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2823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docx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一些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一切社会活动。

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个方面。

3、教育的无意识模仿起源论以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为代表。

他从心里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4、教育的发展分成三个历史阶段:

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

5、原始社会教育是起始阶段教育,是处于较低阶段的教育,显得非常简单和原始,具有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教育对象的平等性、普及性;教育实践的原始性的特点。

6、学校的正式产生是在奴隶社会。

在我国则是在夏代和商代。

夏代除有“痒”外,还没有“序”等军事性的教育机构。

商代则有“学”“瞽宗”,这是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学校。

7、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

六门课程组成。

8、现代教育呈现出教育生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

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七大发展趋势。

9、教育学就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法的科学。

10、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教育理论、解释教育问题、改造教育实践、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11、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四个基本阶段。

12、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论述教育的著作我国战国末期的,而西方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3、被誉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他代表著作是《打教学论》。

14、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称为教育史上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名独立学科。

15、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反对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三中心是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二、判断题10

三、选择题9

四、名词解释3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2、教育学--就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法的科学。

3、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五、问答题

1、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

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措施。

2、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

(1)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是:

1.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2.教育对象的平等性、普及性3.教育实践的原始性。

(2)古代教育的特点:

1.学校的产生2.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①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践,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③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④教育的形式单一。

⑤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3)现代教育的特点:

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3、如何理解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答:

1.教育生产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社会化;4.教育民主化;5.教育国际化;6.教育现代化;7.教育多元化。

4、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学习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

(2)学习教育学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要坚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目的与规律

一、填空题

1、教育的本质存在于教育的内部,是教育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是有教育过程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2、教育的社会属性具体表现为: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4、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是宏观的。

它反映一个国家或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对教育的总体要求。

教育目的是中观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是教育宗旨、教育方针内容的一部分。

5、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事业,教育目的完全只能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这是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

6、教育目的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人的社会价值做出决定。

7、“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最求的目标。

8、1995年3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核包括:

社会主义方向性培养劳动者、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相统一。

10

11、普通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中小学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做人和进一步接受教育大好基础,为提高打好基础。

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个组成部分。

13、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4、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5、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6、教育受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制约,因此,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17、文化与教育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即:

一方面教育影响文化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发展又要受文化的制约。

18、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条反映的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本质联系,另一条反映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

19、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即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期促进作用。

它包括: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

二、判断题15

三、选择题10

四、名词解释5

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3、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色的教育。

5、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五、问答题10

1、简述对教育本质的正确理解及其教育属性。

第三章教师与学生

一、填空题

1、教师的劳动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与传递者;教师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教师是人的潜能的挖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2、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二是培养品德,塑造学生的心灵;三是训练身体,发展学生的体质。

3、创造性、示范性、长效性、是教师职业的特点。

4、教育机制,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5、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其核心内容包括:

忠诚热爱教育事业、尊重热爱学生尊重同事,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依法执教。

6、教师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育人的需要、必需具备以下三种基本素质:

正确的教育理念、多元的知识结构、完善的能力结构。

7、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精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8、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

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

9、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

10、教师扮演者“教员”角色、“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心理医生的角色、青少年的朋友角色、父母角色、榜样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

11、教师的权威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评价手段、师生关系。

12、学生的本质属性包括:

学生是具有独特创造价值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13、学生具有生存权利、受教育权利、受尊重权利、安全权利。

14、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非正式关系。

二、判断题18

三、选择题8

四、名词解释6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教育预见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各种可能的教育干扰因素和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专业精神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年龄特征:

就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的、本质的和典型的特征。

五、问答题8

第四章课程与课程改革

一、填空题

1、课程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吧宏观的教育思想、观念、理论等于微观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总体上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目标内否完满实现。

2、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办理过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3、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它时常带有非预期性、非计划性、以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方式呈现。

其特点是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

4、课程模式的基本要素有模式主题、功能与结构设定、支持系统与适用环境。

5、课程开发包括地方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两个方面。

课程开发的方式有课程引入、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创新。

6、世界各国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表现在现代化、人文化、全球化、综合化方面。

7、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8、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积极的学生观、因材施教教学观、多渠道多形式重能力的评价观。

9、现代教育思潮主要包括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

10、中课程结构有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

11、高中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有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12、高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二、判断题10

三、选择题7

四、名词解释5

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课程模式是指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发展状况,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和思想,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简要概括总结。

课程开发是指地方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校实施的课程予以调节,安排和整合,以满足教学需要的活动。

课程评价是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的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五、问答题11

第五章教学与教学设计

1、

2、教学过程的特点是双边性、间接性、发展性。

3、教学模式有指导思想、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几个要素组成的。

4、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完整性、操作性、个性、简约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优效性。

5、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传递、自学、引导、情境、示范、演示、参观、实验、实习等。

6、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等几种形式。

7、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向导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鉴别功能。

8、按评价的价值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9、按评价目的和功能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0、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有指导性、统合性、操作性、预演性、凸显性、易控性、创造性。

11、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

12、教学设计常用的模式有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13、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14、从教学设计角度考虑,一般将知识分为三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知识、策略知识。

15、

二、判断题14

三、选择题11

四、名词解释6

教学(广义)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指在学习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方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知道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利用多种方法和,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对教学活动质量价值进行科学判断的过程。

五、问答题10

第六章德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填空题

1、我国教育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大的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的品德水平之间的距离是德育过程的最基本的矛盾。

3、主要德育方法有说服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锻炼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自我修养法等。

4、一般来说,班级具有如下特点:

学习性、依赖性、教育性、社会性。

5、优秀班集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松散班集体、有组织的班级群体、初级班集体、成熟班集体、优秀班集体。

6、总的来说,评语要体现客观真实、全面具体、个性特征、信任和激励四个原则。

7、评语的语言要有亲切感、优雅、委婉。

8、榜样示范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9、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10、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11、为了更客观、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在老师评定之前要开展自评、互评、和家长评等方式。

二、判断题10

三、选择题10

四、名词解释6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德育目标是对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也即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的要求。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方法是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自我修养是在教室的指导下,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完善思想品德的方法。

因材施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

五、问答题10

第七章学校管理

一、填空题

1、学校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校内外人、财、物、时,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2、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心原则、民主原则、效益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3、学校管理效益性原则就是指合理而有效地运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使之发挥最大效能。

4、学校管理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5、学校管理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人的管理、财的管理、物的管理、事的管理。

6、学校中对事的管理大致可以归纳为教育教研事务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安全体育卫生工作管理三大类。

7、学校管理师领导者、教师、学生三边互相作用的能动过程。

8、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一般都是由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控、总结提高这四个基本环节所组成。

9、学校管理过程的行政方法具有同一性、权威性、强制性等特点。

10、学校管理的教育方法是指学校管理者依靠真理和科学的力量,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中运用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方式,对学校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和行动产生影响作用的管理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启发性、广泛性、潜隐性等特点。

11、学校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二是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

12、学校组织机构包括行政性组织机构和非行政性组织机构两类。

13、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

14、学校非行政性组织机构一般是群众性组织,主要有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教育工会以及学术团体等。

15、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管理的动力是人的能动性。

二、判断题10

三、选择题10

四、名词解释3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校内外人,财,物,时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反映各种管理关系的领导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的体系和制度。

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习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习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

五、问答题8

第八章

一、真空题

1、根据课外活动的内涵,其特点可概括为:

课外活动性质的自愿选择性、内容的伸缩、形式的多样性、组织上的自主性、方法的实践性、评价的综合性。

2、课外活动的任务表现在:

①扩大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首先品质;③发展学生的能力;④调节学生生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3、学校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4、课外教育工作一部分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领导和组织,另一部分由共青团进行组织领导。

5、根据我国课外活动的实践情况,社区内教育可开发的人力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区“公仆”、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

6、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原则有:

因地制宜,就近挂钩坚持双赢,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共同发展。

7、课外活动小组的建立应根据校内外可以提供的资源条件组建,这类活动主要有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形式。

8、我国社区教育资源的具体动作方式有:

社区组织协助学校指导课外活动;

二、判断题10

三、选择题8

四、名词解释3

课外活动是由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小组活动是在指导教师或辅导员指导下,学生根据之间的兴趣爱好在以某一课题为内容自愿组成的小组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的活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余的独立作业的活动形式。

五、问答题6

第九章

一、填空题

1、教育科学研究构成要素有:

教育研究者、教育研究对象、和教育研究手段或研究技术。

2、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学研究分类的统一规定,可把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类。

3、实施研究计划这一步骤的主要任务有两项:

一是仔细搜集获取各种有关信息和资料;二是对已获得的材料加认整理。

4、教育统计法的主要特点有:

占有数据资料,处理数据资料,进行数量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5、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教育科研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两大类。

6、教育科研报告主要包括实证性研究报告和文献性研究报告。

7、实证性研究报告都包括了前言、正文、结论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8、在实验研究报告中,正文由实验进程、方法和结果构成。

9、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过程有四个基本环节:

积累、筛选材料;拟定详细的写作提纲撰写研究报告初稿;修改研究报告并定稿。

10、教育科研报告要体现“五性”,即科学性、创新性、一致性、实践性和可读性。

11、撰写教育科研论文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五个步骤。

三个阶段是指:

明确目标阶段、选择主题阶段、确定主题阶段。

12、撰写教育科研论文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五个步骤。

五个步骤是指:

拟好标题、谋篇构思、编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

13、不论教育科研报告还是教育科研论文,都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规范性、可读性。

二、判断题9

三、选择题7

四、名词解释5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工作者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活动。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以掌握教育实情,分析研究教育问题的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在严格控制或特别创设的条件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实践,研究教育条件与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研究方法。

教育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的一般原理,特别是数理统计原理,去把握教育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发展变化的数量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五、问答题5

第十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填空题

1、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

3、各国在课程改革中位培养人的合理素质结构调整改革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呈现特点。

4、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各级类教育进行了深刻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影响广泛而且还在延续的几项重大改革是、、、。

5、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等。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指明了义务教育这个根本的方向;回归了义务教育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