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3634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束缚    告诫     不知所措   人情世故

B.震撼    喧哗     草长莺飞   漫不经心

C.枯躁    蛮横     周而覆始   接踵而至

D.帷幕    瞭望     挑拨离间   相辅相成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B.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

C.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表示,魏秋月目前的伤势达不到上场,甚至在8月的女排世界杯中能否上场也存在着疑问。

D.近3000名左右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

3.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八年级《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感受百万大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在《蜡烛》中老妇人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蜡烛,把它点燃在苏联红军的墓前,感受到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在父亲蹒跚的《背影》中品味那份深沉的爱;在《信客》风尘苦旅的职业生涯中,体验长途跋涉的艰辛。

阅读,拨动我们的心弦,升华我们的思想。

A.dāng  gào   pán  pá   

B.dàng  gào   mán  Bá

C.dàng  jiào  mán  pá   

D.dāng  jiào  pán  Bá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某电视台播出的《家庭幽默秀》节目,总是让观众忍俊不禁。

B.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在这部留学生的回忆录里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C.《七剑》首映上座率差强人意,只卖出十几张票。

D.这一次巴勒斯坦人士遭暗杀的事件,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再一次成为海市蜃楼。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

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

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象个难看的老头儿。

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

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

“你听!

”奶奶忽然说:

“你快听,听见了么……?

”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

是鸽哨儿?

是秋风?

是落叶划过屋檐?

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

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

“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

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

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②我是奶奶带大的。

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

“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

”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

瞧你那讨厌样儿吧!

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

这话用你说么?

③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

“等不到那会儿哟!

”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④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

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

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

“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

”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

“行了吧?

”我问。

“再踩两趟。

”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

“行了吧?

”“唉,行了。

”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

“长大了我给您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我又问:

“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⑤“老了,还不死?

⑥“死了就怎么了?

⑦“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⑧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

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恐怖的印象。

⑨夏夜,满天星斗。

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⑩“怎么呢?

⑪“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⑫“干嘛变成星星呀?

⑬“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⑭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

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

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

这感受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选自《史铁生小说选》有删改)

5.文中写了我和奶奶的哪三件生活小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划线句说“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说明儿时的这段往事年隔久远,“我”印象模糊,早已记不真切。

B.本文选取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奶奶,使人物形象更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C.本文回忆了与奶奶有关的不同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怀念,真挚的感激。

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将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一体,使情感抒发得更深挚细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7.文中奶奶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

试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两点即可)

8.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本文第⑭段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     描写。

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高手

中村

一条黄土小道时隐时现在荒山野岭之上。

荒山野岭上骄阳似火,蝉鸣阵阵,灌木茅草疯长正盛。

惟独不见人影。

此语自然夸张,说时就有两人沿着黄土小道去来,一东一西,相向而行。

都是刚爬上了一面大坡,气喘吁吁,汗水渗渗,于是都不约而同地到路边一棵大树的浓荫下歇憩。

荒山野岭上仅有的两个行路人就这样在荒山野岭上相遇了。

向东去的一个看上去身材瘦小,肩着一付剃头挑子。

向西去的是一个彪形大汉,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裹。

既同在一棵树下歇凉,就不能不搭话。

大汉剜了剃头匠几眼,问道:

“老兄,剃头的?

剃头匠眯眼微微一笑:

“这还用说么?

大汉语塞。

半晌,没话找话:

“你能猜出我是干什么的吗?

剃头匠仍旧眯眼一笑:

“我知道。

大汉再问:

“干什么的?

“你哪,”剃头匠道,“既不是种庄稼的,也不是当官的,更不是做生意的。

但你本事不小,挣钱不费力气。

干你这行多在夜半三更之时,动若脱兔,静似猫行,跑跳腾挪,来去如风。

只是得先把脑袋卸下挂在裤腰带上……”

大汉脸色陡变:

“嚯,看不出你还真行!

剃头匠坐在剃头挑子上,笑而不答。

大汉摸摸自己丛生的头发胡髭,里面蕴藏着粒粒热汗:

“既然老兄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就请给我剃个头吧?

”大汉拍拍屁股下的包裹说,“我照价付钱,敢不敢?

剃头匠站起来,依旧是那一副笑模样:

“剃头匠以剃头为天职,没有不敢剃的头,也没有什么头不敢剃。

“嗬!

来吧。

”大汉笑了。

“留发,还是剃光?

”剃头匠问。

“剃光,”大汉叫道,“热死球了,剃光爽快!

剃头匠到不远处的凹坑里汲了水,用石头支起烧锅把水烧热了。

将大汉的头摁入盆中,烫透,洗净,取出,用毛巾揉吸了水份。

尔后,让大汉坐在用绳子网成的躺椅中,围了白围布,把剃刀在那块被人油污垢漆得乌黑闪亮的刀布上啪啪地篦了几个来回,就正式给大汉剃头。

喳喳喳喳!

大汉丛生的毛发像黑雪一样纷纷飘落。

剃完头,刮胡。

剃头匠将躺椅支开放平,让大汉全躺在躺椅上。

剃头匠刮得仔细,从嘴边到腮旁,然后转到脖子上。

大汉感到剃头匠冰冷的刀锋在他的脖子上疾速飞走,旋来绕去,嗖嗖生风。

刀刃接触皮肤,若即若离的游走所产生的那种微痒,确实使他感到惬意。

他舒服地闭上了眼睛。

许久,剃完了头。

剃头匠拿出镜子给大汉照照:

“咋样?

大汉看到平日那个须发丛生的自己不见了,镜子里出现了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光亮光亮的白葫芦。

“嗬嗬,”大汉摸着舒服的光头,连赞:

“不赖,不赖,看不出老兄手还真高,多钱?

“二十五块大洋。

“什么?

”大汉惊了一跳,“二十五块大洋!

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剃头匠仍是那副笑眯眯的模样儿:

“多吗?

不多。

大汉叫道:

“怎么不多?

剃一个头最多两吊钱,就算我这头难剃,加倍,也不过四吊钱。

你敢要二十五块大洋?

“不多,真的不多。

“即使我给你10倍的价钱,也不过两块大洋,你敢要二十五块,还说不多?

剃头匠将手中的剃刀往上一抛,剃刀在空中像风轮一样呼呼转了半天,落下时又轻轻接着。

大汉看到那刀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你仔细想想看多不多吧?

老弟。

”剃头匠把玩着剃刀,侧脸笑眯眯地看着他。

大汉猛然幡醒。

剃头匠已经知道了他的身份,也知道了他包裹里是什么东西。

刚才剃头匠刮胡时,刀锋在自己的脖子上绕来绕去,如果剃头匠处心不良,只晓在脖子上轻轻那么划拉一下,自己就会一命呜呼,那自己包裹里那几百块大洋还不全是他的?

在这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之上,剃头匠想杀他真是易如反掌。

大汉只觉得从脚底里冒出一股冷气,这冷气从脊梁直达脑门。

大汉手脚冰凉。

二十五块大洋买一条命?

大汉浑身哆嗦着嚅嚅道:

“不多,是不多。

大汉从包袱里摸出了二十五块大洋交给了剃头匠。

剃头匠收了钱,微微一笑:

“老弟,好走。

”便肩起挑子向东走去。

走了一阵,忽听背后大汉在喊:

“老兄,慢!

剃头匠止步,扭转身。

见大汉气喘喘追来,到他跟前,扑通一声跪倒,磕了一个响头:

“大哥,你是高手。

剃头匠还是那么微微一笑,并不多言。

扭转身轻飘而去,倏忽不见。

只留下一颗锃亮锃亮的白瓢梦一样呆在荒山野岭之上。

(《名家名篇社会问题小小说欣赏之中村卷》)

9.仔细研读小说,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把表格补充完整。

人物

互猜身份

剃头过程

讨价还价

结局

剃头匠

眯眼一笑

(2)

玩着剃刀,笑眯眯

倏忽不见

大汉

(1)

惬意、连赞

(3)

(4)

10.请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结合语境谈谈它的作用。

11.小说中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高手?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句子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的名句。

(1)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3)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5)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卖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特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

13.用“/”为下面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弛担持刀

(2)目似瞑,意暇甚

(3)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若屈伸呼吸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6.甲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17.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哪一类人?

五、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1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中不至       至:

B.太丘舍去       舍:

舍弃

C.下车引之        引:

迎接

D.元方人门不顾    顾:

回头看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将君在不

B.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C.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D.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2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等了很久,朋友还没有到,只好自已先走了。

B.由“尊君”变“非人哉”,生动展现了客人的气愤。

C.元方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冷静地指出了客人的错误。

D.客人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元方并没有原谅他。

21.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六、诗歌鉴赏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22.这首诗以声衬静,通过______ 、泉响、_______ 这些声音来反衬西园中夜的幽寂景色。

23.本诗末句“寂寞将何言”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七、语言表达

2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A.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________)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________)

C.“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________)

D.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_______)

八、名著阅读

25.名著阅读

(1)请写出下列人物分别出自哪部名著

①聂小倩:

《       》②白胜:

《          》   ③张乡绅:

《          》

(2)某同学抄录施耐庵《水浒》第十七回的题目时,遗漏了下句,只记得那句与杨志有关。

请你从下列句中帮他选出该题目的下句。

()

《水浒》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

A.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B.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C.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D.小李广梁山射雁

(3)“全民读书月”中,光明中学举行了“名著书评”活动,请仿照下面书评的形式,给《水浒传》写一句精彩点评。

(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

示例:

《伊索寓言》:

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格列佛游记》:

清新的文字,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异的幻境。

九、综合性学习

2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因为年轻,我们拥抱着希望,就像空中的风筝一样,随着我们越跑越快,风筝就越飞越高,高得可以miǎo()视世间万物。

我们有的是脚力,即使一不小心被路上的石子拌倒,我们也豪不畏惧,用手擦一擦痛处,继续前行!

前行路上,我们看到了美丽无xiá()的四季之景:

春天我们感受初春的气息,迸发着向上的力量,沐浴在春风里;         。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___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似,语境相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作文

27.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风雨”一词作如下解释:

(风雨)①风和雨:

~无阻|~大作。

②比喻艰难困苦的事情:

经~,见世面。

所有的岁月,所有的经历,都是我们自己的财富,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以“不畏风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出现本人姓名、校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