,让湿地得到高效利用和综合保护。

湿地利用议题主要通过交通组织方式、土地利用平衡、经济收益以及自然变迁和人类利用空间作用产生的景观格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和论证。

其中,考虑到湿地公园这一全新概念的双重性,它既有城市公园的性质(市民使用),又有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尺度和综合性),土地利用采用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两套标准进行统计,规划设计上主要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和《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3)湿地旅游

湿地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在从旅游游憩的角度出发,解决游憩活动中的丰富性、吸引力、容量、景观视觉上问题。

充分发挥游憩活动中的活力、扩散力、吸引力,以带动旅游竞争市场的占有率,市场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人的旅游活动(特别是水上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生态旅游。

其中从市场竞争分析、景观视觉、游憩活动、游憩景观等方面进行规划。

4旅游市场项目策划

规划市场定位为银川及周边地区的市民、外地旅游者创造一个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的好场所,提供丰富、精彩的水上游乐及观赏项目,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游客能够通过各种游憩活动了解湿地、爱护生物,从而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寓教于乐。

项目主要包括生态观赏类项目、娱乐健身类项目、休闲度假类项目、风情体验类项目和宗教文化类项目,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态旅游。

5功能分区

宁夏阅海湿地公园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湿地湿地保护、湿地展示、湿地游览以及管理服务四大类功能以及14个分区。

5.1湿地保护

即核心保护区,以原有大西湖水面为主,主要针对水域以及水禽栖息地保护,规划面积约247.88公顷。

5.2湿地展示

在保护区外围建立的区域,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同时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

分为生态观光区、生态游憩通道、湿地观赏、水禽养殖以及鸟类科普区两个部分。

5.3湿地游览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游览活动,同时兼有部分休闲度假功能。

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区、滑雪运动区、商务休闲区、休闲度假区以及预留发展区。

5.4管理服务

根据功能以及区域细分,又分为南入口服务区、管理服务区、后勤服务区三部分。

6规划布局

公园设置四个入口,分别为南入口、西入口、东入口,另外在南入口东侧设置水上入口。

其中,最主要的人流从南入口进入,可以换乘游艇或者电瓶车到达各景区,西入口主要接待滑雪场和湿地观赏区游客,东入口主要考虑从亲水大街方向来的游客,以及东面农场新镇和休闲度假区的游客。

公园的交通组织分为车行系统、自行车行电瓶车行系统、船行系统和步行系统。

其中景观路和堤仅限电瓶车自行车通行,限制车辆进入。

公园南面入口区作为主要的综合接待和车、船、电瓶车、自行车换乘中心,保留良好的原有芦苇湿地作为核心保护区,除了东侧开设一条水上航线以外,禁止游客进入。

其北面作为主要的生态缓冲区,安排平缓的水上观赏活动。

东面的水上活动区开展水上运动,而北面的休闲娱乐区主要是更多参与性的浅水活动。

利用北面西侧的现有鱼塘水网,根据大小西湖连通工程的需要,疏通北面水系。

绕城高速以南,沿水开展渔家乐、农家乐活动;绕城高速以北,重建湿地生境,同南侧芦苇湿地一起,作为未来主要核心保护的鸟类栖息地以及不受干扰的繁衍地。

公园设立12个精品景区:

“苇荡飞鸿”(核心保护区)、“雪山飞鸟”(滑雪运动区)、“柳岸闻莺”(湿地观赏区)、“阅海水苑”(休闲度假区)、“水韵江南”(休闲游乐区)、“西夏民耕”(农家乐)、“江枫渔火”(渔家乐)、“贺兰绿海”(生态观光区)、“长溪飞鹭”(鸟类科普区)、“阅海观雪”(生态游憩通道)、“天天渔港”(湿地观赏区)、“天街灯火”(南部餐饮一条街——商务休闲),控制范围内还有穆斯林大世界景区。

另外设置管理服务区、入口服务区、南入口、西入口和新镇作为公园的服务支撑系统。

7专项规划

针对湿地生态、湿地利用以及湿地旅游三方面进行专项规划。

首先,湿地生态环境是湿地公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规划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采用分级和分类(水系、植被以及生物保护)两种保护方式,并采用相应的措施和要求,确保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利用则是通过道路交通、土地利用以及夜景灯光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湿地旅游规划方面,结合资源以及地方特色,从游憩线路、游憩景观视觉、“桥文化”专项以及游憩的生态冲击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规划。

8规划效果比较

8.1湿地生态

通过规划,湿地生态资源、鸟类栖息环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

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区域主要分布于人类干扰少,生态背景好,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规划以风景保护用地和风景点建设用地形式得以确立和完全保护,严格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扰。

8.2湿地利用

比较规划前后,首先是交通利用效率的提高。

原有零碎的、不成体系的交通得以整合和体系化。

规划设计了车行系统、电瓶车系统、自行车系统、船行系统、步行系统和入口停车场码头系统六个部分组成的完善的交通系统,同时将旅游活动游线和辅助服务交通系统进行了合理的组织。

其次,通过规划,土地利用由原有较为单一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具生态保护的粗放型利用方式,改善为兼具生态保护、旅游游憩、农业生产、房产开发等多种利用方式复合的集约型利用方式。

8.3湿地旅游

通过规划,湿地旅游的区域由原来只有滑雪场和部分景观建设区,扩大成了游憩密度各异的各个景区,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游憩活动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