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1427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

《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常见文言文.docx

小学常见文言文

1、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翻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这个故事的寓意: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2、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③!

予助苗长矣④!

”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

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2.芒芒然:

疲倦的样子。

3.病:

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

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

快走。

往……去,到……去。

6.槁(gǎo):

草木干枯。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

“今天我帮助苗长了!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这个故事的寓意: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

"欲速则不达"。

3、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⑴祠者,⑽赐其⑵舍人⑶卮酒。

舍人⑷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⑸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我能⑾为之⒅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⑹固无足,⑺子⒀安能为之足?

”⑻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⑿终⑼亡其酒。

注释:

(1)祠(cí):

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

主持祭祀的人。

(2)舍人:

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

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引酒且饮之:

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拿起。

(6)固:

本来,原来。

(7)子:

对人的尊称,您。

(8)遂:

然后。

(9)亡:

失掉,指未喝上。

(10)赐:

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1)为之足:

给它画上脚。

(12)终:

最终、最后。

(13)安能:

怎能,哪能。

(14)引:

拿起。

(15)且:

准备。

(16)成:

完成。

(17)余:

剩下的。

(18)足:

脚。

翻译: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

“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

”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

“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

”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4、刻舟求剑

[原文]:

⑩楚人有①涉江者,其剑②自舟中坠于水,③遽(jù)④契(qì)其舟曰:

“⑤是吾剑之所从⑦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⑧若此,⑥不亦惑乎!

[注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即,匆忙。

  

4.契--刻。

  5.是--指示代词,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

他的。

  14.遽契其舟,其:

(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

他。

  16.止:

动词,停止。

  18.行:

走(这里指行驶)。

  

19.亦:

也。

【译文】: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沿上用刀刻上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往前驶过了,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的方法去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5、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

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

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

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6、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

——《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7、鹬蚌相争

原文:

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⑧。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渔父⑩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  惠王曰:

“善!

”乃止。

 

  注释:

①赵:

国名,都城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

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

国名,都城在现在的北京市。

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

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

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

在现在河北省境内。

  ⑥曝:

pù,晒太阳。

  ⑦鹬:

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⑧喙:

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⑨秦:

国名,都城在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

⑩渔父:

渔夫。

  (10)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11)伐——讨伐  (12)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13)禽——音qín,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14)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15)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

“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

‘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

”蚌说道:

“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

”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

“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

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8、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这个故事故事我们的道理: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9、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①椟而还其②珠。

注释:

①椟:

木匣;②珠:

珍珠。

③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翻译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