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0540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docx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7

第七章顶管施工技术

一、概述

是地下管道施工中穿越障碍物时常用的一种施工技术。

1.定义:

一般是先在工作坑内设置支座和安装液压千斤顶,然后借助支座后座提供的反力将预制的管段顶如地层,边顶进,边开挖地层,边将管段接长,直到越过障碍物并到达接收坑。

顶管技术施工工艺总图

2.发展历史

100多年前,美国首先提出并采用该工艺。

1950年前后,英、德、日等国家相继采用。

1953年,我国首次应用于京包铁路。

1960年开始,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1960年,上海研制出了机械式顶管。

1967年,上海研制出了挤压式顶管。

1987年,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利用三段双铰型工具管顶进了1120m,直径3m。

1999年前后,浙江奉贤县污水排放工程:

长1856m,直径1.6m。

3.近期发展:

口径大小:

向两端发展,微型顶管和大直径顶管;

最大可达6m。

长度大小:

逐渐加长。

德国施工过1200m

中国1120m、1856m

曲线顶进:

4.优点

●管段整体预制,结构强度、水密性能易保证;

●与盾构法相比,接缝大为减少,容易达到防水要求;

●管道纵向受力性能好,能适应地层的变形;

●地面沉降小,利于环保;

●不需二次衬砌,工序简单;

●内壁光滑,流水阻力小。

二、工具管

1.手掘式工具管

依靠人工挖土和排土。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劳动强度大。

用于直径小于1.5m、顶进距离不长的工程。

2.挤压式工具管

挤压式工具管

作业:

锥形挤压口在顶进力

优点:

操作简单

缺点:

由于是敞口,孔口易崩塌;开挖面扰动大;

排土量不易控制;地表沉陷和隆起量大。

适用条件:

淤泥质黏土、黏土;对环境保护要求不高。

3.三段双铰型工具管

主要靠水力冲挖泥土。

结构分前、中、后三段。

三段双铰型水力挖土工具管

1—刃脚,4—胸板,7—高压水仓;8—垂直铰链,9—纠偏油缸10—水枪,12—吸口隔栅,17—上下纠偏油缸;18—水平铰链,19—吸泥管,

20—气闸门21—大水密门

纠偏:

垂直纠偏——启动上下纠偏油缸,前段饶水平铰链上下转动

水平纠偏——启动水平纠偏油缸,中段和前段饶垂直铰链上下转动

结构:

冲泥仓(前部):

有刃脚和隔栅,用于切土和挤土

操作室(中部):

工人操作处,用胸板与冲泥仓隔开

控制室(后部):

有各种控制仪表,了解工作状态

优点:

测力灵敏、纠偏灵活、导向可靠、操作方便、

密封性好、能稳定土体、施工安全

缺点:

适用范围小。

因水力开挖,仅适用于靠近河流的工程并有排泥场所的工程。

4.泥水平衡式工具管

靠输入有压力的泥水使开挖面地层保持稳定的工具管。

前端有切土刀盘和密封泥水仓。

泥水平衡式工具管

操作:

顶进时,一边切土一边向仓内输入有压力的泥水,保持土体稳定。

切下的土随泥水一起输送至地面,泥水可循环使用。

优点:

适应范围广、施工速度快、操作环境好、施工安全、有利于长距离顶进等。

缺点:

泥水排放困难、需要配置一套庞大的泥水处理设备,适用性受到一定限制。

2.土压平衡式工具管

土压平衡式工具管

操作:

利用切削下来的土使切土面保持稳定。

用螺旋输送机排土。

排出的土装入斗车运出。

结构:

工具管的前后两节可以伸缩,也可折成一定的角度。

前后两节之间装有四组油缸,上下左右呈十字形布置。

优点:

对土层扰动小、能有效控制地表沉降

操作简便、安全、施工速度快、费用低

与泥水式相比,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适用:

淤泥质黏土、黏土、亚黏土、粉沙土、有地下水的地层。

应用:

今年来,国内外发展较快,应用范围日趋扩大。

三、顶管在施工阶段的荷载计算

要保证顶进过程中管段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在顶进时可能发生的受力变形要求。

1.受力分析

顶进阻力:

a.刃脚前壁阻力

b.各管的外壁摩阻力

c.纠偏力

d.阻碍性的强制顶进力

最大顶进力:

一般作用于最后面一节管段

最大纠偏力:

一般发生在最靠近工具管的管段

管段顶进时可能发生的一种受力状态

a—管段端面上的应力分布;b—纵向力的走向

2.总顶进阻力计算

计算目的:

验算管端面的局部承压能力

用于检验千斤顶的能力

决定是否需要设置中继环千斤顶

(1)上海地区的经验公式:

W=(3~5)×全程管道自重

人工开挖时取下限,挤压法时取上限。

(2)力学分析计算

与土层开挖方式有关:

人工开挖:

W=W1

挤压法开挖:

W=W1+W2

水冲法开挖:

W=W1+W2+W3

a.降水良好的坚实土层中

W1=f[K1(PV+PH)DL+P0]

式中:

f—管壁与土层的摩擦系数;

K1—顶力折减系数,顶进长度≤15m时,为1;16—30m时为0.8;31—45m时为0.75。

PV—作用于管顶的垂直土压力,PV=γH

PH—管壁上的水平土压力;

D—管道外径;

L—单程顶进长度;

P0—全程管道自重。

b.管道采用挤压法或水冲法顶进时工具管前端的迎面挤压力

W2=πDcptR

式中:

Dcp—锥形挤压口端面的平均直径;

t—锥形挤压口端面的平均厚度;

R—单位面积挤压力,一般取为被动土压力。

c.水冲法顶进时,工具管前端由泥浆引起的水压阻力:

W3=PπD2/4

式中,p—冲水压力,P=Dγ'/2

γ'—泥浆土重度,一般取12~13kN/m3

四、土压平衡式顶管

1.多刀盘切削式

直径:

2360mm、1800mm

刀盘:

四个,由各自的电机驱动。

转向:

水平的两只转向相反,竖向的两只转向相同。

使用:

每组油缸三只组成,形成150mm,工作压力21MPa

纠正方向应慢纠、勤纠四组油缸轮流使用。

所有操作都通过操纵台的按钮控制。

控制操作时,一个是方向,另一个是土压力。

土压力应在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之间。

优点:

构造简单、性能可靠、操作维修方便、造价低廉

自重小,便于运输和吊装

四个小刀盘的转矩互相抵消,不易产生偏斜

对地面和地下管线影响小

适应性强,有较大的发展前途。

2.大刀盘土压平衡式顶管机

工作原理与盾构掘进机相同。

最小的直径0.8m,最大直径十几米。

大刀盘土压平衡式顶管机

五、微型顶管

1.概述

(1)微型顶管的定义:

顶管直径很小,工作人员不能进入管道到达工作面,必须靠远距离自动控制进行操作的小型顶管称为微型顶管。

管道直径:

150~600mm。

适用:

在建筑物密集、交通繁忙的市区敷设电缆管道和市政管道。

(2)分类

挤土法

非纠偏微型顶管水平钻顶法

排土法套筒钻顶法

水平钻进法

挤钻法

纠偏微型顶管钻顶结合法

盾构法

非纠偏微型顶管:

非纠偏微型顶管

由于施工中前方不存在工具管,不能减小或降低正面阻力,故推进长度有限,一般仅用于覆土较浅、长度小于60m、直径200mm的微型顶管施工。

纠偏微型顶管:

纠偏微型顶管

2.压密式小口径顶管

●将前方土体向管道周围土体径向挤压,在不排土或少排土的情况下顶进管道。

●一般用于:

φ300mm以下的钢筋砼管、塑料管、钢管。

●日本产301型顶管机的工艺过程:

301型微型顶管机施工过程

1.装配:

将顶管机在顶进坑内吊装就位,并利用4个撑脚调整水平位置,在地面设置动力设备和控制台。

2.顶端推进:

机器前端的油缸先行顶出,将土向四周挤压。

3.后座推进:

位于顶进坑内的油缸向前顶进,同时前端的油缸向后缩回。

4.接续推进管。

5.到达另一端,头部装置回收。

6.拆卸顶进坑内的工作台。

●顶管机的定向:

水平方向:

机头上装有电磁波发射装置,地面上有接收器,靠电磁波的强弱测定和控制顶进方向。

侧向位置探测系统

垂直方向:

地面上设置储液箱,储液箱与机头内的压力元件相连通,机头位置的高低通过液压变化信息可在控制盘上得到反映,通过控制盘加以控制。

竖向位置探测系统

3.螺旋式小口径顶管

工艺:

a.将直径较小的螺旋杆从顶进坑顶到接收坑

b.在顶进坑内将扩管头与螺旋杆连接

c.顶进扩管头,同时前方的泥土用压力水冲碎,由螺旋杆将其输送到接收坑内,运出地面。

d.边顶进,边安装管段,边出土。

e.螺旋杆在顶进坑内逐节接长,在接收坑内逐节拆除。

f.最后取出扩管头。

使用条件:

管径必须在150mm以上、350mm以下,

推进距离最长为50m左右

土质:

适用范围宽,黏土、粉沙土、砂质土等均可。

特点:

施工精度高,推进50m时误差仅2mm

施工时无震动,噪音小

重量轻、操作方便、施工人员少

基坑小。

管长2m时,3.6m长、1.5m宽的顶进坑即可。

4.水平钻式小口径顶管

靠水平设置的螺旋钻钻进出土的一类微型顶管。

形式有多种,下图为典型形式。

工艺:

电动机带动螺旋杆转动、螺旋杆带动钻头转动并切土。

泥土由螺旋钻自身反向输送到工作坑内,运出地面。

螺旋杆随着钻头的钻进随时接长。

钻头到达接收坑后取出,在接收坑内安装顶进设备

将砼管从接收坑向工作坑顶进,直到砼管到达工作坑为止。

取出钻杆。

砼管的顶进由水平钻的钻杆导向。

适用:

管径250mm左右,顶进距离50m左右。

适用扩管器后,管径可达600mm

适用地层较广,如砾石、砂质土、黏土、粉土等

与上法的比较:

相同:

二者都需两次作业:

钻孔、顶管

区别:

螺旋钻式—砼管的顶进方向与钻的方向相同

从工作坑向接收坑方向顶进

水平钻式—砼管的顶进方向与钻的方向相反

从接收坑向工作坑方向顶进

优点:

顶进砼管时方向容易控制、也不需出土,速度快。

所需顶力较小,管的结构不易被压碎。

六、长距离顶管

长距离顶管的主要困难是:

顶进坑内的主千斤顶的推顶力有限,不足于克服管道长距离顶进时遇到的总阻力。

主要措施:

1.增加主千斤顶的顶力

比较有效,但受到一定限制:

机械水平的制约

管段端面的局部抗压强度限制

目前,单只千斤顶的顶力已从1000kN增大到2000kN。

2.减小管道周边与地层的摩擦力

●提高制作技术和质量。

工具管的刃脚外径略大于管道外径

圆度均匀,保持直径一致

●采用减摩泥浆

在管道的外壁涂抹泥浆

在管道外壁和地层之间注入触变泥浆:

膨润土泥浆。

一般在顶入第二节管段后开始注浆。

随着管段的推进,后面的管段要不断地补浆,每隔2~5节管段设置一些补浆孔。

3.降低开挖面的正面顶进阻力

主要措施时调整排土量。

靠及时清除工具管前端的渣土来实现。

但也不能过量清除,以免工作面失稳。

4.采用中继环,中途设置辅助千斤顶

即沿全长分成若干段,在段与段之间设置中继环。

中继环用钢材制作,内壁上设置一定数量的千斤顶,推动中继环前方的管道。

顶进时,先启用最前面的中继环,将前方的管道及工具管一起向前推进,后面的中继环和主千斤顶保持不动。

这样,逐段接力向前推进,住千斤顶在每个循环中都是最后推进。

一般单程顶进距离为40~100m。

由于逐段推进,总效率低。

举例:

浙江奉化排污工程的中继管布置。

总长度:

1856m,直径1.6m。

沿线设11个中继环。

每次仅用2个(为延长每个的适用寿命,减少每个的使用次数)。

中继环的布置间距:

越靠工具管,间距越小(因启动次数多,多布置以便于轮流启动,减少启动次数,延长使用寿命。

第10节间距:

246m

第11节间距:

256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