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1431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复习资料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谈到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2.单位:

牛顿(N)。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

3.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比如: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包括: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

在物理学,通常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受力物体上。

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要画得越长。

在力的示意图旁写出表示力的符号,如果力的大小已经确定,还要标清力的大小(如G=10N)。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又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那么它必定是受力物体。

使火箭上升的是高温高压的气体。

第2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弹性。

2.塑性:

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5.弹簧测力计

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指零刻度线,观察量程、分度值;②调零;③读数。

使用时注意:

①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不要超过它的量程。

②拉动前轻轻来回拉动挂钩,避免与外壳摩擦。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表面垂直。

④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挂钩所受拉力,不包括挂环所受拉力。

第3节重力

1.万有引力: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

3.重力的三要素

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地理位置有关。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

g=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垂线、水平仪的原理: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降低物体的重心、增大物体的支撑面都可以提高物体的稳定程度。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1.运动和力的关系:

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实验: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伽利略斜面实验)。

【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

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这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原来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仍然会保持静止状态。

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都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

4.惯性:

定义: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惯性不是力,“惯性力”、“受到惯性的作用”等说法是错误的。

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

利用惯性的实例:

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的实例:

小型客车前排乘客系安全带、车辆行驶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汽车限速、汽车禁止超载。

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步骤:

①确认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

②其中的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何种力,运动状态发生何种改变;

③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④发生了何种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

在发生追尾事件时,后车起作用的安全装置是安全带,前车起作用的安全装置是头枕;汽车受到猛烈撞击时,起作用的安全装置是安全气囊。

第2节二力平衡

1.几个力平衡:

物体在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2.平衡状态:

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5.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设计】在一个光滑的桌面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两端分别用细线拴住,通过定滑轮与等质量的砝码连接,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把小车转一个角度,过一会儿,松开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注意事项】①实验要在光滑的桌面上进行,目的是使实验更加准确、可靠(排除摩擦带来的影响)。

②定滑轮的作用:

改变力的方向。

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

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

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7.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不受力、受平衡力(合力为0)

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

运动状态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8.应用:

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

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第3节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产生的条件:

①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②两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如自行车、步行)。

4.施力物体:

是相互接触的物体。

5.摩擦的种类: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表面受到的压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在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

静摩擦: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与它平衡那个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6.探究: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木板、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设计】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运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每次都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记录下来,并分析数据。

【实验表格】下表可供参考

实验次数

接触面所受压力

接触面粗糙程度

摩擦力大小f/N

1

较光滑

2

较粗糙

3

较光滑

【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注意事项】①匀速拉动木块的原因:

示数稳定;可利用二力平衡原理读出木块所受摩擦力。

②本实验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③如果在竖直方向对弹簧测力计调零,由于弹簧自身有重力,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弹簧测力计应该在水平方向上调零。

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和运动速度无关。

7.上述实验的改进方案

在没有毛巾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木块和铜块实验。

将木块和铜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控制压力一定。

拉木板:

如图,将弹簧测力计的挂环固定在墙上,让木块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拉环上,拉动木板。

这样做的好处:

①示数稳定;②无需匀速拉动木板,便于操作(原因:

木块静止,木块一定受平衡力)

8.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花纹

同时使用上面两种方法

9.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使接触面互相分离:

加润滑油、气垫船、磁悬浮等

用滚动代替滑动:

滚动轴承、加小轮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1.压力: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

垂直于被压表面,且指向被压物体。

压力的作用点:

被压物体的表面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

通常情况下,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物体重力。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探究: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法

【实验设计】如图甲,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如图乙,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再把小桌翻过来。

注意三次实验时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分析】图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

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物理意义: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

×104Pa。

它表示:

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

×104N。

我们可以根据物体发生形变的程度来判断压强的大小。

公式:

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

放在水平面上的直柱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对水平面的压强p也有p=ρgh。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求压强的公式,这仅仅是一个巧合。

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

我们一般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用压强的定义式求)。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例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等就是利用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例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就是利用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减小压强。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

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内部压强的测量工具:

压强计

3.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液体压强的大小

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

液体的压强公式:

p=ρgh

p——压强——帕斯卡(Pa);ρ——液体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h——液体深度——米(m)

液体的深度指从被研究点到自由液面的垂直距离。

左下三幅图中h都是液体的深度,a都是自由液面。

从公式中看出:

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容器,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等于液体的重力。

此时液体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

并且要先求压强,后求压力。

形状不规则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力的大小,等于以容器的底面积为底,液体深度为高的柱体体积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如果容器的形状是规则的(长方体、圆柱形),并且放在水平面上,那么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受到的重力。

这时可以先求出压力,然后算出压强。

5.连通器

定义: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连通器原理:

如果容器内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

茶壶的壶嘴与壶身、锅炉的炉身与外面的水位计都构成了连通器;船闸、洗手间的下水管弯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

第三节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概念: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

2.大气压产生原因:

空气受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

3.能够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

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

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实验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

向上的大气压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实验结论】大气压p0=760mmHg=×105Pa

【注意事项】

①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

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②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至少为。

③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5.1标准大气压p0=760mmHg=×105Pa。

6.大气压的测量工具:

气压计

气压计的分类:

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

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7.大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抽水机、呼吸、带吸盘的挂衣钩、吸管等

8.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的变化跟高度有关,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的疏密程度不同,大气压的数值也不同。

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大气压的变化还与天气变化、季节和气候有关。

晴天的大气压比阴雨天要大,冬天的大气压要比夏天要大。

9.沸点与压强: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应用:

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10.体积与压强:

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

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

液体和气体都没有一定的形状,且很容易流动,因此它们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判断流速的快慢应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自然流动的空气、流动的水,一般是在较宽阔的地方流速慢,较狭窄的地方流速快。

运动的物体引起的空气或液体的流动在运动物体周围流速快,其余地方流速慢。

4.飞机的升力:

如图,飞机前进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机翼上方气体流速比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比下方小,因此机翼机翼的上下表面存在着压强差,从而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1.浮力: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

液(气)体

2.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

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3.阿基米德原理

内容: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ρ液gV排

F浮——物体所受浮力——牛顿(N);G排——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牛顿(N);ρ液——液体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立方米(m3)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当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排<V物,且

V物=V排+V露。

适用条件:

液体(或气体)

4.计算浮力的方法

测量法:

F浮=G-F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再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

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

漂浮、悬浮时,F浮=G

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所有物体)

5.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漂浮条件、密度和重力的计算公式)。

第3节浮力的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前提条件: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沉情况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受力示意图

浮力与重力关系

F浮<G

F浮=G

F浮>G

F浮=G

密度关系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

比较F浮、G或比较ρ液、ρ物。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2.漂浮问题“五规律”

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3.浮力的应用

轮船

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把用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的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从而增大浮力,使它能够浮在水面上。

轮船的大小常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是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轮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所受浮力不变,排水量不变,排开水的体积变大。

潜水艇

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潜水艇从海里开到河里,所受浮力变小,为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受重力也要变小。

气球和飞艇

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

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

氢气、氦气或热空气。

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密度计

原理:

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密度计的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

1.功和功的计算: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功的定义:

力与力在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公式:

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米(m)

应用公式时注意:

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④千瓦时是电功单位,在力学中没有千瓦时这个单位。

2.功的原理

内容: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

①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

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机械,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它们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自重),使用理想机械时,Fs=Gh(使用机械所做的功等于直接用手提重物所做的功)。

在实际情况下,Fs>Gh。

第2节功率

1.定义: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2.物理意义: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某小轿车功率×103W,表示:

小轿车1s内做功×103J。

3.公式:

P——功率——瓦特(W);W——功——焦耳(J);t——时间——秒(s);F——力——牛顿(N);v——速度——米每秒(m/s)

4.单位:

主单位是瓦特(W),常见单位有千瓦(kW)和兆瓦(MW):

1W=10-3kW=10-6MW

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6.测量人爬楼梯时的功率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人体秤、卷尺、停表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人的质量m、楼梯的高度h、爬楼梯所用时间t

第3节动能和势能

1.能量:

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2.动能

定义:

物体由于运动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