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3179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docx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

社区护理名词解释

LT

8三级预防:

什么是三级预防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阻止病程进展、防止蔓延或减缓发展的主要措施。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

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

  一级预防又称初级预防或病因预防,即首先找出各种致残的危险因素,再去采取预防措施。

由全社会及社区来完成优生优育教育,遗传咨询、婚前检查、产前诊断及围产期保健,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健康教育,对儿童实行计划免疫的防疫措施等等。

一级预防当然是最重要最积极的防残措施,但需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充分合作。

  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

在残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逆转)由残损所造成的残疾,即防残损发展为残疾。

如为防止智力残疾而对新生儿采取的各类筛查及对某些人群的筛查均属于此。

这点也很重要,是防残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三级预防则是指积极康复及防止残疾向残障转变。

对智残则是尽力使其不发展成重度或极重度智残。

康复训练,是防残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对于各类残疾人都是非常必须的,这需要多方通力协作,需要社会保障,应由医生、护士、特教教师、康复工作者及家庭的参与。

9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书(informedconsentform)是患者表示自愿进行医疗治疗的文件证明。

但现阶段,患者对知情同意书存在许多不满,感觉像签“生死状”。

知情同意书必须符合“完全告知”的原则。

采用受试者能够理解的文字和语言,使受试者能够“充分理解”,“自主选择”。

知情同意书不应包含要求或暗示受试者放弃他们获得赔偿权利的文字,或必须举证研究者的疏忽或技术缺陷才能索取免费医疗或赔偿的说明。

10隐私: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有同名电影也叫《隐私》。

11社区护理定义:

社区护理(communityhealthnursing)一词源于英文,也可称为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

根据美国护理协会的定义,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

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

公共卫生学是一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科学和艺术。

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力量,达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是公共卫生学的主要目的。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里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形成了护理的理论体系与护理技术操作: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过程。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范围也在逐步拓宽。

从疾病的护理扩展至疾病的预防;但其侧重点仍是靠护理人员的力量,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减少残障。

[1-

12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13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就是: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14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15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其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人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

16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promotion),是指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

17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是行为学科的一个分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涉及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容众多,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便于对其进行研究。

按照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

18A型行为模式:

型行为—typeAbehaviourA型行为是美国加州心脏病专家MeyerFriedman和RosenmanRH于1970年提出,其基本行为特征为竞争意识强,对他人敌意,过分抱负,易紧张和冲动等。

19婴儿期:

婴儿期指从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的一段时期。

是小儿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

20幼儿期:

幼儿期,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的年龄段略有偏差。

临床医学领域根据生理学的特征,一般将1~3岁定义为幼儿期[1],也有观点将3~7岁划分为幼儿期。

[2]

上述两种分法的特征描述基本一致。

即:

此期小儿生长速度减慢,智能发育加速,活动范围增大,接触社会事物增多。

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有明显发展。

由于缺乏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易发生意外伤害和中毒,此期保健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保证营养和辅食添加,预防传染病和意外事故。

[

21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指3岁到6,7岁的小孩,即从幼儿期到可以上小学这段期间。

此时体格生长发育处于稳步增长状态,智能发育较幼儿期更加迅速,与同龄儿童和社会事物有了广泛的接触,知识面能够得以扩大,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1]

22学龄期:

学龄期是指6~7岁入小学起至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的一个年龄段。

(相当于小学学龄期)。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的形态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强,是长知识、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

应加强教育,使他们在学校、在家庭中打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

这个时期发病率较前为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矫治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避免思想过度紧张。

23青春期:

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泛指青春期的年龄。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24生理性体重下降:

由于出生后最初几天进食较少,同时有不显性失水和大小便排出,故在生后的2~4天内体重有所下降,约第5~6天降至最低点,较刚出生时减低约6%~9%。

随着奶量的增大,进食增加,一般在7~10天后恢复到出生体重。

无需特殊处理,加强观察即可。

25小婴儿过度哭吵:

小婴儿过度哭吵(colic)常见于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可持续至生后3—4个月,期间婴儿生长良好。

哭吵的特征是强烈,一次持续数小时,经常发生在午后近傍晚时分。

父母误以为婴儿因饥饿而啼哭,但在喂奶后,婴儿仍啼哭不止。

这令父母们担忧和焦虑,同时也给临床儿科、儿童保健科带去了不少的工作量和疑问。

小婴儿过度哭吵是目前广泛研究的一个课题,对于它的定义、发病机理、应对措施等仍存在着大量的争论,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国内未见研究报告,国外报道较多且研究进展较快

26屏气发作:

婴幼儿屏气,俗称“大憋气”,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作性神经官能症,发病率达46%,多在2岁以内发作,3——4岁以后发作次数逐渐减少。

27足月儿:

正常足月新生儿(fullterminfant)是指胎龄满37周~42周(260~293天)出生,体重2.5kg以上。

身长47cm以上,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2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

29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同时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30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导致血压升高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

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ASH)提出了高血压新定义,认为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

新的定义结合了有无危险因素、疾病早期的标记物和靶器官损伤,更准确地说明了由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的病理异常。

因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

31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Hypertension,SH)是病因明确的高血压。

当查出病因并有效去除或控制病因后,作为继发症状的高血压可被治愈或明显缓解;继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人群中约占5-10%;常见病因为肾实质性、内分泌性、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由于精神心理问题而引发的高血压也时常可以见到。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病、脑卒中、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的危险性往往更高,而病因又常被忽略以致延误诊断。

32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导致的一种终身性疾病。

表现为血液中的糖浓度升高及糖尿。

正常人的血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简称血糖,是提供人们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当进食以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降低,使之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

同时进入细胞的葡萄糖经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为人们活动提供能量。

当人体中缺乏胰岛素或者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按正常方式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异常增高,发生糖尿病。

3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CHD)CHD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ischaemicheartdisease,IHD),被称之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冠心病已上升为人类最常见、后果最凶险的心脏病。

有资料表明,男性较易患病,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上升;如果年轻时不注意保健,女性往往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将增加1倍,心肌梗塞的危险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

55-64岁年龄段的冠心病病死率,分别为35-44岁年龄段的15倍(男性)和30倍(女性)。

在男性、年龄、吸烟、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家族史和胸主动脉粥样斑块等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几项主要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指大、中型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病变,具有慢性复杂的病理改变过程,严重时可造成有关动脉局部狭窄、阻塞,主要累计主动脉及冠状动脉、脑动脉和肾动脉等主要分支。

CHD即是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病变而发生狭窄、闭塞,导致心肌供血障碍的心脏病。

根据冠状动脉最狭窄部位管腔的内径或横断面积判断狭窄程度,将管腔狭窄分四级,内径减少<25%为1级,26-50%为2级,51-75%为3级,>75%为4级。

1~2级狭窄通常不产生明显的血流量减少,超过50%狭窄才对血流供应产生影响,<70%狭窄才会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引起心肌缺血,狭窄>90%在静息状态下才可发生心肌缺血。

34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持续在1个月以上,而且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基本稳定,如每周和每日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累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和疼痛的部位无改变、疼痛时限相仿(3~5分钟)、用硝酸甘油后也在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疗效。

35日常生活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ofdailylivings)是用于医疗照护的用语,特别用在年长者的照顾上。

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在日常生活普遍会进行的活动,包含表现自我照顾(例如自己进食、沐浴、更衣、整理仪容。

)、工作、家庭杂务及休闲娱乐的任何日常活动

36良肢位:

早期抗痉挛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种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能预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

3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

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

38氧疗:

氧疗指各类缺氧的治疗,除了消除引起缺氧的原因外,均可给予吸氧治疗。

吸入高浓度氧使血浆中溶解氧量增加能改善组织的供氧。

缺氧是指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障碍,引起机体机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

39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

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肚子会膨胀,而非胸部膨胀。

为此,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40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fatigue,CRF)1.什么是CRF?

由癌症及其相关治疗(如化疗)引起患者长期紧张和痛苦而产生的一系列主观感觉,如虚弱、活动无耐力、不能集中注意、动力或兴趣减少等。

41:

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微生物,通过某些途径侵入易感动物体内,与机体发生拮抗作用,引起一系列的免疫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变化。

同时,能把病原体排到外界环境中,使其他易感动物被感染或发病。

这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叫传染病。

42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

不同的潜伏期长短不同,有的疾病短至几小时,有的则长达数年。

但同一种传染病有固定的潜伏期。

43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STD)是指通过性接触可以传染的一组传染病,在我国,人们简称为性病。

其概念不同于经典性病,包容的病种20余种。

所谓通过“性传播”,不一定就指生殖器性交而言。

性传播是一种传播方式,可以有直接传染方式,也可以是间接传染方式,还存在着由父母亲传给胎儿或新生儿的方式。

44消毒:

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用于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消毒剂。

灭菌是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叫做防腐剂。

无菌不含活菌的意思,是灭菌的结果。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4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

46医源性感染:

是医院内感染的一部分,指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诊断、预防等技术措施(如静脉内插管、导尿管、注射针剂、输血、吸入疗法、烧伤治疗等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以及应用免疫制剂等而引起的感染。

引起此类感染常见的微生物有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47标准预防:

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1隔离对象:

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抑郁,需要隔离。

2防护:

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隔离措施:

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48抑郁: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49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

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50恐惧症:

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因而出现回避反应。

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于是极力避免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51强迫症:

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52焦虑症: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

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

本症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形式

53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指大脑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头痛等,伴有各种躯体不适等症状,病程迁延,症状时轻时重,病情波动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大多数病例发病于16-40岁之间,两性发病数无明显差异。

从事脑力劳动者占多数。

本病如处理不当可迁延达数年甚或数十年。

如遇新的精神因素或休息不足,症状可重现或加剧。

但经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积极、及时治疗,指导病人消除病因,正确对待疾病,本病可达缓解或治愈,预后一般良好。

54癔症: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55社区急救:

56晕厥:

晕厥(又称错腋)是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

晕厥与昏迷不同,昏迷的意识丧失时间较长,恢复较难。

晕厥与休克的区别在于休克早期无意识障碍,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较明显而持久。

对晕厥病人不可忽视,应及时救治。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具有致残甚至致死的危险,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肌肉无力,姿势性肌张力丧失,不能直立及意识丧失。

晕厥有一定的发病率,甚至在正常人也可能出现。

由于发作多呈间断性,存在多种潜在病因,同时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部分晕厥病例不易诊断且涉及多个科室。

57昏迷: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其主要特征为随意运动丧失,对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应并出现病理反射活动。

按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临床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和昏迷四种表现。

[1]

58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是指:

患者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打击引起的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

CA导致循环中断,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心搏骤停是心功能的突然丧失。

患者可能有心脏病,也可能尚未被诊断为心脏病。

心搏骤停也称为突发性心搏骤停或意外性心搏骤停。

猝死(也称为突发性心脏猝死)发生在症状出现后几分钟内。

59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定为急性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

特点:

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60中毒:

中毒(poisoning/intoxication):

某种物质进入人体内,发生化学作用或物理化学作用,致使机体组织或其正常生理功能遭受损害而引起病理变化。

引起病理变化的这种物质称为毒(poison/toxicant),足以引起这种变化的最小剂量称为中毒量,因中毒而遭致死亡的最小剂量称为致死量。

61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toxicant)。

毒物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的损害,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62电损伤:

人工电流或自然电流(雷电)作用于人体造成的损伤。

严重的引致死亡。

63烫伤:

烫伤(scald):

由高温液体(eg,沸水、热油)、高温固体(烧热的金属等)或高温蒸气等所致损伤称为烫伤。

64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英文:

hospice或palliative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65疼痛: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