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9964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40 大小:21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0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0页
亲,该文档总共2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2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docx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

1.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

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

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

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

①主体不同

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

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围是政策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

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

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2.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答: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决策的学问,公共政策学即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又研究公共决策行为的不同方面。

(1)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包含以下类型:

①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只有在对象具备组织特征或者参与组织决策过程或对组织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的情况下,才可能成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例如,非典期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多项防治非典的措施,这时的北京市政府就成为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②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例如,当企业发布某项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时,企业的决策行为属于私人组织的决策行为,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而如果该措施由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发布,则该决策行为就成为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③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例如全国人大制定《物权法》,这种立法行为就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④公共政策学研究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即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政策行为。

例如,在非典期间,北京各医院、高校、国企单位都制定了相应的防措施,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决策行为也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2)公共政策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①公共政策

a.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例如北京市政府为治理城市拥堵,限制城市居民汽车拥有量,制定了汽车限购政策。

b.政策群和政策链:

例如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涵盖了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成千上万项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的导向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可以把所有这些政策视作“改革开放政策群”。

政策链例如国务院为限制房地产行业过热,调控房价,保障民生,先后出台了国六条、国八条、新国八条、国十条等多项政策,这些政策共同构成了一个政策链。

c.政策一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的多项政策均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均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作出的正确决定。

②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的方面就是政策系统。

例如国务院在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时,国务院是公共政策的主体,房地产行业是公共政策的适用对象或政策的客体,在制定过程中,国务院向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征求制定意见,而各级地方政府又将政策的具体执行效果反馈给国务院政策部门等等,这一系列的政策制定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系统。

③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决策行为使政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成为一个整体,而决策行为是一个从政策问题的认定到政策目标的达成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

例如在三峡工程政策的制定上,中央曾对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效益等方面做过多次的、反复的、系统的论证,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并多次召集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讨论,最后才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表决通过。

3.公共政策学的科学追求能否使这门学科完全具备科学的品格?

科学主义的认识论对公共政策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公共政策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答:

公共政策学的科学追求使得这门科学完全具备科学的品格。

公共政策学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科学追政策研究的根本诉求,政策分析则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品格。

该学科的这一特征在公共政策学发展史上经常成为研究和争论的一个焦点。

(1)公共政策学的科学特征

①科学是人类对于世界的一种认识与把握,是人类以特定的方法与工具对自然、社会、入文等固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事物自身及其相互间的因果联系是一种规律性关系。

具有客观的普遍必然性的因果规律是科学探求的根本规律,对这种根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科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的品格就是从科学的上述规定性中衍生出来的。

②科学拥有四个品格,即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注重简单性原则。

公共政策学属于社会科学。

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地使自身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科学的品格,并为此热衷于从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信息技术、控制论以及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中引进概念、分析工具、研究手段和研究程序,公共政策学的这种科学追求使这门学科具有完备的科学品格。

③科学追公共政策学的根本追求,即借助于一定的方法、程序和手段以尽可能充分地使科学的品格在研究过程特别是研究结果中得到实现和体现,为实现这一追求,许许多多从事公共政策学研究的人们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从而形成了研究公共政策学的方法论体系。

(2)科学主义认识论对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影响

①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五种: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后现代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②这五种认识论是公共政策学方法论体系中具有首要意义的那一部分,它们对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下形成和发展的公共政策学,分别具有统摄性、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

a.公共政策学是首先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依据的认识论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尤其是这二者的调和形态即逻辑经验主义,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b.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学,其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同时由于这门学科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过直接引进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所以西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3)公共政策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当代公共政策的研究者大都倾向于认为这门学科既具有科学的特征又具有艺术的特征。

这里的“艺术”,指的是政策研究中人的主体性特征,即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的个体的和群体的精神世界与价值取向。

公共政策学具有科学的特征,使它从社会的结构、体制、功能、作用的角度来界定人的本质;公共政策学具有的艺术特征,则使它从洋溢着灵性和诗性的人的角度来看待政策过程的性质、意义与合理性。

公共政策学真正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因为“它是科学的追求,这表现在它也像一般规科学那样需要评估、检验和证实。

它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它十分重视人的经验、直觉和创造力。

4.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哪些方面?

公共政策学应按照什么样的程序作研究设计?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的快速分析初步方法?

答:

研究方法是公共政策学的第二个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验主义

a.经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b.经验主义强调人的认识需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

c.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经验主义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

e.知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②理性主义

a.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而不是感觉经验;

b.理性主义总是把一般而不是把个别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

c.在是否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的问题上,理性主义持肯定的态度;

d.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归纳法作为人类认识工具所起的作用,认为用归纳法得出的知识完全是偶然的,尚不具有真正的知识所具有的形式,顶多只能用作一般原理的例证。

③逻辑经验主义

a.经验证实原则,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原则,它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

b.经验证实原则必须将数理逻辑用作分析和论证的工具;

c.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④后现代主义

a.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与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b.后现代主义主自然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c.后现代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d.后现代主义重视非理性、反理性和超理性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⑤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相比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a.全面性,或者说由于它综合了各种片面的知识中的正确的方面,因此,它本身就有最少的片面性;

b.实践性,或者说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个别与一般、整体与部分、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2)公共政策学应按照以下程序做研究设计:

①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②确定假设;

③收集系统资料;

④资料分析;

⑤做操作性研究;

⑥写作研究报告。

(3)公共政策学快速决策分析的初步方法具体指:

公共政策学快速决策分析法分为六个步骤:

认定及细化问题、建立评估标准、确认备选政策、评估备选政策、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以及监督政策实施。

每个主要步骤都可分成更加细微和具体的做法。

由于政策分析者所受的训练不同、分析能够得到的时间不同、问题的复杂性不同、获得的资源不同以及组织间的联系不同,因此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路径来完成政策分析的这一过程。

快速决策分析的整个分析过程和各个主要步骤都配置了适当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不管是属于定性方法还是属于定量方法,都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大都简单易行。

5.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答: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

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1)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政策研究者,做政策分析都需借助概念进行思维,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是用概念的形式来表达的。

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决策行为都不是静态的和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动态过程。

而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反映这一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

如果其中的一个概念搞错了,那么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就跟着发生根本性错误,并最终导致决策失误或得出错误的研究结果。

(2)次级概念是指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

次级概念的形成和使用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

大量的次级概念直接来源于某一位学者的某一项公共政策个案研究,往往在概括公共政策的共同本质和揭示普遍规律上具有不成熟性,因此它们在这个学科的概念体系中的地位是不稳定的。

(3)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的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在公共政策学形成的过程中,一系列学科特别是政治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为这个新兴学科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公共政策学的许多概念都是直接地从这些学科的概念体系中借鉴过来的。

之所以称这一类概念为边际概念,是因为仅凭这一类概念还不能判断公共政策学已经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

但是,这一类概念运用的效果却未必是边际性的,实际上往往对学科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为什么发达?

答: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1)史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史官制度对于中国政治的作用,就是统治者热衷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治史者则热心地思考和辨析以往的统治者的为政得失,以期自身的价值通过自己的著述影响当今和以后统治者的行为而得以实现。

结果,中国古代的史学著作从这个角度来看都成为政策研究著作。

这一传统对现代和当代中国的政策行为和史学研究,仍有重要影响。

(2)策士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知识人和思想者阶层,一般被视为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

这些士靠自己的政策规划、政策分析和政策预测能力以及雄辩的口才和文笔为古代统治者提供政策信息和政策参考,在中国古代的政策体系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

(3)谏议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中国古代历来实行的是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决策权掌握在君主手中,但是君主在作决策时,常常会听取臣子的建议,臣子负有向君主反映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职责。

(4)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录用机制,它也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项制度。

这种机制在制度安排上在上是选举,在下是求仕,不管是选举者还是求仕者,都重视政策能力。

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参与政策讨论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平台,政策和施政能力也在这一制度中得到巩固和提升。

7.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斯·韦伯在哪些方面为公共政策学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答:

随着现代公共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政府政策的观察、研究和认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产业革命起到20世纪初叶,直接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斯·韦伯,他们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为公共政策学奠定了理论和万法论基础。

(1)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他的主和建议对当时英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他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围和方向。

③在研究方法上,亚当·斯密以经济人的“利己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个人利己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受利己主义的支配。

经济人假设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是亚当·斯密构建其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本分析方法。

这一分析方法对后世的政策分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是:

①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他将战备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克劳塞维茨所作的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一个典。

③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政策研究作出的贡献主要是:

①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总路线、总纲领)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围与方向。

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运用这一方法论进行政策研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政策的本质,更有可能认识政策系统和政策环境之间、政策过程的诸环节之间、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或某种相关性,以及表层的因果关系或相关性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的作用。

(4)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

①他强烈地主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作文化科学。

韦伯理论中的文化解释、价值关联和价值分析对公共政策学的后行为主义时期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或伦理考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②韦伯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两个基本因素:

动机和目标。

目标合乎理性的行动是一种理想类型,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动是不尽合乎理性的,常有相当多的非理性的因素。

目标合乎理性的行动这一理想类型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它与人的实际行动的比照中使后者的非理性因素得以凸显。

由于各种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掺杂程度不同,实际行动合乎理想类型的程度也就各有差别。

韦伯这一理论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③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

按照这个决策模型,理想的决策系统就是由极少数人组成的最高层次的决策控制,由下级行政人员负责执行,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是一个自上而下单项的命令传递关系;政策执行者的方案选择要体现对政策制定者的服从和遵行,而政策行为的宗旨或目标都由政策制定者在法规或指令中事先确定。

④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主要就是提出理想类型和主价值无涉。

韦伯的“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

8.20世纪前半期哪些历史条件对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答:

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孕育成形而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

这门学科得以形成的历史条件,一些是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造成的,另一些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

其主要条件有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这是三门相互联系的交叉学科。

“三论”的后续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就是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大系统论”,大系统论试图把“三论”组合成为统一的理论方法的体系。

(2)决策科学的形成

决策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决策的规律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前者取得的所有重要研究成果都直接地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容。

当然,公共政策学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对决策科学的进展也有助益。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行为科学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孕育于管理学领域,“行为主义”是从现代心理学中借用过来的一个概念另外,从方法论上讲,行为主义政治学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也有着重大影响。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市场失败”推动着经济学家寻找救治方案。

凯恩斯主义被西方的政府认为是最佳的方案。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如下影响:

①公共政策对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

古典自由主义力主尽可能不干预经济、社会体系的运行,对干预约的负面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强调,因此政府就没有必要制定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活的政策。

而凯恩斯主义反其道而行之,同时许多的政府的实践也证明,公共政策是能够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健康运行产生益处的。

于是,公共政策领域乘势大大扩展,通过政策履行的职能由政治统治的领域大旗鼓地进入宏观管理的领域,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政策一个接一个地被政府制定出来,因而为改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系统、提高政策的质量,公共政策学就成为一门呼之欲出的学科了。

②尽管许多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政,二是实行政策咨询。

结果,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政策评估开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有些应运而生。

这也对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9.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各阶段有哪些重要进展?

答: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公共政策学的诞生、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在这三个阶段中主要有以下重要进展:

(1)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

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

书中所收论文对公共政策的概念、政策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基本畴、科学的决策方法等,都做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基础。

这本书被誉为“政策科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们认作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2)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事政策研究的学者,以德洛尔为代表,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行为主义方法论作了全面的批评。

从此,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其标志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

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构想》三部著作的出版。

公共政策学在这一阶段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成就:

①方法论的多样化。

对拉斯韦尔等人的批评,改变了公共政策学领域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方法论的多样化;

②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里,研究重点由政策过程的前期阶段即政策的制定转移到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结上;

③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④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3)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在各主要里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这门学科的发源地美国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进展:

①课题选择的新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伦理取向、管理取向和政府改革取向:

a.伦理取向。

政策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政策问题需要选择,政策目标需要选择,政策方案需要选择,政策执行的方式和手段需要选择,等等。

而任何选择都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其中价值和伦理的标准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这一认识,一些学者对公共政策研究课题的选择以伦理和价值为取向。

b.管理取向。

政策是管理的一环,而公共政策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战略管理。

组织、计划、指挥、管制等管理工具的运用,对于公共政策产生预期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公共政策学者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基础性的研究。

90年代以来,管理取向的政策研究呈现出更强的发展势头。

c.政府改革取向。

没有一个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