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3518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在古代中国,经济指“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

2、最早使用“经济”一词是古希腊的色诺芬;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把经济学当作家庭管理,即经济学是研究家庭管理或规划的学问

3、近代西方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一门科学

4、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期——由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蒙克莱田提出,即经济学是研究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问题,但把研究视野停留在流通领域

5、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17世纪中叶,即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1)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为英国学者配第,集大成者为斯密。

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2)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仅描述经济现象表面所看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联系。

其代表人物有马尔萨斯(英)、萨伊(法),其中边际效用学派(18世纪末至19世纪20年代)、凯恩斯学派(19世纪30至60年代)为主流,现在又分化。

总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40-60年代,其创立根植于社会经济实践。

(1)它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也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对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最深刻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它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2)其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既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注重对经济体制的研究;

2、正确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先要明确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资资料的生产;

3、物资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4、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就要结成团体进行社会的生产,任何孤立的个人,离开了社会便不能进行生产。

5、社会生产包括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而整个社会生活则决定于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

故物资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能阐明和揭示社会的经济规律

7、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来说,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其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

8、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9、今天政治经济学除研究上述内容外,必须研究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必须研究的运行和发展以及经济现象形态等,即要把对经济制度研究和经济体制的研究结合起来。

10、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有两大因素:

人和物(就是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其标志)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其发展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3)一定社会形态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了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揭示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见教材P54)。

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特点:

一是与自然规律相比,它不是长久不变的,而是随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它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类型:

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的。

2、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采取科学抽象法。

3、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4、其它如归纳和演绎法、中介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学习意义

1、特征:

(1)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学习意义:

(1)它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

(2)它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3)它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变

一、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在社会经济制度演变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五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一)自然分工1、它是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的必然结果2、分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分工阶段{

(1)首先是按性别和年龄分工,即存生理的基础上的劳动分工

(2)其实是按自然地域分工}

(二)自然经济的产生:

1、与自然分工相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2、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主要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它从原始社会直到封建社会都处主导地位。

(三)自然分工的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2、自然经济是封闭性经济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四)社会分工:

1、产生的前提:

人口的增长和各氏族之间交往的发展,分工的范围扩大,同时,不同氏族部落间在接触中就会引起产品的相互交换,导致商品的出现,这样就使具有不同生产条件的氏族从事活动的不同生产领域,逐渐变成社会生产过程中具有某些相互依赖关系的生产部门,出现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即社会分工的产生。

2、社会分工:

(1)畜牧业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阶层的出现及其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分离

(五)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偶然的交换——产生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产生货币——商品经济形成

2、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直到资本主义社会蔡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二

(1)社会分工。

它是商品经济;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资利益主体所有。

(六)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3、商品经济是开拓性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一)合理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1、所谓的资源配置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地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

2、在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社会社会生产要素都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同时在数量上又是有限的。

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

3、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但这一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它既可以借助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人们预先制定计划直接分配社会经济资源来实现。

(二)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1、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或这两种方式不同程度的结合来实现。

2、市场配置方式:

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经济资源配置主要是由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即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作用于经济活动来实现资源配置。

3、计划配置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自觉地运用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二)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1、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人们把以市场为主要手段来配置资源的方式叫做市场经济;把以计划为主要手段来配置资源的方式叫做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计划经济始于社会主义国家。

2、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主要区别是前者是通过市场机制间接地分配社会经济资源,后者是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或规划直接地分配社会经济资源。

3、无论是市场配置方式还是计划配置方式,它们都属于经济体制范围,不具有特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

4、计划配置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自觉地运用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二)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1、实践证明,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运用市场和计划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只有将这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它们各自的功能和发挥作用的领域,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经济调节,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共同趋势。

2、市场配置的长处

(1)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环节中去;

(2)发挥经济机制的作用,迫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效率,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实行优胜劣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开拓进取的活力。

3、市场配置的短处

(1)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总量的失衡。

单个市场主体仅考虑微观局部利益,易导致经济总量失衡;

(2)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的扩大,难以实现共同富裕;(3)市场对于解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问题显得无能为力,反而可能对生态环境和外部经济带来害处。

4、计划配置的长处:

(1)国家通过对经济总量进行控制,能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

(2)国家通过经济预测,拟定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制度发展战略以及对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3)国家通过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公平竞争,保证社会公正。

5、计划配置的短处

(1)计划难以准确把握复杂的社会需求,易产生供给与需求脱节;

(2)计划难以协调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难以消除整体经济利益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冲突,使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易受伤害,以致缺乏动力而使技术进步缓慢和生产效率低下。

6、因此,根据两种配置方式各自具有的适应范围、长处和短处,实现两种调节手段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四、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规定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2、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它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

3、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但经济体制反过来也反映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

(二)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1、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是该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的标志。

2、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经济体制选择可以是不同的。

其原因是:

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制约。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含义: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3.商品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4.商品的经济性质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5.商品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起点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其中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

1.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即对购买者有用的使用价值3.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5.商品的使用价值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务产品等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

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如阳光、空气等虽有使用价值,但它们不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而是针对突然,即对购买者是有用的;

3、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它是通过交换用以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交换价值和价值:

1、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其内在尺度是价值。

2、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3、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体,交换价值无法存在4、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内在的,交换价值是外在的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

1、所谓对立,就是有矛盾,具体地讲,你要占有使用价值,就不能占有价值,反之亦然。

2、所谓统一,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商品,缺少其中一个,就不是商品。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1、具体劳动,也可称为有用劳动,是指人们生产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等的劳动。

2、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3、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形成了使用价值的多样性4、具体劳动的永恒性,它不以社会形式的变化为转移,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5、具体劳动不是生产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

抽象劳动:

{1、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

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大意义。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如基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重要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者说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经济利益不同的经济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的3、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性质,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生产和存在的两个条件及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所定的;

4、私有制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表现为私人劳动;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各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只从事某种生产,他们通过交换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5、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否则,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二、商品的价值量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商品价值量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及二者关系

1.简单劳动是不需经过特殊培养、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必须经过特殊培养,具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劳动者的劳动。

商品价值量最终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是高倍数的复杂劳动3.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三)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及其变动规律

1.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有两种方法:

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2.部门劳动生产率=部门生产的商品数量/部门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3.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生产的商品数量/个别企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4.商品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有: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技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4)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5)自然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对农业)

(四)市场价值的确定

1、个别价值平均化为市场价值是同一部门内部竞争实现的。

2、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影响市场价值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

1.私人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由他私人决定,生产的产品也由私人支配。

这是由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为基础的。

2.私人劳动的社会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必须转变为社会劳动,否则私人劳动就会成为无效劳动3.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又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是为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生产商品的,因此他们的劳动又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决定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决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1.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五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是价值如何实现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但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价值并不一致。

4.虽然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在实际交换中并不一致,但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且正是它的表现:

(1)从总体和较长时期看,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2)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各种商品的价格波动都是以各自商品的价值为基础的,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三章货币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一)货币的产生

简单价值形式:

1.简单价值形式及公式,简单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公式:

1只羊=2把斧子2.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二者既统一,又相互排斥。

3.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

1.扩大价值形式及公式。

扩大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的价值形式。

2.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3.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

商品价值表现无止境,价值表现未统一。

一般价值形式

1.一般价值形式及公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一种商品上。

2.一般价值形式的特点及局限。

一般价值形式的价值表现是简单的,又是统一的,因而是一般的。

但是,一般价值形式中的一般等价物还未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交换仍然存在困难。

货币形式

1.货币形式及公式。

货币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用一种特殊的商品即贵金属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2.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特殊商品上

(一)货币的形成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矛盾发展的产物(

(一)商品交换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物与物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

(二)交换过程的矛盾,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货币的本质:

1.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

.金银等贵金属之所以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材料,因为它们具有商品属性和独特的自然属性

二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一)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的定义,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计算商品价值量大小。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2.价格的界定和与价值的关系,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或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二)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的定义,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商品流通及公式。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商品流通。

公式:

W—G—W3.流通手段职能的作用双重性。

一方面,促进商品交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买卖脱节、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4.纸币:

以国家信用为依据所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

(三)贮藏手段

1.贮藏手段的定义: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2.贮藏手段的作用:

能够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起货币“储水池”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

1.概念:

指用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欠款的职能,实际上是一种信用交易的媒介2.支付手段作用的双重性:

一方面,方便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会造成债务关系破坏,产生经济危机形成上的可能性。

(五)世界货币

1.概念:

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2.世界货币的作用:

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购买别国商品;作为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支付赔款等。

三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

货币流通规律

1.概念:

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取决于: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

2.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与通货膨胀

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金属货币的需求量

纸币与通货膨胀

1.货币虚拟化的历史过程2.货币形式虚拟化的逻辑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