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1547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目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学目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目的.docx

《教学目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目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目的.docx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课时:

2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4分钟)

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

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

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作家作品介绍(2分钟)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三.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解决字词,并注音下列加点字词。

(4分钟)

舔舐()作揖租赁叱骂解剖堕落

舐犊情深缉毒

修葺

编辑

四.整体感知(10分钟)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再次阅读这偏文章看看文章哪些内容是开端,哪些内容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

引子(1自然段)--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借以带出小狗包弟故事

开端(2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来历,不是主要内容,故而略述。

发展(3-6自然段)--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突出它的伶俐可爱。

惟其亲密、伶俐可爱,后惨遭厄运才显得太不合情理。

此为蓄势,后面形势逆转,落差极大

-

结局(7-9自然段)--小狗包弟惨遭厄运,为后面的忏悔埋下伏笔。

同时侧面描写“文革”开始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尾声(10-13自然段)--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这部分篇幅最长,显然作者事先想好在此充分地表达思想,前面都是为写这一部分作准备、铺垫的。

思考:

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

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明确: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五.内容分析(25分钟)

⒈阅读“引子”部分

思考:

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明确:

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⒉作家通过别人的故事引到自己的故事,那包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于作家一家人相处的呢?

请大家快速阅读“开端”和“发展”两个部分。

思考:

①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明确:

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②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明确: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③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明确:

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⒊无论小狗包弟怎样的可爱与聪明,它仍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请大家阅读“结局”这部分。

思考:

①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a、日本种的小狗。

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②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⒋文章写到这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

(两个)对照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将楔子部分的问题解决了,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明确:

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⒌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尾声”部分,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明确:

轻松沉重自责

①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

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②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

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调,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③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

“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⒍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

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同学思考:

①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

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第二课时

六.课堂讨论

1.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

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

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

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

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2.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

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

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

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

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3.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教师总结:

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

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和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

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4.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楔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的来历

发展--七年相处

结局--一朝痛别

尾声--真心忏悔轻松沉重自责

小狗包弟-作者介绍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yáo)棠,字芾(fèi)甘。

四川成都人。

祖籍浙江嘉兴。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参加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

为了追求光明,1923年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来到上海、南京,进东南大学附中,并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

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

和鲁迅有交往。

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与靳以合编《文季月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二至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

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套用托尔斯泰评价卢梭的话“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巴金先生,那是一点没错的。

生命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巴金,他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

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随想录》……这永远代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之作,势必如行星常运,放射出他永不熄灭的光芒!

  巴金这个笔名得来,据专家研究,是因为先生青年时代酷爱俄国革命作家、思想家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人的著作,有心追随之,故出此寓意。

这个研究大致不错,但据巴金自己的诠释,意义稍有出入,他之所以取巴姓,是纪念一位留学法国姓巴的北方同学。

这位曾与巴金朝夕相处的同学因人生的苦闷在法国项城投水自杀了。

这个消息曾使巴金非常痛苦,由此赋予永怀。

  不管笔名如何得来,全世界的巴金读者都知道,巴金重要的创作生命中所信奉的是人道主义与安那其主义。

人道主义如今已没有多大分歧,然而安那其主义一直争议较大,也是巴金生命中一段时期遭遇麻烦和非议较多的辞源。

“安那其主义”源出18、19世纪的民本主义与空想主义哲学思潮,常译为无政府主义。

实际上巴金所信奉的无政府主义与当今人们常用的这个带有贬义的名词意义相差甚远,安那其主义的本义是反对封建的强权与专制的禁锢,倡导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惟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

巴金为什么步入文学道路就找到了安那其主义的门径呢?

那正是由于他生长于封建的专制社会与旧家庭,在沉闷黑暗甚至充斥血腥味的精神压迫中渴求身心的解放与健全,故而带领他步入文学圣殿的,首先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富有理想与激情以及俄国革命时期富有检讨和献身精神的思想家、文学家,像罗曼·罗兰、卢梭、福楼拜、赫尔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是巴金崇敬的大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也对他“人类至上”的观点有深刻的影响。

而古典的唯美的传统流派不为巴金所好,甚至被他扬弃,原因就在于他创作时代内心涌荡着反抗的激流,如他自述:

“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

”(《海行杂记》)

  巴金虽然早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心的呼喊(“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号”)。

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是为他胞兄写的,那时他大哥深陷封建家族不能自拔,拿着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做着无谓的牺牲,巴金希望大哥也勇敢地走出“家”来,做封建家族的叛逆者。

他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以情动人,打动胞兄的心。

结果是小说无意间被朋友带回国内发表了,虽然打动了不少读者,大哥却沉陷难返,不久终于自杀于家中。

这给巴金创作不朽名著《家》带来了直接的动因。

  巴金的创作心境一直是较为苦闷甚至是郁悒的,虽然他努力战胜自己,排除脆弱,甚至内心时时呼叫着法国悲剧革命家丹东的名句“大胆,大胆,永远大胆”来激励自己,但是他不能摆脱封建社会与家庭投给他心灵的沉重阴影,他无法寻到廉价的乐观与浪漫,所以他的作品差不多都是悲剧的调子,如他自述:

“一个黑影来掩盖了我们的灵魂。

于是忧郁在我们心上产生了。

这个黑影渐渐地扩大起来,跟着他就来了种种的事情。

一个打击上又加第二个。

眼泪,呻吟,叫号,挣扎,最后是悲剧的结局。

一个一个年轻的生命横遭摧残。

有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悲痛的回忆给别的人,有的就被打落在泥坑里面不能自拔……”(《忆》),这既是巴金心历的苦难史,又是巴金作品的主要基调。

  事实上巴金离开他的家乡四川成都很早,19岁那年抛家出走,东进上海求学,继而负笈法国,以后除了有数的几次返乡探亲,巴金差不多长居东方之都上海,从事他贯穿一生的文学著述、编辑工作。

但短短的十多年家乡生活亲历以及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巴金生命创作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素材与情感渊源所在。

  《雾》、《雨》、《电》、《家》、《春》、《秋》、《憩园》、《寒夜》、《忆》等,巴金的小说、散文代表作,差不多都是描绘封建家庭悲剧以及那里面的殉葬、挣扎与反抗。

半个多世纪以来,像觉新、觉慧、鸣凤、梅表姐、汪文宣这样的艺术形象已扎根在中国人心中,多少青年读者正是从这些艺术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与镜鉴,从而勇敢地跨出那叛逆、反抗与自身价值追求乃至投身革命的步伐。

巴金的文学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最富有活力的人文风景之一。

可以说,一个没有读过巴金的读者,他是不可能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以及20世纪旧中国城市家族伦常风俗与况味的。

 

  巴金是一位终身笔耕不辍、勤奋高产的作家,但在后半生创作中,小说创作基本停顿,这可能一方面是社会变革难以适应的原因,另一方面是进入创作高峰后的休整期的原因。

尽管创作生活重心有所改变,但巴金奉行的“要忠实地生活,要爱人,要帮助人”的原则始终未改。

他不仅以不朽的著作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且身体力行,无私地关心与帮助祖国的社会改革与文教事业,近二十年来,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在世界文坛享有广泛而崇高的声誉。

晚年创作的思想漫笔《随想录》,是一部五卷本的忏悔录,是对自身以及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大胆揭示。

尽管与年轻时代的信仰已有所不同,但里边仍然看得出浓重的法国大革命时代与俄国革命思想家的影响。

激情、坦率、真诚、善良、自律、真理的寻觅与张扬,仍然是巴金先生写作的宗旨。

《随想录》的发表在8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率行与呼吁的人格品质。

  巴金先生是现代中国的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

  下面概述本文内容要点,并简析思路。

  1.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借以带出小狗包弟故事。

  2.小狗包弟的来历,不是主要内容,故而略述。

  3.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突出它的伶俐可爱。

惟其亲密、伶俐可爱,后惨遭厄运才显得太不合情理。

此为蓄势,后面形势逆转,落差极大。

  4.小狗包弟惨遭厄运,为后面的忏悔埋下伏笔。

同时侧面描写“文革”开始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5.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这部分篇幅最长,显然作者事先想好在此充分地表达思想,前面都是为写这一部分作准备、铺垫的。

  其中第四、五部分占了全文一半的篇幅,而第五部分是全文中篇幅最长的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的重心所在,或者说作者写作时的着力点所在。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按故事进程来观照课文,可以看出课文的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文革”来临,家人恐慌)和结局(痛别包弟),还有尾声(作者忏悔)。

如果觉得应该强化第五部分的作用,则可以把它作为结局,那么原来的结局(痛别包弟)成为故事发展的一部分。

  散文固然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但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

在本文中,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情感呈波澜起伏状变化:

  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因此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

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

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

  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

“自然流”的特点,是使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

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

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

本文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两种语体很自然地浑融一体。

读者只是感觉到事件的自然发生、发展,情感的自然波澜起伏,而感觉不到文章语言形式或语言技巧的存在,可以直击文章的深层和底蕴。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

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

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

略述一二便可知晓。

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

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小狗包弟-文章赏析

  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

特别是动乱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就是这样一篇佳作。

  这篇作品,是巴金五集散文巨著《随想录》中的一篇,收在《随想录》第二集《探索集》中,像读者熟知的《怀念萧珊》一样,也是《随想录》中较感人的作品之一。

它叙述了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

一只讨人喜爱的狗,在“文革”棍棒的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

全文篇幅不长,却感情真挚,意味深长。

  《小狗包弟》思想内容最深刻的地方,是揭露“文革”的罪恶。

作品中故事的背景正值十年浩劫时期,那是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温情,更缺少宁静的气氛。

人,尚可不说其恐慌至何种地步,就连一只小小的玩物──狗,也无安宁之日。

作品描述了两条狗:

一条是艺术家邻居的狗,一条是作者本人的狗(包弟),在“文革”的动乱中,它们都无一幸免而死去。

前者被“专政队的大棒”打断了腿,不食而死;后者被担惊受怕的主人送给了医院。

尽管作家还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人所遭受的非难,但我们只要从两条狗的命运上,就可看出,一场“文革”运动,以它的残暴,荡涤人性,狂施淫威,使多少人家从安乐中陷入苦难,又使多少不幸的生命死于无辜之中。

作者撰文的主要用意虽是忏悔,以自己对爱犬包弟的“出卖”与“背叛”,谴责自己的懦弱(这从作品的字面中可以看出),但如果没有这场浩劫,这种忏悔本身也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作品最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对“文革”的无情揭露,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狗的命运中,客观地暴露了“文革”时那非人年代的某些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小狗包弟》还表现了作家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这也是《小狗包弟》(乃至全部《随想录》)的创作主导思想之一。

作者在《探索集·后记》中说过:

“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但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

”“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这种可贵精神在《小狗包弟》中得到了体现。

作品所描述的,其实本不是什么大事,在那个动乱年代,人的生活都所寄无望,哪里还有心思顾一条狗?

在那时,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

但作家并未为此而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之联系的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因为作者一方面真正解剖了自己,另一方面,为将来历史上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允许再发生那样的浩劫”。

(《探索集·后记》)正因为如此,作者的这种“解剖自己”的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体现出更深刻的社会价值。

  呼唤人性,讴歌人性,也是《小狗包弟》闪光的思想之一。

“文革”运动中,人性被当成了批判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法西斯般残暴无情的“造反”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真正的人性是异常艰难的。

《小狗包弟》向我们叙述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艺术家文学家们的遭遇,典型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缺乏人性,以及人们迫切需要人性、呼唤人性的愿望。

然而,呼唤人性,又谈何容易,于是我们从作品中看到:

主人公(作者本人)为了免遭造反派的袭击,保住生命安全,只有将爱犬小包弟送到解剖台上。

这样描写,表面看是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