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0574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23课 童年的发现 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

23.童年的发现                 

课题

童年的发现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

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

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5)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

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小组交流:

“我”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板书:

发现)

2.【出示课件3】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1)读一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在“发现”前板书:

“童年”)

(3)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一定曾经发生过让你们到现在都难以忘怀的趣事!

你们的童年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我发现了后山洞里的一个小秘密;我发现了母鸡吃石子越吃越有味的;我发现在下雨前夕蚂蚁们会团结协力搬家;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补充板书,完成课题:

童年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1828-1903),俄国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

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童年是人生之旅最十分重要的、十分珍贵的驿站。

激情的导语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怀着真挚的心走近课题,深入课文。

 

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

教学

( 15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5】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再读课文,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童年的发现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出示课件6】

文章开头用倒叙悬念法。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的发现的过程。

先是由梦中飞行,然后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到母亲怀胎为什么是9个月。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第19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六年级的一次生物课上,证实了“我”的发现是正确的。

但因为“我”的高兴,使我受到了惩罚。

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提出要求:

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

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为了弄清楚这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

结果怎样?

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说说自己有过什么“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2.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

课文主要讲了“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以及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

 

引导学生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新课

教学

( 20 )分钟

五、细读文本,探究“发现”。

(一)阅读开头,了解发现

【出示课件7】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1.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从这段话自己了解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1)“我”的发现是“有关胚胎发育规律”。

(2)“有关胚胎发育规律”,这可是生物学家研究的大课题、大难题啊!

那些生物学家费尽毕生心血也不一定能有这个发现,可一个九岁的孩子却发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教师小结:

文章学里讲,倒叙能制造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引发阅读兴趣。

(4)谈话过渡:

如果这个发现是从书上看来的,是爸爸妈妈或老师告诉他的,那还可以理解,而“我”偏偏说:

“这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真的奇了。

同学们,你能相信吗?

让我们继续阅读后面的课文,了解“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谈自身的体会。

(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出示课件8】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看能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

体会到“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4)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谈话过渡: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

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2.师生对话,求解疑问。

(1)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老师是怎样解答的?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课件9】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

……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2)读一读,看老师给出满意答案了吗?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人怎么会是鸟?

”老师都快招架不住了,于是说:

“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虚晃一枪,开始撤退。

可这撤退具有教学机智,老师丢给“我”另一个问题:

“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我”的思想之火又被点燃了。

(4)指导朗读: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人怎么会是鸟?

”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5)谈话过渡: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3.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1)谈话引导:

“人究竟是怎样来的?

”正是问题的牵引,“我”才会一步步前进,到达“发现”,收获成果。

既然老师那里给不出现成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想,自己去寻找吧。

“我”是怎样寻找答案的?

(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件10】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①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

想些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②教师小结:

课文有两个词写尽了“我”寻找的用功和努力——“痴迷”、“翻来覆去”。

“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这想法够痴迷了吧。

③问题交流:

“我”经过考虑、推算,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2)【出示课件11】

“哈!

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

……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①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③教师小结: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板书:

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三)遭遇挫折,悟出哲理。

1.证实发现。

(1)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出示课件12】

又过了三四年,……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2)引导交流: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因为在当时,对于同学和老师们来说,人体发育是一件神秘又严肃的事情,老师认为这件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应当是以严肃的面孔来面对。

所以,当我在笑时,老师误以为我是在嘲笑这件在他们看来十分神秘的事。

老师是怎样对待我的?

(把“我”轰出了教室。

3.谈话过渡:

“我”童年的发现,按理要获得表扬夸奖才对,遗憾,因为表达得不是时候,结果走向了反面,被老师给轰出教室去。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站在教室外面,我终于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候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的意思。

①结合自身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②引导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身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课件13、14】布鲁诺、伽利略生平

(2)教师小结: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很多科学家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板书:

遇到挫折悟出道理)

六、结合课文,赏析主人公。

1.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

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达成一致意见。

3.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小朋友。

(板书:

富于幻想)

【出示课件15】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小朋友。

(板书:

执着探索)

【出示课件16】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朋友。

(板书:

幽默风趣)

【出示课件17】

听完这句话,……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紧扣“发现”,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相关的语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朗读体会我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

 

此环节是用词语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设计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前面阅读的铺垫,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导,扣住关键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5 )分钟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

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5.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以《童年的发现》为题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的一次发现。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

板书

内容

梦中飞行,引发思考——富于幻想

童年的发现绞尽脑汁,惊人发现——执着探索

遇到挫折,悟出道理——幽默风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得准,选的好。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1.我的发现竟如此的简单明了(leliǎo),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2.哈!

我总算明白了!

这就跟画地图差(chāchà)不多。

3.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jīnjìn)的笑出了声,竟使我当众受到惩(chěngchéng)罚。

4.我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tándàn)动,似(sìshì)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二、填空,把词语补充完整。

( )不自( )  默( )( )声

( )尽脑( )  随( )所( )

三、读句子,将加点字的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

2.我们万分惊讶。

()

3.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

()

4.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

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yùnzhuǎnzìrú(),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tiānfù(),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1.在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2.给带点的字词选正确解释划上“√”。

欲:

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需要④将要

明白:

①清楚;明确②公开的;不含糊的③聪明;懂道理④知道;了解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迷恋()轻盈()舒展()澄澈()

4.你认为“我”的梦有趣吗?

为什么?

【答案】

一、1.liǎo2.chà3.jīnchéng4.tánsì

二、(情)不自(禁);(绞)尽脑(汁);默(不)(作)声;随(心)所(欲)

三、1.开始2.惊奇3.明白4.惭愧

四、1.运转自如天赋

2.欲:

②想要;希望明白:

①清楚;明确

3.迷恋(着迷)轻盈(轻巧)舒展(伸展)澄澈(澄清)

4.有趣。

因为我对于飞行是那样迷恋,那样喜欢,以至于做梦都会梦到如此奇异的意境。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这一课的资料学生在理解上有必须的难度。

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资料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

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思考学生的实际状况,让他们课前进行胚胎发育规律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这篇课文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尤其是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作者讲到“我的发现始于梦中飞行。

”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做过这样的有关飞行的梦,学生畅所欲言,争先恐后说到自己的或奇怪或美妙的梦。

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在课堂上,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资料,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必要的思想教育。

四、资料的适时引用为课堂锦上添花。

对于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比较重要,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时,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及时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资料,学生听得都入迷了,从他们那一双双痴迷的眼神中,我明白他们的情感火花正在脑际闪现。

学生对于这句话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难点。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

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的知识比较多,但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的要求有些笼统,文中有些科学术语学生不是很明白,而通过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进的地方,针对不同的课文,在提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

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感受作者语言的幽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作者介绍】

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1828-1903),俄国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

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费奥多罗夫是一个公爵的私生子,1828出生。

中学毕业后进入敖德萨贵族学校学习。

1852年在毕业考时他与一个教员发生激烈辩论,愤而离开学校。

从1854年起,费奥多罗夫在几所中学任史地教员。

由于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主张不受课本限制,通过直接研究当地的地理、历史和观察星球、进行实地试验获得知识,他常与学校当局发生龃龉,因而频频更换学校。

1867年步行到莫斯科。

1874年起在鲁缅采夫图书馆(列宁图书馆前身)担任管理员,历时25年。

1903年去世。

他是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大胆的乌托邦的创始人,也是俄国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

费奥多罗夫学问渊深,博览书史。

据说他几乎知道鲁缅采夫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

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

他对哲学、自然科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他的博学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知识界口碑载道,甚至使他带上传奇色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胚胎:

概念:

胚胎是怀孕最初两个月内的幼体。

囊胚、胚的早期发育和胚胎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

在体节时期,三个胚层都发生了变化。

外胚层在背部中线凹陷成沟,称神经沟,沟的两岸称神经脊。

神经脊逐渐接近、愈合,致使神经演变为纵贯胚体的神经管。

神经管和神经脊将来演化为神经系统。

内胚层随着胚体卷曲成管状,称原肠,原肠依部位又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发育过程:

一般来说,卵子在受精后的2周内称孕卵或受精卵;受精后的第3~8周称为胚胎。

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要经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这里只能简要地介绍胚胎发育的情况。

卵细胞受精以后即开始分裂、发育,形成为胚胎。

先形成的胚胎为桑椹胚(胚胎的形状像桑椹),然后形成囊胚(胚胎呈囊状),并且植入在子宫内膜中,吸取母体的营养,继续发育。

囊胚壁为滋养层,囊中有内细胞群。

胚胎继续发育,内细胞群的一部分发育成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这三个胚层,再由这三个胚层分化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

细胞:

基本简介:

生物学名词。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

形状多种多样。

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

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壁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

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

除病毒外的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自然界中既有单细胞生物,也有多细胞生物。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物界中,无论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还是单细胞生物或多细胞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研究领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关键。

细胞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