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3578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九年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全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1-2页,第Ⅱ卷3-10页。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哂笑shěn诓骗kuāng箱箧qiè叱咤风云chà

B·磐石bān栈桥zhàn峥嵘zhēng慷慨以赴kǎ¡

C·寒噤jìn洨河xiáo嫉妒jí鳞次栉比zhì

D·伫立zhù家醅pē¡诘问jié孜孜不倦zh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获益非浅 水波鳞鳞  窥伺   喑哑  

B·一丝不苛   头晕目眩  拮据   倒坍

C·草长莺飞冥思暇想休憩阔绰

D.语无伦次   销声匿迹  旁骛   悲怆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狡黠者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②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③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A·轻视吞读布满B·轻鄙吞读刻着

C·轻鄙阅读布满D·轻视阅读刻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以后,这位钢铁汉子也流泪了。

B.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D.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B·《风筝》中,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反省个人的行为,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C·《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该书揭示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D.“薜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薜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林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到九霄云外。

”这来人便是“黑旋风”李逵。

二、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8题。

李氏之鸠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

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

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

鸠觉其意,告主人曰:

“我居此久,不忍去。

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

”主人绐①之曰:

“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

”至贾家,则舍之去。

鸠竟不食,哀号告归。

贾人怜其志,且恐鸿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

鸠乃食。

【注】①绐:

哄骗。

6.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为人言为:

B.晋人贾于吴者贾:

做买卖

C.公必欲市我他所市:

D.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楹:

门框的上边和左右两边

7.下列各句中加线句的“以”与文中画线句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必以分人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8.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氏有一只鸠鸟非常聪明,每当它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

B.当这只鸠鸟察觉有个晋国商人想用十金换它时,它用“我将不吃东西”来表达不忍离开主人的坚决态度。

C.主人哄骗鸠鸟说:

“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了以后我马上就带你回家。

D.由于鸠鸟始终不吃东西,那个晋国人同情怜悯它对主人忠贞不二的气节,于是捐助了十分之二的黄金,并把鸠鸟还给了李氏。

回到李氏家后,鸡鸟才吃东西。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16小题,共126分。

得分

评卷人

三、翻译、鉴赏与默写

(22分)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

(《李氏之鸠》)

译文: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译文: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4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

(2分)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2分)

答:

  

11.在横线上默写出古代诗文的

原句。

(12分)

①,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③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④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⑤临溪而渔,,酿泉为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一诗中,表明作者虽然劳作辛苦,但心情愉快的句子是:

,。

 

四、社科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卢新宇

  ⑴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⑵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

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

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

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⑶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⑷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

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

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⑸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

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单调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

诗人余光中说得好:

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

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⑹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再会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芦苇开的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变成霜”、“我要和你结

婚”。

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⑺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⑻“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⑼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

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⑽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12·阅读第5·6段,简要回答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2分)

答:

13·本文语言意蕴丰富,结合语境写出第9段加点的“死”和“活”各有什么含义。

(4分)

答:

14·比较第6段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芦苇开的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变成霜”、“我要和你结婚”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你认为后者失去了汉语的哪些美感?

(2分)

答:

15·文中余光中说“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五、散文阅读(20分)

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寻春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

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

”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

又寻春的什么呢?

……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

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

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

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

“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

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

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

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

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

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

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

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

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

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

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

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

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

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

“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

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

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

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

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

“今朝腊月春意动”。

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

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

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

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

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

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6、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4分)

径自寻春去了:

心情急迫→看到衰草:

____________→遥见草色:

_____________

17、品读下面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

(6分)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答:

 

  

18、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

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3分)

答:

19、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

”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3分)

答:

20、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4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六、综合性学习(12分)

21.仿写。

(4分)

美,到处存在着,重要的是要有发现的眼睛。

请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另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美的感受。

(3分)

例句①:

老师说:

“书声朗朗、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例句②:

旅游者说:

“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答:

22.综合性学习活动。

(4分)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是我们曾经经历的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也许这次活动,已成为难以磨灭的生命印记,成为我们享受生活快乐的一种体验,请将孔子和孟子的名言各举一例,并稍加点评。

  答:

                                   

   

   

23.探究性学习。

(4分)

  理解下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某银行女行长颜某开车撞入交通管制区,被六旬协管员戴长玉拦下。

颜某对准老戴的脸部“啪啪”就是两耳光,引得无数群众围观和谴责,老戴和颜某被带至当地派出所,双方亲友到场后发现都是熟人,派出所就让颜某一走了之,一句道歉也没留下。

  

现在社会上就有这种不良现象,只要有关系,一切好说,什么都好办。

真是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

  

有关系:

没关系:

七、写作(60分)

24.材料作文。

(60分)

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妇女多年来总是嘲笑住在对面的那位妇

女太懒惰:

“那女人的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

你瞧,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

这一天,一位好友到她家来玩。

她将好友领到窗前,指着对面晾出的衣服,又将那位妇女嘲笑了一番。

好友透过窗子望去,那些衣服上确实斑斑点点,好像是没有洗干净。

噢,不对!

当好友移动身子时,发现那些斑点也在动。

原来不是对面的妇女衣服洗不干净,而是她家里的窗子脏了。

于是,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细细地擦掉,说:

“看,这不就干净了?

”这位妇女看后,脸上顿时红了起来。

(1)请根据材料提炼出观点,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