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2733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秋水》《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诸子喻山水》词法句式资料

游褒禅山记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

(2)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

使动用法,使……错;传:

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的文字)

(7)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8)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活用为名词,到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动用法,使……昏惑)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11)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

(12)夷以近(平坦)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4.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

1、其下平旷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则或咎其欲出者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择其一二扣之6、其皆出于此乎

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代词山2代他们3代那个4代自己5代其中的

6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7副难道8副一定9假设连词如果

1、古之人观于天地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4、大王见臣列观

5、坐井观天

1、观察2、景象3、景象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5、观看

前赤壁赋

一、通假字

举酒属客同“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同“凭”,乘

山川相缪同“缭”,盘绕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二、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指他所思慕的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

循,依。

三、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四、一词多义

纵一苇之所如去,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且夫天地之间发语词

苏子愀然……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这样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弃

托遗响于悲风遗留,剩下

举酒属客酒杯

酾酒临江酒

扣弦而歌之歌唱

歌曰:

桂棹兮兰桨歌辞

倚歌而和之歌的曲调

白露横江弥漫

横槊赋诗横执

纵一苇之所如到,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好像

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下面

下江陵攻下

东望武昌向东

顺流而东也向东挺进

山川相缪交接

举匏樽以相属互相

五、词类活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使……漂浮动词作使动词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作使动词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动词作使动词

正襟危坐使……正形容词作使动词

乌鹊南飞向南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向西名词作状语

东望武昌向东名词作状语

下江陵攻下名词作动词

方其破荆州使……破动词作使动词

顺流而东也向东挺进名词作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朋友名词作意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发白形容词作动词

横槊赋诗横执,名词作动词

1、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介词结构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相与枕藉乎舟中

3、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予怀兮渺渺

4、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之客

哀吾生之须臾须臾之生

羡长江之无穷无穷之长江

5、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为何

而今安在哉在安

而又何羡乎羡何

6、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秋水》

二、词语解释

(1)实词

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

2不见水端(尽头)

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

4始(开始)吾弗(不)信

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

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

8束(束缚)于教也

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

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

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

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

13水旱不知(觉,影响)

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

15不可为量数(计算)

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

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

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

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

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

(2)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  ( 特指黄河 )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专通某种学问)

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

(3)通假字

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 (“虚”通"墟",所居之所)

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

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

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

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

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

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

13于是焉(介词,在)

14至于北海(介词,到)

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

17莫大于海(介词,比)

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

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

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

三、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节)

2顺流而东行 (  名词做状语, 向东)

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4东面而视    ( 东, 名词做状语, 向东)   ( 面,名词作动词, 面对)

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

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7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形容词做动词,以为多。

8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作名,美景)

9尽此矣(形作动,终结)

10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形容词做动词,满溢)

四、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①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如今你从河岸边走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

②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天下的水,没有哪个比还海更大的了。

③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这是因为)我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了形体并且从阴阳那里秉承到元气。

④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2、宾语前置

①以为莫己若者

认为天下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③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自满呢?

3、定语后置

①闻道百

听到了上百条(许多)的道理

4、省略句

①百川灌河(省略介词“于”)

众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

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省略主语“海水”)

尾闾泄漏海水,永无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不会流尽。

③人卒九州(省略介词“于”)

人们遍布在九州

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省略介词的宾语 )

伯夷辞让天下以此来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天下以此获得博学的美名

(注:

如果“以”解释为连词就不算省略句)

5、被动句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永远被有极高修养的人所讥笑

②方存乎见少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里的青蛙不可以和他们谈论海,是因为他们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对只生存在夏天的昆虫不可以和他谈论冰雪的事,是由于他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所束缚。

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

“如果不是……就……”)

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2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伯夷的节义轻(不值得看重)的话

《诸子喻山水》

一.通假字:

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6.明主不厌人“厌”同“餍”,满足。

二.古今异义:

1.未成一篑古义:

差,今义:

未来。

2.虽覆一篑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3.太山不立好恶古义:

没有,今义:

不树立。

4.江海不择小助古义:

不加选择,今义:

不选择。

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古义:

君主、气魄,今义:

年长的人。

6.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古义:

心胸,今义:

内心。

7.下无伏怨之患古义:

臣民,今义:

下面。

8.上下交朴古义:

都返朴归真,今义:

交往、朴素。

9.以道为舍古义:

归宿,今义:

舍弃。

10.海不辞水古义:

拒绝,今义:

辞别。

11.明主不厌人古义:

满足,今义:

讨厌。

12.何取于水也古义:

得到,今义:

录取。

13.盈科而后进古义:

坎、再往前流,今义:

科学。

14.放乎四海古义:

到达,今义:

开放。

15.苟为无本古义:

假如,今义:

苟且。

16.故声闻过情古义:

名声,感情;今义:

见闻。

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义:

游学,今义:

游玩。

18.容光必照焉古义:

小缝隙,今义:

容纳、光明。

19.不盈科不行古义:

不向前流,今义:

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古义:

达到阶段,今义:

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义:

帮助,今义:

锋利。

22.故几于道古义:

接近,今义:

几乎。

23.与善仁古义:

交友,今义:

和。

24.夫唯不争古义:

正,今义:

唯独。

25.故无尤古义:

过失,今义:

尤其。

26.以其无以易之古义:

代替,今义:

容易。

27.水因地而制流古义:

根据,今义:

因为。

28.故兵无常势古义:

固定的,今义:

经常。

三.一词多义:

1.于

仲尼亟称于水(对)

何取于水也(从)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

故几于道(与)

天下莫柔弱于水(比)

2.而

盈科而后进(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表修饰,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转折,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转折,然而)

3.之

君子耻之(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

流水之为物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之取尔(宾语前置的标志)

4.为

苟为无本(是)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被)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为)

5.善

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

6.动

知者动(活跃的思维)

动善时(行动)

7.下

以其善下之(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低处)

8.厌

明主不厌人(同“餍”,满足)

士不厌学(厌倦)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知者乐(感到快乐)

2.仁者寿(延年益寿)

3.动善时(把握时机)

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王)

5.以其善下之(处……下游)

(二)名词作状语:

1.不舍昼夜(从早到晚)

2.七、八月之间雨集(在七八月)

(四)意动用法:

1.君子耻(以……为耻)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觉得……变小)

(五)动词作名词:

1.知者动(活跃的思维)

2.故声闻过情(名声)

3.动善时(行动)

4.兵因敌而制胜(取胜的策略)

5.治之至也(最高境界)

(六)形容词作动词:

1.盈科而后进(注满)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帮助)

(七)形容词作名词:

1.故能成其富(富有和浩瀚的胸怀)

2.仁者静(宁静的处世态度)

3.日月有明(光辉)

4.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

5.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

6.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优点,弱点)

7.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圣人的境界)

 

五.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①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翻译: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②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翻译: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③仲尼亟称于水。

翻译: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④何取于水也?

翻译: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⑤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翻译: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⑥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⑦天下莫柔弱于水。

翻译: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⑧何取于水也?

翻译: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2.被动句

①沟浍皆盈。

翻译: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②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翻译: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③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翻译: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判断句

①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翻译: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②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翻译:

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6.定语后置

①源泉混混。

翻译:

滚滚的源头活水。

写作特点:

善于设喻说理。

以山水的种种物象来比喻人生体验和感悟,从而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哲理浅显化,深入浅出,给人以鲜明清晰的认知和生动形象的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