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3564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docx

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

第八章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一)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含义

关于资源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公认的定义。

从词义上看,中文里“资源”是室“资财的来源”。

英文里“资源”一词为Rsource,是由Re和source组成。

Re含有再的意思,source表示来源。

广义的资源:

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为:

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学者认为:

存在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作为生产、生活原料的能量和物质。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其本身固有属性划分: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触动其中一个要素,可能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到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的变化。

这种整体性,在生资源表现的尤为突出。

2、有限性是自然资源的最本质的特点。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

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再生资源若利用过度会跑坏其结构成为非再生资源,即使是恒定资源,从某一段时间、地区来看,所能提供的也是有限的。

二是:

可替代资源的品种是有限的。

3、区域性区域性是指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

4、多用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是有多种用途的。

如土地资源。

要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使任何一种资源都做到各尽其用,获取最佳效益。

另外还有:

变动性、社会性和国际性等等。

三、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就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而言,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资源种类较为齐全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各种自然资源几乎是应有尽有,较为齐全。

就各种自然资源满足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来说,我国堪称是世界上各种自然资源自给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2、绝对量大,相对量少评价自然资源的数量,一国、一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绝对量固然重要,但自然资源的价值主要在于要有人去开发利用,使它的潜力变为现实的商品优势。

所以自然资源人均占有的相对量尤为重要。

我国幅员辽阔,但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上面几种自然资源的数量来看,各项资源几乎无一不是绝对量大、相对量少。

资源相对量少,说明我国所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并非都是丰富的,要特别加倍珍惜,予以合理的开发利用。

3、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差异明显较为代表的就是我国的铁矿,储量占世界第三,但质量却和年差,平均品位只有34%.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

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反映在开发利用上,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资源承载能力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如生产粮食能力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我国各地土地资源承载人口限度的标志。

4、资源空间分布有利有弊既广泛又集中;有一定的地区组合优势;资源丰度高的地区与产业丰度该的地区并不一致,存在区域二元结构。

第二节:

我国部分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

一、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产建设和生活的场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土地资源更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绝对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总面积9.6亿公顷,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其中耕地约1.3亿公顷,世界第四;林地1.25亿公顷,世界第八;草地2.9亿公顷,世界第二。

但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我国仅0.1公顷。

显然,土地资源人均相对量较少是我国资源的劣势。

这就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只能精耕细作,走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发展道路。

2、类型多样,农用地偏少,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

这为我国多样化利用土地资源,农林牧副渔及其它各项生产活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土地资源中戈壁、沙漠、冰川、沼泽加上已被居民点、工矿、道路等占用的都是目前不能利用或利用比较困难的。

大约占31.7%.而主要工8大

农业利用的耕地和林地,则只占27%.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我国的人均耕地还会减少,人地关系矛盾仍将尖锐。

再从后备资源来看:

适合于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的后备土地资源仅0.33亿公顷左右。

3、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土地资源不仅有限,而且分布很不平衡。

土地的水、热、肥因素的组合和土地的生产能力,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东步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地自然生产力较高,目前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但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很不稳定,自然灾害比较频繁。

西北干旱区,光照充足,热量也比较丰富。

但干旱少雨,几乎无灌溉即无农业,农牧业生产不稳定。

青藏区,大部分在海拔3000米以上,日照虽然充足,但热量不足,气候高寒,土地生产力低,而且不容易利用。

同时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地多水少。

4、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质量下降

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广种薄收、过度垦殖、重用轻养,土地生产力日趋降低的现象。

对林地的利用存在过量砍伐、重采轻造、造而不管,造林成活率低的现象。

对草地存在过度放牧。

这样的结果造成土地的生产力不断下降。

5、可灌溉地比重较大,单产居世界中等水平

因此:

要一:

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农林牧用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二,抓紧治理和恢复土地生态平衡;三,积极开发目前尚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有必要的。

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随人口增长,耕地资源的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量将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严重。

二、水资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工业、农业、航运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

由于我国处于中低纬度亚洲大陆的东部,,东邻太平洋,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这就形成了我国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和类型复杂多样两大特点。

而带来丰沛降水的夏季风活动范围只有约国土的一半。

因此我国降水与径流的时空变化出现两个特点:

一是总水量比较多,但地区分布不均匀;而是表现在实践上的不均衡,年内分配与年际变化显著,从而影响我国水资源有这样几个特点。

1、水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小

以水资源的主体部分河川径流总量来看,仅次于巴西、俄、加、美和印尼,居世界第六位。

但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人均、亩均占有水量相当低。

人均是世界人均的1/4.耕地单位是世界平均的3/4.

从水能资源来看:

我国山地面积广大,地势梯级明显。

由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还有一系列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南北方向大致平行的山脉。

这些山脉和纵横交错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中,激发育源远流长的大河,也有许多中小河流。

所以我国也是一个水能资源云蕴藏量十分丰富的国家。

最新综合评估显示,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占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

其中,经济可开发容量近4亿千瓦,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旱涝灾害频繁

空间:

河川径流总量的96%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64%的外流区,而占全国36%的西北内陆只有4%,地广、水少、人稀、耕地垦殖利用率低,耕地少而荒地多.所以虽然其总量少,但由于人口少,其人均还比东部北方要多。

外流区南方水多、人多、地少,人均、亩均比较高。

北方耕地占全国58.3%,人口43.2%,水资源只有14.4%。

形成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

另一方面,地下水分布不均衡。

我国地下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9.5%,在全国水资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分布趋势和河川径流一样,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水能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之间。

从我国各区来看,西南地区最为集中,占全国水能资源的71%;按流域统计,长江流域最为丰富,其理论蕴藏量占全国将近40%,其次是雅鲁藏布江及西藏各河。

从省区来看,为与大河中上游的省区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如四川、云南、西藏、湖北、湖南、广西等。

时间:

从时间上看,年内、年际分配不平衡,变率大,水旱灾害频繁。

受季风影响,在时间上分配年内各季节和各年之间有较大的变化。

表现在径流变差系数大。

因此旱涝灾害频繁。

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较高的气温、充足的降水使农作物上涨必须同时具备的良好田间,这是我国降水和水资源最突出的优点。

但是,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年际变率大,在雨季和丰水年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洪灾,大量的水资源不仅不能利用,甚至会造成伤害。

干季或少雨年,缺水问题严重,不仅不能满足农业、工业生产的需要,有的时候甚至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

从年内变化来看,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降水夏季集中。

例如:

1975年8月5—7日,淮河上游出现大范围的特大暴雨,3天降雨1605毫米,最大6小时雨量830毫米,创世界纪录。

洪水冲垮了板桥、石漫滩两座水库,造成严重的灾害。

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也很明显,而且不同区域差异明显。

又从东南向西北增大的趋势。

3、水利设施不足,供水能力不高

到2000年,全国水利设施所能供水量与所需水量相比,还缺水418.22亿立方米,缺水最严重的是黄河、槐河、海河、辽河等流域。

缺水的量要占全国缺水总量的64%,所以,为从根本上缓和北方水的矛盾,考虑南水北调是迫切需要的。

4、水资源污染严重

我国河川径流的天然水质良好,矿化度大于1克每升的河水分布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13.4%,而且主要分布在西北人烟稀少的地区。

但从70年代后,由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水源污染日益严重。

其中工业废水占83%,生活污水占17%,污水的大部分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及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从污染的分布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人口和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以淮河、海河、辽河等自净能力较差,而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河流。

南方河流,由于水量较丰,自净能力较强,相比较而言,比北方的河流污染程度较轻。

三、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指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利用的光能、热量、降水、风力等自然要素及其不同的组合类型。

气候资源与土地、生物等在一起构成了农业等产业活动所必要的环境条件。

1、光能资源年辐射总量是西部大于东部。

西部以青藏最大。

川贵地区常年阴雨多雾,是年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

2、热量资源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常以温度来表示。

以活动积温为标准,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等6个热量带,以及一个特殊的区域——青藏区。

区域

热量带

≥10℃

活动积温

耕作制度<>

黑北、内北

寒温带

<100天

<1600℃

一年一熟,喜凉作物

长城北、准盆

中温带

100~160

1600~3400

一年一熟,水稻北界

长城南—秦淮北

暖温带

16~220

3400~4500

年二熟或两年三熟,小麦可冬种

秦淮南

亚热带

210~365

4500~8000

年两、三熟双季稻集中产区,冬可喜凉农

雷半岛、海台滇南

热带

350~365

>8000

一年三四熟,三季稻集中产区

北纬10南海岛区

赤道带

热带作物生长

青藏区

高寒区

青稞(大麦),雅将拐弯可种稻、小麦

3、降水资源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湿润800mm半湿润400mm半干旱200mm干旱

800mm:

秦岭淮河以北半湿润,以南湿润。

400mm:

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玉树、拉萨。

东南是湿润、半湿润地区;西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

200mm划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根据我国降水资源的特点,在开发利用上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也要大力兴修各种水利设施;尽量拦截、充分利用降水资源;还要掌握各地旱、涝规律,提高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

四、森林资源

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

可以提供木材和经济植物,还可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1、森林资源的类型合计树木种类繁多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复杂多样,形成了我国森林资源类型多的特点。

全世界木本植物2万余种,我国有约8000余种,有世界木本植物种类的40%,其中乔木有2000多种。

竹类资源也十分丰富,约有30个属,300多个种,总面积达340多万公顷,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多的国家。

由于我国从南到北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5个主要气候带,因而形成了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叶林与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等多种主要的森林类型。

如果详细分类型则更多。

在众多的森林资源类型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观赏景观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等。

例如经济价值高的树种有银杏、红豆杉、漆树、橡胶树、红木、杜仲、桑树、茶树等。

世界主要的食用油树种有150种,我国就有100种左右。

此外,还有众多干鲜果品种、天然香料、饮料等树种。

许多树种资源不仅经济价值高,而且为我国所特有。

例如水杉、银杏、红豆杉、杜仲、珙桐等。

另外还有更多的稀少树种。

地区

森林类型

大兴安岭

针叶林

小兴和长白山

针阔混交林

东北平原以南、秦岭北坡以北

落叶阔叶林

汉水,淮河南到长江两岸

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长江南到北回归线,云南高原

常绿阔叶林

两广,滇、藏南,海,台南

热带雨林、季雨林

华南海滨

红树林

内陆河岸,荒漠沙丘,高山等

胡杨林,梭梭林,高山杜鹃

2、森林覆盖率低,资源少

我国2003年森林覆盖率为18.2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点。

而人均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是世界人均的18%和13%。

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属于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

3分布不均

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常不平衡。

东北、西

南和东南各地森林资源较多,华北、中原和西北各地的森林资源分布少,差异极大。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还反映在与人口、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平衡上。

现有森林主要分布在远离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域,不仅增加了经营利用森林的费用,尤其是运输费用,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森林资源的直接保护,降低了生活质量。

近年来在我国日渐兴盛的与森林有关的旅游、文化、休憩等也由于森林距离遥远而增加了出行的难度和费用。

4森林结构不合理主要反映在林龄结构和林种结构等方面。

从年龄结构上看,不合理主要反映在幼、中龄林多,成过熟林资源少的林分低龄化上。

全国森林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占2/3以上,在用材林中,尤其是在老的国有林区已接近无成熟林可采伐的状态。

从区域林区状况分析,森林资源低龄化的倾向更为严重。

例如东南部丘陵山地林区,幼、中龄林面积占80%以上,近熟、成熟林蓄积只有约40%,距离正常情况下的60%~70%相距甚远。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各材种比例不合理。

最突出的方面是用材林比重大,占64.6%,而其他林种比重少,特别是防护林少,只有13.9%。

薪炭林占2.9%,特用林占2.9%,比例也是偏少的。

像我国这样的少林国家,森林资源总量原本就少,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防护林少则更加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从区域情况看,有的地区林种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明显。

例如,京、津、唐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北京又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周边地区的防护林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5人工林多,质量不高,宜林地多,发展人工林前景好,扩大森林资源潜力大。

五、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从自然界提取出来,并且有工业价值的矿物性原料的总称。

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尤其是现代工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前提。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矿产自给程度较高的少数国家之一。

1、矿种多样,储量可观

世界上目前已有的矿产种类,在我国都有。

其中有许多是世界上第一的。

2、相当一部分重要矿种富矿少、贫矿多、另有一些矿种稀缺

占世界第三的铁矿,大多含铁量仅25%--30%.而含铁40%以上的富矿只有1%.主要是含杂质多要选矿,给开采、运输、选矿和冶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伴生和共生矿多

我国地质情况相当复杂,伴生和共生矿多。

一方面增加了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但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

如煤炭93%集中在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江南8省不到2%.铜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大矿相对集中,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开采。

但也产生了如:

北煤南运、南磷北调的运输问题,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压力。

小矿分散有利于适合地方开采,但也带来了诸如安全、浪费、技术等问题。

5、成矿时空跨度大

①我国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错地带,受板块构造影响,我国地壳活动性大。

地质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性,是多期多幕的,因此,矿藏的形成也是多期多幕的。

从台古代中国的阜平运动,到元古代的五台、晋宁运动,到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以及后来的老阿尔卑斯、新构造运动。

每次构造运动都会产生一系列内生矿床,编制矿床。

而构造运动的间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沉积矿床。

②成矿空间的区域性和分带性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构造条件下,由于地质发展历史相近,成矿作用具有一定的共性,从而使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区域性和分带性。

第三节: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1、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2、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3、开发利用尚有巨大潜力

4、资源浪费、破坏现象严重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

1、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且又继续下降的趋势

2、自然资源日益短缺

一是我国人口的急需大量增加;二是因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量大的产业过量发展;三是仍然存在一些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致使一些资源日益严重短缺。

第四节:

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要想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必须不断探索和掌握资源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主要原则是:

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开发利用资源必须与资源的性质相适应,这样才能有较高的生产力,做到低成本高收入。

同时开发利用也要注意社会效益,一些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和尖端技术不可缺少的,一些资源与人民的生活戚戚相关。

资源开发的重点首先是那些社会急需的,影响国计民生的资源。

如能源等。

开发资源要把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起来,尽管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大,但如果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资源开发,也不不可取的,如果以满足当代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需求,却破坏了子孙后代的利益,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资源的开发应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黄静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2、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的原则

对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开发量要小于资源的生长、更新量,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大小不同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规律,其生态平衡关系也有差异。

因此,资源更新的速度、规模、完整性都有差异。

如果每年从一个生态系统中取走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超出了维持资源更新的界限,而得不到适当的补偿,则必然一起该系统能量流、物质流规模持续降低,从而失去平衡,如果这个过程长期下去,则导致该系统退化,甚至崩溃,也就无法保持永续利用。

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受现在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目前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同时,生物、土地、矿场资源的数量、面积、质量也是有限的。

而现代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来开发利用资源,一部分用于生产和生活,另一部分则因为利用不当而损失和破坏了,使资源的种类不断减少,数量逐渐不足,质量日益下降。

因此,开发资源要有规划,既要考虑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要考虑卡发利用的生态效益,使得资源的开发利用得以永续进行。

只利用不保护、只顾当前,不顾长远,搞索取大于给鱼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就会扩大资源的供求之间的差距,导致资源变质、退化、灭绝,甚至出现恶性循环,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使之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相反,如果对资源合理利用,认真保护、大力改造、就能使整个环境之间不断改善,形成良性循环,提高环境提供资源和人类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的能力。

4、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和影响,各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地址形成过程,开发利用历史等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得每个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如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地壳内部的物质在不同抵制时期的成矿活动。

土壤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的不同,则是因为野生动植物和农作物、林木、牲畜都要求不同的适生条件所造成的。

因此,首先在按照本地资源的种类、性质、数量、质量等实际情况,采取最适宜的方向、方式、途径和措施,来开发利用本地区的资源。

重点发展与本地区资源优势相适应的生产部门和产品,使其成为地区经济的主导部门的拳头产品,并以此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澳大利亚蕴藏了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于是该国大力发展采矿业,现已成为世界上出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

如果无视资源的地域差异,任意开发利用资源,轻者投入多,产出少,劳民伤财;重者破坏资源与环境。

美国在1930年以后,分别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砍伐森林,盲目开荒,酿成1934年席卷2/3美国大陆的黑风暴,竟把3亿多吨标土刮入太平洋,不仅使当年的冬小麦减产50亿公斤,而且毁坏了德克萨斯等10多个州的农场。

如果一个地区某一资源不足,满足不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要“开源”——扩大矿物原料的来源,寻找新的况钟,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品位比较低的贫矿,搞人工代造等。

二是“节流”——提高采矿、选矿冶炼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挖掘生产潜力。

加强综合利用,使人为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等。

5、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都在一定的范围内组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综合体,有些资源(如矿产资源)还有共生特点。

因此对资源必须综合地开发利用,不能单打一。

比如,土地资源是农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从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角度来看他的农业利用。

应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农业可以生产木业所需要的饲料,畜牧业可以供给农业有机肥料;林业处本身能发挥综合相应以外,还可以保护农牧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卡发某地区的土地资源时,不仅要考虑耕地资源的作用,而且要考虑林地、草地以及其他土地资源的开发、实现一业为主,农林牧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在土地类型多样的山区是如此,就是在类型单一的平原河谷地区也应该是这样,以便充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产潜力。

具体的措施有以下两个:

1、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2、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二、我国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根据我国资源的基本特点和供求趋势,要从宏观的角度提出我国资源战略基本对策。

(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我国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道路,以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

区域资源配置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的各种生产活动所需要资源的配置;二是区域内部各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三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取向与资源配置;四是区域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

实行资源配置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开发区域内部资源和合理地利用去与外部资源,迅速而稳定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资源卡法过程中必须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可理利用和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1、提高资源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