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2817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docx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

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

  春节悄悄的来到了人们身边,带来了喜气,福气还有那合家团聚的机会。

下面就是XX整理的春节民俗书作文400字,一起来看一下吧。

  篇一:

春节民俗书作文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

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

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

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

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

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

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

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

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300字篇二

  以前我们家乡过年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大年初一的前一天,我们家乡的人都把压岁钱放到新衣服里面呢。

  现在我们过年还是有这么一个习俗,每当过年都是我最开心的地方,因为我都可以得到很多的礼物,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压岁钱,大年初一也就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因为妈妈会带我去买玩具,有布娃娃,画板和跳绳,大年初一可热闹了!

  元宵节到了也就是正月十五,我可以去买灯笼,我看见的灯笼处处张灯结彩,可真漂亮。

有纱灯·冰灯·玻璃灯·还有走马灯,你们家乡有这些灯吗?

对了还有的灯里面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可真美啊!

  还有除夕的时候,我们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我们还可以喝出了香喷喷的酒肉,门外和门上都贴好了又红又好的对联,屋里面有美丽的画,可漂亮了,鞭炮的声音非常的大,我也很喜欢除夕!

  我的家乡又美又漂亮吧!

我喜欢我的家乡!

  篇二:

春节民俗书作文

  春节是我们太仓地区一个传统的节日。

  每年春节,人们都要欢欢喜喜地庆祝一番。

春节将至,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希望来年生活节节高。

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放烟火,守岁到深夜。

爆竹声声,从黄昏一直响到天明。

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百岁圆”,还有菠菜和黄萝卜丝,“百岁圆”寓意长命百岁,永远健康;菠菜希望人们勤俭节约,生活“把把细细”,吃黄萝卜丝表示祝人们财源滚滚,收入越来越多。

  奶奶告诉我,年初一不能扫地,据说初一扫地要扫走财运的,到初三才扫地,而且要把扫的垃圾倒在自家的田角头,这叫“发田财”。

初五早上“接财神”,要放爆竹把财神迎进家门。

到了正月十五圆宵节,家家吃圆宵,吃馄饨。

吃完晚饭,小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去田头“旺田财”,预祝来年粮食大丰收。

  啊,春节的习俗真多,让我搞也搞不清。

  篇三:

春节民俗书作文

  今天是春节。

我们一家到紫荆山公园旁边的人民大会堂广场去看万人大巡游。

  一进广场,只见广场四周挂着许多大红灯笼。

正前方有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盛世闹春”几个大字,到处洋溢着春节的气息。

广场上人山人海,他们是来自郑州市各个市,区的表演队伍。

有高跷、旱船、盘鼓、舞龙、舞狮、秧歌、武术表演……看的我眼花缭乱。

表演开始了了,只听“咚”的一声,五彩的烟花在太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的气球飞上蓝天,彩带随风飘舞。

这时,各个表演队开始通过主席台表演,那场面真是壮观。

  最使我难忘的是舞龙。

只见两条神气活现的龙在抢一个珠子,真是“双龙戏珠”啊!

它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快、时慢,我的眼睛看的真是应接不暇。

  还有非常可爱的大头娃娃。

有西天取经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还有可爱的猪八戒背媳妇。

他们一摇一摆地走着,胖胖的大脸,看上去真可爱。

我都想试一试呢。

  随着“咚咚咚”的鼓声,几头活泼可爱的狮子闪亮登场了。

他们摇头摆尾的,最后还吐出了贺岁的对联。

  春节的民俗表演真好玩呀!

  篇四:

春节民俗书作文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开始。

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

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

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

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

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

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

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

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

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

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

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

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

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最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

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

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

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

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

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

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

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

最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

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

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

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

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

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

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

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

  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最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

  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

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

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

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

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

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

  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

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

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

  篇五:

春节民俗书作文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

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

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

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

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

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

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

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

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

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

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

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

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

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

年终于来临了。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

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夜。

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

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

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4包厚礼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

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篇六:

春节民俗书作文

  每年春节,我们都回老家过年,与爷爷奶奶一起,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热热闹闹地放鞭炮,到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感受着农村最为传统、最具民俗味的新春佳节。

  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春节祭祖上了。

这天,奶奶不知道为什么端来了好多好多美食,有猪头、玉米、花生、海带、水果、鸡肉、烤鱼,看得我都眼馋了。

我问奶奶这是干什么?

奶奶说:

“祭祖上啊!

等祭拜好了,你们就可以吃美食了。

  我奇怪地问:

“那为什么要把食品放在这儿呢?

  “祖上也饿了呀!

”奶奶笑起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祖上都要尝一尝。

”我这下终于明白了。

  开始祭祀了。

奶奶先点了几束香,拜了一拜,然后又放了一串鞭炮,只听噼啪噼啪噼啪……震得我耳朵都要聋了。

过了半个时辰,奶奶说:

“祭祀好了。

”我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这些东西可真好吃啊!

  除了祭祀活动,我觉得感恩大自然这一民俗也很有意义。

正月初三,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没有雾霾,也没有污染。

一大早,我就跟着爸爸和姐姐一起去拜访村中的古木。

  古木長在村东边的山坳里,我们走了很长的路,又爬了很陡的坡,才到了古木的脚下。

爸爸说这棵古木名叫桉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属于重点保护名木。

我很惊讶,因为这棵古木居然比爷爷的年纪还大。

  正看着,我突然发现树下有几支蜡烛,就问爸爸:

“为什么在这里点蜡烛呢?

”爸爸说:

“这是一种民间习俗,人们通过点亮蜡烛感恩大自然,并希望古木保佑大家快乐平安!

  啊!

原来是这样!

过年习俗,还真是有趣呀!

  篇七:

春节民俗书作文

  “营老爷”的“营”字,是借用其发音。

潮汕“营”的意思,有巡游、展示的含义。

而“老爷”,则是该地区人们对各种神祗的统称。

有人把营老爷成为迎老爷,但这种活动并不是“迎接”神仙们,而是把神仙请出来走街串巷,意在巡视四方,所以如果要用现代汉语表达,“游神”似乎更接近。

  营老爷实际上是上古酬神春祈的遗风,一种祭祀文化活动。

潮谚有“营神正、二月”的说法,就是指这种活动在农历正月、二月春天的时候进行。

这种乡间社神的祭祀,本来是一种宗教活动。

后来,由于在祭祀过程出现了某种社会组织形式,社祭本身也就开始有了其他的功能,这种发展,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

《荆楚岁时记》说:

“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

”可知梁朝时候,社祭之日,邻里合会醵钱买办牲酒祭品,先祭过土神,然后大家一起聚餐。

社祭除了酬神之外,显然也有了增进邻里团结、加强乡村治理的作用。

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社区的整合与扩展的过程,产生了社祭和庙祀的混和,即在一个扩大了的社区中,由某一座神庙承担起社坛的功能。

这座神庙所供奉的某一位神明也就成为这个社区的社神。

  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当地汉族民间是多神崇拜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神。

潮州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

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汉族民间创设奉祀的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工、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等等。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范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中。

在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

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

这里要说一说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是发源于潮汕地区的地方神祗,是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

三山国王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本来影响局限于潮汕、粤东一带,但随着潮汕移民向外扩展,三山国王也成为台湾、港澳以至东南亚的民间信仰之一。

三山国王原是现在的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北面的三座山——巾山、明山和独山的三位山神。

后来和许多历史人物相关,越来越神,以至被封为国王,发展轨迹与渔女林默成为天后妈祖相似。

  三山国王有名有姓有生辰,分别是:

  大王巾山国王,姓连名杰,字清化,圣诞是农历二月二十五日;

  二王明山国王,姓赵名轩,字助政,圣诞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三王独山国王,姓乔名俊,字惠威,圣诞是农历九月二十五日。

  民间传说在隋文帝时期,这三座山出现神迹。

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此三山之神,此庙即为现今的三山国王祖庙,至今已具1400多年历史。

  唐朝开始,三山神成为当地山神,当地人对三山神普遍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职能在禳灾纳福,庇佑一方民众。

唐元和14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逢淫雨伤害庄稼,百姓祝祷求三山神,雨乃止,韩愈便写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庙祭拜。

据清朝同治三年的《广东通志》称,独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对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王峰之界石,庙食一方”。

乡民遂于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祷必应。

宋太祖赵匡胤开基以后,北汉小王朝刘继元拒命,宋太宗征太原时,在城下见金甲神三人,操戈驶马,冲锋在前。

凯旋后,观三金甲神在城上。

有人奏告太祖此为潮州三山神。

太祖遂下诏封明山神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神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神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曰:

明贶,并敕增广庙宇,岁时合祭。

从此,三山神便被统称为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庙又称明贶庙。

至宋仁宗明道年间,复加封“广灵”二字。

至此,“三山国王”经皇帝册封,从地方山神提升为“国家级”大神,成为为国家皇权服务的神灵象征。

当时,其地域影响大体局限于潮汕。

另据《潮州府志》,三山国王之事迹略异。

府志称,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掳去。

文天祥立端帝于福州,改元景炎。

元兵压境时,张世杰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阳县境,又被围。

情势危急之中,忽见天气骤变,风雷昼晦,有兵马三支,从三面山中,由三位将军率领,冲杀而出,驱退元兵,斯围即解。

帝与众臣正欲向三支兵马致谢,兵马迅速按原路退去,顷刻间不见踪影。

风雷过后,细视周围,三面环山,一为绿树苍苍,一为白石峨峨,一为土色赭赭。

于是封三山为三山国王。

邑人立庙祀王,所塑神像则一为青面,一为白脸,一为赭颜。

到了元朝,三山神的影响和地位,较唐、宋时期更加显赫。

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国王庙”,祭拜者,除当地民众外,还有“远近士人”,“岁时”或“走集”都要前来拜祭。

作为地方的守护神,三山国王在潮汕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供奉三山国王的庙宇遍布潮汕的每一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粤东地区各地至今仍保留有三山国王庙超过200座。

其实三山国王庙的数量远不止记述的那么多,很多小村庄都有三山国王庙,还有一些其他神灵的庙宇也同时供奉着三山国王。

每年正月,各地都要举行三山国王的迎神游神活动,全民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有的村寨,游神,唱大戏,兼有舞狮、舞龙,游灯笼等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盛极一时,热闹非凡,老幼皆乐。

  潮汕本土人口约1000万,而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以繁衍达到了1500万,主要在东南亚一带。

由于大量潮汕人移民海外也把三山国王信仰传到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

在揭西的霖田祖庙,已迎来海内外及港、澳、台同胞的进香团成百万人。

除进香外,还进行寻根问祖活动,甚为感人。

实际上,三山国王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纽带和桥梁。

  营老爷的民俗,就是从春日社祭发展起来的,其特点可能是结合古代官员出巡的仪式,有巡境安民的含义。

被请出来巡游的神,是当地的保护神,大多是三山国王,也有天后娘娘、财神爷、土地爷的。

从形式上分,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

“文营”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八抬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回到神庙,将“老爷”安放回原位。

“武营”的做法,是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

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间,抬着神像巡游村界,再回到神庙。

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是显示神灵净土驱邪、庇佑一方,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功能。

  这次拍摄的“营老爷”,是在潮州市磷溪镇溪口乡。

这里有7个村,都是同一个姓,每个村出动一支队伍,抬着老爷像把7个村游遍。

我们也没有去考证出来巡游的是三山国王还是土地公公、天后娘娘。

游神队伍中有仪仗队、鼓乐队、标旗队、花篮队等等,男女老幼一齐出动。

队伍的最前面是几个人抬着一面写着“合境平安”的大红锦绣“标旗”,一些身上穿着长衫、胸前佩着红花、头上带着毡帽的年长者,走在队伍前面;紧接着是一群也是穿长衫,腰间系着红绸、帽子两边插着花年轻的男人,用八抬大轿抬着各村的“老爷”;跟着有古装打扮的青年妇女,抬着各式各样的“标旗”,一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女和儿童挑着花篮,身姿摇曳地走过来;还有打扮成各种古装人物的青少年和儿童,有的头上顶着长长的雉鸡毛,有的是霞披凤冠,十分好看。

队伍中还有各种民乐或西式仪仗队,吹吹打打地。

队伍快到的时候,前面路旁一串串几十米长的鞭炮震天轰响。

乡间小路高高低低,队伍迤逦而行,过桥上山,游遍7个村要三四个小时。

我们一路跟着,挺累的。

真难为那些小孩子,实在太辛苦了。

  下午游一遍还不够,晚上再游一遍。

不过晚上老人和小孩就没有参加了,都是年轻的。

打着汽灯,而村民们则家家

  户户举起留着上面叶子、挂着写着姓氏的灯笼,排队列在村道两旁,让游神的队伍从甘蔗构成的巷道中通过,称之为“钻蔗巷”,也许也是一种祈福的民俗吧。

整个乡到处鞭炮轰鸣,烟花璀璨,热闹非凡。

  篇八:

春节民俗书作文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五千年时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

各成一体,各具特色。

在介绍民俗文化之前,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

  只要是山西人,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山西特有的精神,如忠,如义,如礼,如信,如孝,而这些都离不开山西特有的文化的根基,即孝道,商道,佛道。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

也正是忠孝之道,使中国人,或者山西人显得更有人情味。

  其次,是晋商文化。

  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

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