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2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1519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反思 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教学反思 2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反思 20.docx

《教学反思 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反思 20.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反思 20.docx

教学反思20

《十几减9》教学反思: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课前我还有一点担心,担心学生只会计算不会说计算过程,或者说算理时表达不清楚。

两节课结束后,我心里有一点安慰,看来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糟糕。

本课中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恰当运用摆小棒、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加减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

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

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应此学生计算方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想加”来计算。

教材中给出的几种算法,我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只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算法进行计算。

以后在算对的基础上再慢慢提高速度。

 

 

十几减9》教学反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从课堂中获取的信息,大部分学生已进入了学习状态,但有个别学生仍处于假期比较轻松的氛围之中,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因此我课后对这些同学进行了谈心,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教学13-9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地引导,我是这样引导的:

“谁听懂了他的想法?

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

”“与他的算法相似的有吗?

”“能不能提提自已的疑问?

”“谁再来解释一下?

”“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3呢?

”“你真棒,你发现了自己的方法法与××同学的是一样的。

”“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在我适时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不仅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

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智慧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

这样学生能真正理解每一种算法的算理,把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而且能灵活地运用,通过练习反馈的信息,发现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在“学程导航”范式的引领下,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进行适时地引导,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样课堂是有效的、理想的。

——《练习一

(1)》教学反思

练习课与一般的新授课相比,会枯燥一点。

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是有趣的,学起来感到快乐、轻松。

而加强练习课的趣味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课练习的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第3题时,用口算卡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一小组算得又快又对?

孩子在激烈地比赛中,学习热情高涨,有效地调动了积极性,从而也增强了学习效率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第2题时,先让学生认真填写,再仔细观察其中的规律,看谁能最先发现规律,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觉察到,他们是多么渴望能得到其中的秘密。

在低年级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十几减8、7》教学反思

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得计算方法学得较好,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因此学习十几减8,7比较轻松。

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大多数人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来完成十几减8、7的口算,而且一部分同学对不同的题目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还是会根据题目来选择相对简单的或者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当被减数小于15时,大多数学生用想加算减,因为他们对加法比较熟悉,而被减数大于15时,选择的方法就有所不同。

我觉得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通过统计,多数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

现在我有一个疑惑:

教材中多处提到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但在潜移默化中要求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当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其他的方法是否要传授的必要,“想加算减”的方法是最优的计算方法吗?

这样是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十几减8、7》教学反思:

学习15-8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十几减9的经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学习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充分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算法多样化,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通过摆小棒,探索计算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算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逐步培养学生发表意见和表述思路的能力。

本课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都敢于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这是令人欣慰的地方!

本课练习中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计算寓于学生喜欢的活动中,将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并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练习二

(2)教学反思:

这是练习二的第二课时,对于十几减8、7的计算学生的熟练程度有所提高,正确率也比前一节课提高了。

学生在表述十几减8、7你是怎样算的,思路清楚,语言表达完整。

(个别学生除外)。

本节课的练习中出现了大量观察和发现减法之间联系的题目,减法三部分之间的练习较之加法要难理解一点,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让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变化规律,如让学生理解“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号后面的数越大,得数越小”这个规律,可举例说明:

妈妈给了小明和小红同样多的糖,小明吃了多一些,小红吃得少一些,谁会剩得多一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来理解这个规律,学生容易理解得多!

《十几减6、5、4、3、2》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了《十几减6、5、4、3、2》,与学习《十几减8、7》时的状态相比,发现学生在利用迁移方法解决新知的过程中显得大为轻松,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自主迁移、正确解答,就连平日里不太会表达、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也能顺利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计算速度有点慢),真是让我高兴。

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在同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渐渐熟悉、掌握了这种类型的题目的思维方式;二是,重视学生对已学减法算法的口头表述。

但是也有令我烦恼和做的不足的地方。

这堂课我是以“小白兔采蘑菇”的故事导入的,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问题了。

比如:

小白兔采了蓝蘑菇和花蘑菇共11个,其中蓝蘑菇有5个,花蘑菇有多少个?

很多学生列出的算式是:

5+6=11,想法是蓝蘑菇花蘑菇一共有11个,蓝蘑菇有5个,那么花蘑菇就有6个。

这样的想法是正确的,虽然在新教材培训上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说这样的算式也是正确的,但我还是希望学生能把加法、减法分清楚,所以在说想法“把总的蘑菇数减去蓝蘑菇的个数就是花蘑菇的个数”时,强调“减去”两字,但是讲来讲去仍有很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用加法做。

所以在讲完例题后,我从实际生活中选了一个例子,请学生闭上眼睛,老师说“第一组一共有14个小朋友,其中女生有5人,男生有多少人?

你是怎么想的?

”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把总的人数减去女生的人数就是男生的人数,用减法做。

这样连续练习了几组小朋友的人数,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了。

十几减6、5、4、3、2的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方法。

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熟练的学生来说,想加算减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对于那些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的,有些甚至不会算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的算法或比较熟练运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减和连续减,此时,破十减或连续减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基本算法。

因此,我们认为,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方法来训练。

对于个别学生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探索交流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说出算式意义。

11-5=6和11-6=5这两个算式中每一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及整个算式表示的含义,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掌握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今后我努力的方向是在钻研教材上多下功夫,多向老教师请教,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反思。

练习三

(1)》教学反思

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同时,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良好的口算能力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口算训练,一年级的孩子主要是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通过教学,发现在本节练习课中,口算方法不是难点,而口算的兴趣和速度是重点和难点。

因此,我针对本节练习内容的特点,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如何促进学生提高口算能力上。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这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竞赛等手段来进行,教学中,我自制了很多口算卡片,采用抢答比赛、开火车,小组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学生在比赛中既提高了口算速度,又培养了认真做题的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同时口算能力的提高必须多练。

我让家长了解口算的重要性,取得了家长的配合,每天做20道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口算题,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了提高。

练习三

(1)教学反思:

在练习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

在做第一题后,我这样提问学生:

“每组后面两道减法题,你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

”引导学生领悟到:

根据每组加法题的结果,能很快算出下面两题减法题的得数,从而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想加算减”的便捷。

在计算中,学生易错的题,让学生反复练,让有错误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自己纠正错误,使他们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练习三

(1)》教学反思

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同时,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良好的口算能力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口算训练,一年级的孩子主要是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通过教学,发现在本节练习课中,口算方法不是难点,而口算的兴趣和速度是重点和难点。

因此,我针对本节练习内容的特点,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如何促进学生提高口算能力上。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这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竞赛等手段来进行,教学中,我自制了很多口算卡片,采用抢答比赛、开火车,小组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学生在比赛中既提高了口算速度,又培养了认真做题的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同时口算能力的提高必须多练。

我让家长了解口算的重要性,取得了家长的配合,每天做20道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口算题,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了提高。

——《复习

(2)》教学反思

复习

(2)中第7、8、9、题都是解决实际问题题目,也就是应用题。

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关键在于一年级时应过好“三关”:

语言关、结构关、分析关。

准备阶段,过好语言关。

从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开始,课本便安排了应用题。

由于此时学生识字不多等原因,故应用题以图画表示出来。

此时,应帮助学生过好语言关。

教师要用恰当的语言将图画的意思描述出来,使学生初步感知应用题的文字形式,当然这样的语言描述应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从听、说两方面过好语言这一关。

过渡阶段,过好结构关。

应用题不像计算题那样只有数字和符号,它还具备不同的结构特征,这也是教学应用题困难的原因之一。

在刚刚出现半文半图应用题时是以框图形式出现的:

将一个大框子分成三格,第一格出现第一个条件,第二格出现第二个条件,第三格出现问题,让学生先具体感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应用题至少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构成。

正式阶段,过好分析关。

正式出现了文字应用题后,学生已基本过了语言和结构关,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题意,进行分析推理。

教师可以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逐步向学生渗透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两种常用的分析推理的方法。

应用题内容再广泛,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分析推理的主要方法,过了分析关,那么应用题的解答将不再是问题。

如果能在一年级时就过好这“三关”,那么应用题教学将会更加出色。

复习

(2)教学反思:

复习

(2)的内容主要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紧扣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三个渐进阶段:

识图、图文结合、文字应用题。

1、有序的观察图画,练习说话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感知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容易理解和记忆。

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插图,合理地利用插图,让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充分地感知,为向理性认识过渡准备足够的感性认识。

2、观察图画,学会规范叙述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一年级的学生在没有掌握和理解种类的名称以前,即未能给事物命名之前,就能按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

为了能使他们更好地叙述,在指导识图、学会完成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逐渐培养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叙述,激发其思维。

在教学第八题时,我让学生看表说题,其中表格式应用题就是为抽象应用题铺路搭桥。

通过表格式应用题的训练后,当第三个阶段“文字”应用题出现时,学生就能利用思维工具,顺水推舟理出概念,顺理成章概括法则。

学生不会见题生畏,不知所措,而是教师稍加点拨,马上就能理解题意,迅速做出反映,从而达到掌握应用题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本次测试,一年级3个班的总体成绩比较一般。

三个班共有104人,100分的有28人,占到总人数的27%;90分以上的有91人,占到总人数的87.5%;90分以下的有13人,不及格的有1人。

整张试卷由一、看谁算的又对又快;二、比较大小;三、连一连;四、解决问题四大块内容组成。

得分率较低的题型是四、解决问题。

尤其是解决问题第九题。

练习给出3个信息:

有8本故事书,5本童话书,12本图画书;题目要求学生

(1)故事书和童话书一共有多少书?

(2)图画书借走了7本,还剩多少本?

这就要求学生从三个条件中选择合适的信息解答。

部分学生审题不清楚,看到条件多了就乱了套,看到数字就写,写了就错,因此学生扣分比较严重。

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样的知识还要多加的练习。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这张试卷上反映出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

1、学生对题目的阅读、审题能力还不够,在日常教学中要多加指导练习。

2、学生对看图列式中的求一共是多少;还是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这一知识还要多加的练习,不仅要搞清楚两者之间的数量还要学会说清题意并能列式计算。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A)反思

通过本次综合练习,发现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能力较差,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图意,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从而达到解决实际的问题能力。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

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

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对于表格、图画式的题目,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将其叙述出来。

让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阅读基础。

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本节课以这个为起点,从搭积木引出学习内容,马上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先出现几种积木的拼搭,吸引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面画出平面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面”从“体”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尤其在练习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首先我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辨别这些物体的面是什么平面图形,接着让学生在自己身边,在校园内找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

二是动中摆图形,这以过程让学生通过钉子板上围图形,用小棒摆图形,从而更加巩固了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尤其在钉子板上围圆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老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受到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不同。

这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很大的难度,许多学生在学前已基本认识了这些图形,但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

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后,再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画图形,从抽象到直观,使学生再次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再次感受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进一步体会“体”和“形”的联系和区别。

同时也渗透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儿童的思想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本节课我按照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在生活中找图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剪,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主要通过折正方形、拼三角形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深入学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

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图形,增强了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感性认识,也让学生初步体验了图形之间的变换。

这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认识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有关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处理的不好。

其实学生对三角形已经熟悉,而对平行四边形则比较陌生,在一课一练中画平行四边形时准确率不高。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在认识三角形时,我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

请你把着一张纸折一次,看看你能把它折成什么图形?

学生很快地引入了三角形的认识。

当我问,在生活中你在哪里看见过三角形,顿时,又掀起一番回答问题的**。

我觉得孩子在学三角形的时候有些困惑,我是在钉子板上先示范一下,然后在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钉子板上再模仿一下,可是学生在模仿的时候有些困惑。

通过,我的又一次操作,学生似乎豁然开朗了。

接着在方格上面画。

仔细观察钉子板上的三角形,引导学生比较方格纸和钉子板的相似之处。

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画完后同桌相互检查,交流反馈。

在教学画平行四边形时也是相同的方法,但与三角形相比,画平行四边形的难度大。

整个画图过程教师由扶到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学习,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总之,今天的课堂,我觉得特别开心,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欣喜感。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本单元安排了大量的围图形、画图形、折纸、剪纸、拼图等操作内容。

“想想做做”中有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用一个正方体或一个长方体画几个图形再比较,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拼图形。

练习四中用小棒摆图形,用正方形、长方体纸对折,从长方形纸上折剪正方形,把长方形折剪成平行四边形,剪纸拼图等等。

其目的是通过操作加深对图形的直观认识,感受图形的变换与联系,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注意以下三点:

①   准备好操作材料,让学生充分活动,体验感受。

②循序组织活动。

虽然都是操作活动,但也有难易之分,教材按由易到难,前为后用的原则安排操作的顺序。

例如先在钉子板上围,再在方格纸上画,围能使学生看到图形的顶点在哪里,画时就好在方格纸上确定图形的顶点。

再如P22第3题用正方形对折两次,其中一次是沿对角线折,第4题就安排学生用长方形纸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要沿对角线折,后者操作的难度比前者大得多,在受到前者的启发后进行。

③不拔高教学要求。

不要求讲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不要讲图形的边角特征,只要直观认识图形,即看到图形或属于这种图形的实物的面能说出图形名称;能从各种图形中识别出某种图形(P18③、P22②);提到这些图形的名称,能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并能用适当方式(举实例,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等)表示出来。

——《练习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是他们学习空间和图形的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也是由动手操作得来的。

每一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多尝试、多动手,在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

我努力营造一个生动、主动、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交流的机会以及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引导他们在活动中,饶有趣味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让他们在动手中培养发散思维,初步形成创新意识。

本次练习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实现。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促进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学习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借鉴学习好的同学的策略,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因为每一个图形的拼出都是孩子们认真思考、动手尝试出来的结果,这些图形虽然不是全部学生都能拼组而成的,重要的是孩子们动手了、拼组了,并正在努力着,在进行一种有价值的建构,其间的点点滴滴闪烁着智慧之光。

 

《认识整十数》教学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圈圈数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的,而是自己随心所欲,造成了画了几个圈之后还剩几个没有被圈进去,导致数数的结果有了偏差。

新课标下的课堂,学生固然是课堂的主体,但老师绝对不能成为旁观者。

一味地放手、一味地满足策略的多样化,一味地迎合课堂上热闹的场面,其实只是催生了少数几位尖子学生,而忽视了全体。

有时,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些羁绊,而后再总结经验,加深体验;有时,我们更要多一份预设、多一份关注,使更多的学生能学到扎实的知识、领悟数学的真谛。

练习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知识,体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想想做做第8题,猜数游戏,在教学这题时,让学生猜数,真正体会到这道猜数题是要帮助学生感受整十数,以及渗透了一些整十数的大小比较。

练习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知识,体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认识整十数教学反思

心理学家认为: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也就可以分为:

一,理解教材知识,二、知识之间的转化。

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先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知识的来龙去脉,再引导学生把书本的知识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在活动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拨一拨直观的感知在计数器上,几十就是在十位上拨几颗珠子,写的时候只要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没有,就写0。

学生在拨一拨,写一写的过程中,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知道了整十数的写法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操作中体验。

理清知识的原委。

之后安排的学生自己拨数自己写的活动,则放开手脚,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真正把书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在操作中感悟。

同时这个过程又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由发挥,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本节计算教学课,在我没有上之前,我觉得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