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3330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

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

—5995768959957687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

丹毒中医护理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案

胃癌中医护理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案

护理案附录1

护理案附录2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

(试行)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

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

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

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

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

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

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一)视物模糊

1.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2.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3.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4.遵医嘱耳穴贴压:

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

1.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1小时应闭目休息10分钟。

2.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3.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按摩:

取太阳、上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

取肝、眼、肾、神门、皮质下等穴。

(三)头晕耳鸣

1.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时卧床休息并及时报告医生,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防止跌扑。

2.遵医嘱耳穴贴压:

取心、肝、肾、神门、交感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服中药:

知柏地黄丸宜空腹或饭前服用(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

(1)距离:

3~5cm。

(2)温度:

37~40℃。

(3)时间:

20~30分钟。

(4)其他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

(1)无需加热,闭目贴敷于双眼。

(2)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

(3)其他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雾化:

操作时超声雾化器的伸缩管距离雾化部位3~5cm,调节适宜的雾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如有不适。

操作完毕后,用纱布轻轻拭干皮肤。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等不良刺激,眼底出血者卧床休息。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努责,戒烟酒。

3.选择合理的运动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

(二)饮食指导

1.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

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食品,如莲子、百合、山药等。

食疗:

山药排骨汤。

2.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

宜食补益肝肾,养血通络的食品,如黑芝麻、枸杞等。

食疗:

枸杞蒸鸡。

3.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

宜食阴阳双补,化痰祛瘀的食品,如牛肉、羊肉、枸杞等。

食疗:

清炖枸杞鸽。

(三)情志调理

1.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解除患者疑虑、恐惧心理。

2.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

3.鼓励病友间交流治疗体会,增强治疗信心。

4.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法进行情志调理:

①清静养神法:

对视物模糊或视物不见的患者,通过闭目静坐、静卧,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以达到全身气血流通顺畅。

②顺意从欲法:

对于暴盲、精神压力大的患者,鼓励并引导其倾诉,以疏泄情志。

③五行相胜法:

对于视力逐渐减弱或暴盲的患者,易出现忧虑情绪,根据五行制约法则——喜胜忧,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相声或听欢快、喜气的乐曲,减轻忧虑。

五、护理难点

消渴目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特殊体位耐受性差

解决思路:

1.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取得家属的支持。

2.对术中采用C3F8气体注入或硅油充填的患者,术后患者每日俯卧位18小时以上。

给予患者额下垫一自制软枕,或以额颏胸垫辅助体位,变换体位时面部必须格保持朝下。

(1)俯卧位:

保持面部与地面平行的体位,应加强巡视,及时纠正体位。

(2)半卧位:

患者头部纵轴线于地平线的夹角≥75°,也可头向一侧倾斜。

3.加强随访工作。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

是□否□

证候诊断:

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视物模糊

1.安全护理□

2.症状观察□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2.中药离子导入□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请注明,下同)

好□较好□

一般□差□

目睛干涩

1.用眼卫生□

2.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2.中药熏蒸□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3.中药雾化□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4.中药湿敷□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5.中药离子导入□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6.耳穴贴压□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好□较好□

一般□差□

头晕耳鸣

1.安全指导□

2.症状观察□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好□较好□

一般□差□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较好□

一般□差□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湿敷

中药熏蒸

中药雾化

穴位按摩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附录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服汤剂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

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服中成药

1.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

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

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温度的调节,保持室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法。

2.护理评估

(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

下肢静脉曲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

(1)操作前:

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

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

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

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2.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3.护理评估

(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

(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4.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5.选择合理体位。

6.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7.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

(1)肛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

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

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

2.护理评估

(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

(2)药物过敏史。

3.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

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

5.灌洗置管深度为50cm,置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腔。

6.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

7.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

8.指导患者加强肛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置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

(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暴露治疗部位,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

5.遵医嘱选择处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电流强度。

6.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7.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不宜泡洗。

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

2.护理评估

(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

(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

(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疤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5.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

热塌、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6.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