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小故事7.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1676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物理小故事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小故事7.docx

《物理小故事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小故事7.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小故事7.docx

物理小故事7

61谁是凶手

  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发生了一起铁路大惨案。

事情是这样的:

  沙皇政府的一位将军,要到西伯利亚视察,事先通知沿途作好准备。

有个小镇的驻军司令很想借这个机会巴结这位将军,这天一大早就把士兵集合起来,命令他们在车站铁轨两旁列队欢迎。

士兵们持枪站在轨道旁,期待着将军的光临。

一小时、两小时……半天过去了,仍不见火车的踪影。

士兵们既累又饿,都快站不住了。

忽然,远处传来了汽笛声,不一会儿就看到火车头冒的烟。

司令官高喊立正,士兵们强打精神立正。

只见火车尖声叫着,毫无减速的意思,风驰电掣般地驶过士兵的队列之间。

就在这时,好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猛推着紧靠铁轨的士兵向列车扑去。

只见士兵一个接一个翻倒在列车下。

眨眼之间,那个喷着白烟的钢铁怪物冲过去了,铁轨上一片血肉模糊。

司令官当时就吓昏了。

谁是这起惨案的凶手?

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法官们一筹莫展。

官司打到彼得堡科学院,科学家们指出,把士兵们推到火车轮下的,是高速气流。

但是,难道不应该说,制造这起惨案的,正是那个既愚昧无知又逢迎拍马的驻军司令吗?

为什么这样说呢?

  早在惨案发生一百多年前的1738年,瑞典科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就指出:

在气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后来人们把这个物理规律称为“伯努利原理”。

  伯努利原理和惨案又有什么关系呢?

  列车高速行驶的时候,带动周围的空气一起高速运动,离列车越近流速越高,远处的空气流速低。

这就是说,离列车越近压强越小,会把靠近铁轨站立的士兵推到车轮下。

由于驻军司令愚昧无知,结果造成惨案。

现在,如果你到火车站去,站台上离边沿1米左右画着一条白线,那就是告诉人们:

站在线外,离开高速气流远一点。

同样,城市中和公路上要求行人走人行道,自行车不要走机动车道,也都有这方面的考虑。

  高速气流造成的压强差力量那么大,能不能用它来为人类服务呢?

当然可以。

比如,你家里用的喷雾器,就是用活塞向喷口压气,造成高速气流,在喷口形成低气压,于是,瓶中的药就被吸上来,喷射出去。

如果没有高速气流形成的压强差,飞机也飞不起来,因为飞机机翼上方气流速度高,下方气流速度低,使机翼上下出现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动力的来源。

62保守势力哑口无言了

  十六、十七世纪欧洲,人们普遍采用抽水机抽取煤矿井下的积水。

那时的抽水机很原始,用一根又粗又长的管子,里面安上一个和管子内壁配合得很紧的活塞,把活塞推到管子的最下端,然后插到积水里。

向上提起活塞,水就被抽上来了。

  为什么能把水抽上来呢?

现在学习物理的少年朋友都知道,这是大气压力的作用。

可是在几百年前,人们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他们还是沿用古希腊的一位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解释:

活塞上升以后,如果水也随着上升,在水面和活塞之间,就出现了真空。

由于自然界是厌恶真空的,水也就随着活塞上升了。

  可是,有一年在意大利的一座很深的矿井里,出现了例外。

当工人使用抽水机抽水的时候,那水就像中了魔法似的。

上升到10米以后,就再也不肯上升了。

亚里士多德的这条“真理”失灵了。

  技师们绞尽脑汁,对抽水机做了各种改进,仍然没有效果,只好去请教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

可是那时候伽利略已经老了,他请自己的学生托里拆利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托里拆利仔细地分析了抽水的情况以后,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

如果真是“自然厌恶真空”,为什么水只能上升到10米范围内呢?

“一定有其他原因”,托里拆利想。

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

不论是任何物体,有重量就会有压力,那么,水面的上升会不会是由空气的压力造成的呢?

  托里拆利是个很聪明的学者。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想换一种比重不同的液体实验一下。

他想到了水银。

因为水银的比重是水的13.6倍,那

  

  托里拆利找到一根120厘米长,一头封闭的玻璃管,把它灌满水银,用手指堵住管口,放在一个装满水银的槽子里。

把手指松开后,管里的水银柱迅速下降,降到还有76厘米高,便停住了。

76厘米的13.6倍正是10米左右,实验结果和自己的预想完全相等,成功了!

  托里拆利的实验结果发表以后,遭到一些保守思想严重的人的坚决反对。

他们说,水银柱上面不是真空,而是充满了眼睛看不见的气体,是这些气体的压力使水银柱的高度保持在76厘米的。

  面对保守势力的围攻,托里拆利决心用实验证明水银柱的上面的确是真空。

他经过细心思索,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更加巧妙的实验。

这一次,他准备了一个大一点的槽子,底下是水银,上面是水。

接着,他重复了前边实验过程。

当管里的水银柱保持在76厘米的时候,他把玻璃管慢慢向上提,管口被提到水槽里水银和水的交界面以上时,由于管里的水银很重,一下子都流了出来,同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在一瞬间充满了全管。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在托里拆利进行的实验中,管里水银柱的上方确实是真空的。

如果水银柱的上方有气体,那么当水流进去的时候,也应该只上升到76厘米的高度。

实验结果恰好相反,在铁的事实面前,保守势力哑口无言了。

63叩开“天门”的人

  20世纪初,世界上出现了一股高空探险的热潮。

那时,主要的探险工具是气球。

探险家乘坐的气球越飞越高,但是升到13000米的高度,再也升不上去了。

人们向这个高度进行了100次冲击,都失败了。

原来,这个难以到达的“天门”内是大气的平流层。

  我们知道,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显著的气层称为对流层。

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季节及其他条件而异:

在赤道地区约6~18公里,中纬度约10~12公里,两极约为7~10公里。

对流层顶上到离地球50公里的大气层,称为“平流层”。

平流层大气压力低,缺乏氧气,人在那里会得高空病而死亡。

难道平流层真是叩不开的“天门”吗?

年轻的瑞士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在思索,他想,再也不能采用吊篮式的气球了。

必须设计一种密封舱,使舱内和舱外隔绝,保持舱内正常温度、气压和氧气供应,人乘坐在这种舱内,一定可以升到平流层去。

  1931年5月27日,一艘直径足有30米的巨大氢气球升上了天空,在气球上吊着的不是平常那种敞开式吊篮,而是一个铝制的圆球,这就是皮卡德首创的密封舱。

皮卡德本人正坐在舱内亲自试航。

气球不断上升,很快就进入了平流层,升到15500米的高度,“天门”终于被叩开了。

可是,气球上没有装无线电通讯设备,当气球从人们的眼界里消失以后,就再也得不到皮卡德的消息了。

报纸很快就发表了皮卡德牺牲的消息。

哪知道皮卡德并没有牺牲,他经过16小时的飞行,从法国飞到了德国,降落到了一个偏僻的山区。

  皮卡德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全世界,祝贺的信像雪片一样向他飞来。

64“兴登堡”号巨型飞艇遇难

  1937年5月初,“兴登堡”号巨型飞艇满载着乘客,横过大西洋,飞到了美国新泽西州赫斯特湖航空港的上空。

地面上站满了人群,飞艇徐徐下降,准备着陆。

突然,几秒钟内,火蔓延到全艇。

飞艇一下子就变成一团火球,坠落到地上,艇上36名乘员全部丧生。

  为什么会起火呢?

原来当时飞艇的气囊里填充的是氢气。

氢气的比重比空气轻,所以飞艇能浮在空中。

但是,氢气是一种可燃性的气体,碰到火星就容易引起急剧燃烧而爆炸。

  飞艇是一种古老的轻飞行器,它的“老祖宗”就是气球。

早在200年前,有人就主张在气球上装上桨,让它能像船一样在空中划行。

19世纪,发明了发动机,并且装到了气球上。

于是,一种带有动力和操纵装置的新型飞行器——气艇产生了。

1894年,我国也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飞艇。

在这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飞艇简直成了空中最热门的飞行器。

各种各样的飞艇在空中大显身手。

其中德国飞行家齐柏林设计的飞艇最出名。

“齐柏林”飞艇经过多次改进,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商业交通工具。

1936年,齐柏林又制造了一艘当时最豪华的“兴登堡”号飞艇。

飞艇长200多米,上面有舱房、餐厅、客厅等,可以载客72人。

可是,飞行不到一年,就被一把火烧毁了。

这以后,飞艇就逐渐被飞机取代,而在空中消失了。

  70年代以来,人们又怀念起飞艇来了,各国又纷纷争着制造飞艇。

这是因为飞艇有许多飞机所没有的优点。

它耗油少,对空气污染小,而且没有噪声。

它载重量大,飞行平衡,可以用它吊运大型货物或者作电视转播等。

并且用不可燃的氦气代替易失火的氢气。

因此,它将是一种大有希望的飞行器,古老的飞艇将焕发青春。

65空气有多重

  1909年,那时候飞机刚发明不久。

当时,飞行员是社会上最受人注意的人物。

  有一个飞行员从德国飞到英国去。

路上机件出了故障,飞行员被迫在一个小镇附近降落了。

他找一家饭店去吃饭。

不料,饭店很快就挤满了人,大家围着飞行员,争先恐后地请他签名。

  一个商人也挤在人群里面。

飞行员偶然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餐桌的台布上。

商人马上向店主把这块台布买了去。

  飞行员走后,商人在他坐过的餐桌旁边到处察看。

他渴望能弄到一点飞行员留下的纪念品,可以高价出售。

但是,他什么也没找到。

这时,他忽然想到飞行员在饭店里呼吸过的空气。

如获至宝,他立刻把饭店里所有门窗都关上,跑去对饭店老板说:

“亲爱的店主,我想向您买这间屋子里的空气,可以吗?

  饭店老板愣住了,他从来没想过空气也可以卖钱。

他心想,这个商人一定是发疯了,于是,决定乘机敲他竹杠。

“我完全同意。

”饭店老板回答说:

“这间屋子的容积一共是100立方米。

每1立方米空气算10块钱,一共是1000块钱。

  “这太贵了。

”商人说,“我看这样吧:

每1公斤空气,给您10块钱。

  饭店老板想,空气太轻了,这有多少呢?

但是,他还是同意了,因为他知道没有第二个人会来买空气的。

  商人把门窗都封好,就去拿抽气筒。

  旁边看热闹的人对饭店老板说:

“你上当了。

空气连一点重量也没有。

你把全屋子里的空气都给了他,也得不到一个子儿的。

  饭店老板耸了耸肩膀,无可奈何地笑了笑。

  然而结果怎样呢?

结果商人反而多花了293块钱,他一共花了1293块钱,才把空气买了去。

  原来空气是有重量的。

每1立方米空气的重量是1.293公斤。

100立方米空气的重量是129.3公斤。

商人原以为空气一点重量也没有,可以不花一个钱买到手。

现在却花了1293块钱,把什么用也没有的空气买了去。

66他们是怎样飞起来的

  19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界发生了一起轰动世界的大事:

德国科学家、滑翔机专家奥托·科连撒尔,在经过两千多次滑翔之后,失事殒命。

消息传开,舆论哗然,不少人丧失了飞上天的信心,甚至有人断言:

“空中是人类交通的禁区”。

可是,当这个消息传到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城时,却引起了两名自行车修理工人的关注和兴趣,这便是飞机奇迹的创造者——莱特兄弟。

  这两位青年工人,既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金钱,有的仅仅是满腔热情和坚定的毅力。

他们一面经营修理自行车业务,一面刻苦地自学,在短期内,学会了德文,精读了科连撒尔的著作《飞行问题》和《滑翔实践》。

科连撒尔的名言是:

“每一只鸟,都是一名杂技表演师”,“谁要飞行,谁就得模仿鸟。

”于是,他们便细心地观察各种鸟的飞翔动作,看它们怎样起飞,怎样升降,怎样盘旋。

他们发现,鸟类转弯的时候,往往用翼尖、翼边扑动,以保持身体平衡,他们把这些原理都一一用到了飞机的设计上。

为了系统地掌握飞行理论,他们认真地钻研数学、空气动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基础理论。

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科连撒尔尽管滑翔了两千多次,但在空中时间总共只有5小时,空中实践太少了,致使他无法掌握空中的特殊规律。

他们决心吸取科连撒尔失败的教训,到空中实践。

他们试制了翼端卷曲,装有活动方向舵的滑翔机,先把滑翔机像风筝似的用绳子在风中放起来,然后再真正地进行滑翔。

从1900年到1902年三次进行空中试验,测量了风压和气流,记录了许多详细而确切的数据,从而揭示了不少飞行的奥秘。

他们经过改进机翼和方向舵的形状结构。

在初步解决稳定操纵后就转入了动力飞行的研究。

1903年秋天,莱特兄弟终于试制成功了“飞行者”号飞机,它是一架以轻质木料为骨架,帆布为基本材料的双翼飞机。

平行安置的双层机翼提供了升力,运用活动方向舵能操纵飞机升降和左右盘旋,一台具有水冷设备的12马力的发动机,带动两个螺旋桨。

这架飞机虽然试飞的飞行距离只有36.6米,飞行时间只有12秒,可是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人类第一架动力飞机,它揭开了人类空中飞行的序幕,实现了人们几千年来梦想像鸟类那样飞上天空的愿望。

试飞成功后,莱特兄弟并不就此满足,或沉醉于“沽名钓誉”之中,而是精益求精,不断地改进飞机结构又连续进行了160多次飞行。

直到1908年莱特兄弟分别在弗尼亚州迈尔堡和法国巴黎作了67分钟和233分又43秒的飞行表演,赢得了世界声誉,震动了世界科坛,他们首创的飞机奇迹,从此载入了世界科技史册。

他们的成功又一次向人们揭示了一条真理: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只有勤奋的人才能攀登上科学高峰!

注:

我们不聪明在于我们不勤奋,我们不勤奋在于我们无压力,我们无压力在于我们没有寻找到值得追求的目标!

原来我们好狂妄呀!

67飞船会代替飞机重新航行吗

  1937年5月6日,一个晴朗的初夏,美国新泽西州的莱克赫斯机场上,蓝白色的庞大的飞船“兴登堡”号渐渐降落,欢迎的人群正在挥手欢呼,庆贺它胜利地完成了长距离的飞行。

飞船离地面200米时,突然人们听见“喀”的一声,一阵先是淡红、后是深红的火焰腾空而起,烟雾满天,飞船上满载的易燃的氢气爆炸了,造成了30多人死亡。

  从此以后,飞船就几乎在天空中消声匿迹了。

一直到90年代后期,由于油价飞涨,大多数航空公司亏本,人们又重新想起了飞船。

当然飞船重新受人注意,不仅是经济上的原因,还因为经过最近一个时期科学家的努力,技术设备大有改进,安全系数已大大增加。

一般飞船主要有3个部分组成:

体形庞大的气囊,里面装有比空气还轻的气体使飞船具有浮力;前进方向和上下控制设备;载货和载人的船舱。

现在,人们已用氦气,不但比氢还轻,而且不易燃。

另外,气囊的牢固度、密封性都大大增加,人们已用非常牢固和耐用的尼龙织物制成气囊的外壳,再用一层丝毫不透气的合成薄膜作为气囊的衬里,保证了气囊安全可靠。

载货和载人的船舱,也用了高浓度的防腐蚀、防燃烧的新合金。

美国有一家科研机构使用这种气囊的模型飞船航行了1年多,证明性能良好。

安全问题一解决,飞船就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它可大大节约燃料,空气囊的气体不像飞机一次就消耗完,而可长期使用。

在上升时,飞机需要花费很多燃料使其上升,飞船却不需要。

在空中,因飞船本身具有浮力,前进时所耗的燃料也比一般飞机节约。

由于飞船的浮力比飞机更大、更稳定,载重量也可大大增加。

一般飞机升降时都需要跑道,飞船却不需要。

它可以像直升机一样,垂直地升降,只要有一个较平的地面就可以。

在解决噪声和污染方面,飞船与飞机相比有独特的优点。

由于飞船可任意在空中停留,它对勘探石油、探测气候、考察海洋等一些科学实验活动比飞机有更大的优越性。

  目前,飞船在空中前进的动力技术也在日新月异。

人们已使用一个较小的核反应堆装在飞船船舱里作为前进的动力,这成为可能,是由于飞船船舱的体积要比飞机大得多,这样的核飞船可以作多次环球飞行,不用加燃料。

另外,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已试验在飞船上装太阳能电池,利用太阳能作为动力,称为太阳能飞船。

68王冠之谜

  公元前287年,在古希腊的叙拉古市,诞生了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

按照当时的惯例,阿基米德被送到埃及的王家学校去学习。

他学成回国以后,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受到了国王的赏识。

  国王希艾罗是一个勇敢善战的人。

有一次打了胜仗,为了庆祝胜利,他决定要献给神一顶王冠,于是下令找来了一个高明的金匠来制作。

国王的会计官给了金匠必需的金子,不久王冠制成了,它玲珑剔透,金光闪闪,国王非常满意。

  但是,人们私下传说金匠并没有把全部金子用到王冠上,而是掺进了一部分银子。

国王听了,也起了疑心。

他把金冠称一下,和交给金匠的金子一样重,颜色也黄澄澄的,看不出掺进了什么。

如果为鉴别真假打碎这个精致的王冠,又觉得可惜。

他让阿基米德解开这个谜。

  阿基米德接受了这个任务,回到家里左思右想,一直没想出好办法来。

他茶饭无思,焦躁不安,带着满脑子问题在洗澡。

澡盆里装满了水,阿基米德慢慢把身子沉了进去。

哗啦——哗啦,水不断溢了出来。

以前,出现这现象谁也没有思索过它的意义。

现在,阿塞米德一心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一下子从澡盆溢水的现象中受到启发。

他意识到从盆子里溢出来的水就等于人体进入水中的体积,如果在容器里装满水,把金冠沉进去,根据溢出的水量,也就可以知道王冠的体积了。

只要弄清王冠的体积,下一步就好办了。

想到这里,阿基米德忘记了自己在洗澡,光着身子从浴盆里跑出来,大声喊着:

“解决了!

解决了!

”他首先测出王冠的重量,然后准备了和王冠一样重的一块纯金块和一块纯银块,还有一个装满水的容器。

阿基米德把纯金块慢慢沉入容器,算出溢出的水量,根据他的推理,这些水的体积就是纯金块的体积。

阿基米德再把纯银块沉入装满水的容器,根据溢出的水量又算出纯银块的体积。

当然,银块的体积要比金块大。

最后,他又把王冠放入装满水的容器,根据溢出的水量测出了王冠的体积。

阿基米德把王冠的体积和纯金块与纯银块的体积加以比较,发现王冠的体积比纯金块的体积要大,比纯银块的体积要小,这就证明了王冠不是用纯金制成的,而是用金银混合制做的。

根据测出的结果,他还计算出有多少黄金被换成了白银,终于揭开了王冠之谜。

他对金匠说了自己的测试过程,金匠只好承认自己的罪过。

69祸从天降

  1982年1月的一天,在热闹繁华,大厦林立的纽约市曼哈顿区,刚刚下班走出高层大厦的罗约·斯派尔乌吉尔小姐,忽然被身后冲来的一股猛烈的风暴卷进附近的水泥花坛中,碰得头破血流,双臂折断。

知识渊博的斯派尔乌吉尔立刻敏锐地意识到:

这不怪天气,而是“穿街风”给她带来的不幸。

于是,她到法院起诉,控告了设计这座大厦的建筑设计师和纽约市政当局。

如果在10年前,她的控告会被驳回。

但在今天,在建筑学家和气动工程学家、物理学家的协助下,法官们认真审理了这起案件。

结果,斯派尔乌吉尔打赢了这场官司,获得了650万美元的损失赔偿费。

  这件案件的判决是正确的。

  科学家们发现,由于高层建筑的先后兴起,大城市街道上的风,多半不能归咎于天气,而应由建筑设计师负责。

这是由于:

高层建筑如果设计不当,就会挡住高处的气流,迫使其折向地面,在街道上形成小型风暴,这种小型风暴就叫“穿街风”。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竞相建造摩天大楼成为时髦。

如美国,1931年在纽约市落成的102层帝国大厦,高381米;1972年在纽约兴建的110层世界贸易中心,高412米;1974年在芝加哥市崛起的希尔斯大楼,虽然也是110层,高度竟达442米。

这些鳞次栉比的超级摩天大楼引起的“穿街风”,已经给大城市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科学家最新研究结果表明:

“穿街风”是由一些可以预见到的空气动力效应造成的。

人们知道,风源在太阳,产生于大气的运动。

气流运动便是风。

气流运动愈强,风力则愈大。

建筑物等地面障碍可使风速减弱,风向改变,但往往在近地面处产生紊乱交错的“湍流”。

在楼房高密林立的大都市,这种湍流又会“扶摇直上”到五六百米之高,尔后又会运动向下,当进入狭窄的空域,就会降至建筑物基础部,沿着建筑物的“空隙”——马路和巷道冲袭;一经拐弯处,会迅速旋转,强劲起来,宛若小龙卷风肆虐横行;如遇凹角处,则会变成风速虽小但压力极大的地面风暴。

这就是“穿街风”。

70耐人寻味的昆虫飞行

  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昆虫世界是个引人瞩目的生物群体。

它们出现于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

在3亿年前,部分昆虫开始振翼在空中翱翔,比鸟类的飞行早15000万年。

是空中最早的主人。

  一般昆虫的飞行都是靠摆动翅膀。

其中以蜉蝣摆动翅膀的方式最为简单,它的每片翅膀都是从上向下挥动,并和迎面而来的气流构成不大的角度。

双翅目昆虫(如蚊子、苍蝇等)和膜翅目昆虫(如蜜蜂等)摆动翅膀方式最为复杂,假如它们在飞行中是停止不动的话,那么翅膀动作将成“8”字形,与螺旋桨工作效果相同。

当人们把这种昆虫向前飞行时翅膀所画出的图形进行研究时,发现这竟是正弦曲线。

  昆虫飞行时会发出嗡嗡声。

原来,声音是我们用耳朵觉察到的空气振动,振动快,音调高;反之,则低。

如生活在马粪中的甲虫,拼命振动翅膀,每秒只有87次,因而发出了低沉的声音;而蚊子每秒则可振动594次左右,因而听起来音调极高。

蝶形昆虫振动的次数最少,因而它们似乎是无声无息地飞着。

  昆虫飞行有速度高、飞行距离长、耗能少、机动性大等特点。

  如果把昆虫与鸟、飞机的飞行速度比较一下,昆虫的速度当然很慢。

如丸花蜂的时速是18公里,乌鸦的时速是50公里,而螺旋桨飞机最高时速可达900公里。

不过,如果计算一下丸花蜂、乌鸦和飞机飞行相当于自己身长的距离时,那么人们便会惊奇地发现,相对速度最低的却是飞机,而最高的却是昆虫。

丸花蜂每分钟内飞行的距离是自身长度的10000倍,乌鸦是1700倍,而飞机只是1500倍。

不少昆虫能持续飞行100公里,蜻蜒、蝴蝶可以不停地飞上几百公里,有一群飞蝗竟从非洲的西北部直接飞往百慕大群岛,全程是2400公里,其飞行高度,最高曾达6000米。

这说明,昆虫对缺氧和低压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在耗能方面,昆虫比飞机要节约得多。

蜜蜂飞行32公里只需消耗0.0035克糖,而在蜜蜂的素囊中一般能储藏0.02克蜜糖液,大约相当于0.004克纯糖。

因此,即使飞上30公里,它同样是有利可图的。

蝗虫飞行一小时体重仅减少0.8%。

更有趣的是,昆虫在飞行中所消耗的能量,比它在陆地上“漫步”时更节约。

德国研究人员发现,蜜蜂飞行78米所消耗的能量,同它们在地面上爬行3米所消耗的能量相等。

昆虫飞行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都是引人注目的。

它们能随意升降、转弯、前进与倒退,并且不必滑跑就能直接起飞或降落。

飞行器在飞行中会产生机翼颤振现象,这是一种极为有害的颤动,常使一些高速飞行器折翼而坠。

然而蜻蜓飞行时却没有颤振。

原来,蜻蜒的每片翅膀前缘的上方长有一块深色的角质加厚部分——翼眼。

这种组织有调整翅膀振动、消除颤振的作用。

在此启发下,人们在飞机机翼前缘装了一种加重装置,这样就可以消除对飞行有害的振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