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2387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docx

7说明文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案例分析

围绕主题系列研训行为跟进逐步提高

——说明文阅读主题研训活动案例分析

摘要:

本案例中学说明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对八年级上学期说明文阅读主题研训活动进行了描述,然后对该系列活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探寻主题研训的有效途径,归纳了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

说明文阅读主题研训行为跟进

一、活动背景

“说明文”,这是一个出现得很晚的词(《辞源》不收),是当代专门为中小学语文文体教学需要而造出来的。

长期以来,大家已认可这样的表述:

所谓说明就是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征、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以往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也多围绕文体特点去考核,常见的题型为:

本文段的说明对象及特征是什么;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等。

这样的考查方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考试指挥棒的效应导致传统说明文教学目的性也很强,教师相应地把这几点文体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把每篇说明文肢解为相同的几个要素,就是所谓的“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也能应付考试,至于教这些对学生有什么用,很少有人考虑。

还有不少语文教师习惯从文学的角度而不习惯以理性的眼光解读说明文等非文学文本,结果是把说明文上成不伦不类的文学课或常识课。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有了变化。

第三学段(5

-6年级)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7-9年级)有“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强调了“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一说明文的基本目的。

课改以来,中考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也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套路,更加贴近说明文阅读的真正目的,注重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推断信息的能力。

于是习惯于传统说明文教学的老师们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了。

有的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有的信奉“考什么,就教什么”,将说明文教学蜕变成了习题训练:

把一篇篇文章要么按课后练习题去训练,要么按作业本中的设题去训练,要么按中高考题型去训练。

这些做法都背离了说明文阅读的本意,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形成。

因此,在全区调研的基础上,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我在八年级选择了“说明文阅读”这一研训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训活动,旨在探究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科学图式,提高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过程描述

活动前的准备:

学期开始,我就为本次活动搜集资料,上网查阅有关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论文,了解目前说明文教学的新动态。

然后确定研训活动计划、开课教师、开课内容。

系列活动一:

目的:

以训为主,介绍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新理论,让教师明确说明文阅读的真正目的和合理的教学步骤方法。

时间:

2006年11月9日

地点:

伯乐中学

活动安排:

1.我的讲座:

《说明文阅读教学新议》;

2.荆一兵老师研讨课:

《桥之美》;

3.集体研讨。

一般教研活动,都是先开课,然后开讲座,为什么我将讲座放在上课前?

我的想法是,这是该主题研训的第一次活动,有必要先通过讲座让教师了解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动态、新方法,然后教师可以带着这些新理念去观摩研讨课,进而才能发现问题,促进反思。

我的讲座讲了四方面内容:

说明文知识的传统表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介绍几篇有新意的阐述说明文教学的论文、说明文教学的建议。

可以看出,我的讲座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有冲击力的,因为有些内容颠覆了传统见解,讲座过程中,教师时而颔首,时而摇头,时而迷茫、切切私语。

荆一兵老师的课也做了充分准备。

我事先专程到她们学校参加她们语文组的教研活动,将我搜集到的资料给了荆老师,也将我对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想法作了阐述。

荆老师在教学中摒弃了说明文阅读的传统教法,抓住科学小品科学性、文学性两个特点,在文本的解读、梳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集体研讨每个学校都推选代表发言,主持人也适时作了点评,下面是部分教师和主持人的发言:

李可前(南江中学):

这节课颠覆了传统说明文的教法,理念新。

荆老师敢当大任,勇气可嘉。

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师生研讨让学生懂得了如何鉴赏桥的美。

商榷:

美学文章,精当地介绍一些美学观点,有利学习。

徐军(烷基苯中学):

科学性强调知识,小品文强调文艺性,这样的文章在传授的同时要注意科学性。

滕萍(长江中学):

教学思路先介绍知识是必要的,教学生怎样体会美学观点,对学生来说是有作用的,学会用画家的观点品桥。

开头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蔡方(语文教研员):

我听到的:

科技作品与原有的说明文有没有区别?

科学作品的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我想到的: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我可以怎么做?

例如:

教材中科学小品怎么教?

以《绿色蝈蝈》为例:

(1)写了什么——获得(知识)信息(蝉的生活习性);

(2)怎样写的——写作的思路、用了哪些方法;(3)为什么这样写——思考能力的培养,区别于仅仅获得知识。

徐学宁(主持人):

学生读这篇文章究竟学什么?

上课的过程比较密,能不能有个地方停顿下来。

三种知识,陈述性、程序性知识比较多。

不同的教案能上出不同效果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策略。

比如语言赏析能不能采用置换法,用科学家行文方式替换,让学生比较体会;不要把每一个例子都讲到,不要求答案一步到位。

这次活动达成了基本目标,让教师了解了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也见识了如何用新的理念去进行说明文教学。

但本次活动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讲座的内容大家一时不能完全接受消化,传统的教学模式被否定,但新的能被大家认可并掌握的教学策略是什么,还有待下面继续探讨。

系列活动二:

目的:

寻找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重点探讨如何运用语法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时间:

2006年11月24日

地点:

烷基苯中学

活动安排:

1.葛蕊老师研讨课:

《大自然的语言》;

2.我的讲座:

《提高中学语法教学的有效性》;

3.集体研讨。

因为同时承担了南京市语法教学有效性的研讨会,所以这次活动一举两得,两个主题。

作为市级活动,省市专家和其他区县教研员来参加活动,重点探讨语法教学的有效性;另一个主题,就是延续前面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的主题,由葛蕊老师开设说明文研讨课《大自然的语言》,重点探讨如何运用语法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全区初二教师远程观摩。

我的讲座《提高中学语法教学的有效性》,着重阐述如何运用语法知识去分析文本,其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石拱桥》为例阐述了寻找说明文中心句、辨析词语表达作用等方法。

面是我引用的一个案例:

我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根据本文特点,我决定从找中心句入手。

第一课时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第一段学生找得很顺利。

第二段内容如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木。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找第二段中心句出现争议,有的学生说是第一句,有的学生说是最后一句。

我没有急于下结论,先问学生本段结构关系,学生一致认为是?

总-分-总?

,我又让学生分析中间?

分?

的部分内容与哪一句总说内容更一致。

经过分析,学生认为第一句总说更多的是承接上文,提示下文,而最后一句总说更能涵盖分说的全部内容,所以应将最后一句?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定为全段中心句。

这时我又问了一个问题:

?

‘桃花开了'前面用的是分号,‘布谷鸟'前面为什么用的是句号?

?

引起了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很快有学生回答:

这一段第二句讲桃花、杏花开是植物的语言,两者并列,照应中心句的?

花香?

,所以中间用分号。

第三句写布谷鸟叫是动物的语言,照应中心句的?

鸟语?

,与第二句写植物并列,所以用句号。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这一段说明的内容和顺序都有了深刻的印象。

事实证明,根据课文适当地运用语法知识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不但不会加重学生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

很长一段时间,语法教学被淡化,不少老师认为教语法无用,甚至不讲语法,这次讲座和研讨课,让老师们看到运用语法知识去阅读理解说明文,这种方法是合理而有效的。

我的讲座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当然,运用语法知识指导说明文阅读教学一般只能着眼于文本的局部、语言,只能是教学策略之一。

说明文阅读教学还有哪些有效策略,有待进一步研讨。

系列活动三:

目的:

寻找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重点探讨如何阅读事理说明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时间:

2006年12月5日

地点:

长江中学

活动安排:

1.滕萍老师研讨课:

《被压扁的沙子》;

2.全区东片初二语文教师参与研讨。

伯乐中学是我区生源较好的学校,如果能在农村中学寻求说明文

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其指导意义是非常大的,所以我选择了我区最

偏远的农村初中长江中学,请滕萍老师上阿西莫夫的科学小品《被压

扁的沙子》。

应该说,在吸取前面研讨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滕萍老师这节课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方面是成功的,在教学的重点环节“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上,教师分析比较到位,学生能根据教师的点拨作出合理的推导,得出正确的结论。

系列活动四:

目的:

重点是总结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

2007年1月18日

地点:

活动安排:

1.我的总结性讲座:

《说明文阅读教学总结》;

2.观摩蔡方老师录像课《奇妙的克隆》。

3.布置作业:

每人写一篇说明文阅读教学案例或教学叙事。

我的讲座在总结前面五次活动的基础上,根据说明文阅读目的,归纳了说明文阅读的五个基本步骤。

接着我们观摩了蔡方老师三年前的录像课《奇妙的克隆》,应该说,蔡老师的课上得非常精彩,她当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我采用了观看到关键之处暂停点评的方法,引导教师观摩反思蔡方老师的课。

活动结束,要求中青年教师根据自己本学期说明文教学情况和参与研训活动的体会,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叙事。

为了促使每个人都能完成任务,要求此次作业通过网络上传到“远程研训平台”上。

三、总结反思

本次说明文阅读教学主题研训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1.围绕主题,研训结合,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本次活动主题、目标明确,即围绕说明文阅读教学这一主题,通过研训结合的途径,寻找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单靠一次活动是难以见效的,因此我们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了四次系列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开展系列活动的好处是:

可以将主题活动总目标加以分解,每次活动重点解决一到两个具体问题。

比如活动一的主要目标就是,介绍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新理论,让教师明确说明文阅读的真正目的和合理的教学步骤方法。

活动三的目的就是寻找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重点探讨如何阅读事理说明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这样主题鲜明,上课教师备课重点明确,评课教师也可以围绕主题展开研讨,避免了无主题研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的现象。

以往的教研活动以研为主,上完一节课后往往对这节课点评一下就结束了。

培训跟不上,效果往往要打折扣。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培训讲座所讲的相当于一篇文章的观点,一节课一般只是个例子,教学理念往往隐含其中。

只看例子,有些教师看不清其中隐含的理念,也看不出这个例子的恰当不恰当之处。

往往评课也是就课论课,不能从小见大。

本次活动采用了研训结合的方式,效果就不一样了。

比如第一次活动上课前有个微型讲座,让教师明确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先了解说明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再以此观照下面的研讨课,两者是否一致,孰优孰劣,教师自有评判,再依此反思矫正自己的教学,教学水平或多或少会有所提高。

2.系列研训,行为跟进,是提高研训活动效率的有效方式。

过去开展教研活动,往往一次活动一个主题,下次活动就换另一个主题,所以在活动后研讨中即使发现了问题,往往也搁置一边,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有时请专家给教师开培训讲座,教师听后很有启发,很想运用于教学实践,但教研活动往往不能及时跟进,不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用于教学之中。

本次主题研训我采用了系列研训,行为跟进的方式。

我们在安排研训活动计划时,与教学内容进度基本同步,略有超前,这样便于教师在研训活动后立刻行为跟进,将获得的理念、策略及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采用的研训方式是:

在围绕主题开设一次微型讲座后,教师立刻观摩一节研讨课,观摩后立刻围绕主题展开研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然后确定或调整第二次活动内容,着重解决上次活动发现的问题,再观摩研讨;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出观摩感想或案例。

比如系列活动三重点探讨如何阅读事理说明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滕萍老师就在吸取前面研讨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滕萍老师这节课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方面是成功的,在教学的重点环节“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上,教师分析比较到位,学生能根据教师的点拨作出合理的推导,得出正确的结论。

3.教研员在主题研训活动中要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教研员是研训活动计划的制定者、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同时教研员还要充分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

虽然水平所限,我作为一个区级教研员还不敢以专家自居,但是一方面因为条件限制,我们还不能请太多的专家来我区指导,另一方面,基层学校教师是非常希望区教研员给予指导的。

所以本次系列研训我自己围绕研训主题开设了三次讲座,分别侧重于理论阐述、方法指导、策略总结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教研员的引领指导作用。

教研员要提高研训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我们区级教研员都来自基层教学第一线,我们的指导水平从何而来?

只有通过学习,为开好三次讲座,我调动自己平时的积累,再广泛搜集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资料,经过自己的整理思考,形成讲座稿。

可以说,准备讲座的过程,也是一个触动、提高的过程,通过学习才发现自己原来的很多观点是陈旧落后的,第一次给教师讲座还有点生吞活剥,后来在活动中,经过思考,整理,对说明文阅读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会,对教师的指导也能为教师广泛认可。

4.初步总结了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

通过4次系列活动,3次讲座,4节研讨课,我们初步总结了说明文阅读教学的五个基本步骤:

阅读的第一步:

明确文本写了什么。

这一步的关键是学生要能初步读懂文本,了解文本介绍了哪些知识(观点、能力或方法)。

把文本阅读或者浏览一遍或几遍,概括文本所要告诉读者的要点或主旨。

进一步教给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方法。

阅读的第二步:

根据文本支撑性材料判断作者的观点能否站得住脚。

没有这一步的教学,学生一味迷信书本的结论,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如果引导学生去分析,学生只有进入文本,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才能得出言之有理的结论,课堂教学也能始终围绕着文本进行。

操作方法:

借鉴议论文阅读方法,明确观点要站住脚,必须有相应的支撑性材料证明。

学会分析材料是否真实、充分,与观点是否一致,在此基础上分析说明方法就比较容易理解其作用。

教师可用“为什么说(某要点)?

”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研读文本。

说明方法可放在这部分讲。

说明方法与论证方法差不多,就是用材料证明观点的方法。

阅读的第三步:

通过分析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这个步骤大家都比较熟悉,也都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处置,但实际效果还差强人意。

问题跟分析说明方法一样,从应试出发,而没有真正去领会遣词造句之妙。

最好是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也就是将这句话、这个词换一种说法,体会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在这个基础上再教给学生如何表述才有意义。

事物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事理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严密。

在此基础上根据写作对象和目的,或简洁(词目),或形象生动(科普小品)。

阅读的第四步:

理清文本作者行文思路,并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

样行文

传统教学满足于了解三种说明顺序即可,应该说了解了作用不大。

现在直接考三种说明顺序的题目几乎没有,而大多采用“如果将第X段放到第X段前(后),好不好”等问法,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作者安排的用意。

要答好这类题,必须了解作者行文思路,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但不要绝对化,认为非此不可。

空间顺序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也未尝不可。

逻辑顺序可以先因后果,也可以由果溯因。

可以由主到次,有时候由次到主也有必要。

依据:

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即可,其次哪种行文更好。

阅读的第五步:

拓展探究。

理想的做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对自己提出问题作出解答。

学生提不出,教师应该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探究,逐步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

原则:

问题一定要是针对文本提出,并能在文本中找到答案或答题依据。

因为我们是语文的阅读教学,而不是其它某一门学科的教学。

请务必记住这一点。

当学生钻牛角尖时,教师有义务把他拉回到语文学习上来。

从教学视导随机听课的情况来看,我区大部分老师已经逐步摒弃了陈旧的知识点和教学方法,尝试采用上述教学步骤来进行说明文教学,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反馈来看,说明文阅读的得分率有明显提高。

通过系列研训活动,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改进

1.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要求教师一夜之间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不切实际的。

第一次活动我的讲座侧重于理论介绍,几乎颠覆了现有的说明文阅读体系,教师缺少了一个观照点,一时难以接受。

第一节研讨课就选择了《桥之美》这样一篇与美学有关的说明文,文本本身比较艰深,加上教法的变化,教师一时也无法适应。

后面适时调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就好多了。

事实证明,如果教学改革操之过急,先破后立,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全部破除,新的教学方式却一时不能确立,教师就会产生“不会教”的困惑,教学效果甚至不如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好。

因此针对我区师生现状,教学改革还是先立后破,对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作循序渐进式的改良可能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2.主持人要有主题意识,适时引导老师围绕主题展开研讨,不要漫无边际。

第一次活动目的是让教师明确说明文阅读的真正目的和合理的教学步骤方法。

在课后评课时,不少教师的评课脱离了这一主题,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到位,教师提供的资料是否适用等细节上,而主持人一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所以这次评课的内容就比较空泛,主题显得不够突出。

在最后一次活动总结后,明确要求教师要根据活动感受,结合自己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围绕研训活动主题,每人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叙事,从上交的文章看,教师的主题意识明显增强了。

3.提高教师科学文本解读能力是当务之急

在研讨中,我们发现,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与教师自身科学文本解读能力有直接的联系,其次才是课堂组织能力。

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能准确解读文本,上课效果往往比较好。

而如果教师自己缺乏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缺乏基本的文本解读能力,只能照搬教参上的东西,如何能培养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某位教师在备课时,确立的全文观点就有偏差,虽经教研员指点,自己仍不能理清作者行文思路,体会全文行文之妙,课堂教学效果差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这种情况在我区是普遍现象,而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这个问题有待于在长期的研训活动中慢慢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