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3418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7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县中学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1

1.1概论1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3

1.3研究结论与建议4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6

2.1县城概况6

2.2自然概况6

2.3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10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13

3.1项目建设背景13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4

第四章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17

4.1建设原则17

4.2项目建设目标17

4.3建设规模19

第五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23

5.1项目选址23

5.2建设条件25

第六章建设方案28

6.1设计依据28

6.2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29

6.3规划布局及空间环境29

6.4建筑单体设计32

6.5道路及竖向设计39

6.6公用工程41

6.7建筑消防、抗震、节能设计46

第七章节能47

7.1节能原则47

7.2编制依据47

7.3节能措施48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52

8.1编制依据及原则52

8.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53

8.3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56

8.4建筑环保57

8.5环境评价结论58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卫生消防59

9.1劳动安全卫生59

9.2消防63

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与管理65

10.1实施总体时间进度65

10.2实施进度横道图66

10.3项目管理67

第十一章工程招投标70

11.1招标工作依据70

11.2招标工作原则70

11.3组织形式71

11.4招投标71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72

12.1估算范围72

12.2主要编制依据72

12.3投资估算72

12.4资金筹措75

第十三章风险分析及对策76

13.1项目建设期间风险分析及对策76

13.2项目运营期风险80

第十四章社会评价81

14.1社会影响分析81

14.2社会效益分析82

14.3项目互适性分析83

14.4社会评价结论84

第十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85

15.1结论85

15.2建议85

第一章总论

1.1概论

1.1.1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宁都县第七中学建设项目

2、项目承办单位:

宁都县教育局

3、建设期限:

4、建设地点:

竹笮乡九塘、赤坎(新中胜产业园一纵道路和二横道路交接处)

5、建设性质:

新建

1.1.2承办单位概况

宁都县教育局是宁都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管理教育事业的职能部门,负责全县教育事业的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宣传、落实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依法治教,培养各类人才,为宁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宁都教育局内设办公室、人事股、教育股、职教股、社管股、计财股、督导室、教研室、监察室、电教室、计生办、招生办、勤办、校建办、工会、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16个股室,职工78人。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宁都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教育水平,全县教育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997年教育“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及国家教委的抽查,成为第四批实现教育“两基”的县市之一;1999年通过教育迎国检,实现宁都教育工作历史性突破;2005年通过市“两基”复查年检;2008年又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同年被评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近年来,宁都县委、宁都县人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并提出了教育发展三年目标。

面对教育发展新形势、新机遇与新挑战,宁都教育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宁都作出更大贡献。

1.1.3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按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进行建设。

项目用地面积200000平方米(合约300亩),总建筑面积125400平方米。

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以及《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及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规定,并结合当地的城市发展规划新建宁都县第七中学办学规模达到125个教学班(小学45人/班;中学50人/班),容6000人就读,其中小学教学班50个,初中教学班49个,普通高中教学班26个。

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办公楼及会议中心、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含图书馆)、文体馆、学生食堂、、学生宿舍、运动场、绿化、安装水电气、给排水,建环保设施及其它附属工程等。

详见下表:

 

主要技术指标

总建筑面积

125400㎡

运动场地

27768.7㎡

 

教学楼

39000㎡

运动场

24000㎡

实验楼

8000㎡

篮球场

3360㎡

科技楼(含图书馆)

10400㎡

羽毛球场

408.7㎡

文体馆

12000㎡

道路工程

40231㎡

办公楼及会议中心

10000㎡

容积率

<0.8

学生食堂

20800㎡

绿化率

36%

学生宿舍

25200㎡

建筑密度

30.10%

景观绿化

72000㎡

建筑高度

小于25米

用地面积

200000㎡(合约300亩)

1.1.4项目总投资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估算为35153.47万元,工程建设投资估算包括建筑工程费用、机电设备及安装费用、其他费用及基本预备费。

其中建筑工程费用30332.39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费7712.10万元;其他费用3147.11万元;基本预备费1673.97万元。

项目投资由建设单位自筹解决。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

1.2.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江西省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

4、《宁都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宁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6、《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7、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2.2可行研究报告研究范围

受项目承办单位的委托,我单位对宁都县第七中学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提出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

项目提出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项目的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效益分析等,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编制了本项目环保、节能篇章,并制定了该项目初步的工程招标方案,以期为项目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1.3研究结论与建议

1.3.1结论

1、教育事业关系着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是我国发展的基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点是人才的竞争,党中央,国务院上个世纪来就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使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

某地区中学建设项目项目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完善扩大宁都教学规模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完善办学规模和教育设施,更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项目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2、项目建设场址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地质稳定,外部水、电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建设条件。

3、项目的生源丰富,项目建设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项目本身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4、项目建设规模,规划布局,建设方案,环保措施,实施进度安排,项目组织与管理,资金筹措方案等是可行的。

5、该项目的新建是宁都教育事业的一大重要举措,项目建成之后将成为整个宁都为更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培养基地,对当地高中教育事业和学校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切实解决当地高中教育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积的作用。

1.3.2建议

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及结论,建议上级领导部门尽快批准本项目实施,并且为了保证该项目顺利实施,早日发挥社会效益,现提出如下建议:

1、该项目工程建设时间较为紧迫,为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本项目报告批复后,应立即组织进行实施方案和工程设计等项目前期工作,制订出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尽早开展工程建设招标工作。

设备的采购要进行认真的比选,力求质优价廉。

2、抓紧建设资金的落实与管理,在本项目批复的同时,要积极疏通资金渠道,抓紧建设资金和上级扶持资金的落实。

对建设资金要专款专用,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

3、加强工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项目施工要严格按建设部颁布的有关标准进行,请建设工程监理机构对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投资进行监理,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建议指派专人对项目施工进行严格管理。

4、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工作与项目建设必须按“三同时”的原则进行,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项目建设前期要做好环境保护影响评价报告书。

5、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理好项目的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协调问题,争取相关政府部门、水电气、邮电通讯、交通等部门的支持,使项目顺利进行,按照预定计划完工。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县城概况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东与石城、广昌县交界,南与宁都县、于都县为邻,西与兴国、永丰县相连,北与乐安、宜黄、南丰县接壤。

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总面积4053.16平方公里,版图面积居江西省第三,赣州市第一。

县城驻地梅江镇,地处北纬26°28′,东经116°00′,系赣东北至赣西南的交通咽喉,又间闽、粤之要道。

县城距省会南昌市320公里,距赣州市160公里。

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15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物流信息中心。

319国道和昌厦一级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昌厦公路纵贯南北长达69公里,与319国道在县城梅江镇交汇,县城距京九铁路兴国火车站80公里,鹰(潭)~瑞(金),石(城)~吉(安)两条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由东至西穿过宁都县。

根据《宁都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中提出,县城城市规划范围为:

南至高坑,北至七里,规划面积近期(2010年)20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40平方公里。

宁都县城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17万人,远期(2020年)23.5万人。

2.2自然概况

2.2.1地形地貌特征

宁都县属赣南中低山丘陵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境内一般高程300-500米,最高点为西北部的凌云山,海拔1454.9米,最低点是南部黄石镇下车坪村,海拔154米。

2.2.2地质情况

宁都县地质构造处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的东段北侧,地质基础系古生代震旦纪的浅变质岩构成,以震旦系和白垩系分成最广。

岩石主要有花岗石、变质岩、紫色页岩,以花岗岩居多。

土壤类型以酸性紫色土、冲积土和红砂岩、红色粘土发育而成的棕红壤为主,多呈中性和酸性反应。

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区》,区域内属地震动参数0.05g(地震烈度6度)区。

2.2.3气象情况

宁都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润地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

冬季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入冬,宁都在蒙古冷高压东南侧,因而多吹北风或东北风。

这期间,有寒潮侵袭,并伴有霜、雪、冰冻天气。

正常年份是:

前冬冷晴多严霜,天气干燥;后冬则多雨雪,天气阴寒。

俗话说“三九、四九,相见不出手”。

又说:

“大寒、小寒,滴水成团”。

1月中旬至2月中旬,是全年最冷的时节,大雪、冻雨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春季3月中、下旬入春,蒙古冷高压强度逐渐减弱,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靠近县境,气温渐升,雨日渐多,有“春雨连绵”、“春无三日晴”之说。

但前期气温仍较低,常有较强的冷空气影响,有时天气较冷,俗语说“清明谷雨,冻死老虎”。

后期是南北气团在县境互相推移的时节,降水强度大,且较为集中,常有暴雨发生,使江河水位陡涨,山洪暴发,这是宁都的汛期,常有雷雨或冰雹。

夏季5月下旬入夏,汛期过后,进入盛夏。

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炎热。

又因地处高压北缘,故多吹南风或西南风。

有“小暑南风十八天”之说。

当副高压加强或减弱阶段,容易形成热雷雨天气。

这种热雷雨,多发生在午后或傍晚,且地方性明显,有“夏雨隔堵墙,淋女不淋娘”之说。

这时期,常有台风影响县境,有降水、降温、大风、暴雨现象出现。

秋季9月下旬入秋,处暑过后,夏季风减弱,但气温仍高,俗称“秋老虎”。

不过这时的热与前不同,所谓“白露秋分节,夜寒白天热”。

即白天虽热,入夜转凉,秋意渐浓。

这时期,地面至中低空为冷性高压控制,中高空则仍为暖性高压影响,从地面至高空均为高压,且下冷下暖,气层稳定度大,不容易形成云雨,大部分年份天气晴朗。

晚秋时节,有“小阳春”天气促使草木开花,甚至结果。

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4至19℃之间,极端气温也是南部高、北部低。

极端最高气温南北相差较小,而极端最低气温相差较大。

月平均气温,12月至2月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下,其中一月气温最低。

从3月开始有连续9个月的时间,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其中7月气温最高。

据县城稳定通过10至20℃,保证率80%的积温,起讫日期:

10℃最初出现在3月25日,20℃最终出现在9月28日,历时187天,总积温4723.5℃。

2.2.4水系水文

宁都县降水年降水量在1500至1700毫米之间。

大致北部多,南部少,东部多,西部少。

4至6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70%,比重较大。

若超过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为特大水年。

自1939年

以来,有1944、1948、1954、1959、1962、1968六年为特大水年。

大的洪涝灾害出现在这些年份。

若低于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为枯水年。

自1939年以来,

自1940、1943、1951、1963、1971五年为枯水年。

较严重的干旱均发生在这些年份。

7至9月降水量与4月至6月降水量相比,明显减少。

这一时期,容易形成伏、秋旱。

10至12月降水量最少。

1至3月降水量次于7至9月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1706毫米,最多的为1997年,达2791毫米,最少的为2003年。

多年平均年降水日数与无降水日数之比为18:

20,相差不大,农谚谓:

“有多少晴天就有多少雨天”。

1939年以来,日雨量最大的是1959年6月18日和1984年6月1日都为218.1毫米。

日照:

多年平均日照1938.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太阳辐射的年平均总量为112189.9卡/平方厘米。

无霜期:

县城无霜期多年平均值为279天。

最长为319天,最短为224天。

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30日。

最早的初霜日期是11月5日,高晚的是次年1月3日。

平均终霜日期为2月22日。

最早的终霜日期是1月16日,最晚的是3月28日。

初、终霜间隔天数(有霜日期)多年平均为85天。

最长128天,最短32天。

宁都县北部初霜早,终霜短,霜期料南部长,无霜期较南部短。

根据县气象局观测记录:

山顶出现霜的次数较少,山间盆地出现霜的次数较多。

2.3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

2.3.1人口

1、全县人口

宁都县辖24个乡(镇)299个行政村,2010年年末总人口80万人,人口构成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占极小部分,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0人。

人口调查的各项指标见表:

人口指标表

年份

年末总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K㎡)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0

69.61

172

2001

70.32

173.5

10.25

2002

71.36

176

`14.84

2003

71.43

176.2

0.94

2004

71.45

176.29

1.2

2005

73.52

181.4

29

从表中数据可以算出,2000年-2005年,宁都县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

人口增长率=人口平均发展速度-1=0.01095即10.95‰

2、城区常住人口预测

根据《宁都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17万人,远期2020年城区人口预计23.5万人。

2.3.2资源

1、水土资源

宁都县域土地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折合607.97万亩,其中山地面积482.34万亩,占总面积的79.4%,耕地面积66.92万亩,占总面积的11.01%,有园地土壤1.69万亩,占面积的0.28%。

耕为冲积土,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以红色土壤为主,间有紫色土分布,土地肥沃。

宁都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县内的主要河流有梅川、平江,均属赣江二级水源。

梅川也称宁都江,主河长220公里,发源于宁都与宜黄县交界的王陂嶂,自北向南流入贡江。

平江亦称兴国江,发源于宁都猴子嶂,主河道长132公里,自东北流向西南于赣县江口塘流入贡江。

全县总水域面积27865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58%。

2、生物资源

宁都县气候优越,土质肥沃,生物资源极为丰富。

山地面积广,林木品种多,分布宽,蓄积量大。

全县乔灌木树种约有一百余科,一千二百余种。

大部分代山、丘附分布着马尾松和杉木群落。

森林资源虽比较丰富,但分布不均,主要分布边缘地带,其蓄积量占全县蓄积量的70%。

此外,有开发优势强的果茶品种资源;珍贵的药材资源;珍稀银杏、水杉资源;鲜美的花卉资源和很有开发前景的猕猴桃、山渣、山梨等野生植物资源。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还有品种繁多的薯类、豆类、瓜果、蔬菜类等21个科,61个品种。

宁都县森林面积大,植物资源丰富,是各种动物良好的栖息地,有国家级保护动物豹虎、猕猴、穿山甲等。

其他野生动物有600余种。

3、矿产资源

地下矿产资源主要品种有:

稀土、瓷土、钴砂、钨砂、水晶石、石英石、石灰石、云母、铜矿、铀矿及少量的金砂等22种。

据分析,稀土总储量可逾百万吨,磷矿石十万吨,石英石二千万吨,其他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4、旅游资源

境内有闻名国内外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翠微峰旅游风景区,凌云山原始森林和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易堂九子”遗址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常年平均旅游人数达30万以上,境内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是全国对外开放县之一。

2.3.3经济

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65:

39.73:

35.62,财政总收入4.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亿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800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3.66亿元。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3.1项目建设背景

1、国家政策的扶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

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左右。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国家对初中及高中两个阶段的教育给予了较多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为了贯彻国家要求,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下提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谋划发展,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加强管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要求。

2、江西省政策的扶持

《江西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得到更明显的体现,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到2015年,全省教育整体实力在中部地区排位靠前,并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战略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积极开展。

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更加巩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

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

毛入学率达到87%,在校生达到16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82万人,普通高中80万人),职普比大体相当。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江西省的宏观政策。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城区学校规模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求;

2008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1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98万。

根据规划,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将达到2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将达到20万。

今后五年,城市人口将急剧增加,适龄学生入学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在县城新区修建宁都县第七中学势在必行。

目前县政府已在新中胜产业基地园区内规划出一块土地为教育园区,其中预计300亩新建宁都县第七中学。

该校建成后能够容纳6000人就读,办学规模可达125个教学班(小学每班45人,中学每班50人),能满足今后10年县城该区域适龄中小学生入学的需求。

本项目位于新中胜产业园区内,随着园区的建设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增多,适龄儿童及中小学生也随着增加,现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般都就读于周边乡镇中小学及县城的一些民办学校。

现有的学校远不能满足中小学生就读的需求。

2、本项目的建设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搞好基础教育工作的需要;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要加快发展,科教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各级各部门都把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既要注重教育资源布局的合理性,又要注重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把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作为人才战略的基础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增加教育投入。

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广泛普及,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舍和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脱节,陈旧的校舍已经不能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入学儿童的需要,因此建设新校舍和改善旧校舍就显得尤为迫切,只有保证硬件设施齐全才能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

积极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对创造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提高民族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增加居民消费,带动与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减轻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

3、是贯彻科教兴赣、科教兴市,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宁都县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目标初步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但县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面临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4、是维护教育公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重要支撑。

实践表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呈正比关系,特别是在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前提。

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