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3669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第二章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

一、简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特点。

1.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2.基本特点:

整体性、有限性、区域性、多用性、变动性、社会性和国际性

二、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资源种类较为齐全

2、绝对量大,相对量少

3、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差异明显

4、资源空间分布有利有弊

三、简述我国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的特征。

(一)、土地资源

1、绝对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2、类型多样,农用地偏少,后备资源不足

3、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显著

4、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质量下降

5、可灌溉地比重较大,单产居世界中等水平

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二)、水资源

1、水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小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旱涝灾害频繁

3、水利设施不足,供水能力不高

4、水资源污染严重

(三)、森林资源

1、森林资源的类型和树木种类繁多

2、森林覆盖率低,资源少

3、分布不均

4、森林结构不合理

5、人工林多,质量不高,宜林地多,发展人工林前景好,扩大森林资源潜力大

(四)、矿产资源

1、矿种多样,储量可观

2、相当一部分重要矿种富矿少、贫矿多、另有一些矿种稀缺

3、伴生和共生矿多

4、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

5、成矿时空跨度大

四、简述我国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的原则

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因地制宜的原则

5、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

五、简述我国资源的总体战略对策。

(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1、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是:

提高生产环节和过程的利用率。

二是:

提高资源配比利用率。

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v资源综合利用的范围和以一笔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广,它包括资源在整个循环中的综合利用及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利用。

3、加强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三)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

(四)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

(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

第三章:

人口与民族

一、名词解释

1、年龄结构:

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又称人口年龄构成。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2、性别结构:

性别比(或称性比例)是人口学上关於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

3、职业结构:

经济活动人口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的比例关系。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劳动分工程度和国名经济发展水平。

二、简述我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1、绝对数大

2、增长快

3、乡村人口比重大,劳动素养低

4、人口密度大,分布不平衡

三、简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1、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2、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

v中国人口除了明显地集中于东南沿海,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很不平衡之外,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的不平衡同样也十分明显.

v表现出对低平地势的强烈趋向性。

3、中国人口分布对暖湿气候的趋向性也非常明显。

四、试述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地形

v随着海拔高程的上升,人口密度迅速下降,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其基本原因就在于气温和气压场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v在中国的热带及其边缘地区,人口垂直分布的模式与其它地区却有所差异。

v就是在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平原上,人口分布差异也不小。

v首先,平地少,坡地多,既限制了耕地的扩展,生产水平也不易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而言,不如平原有利,这就影响了它的人口容量。

v其次,地形复杂,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大大超过平原。

v除了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外,山地的坡向对人口分布影响也不小。

(2)气候

v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机体,而且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3)水文

v水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

江河湖海等天然水体或者为人们提供了水源,或者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自古代起就深刻地影响着人口的分布。

v天然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有差异,这既与水体自身的性状有关。

也同其它因素的配合有关。

v从海岸地带吸引人口分布的情况来看,差异也很明显.

2.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

v耕地

v中国工业生产

v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区域结构

v交通运输

3.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

v人口的地域分布是历史的产物。

一方面,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变化而处在不间断的演变过程中;另一方面,从总的来看,它又远不如后者变化得那么活跃,而表现出极大的惰性。

v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们长期在一个地区居住,会养成对当地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根深蒂固的,饮食、服装、语言、建筑、风俗,心理乃至生理机能等等的特点莫不与此有关。

从历史上看,人口分布除了受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外,还经常受到各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方面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非常显著,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口分布状况的剧变。

五、简述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

v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v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

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

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

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六、简述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1、人口迁移更趋活跃

2、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3、农村人口将加速向城市迁移

4、区域城乡人口的迁移,将出现主流及逆向副流,同时存在双向迁移模式

5、人口迁移的主体,主要为受教育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口。

七、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共有56个民族。

“少数民族”是对汉族以外的人口居少数的民族的总称。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共有55个

2.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在中国55个民族中:

v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壮族(16178811万)、满族(1068万);

v人中在1000万以下、100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

v人口在百万以下,10万以上的有僳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撒拉、毛南、仡佬、锡伯等17个民族;

v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

v人口在1万以下的有:

高山、塔塔尔、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赫哲等7个民族。

八、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一)分布地域辽阔

(二)分布极不平衡

(三)大杂居、小聚居

(四)民族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第四章:

土地利用与中国农业地理

一、简述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利用的对策。

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⑴土地资源退化

v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

v其次是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v盐碱化也是影响土质的重要问题

⑵耕地严重流失

v产业结构调整

v灾害损毁

v非农业建设占地造成耕地的永久性流失

⑶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

v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是人地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

它一方面直接和土地资源所能供应的食物总量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人口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相联系。

2、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策

⑴切实保护现有耕地

⑵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解决耕地不足的办法不外乎外延性开发,即开荒扩大耕地,和内涵式挖掘潜力。

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

①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

②合理利用和加强保护须同步进行,改变重用轻养的局面,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③坚持节约用地与集约经营。

④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土地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发展高效、优质、持续农业。

二、简述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v1、地貌

v2、气候:

热量、光照、水分

v3、土壤:

保水保肥的能力,水热气状况,耕性。

(二)社会经济条件

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耕地开挖鱼塘);劳动力(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决定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原有的基础;工业布局(与农业布局相互影响);交通条件。

三、为什么说我国可以养活自己。

1.粮食增产潜力大

v首先可在土地利用上挖掘潜力

v其次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存在很大潜力

v集中力量建设大规模粮食生产基地,保证商品粮供应

v提倡节约用粮,减少粮食的浪费和损失也有很大潜力。

2.利用非粮食资源,广辟食物来源

v“绿色革命”

v“白色革命”

v“蓝色革命”

3.发展粮食生产—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四、简述“三色革命”。

1、把扩大农作物叶绿素体面积以加强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出率,称为“绿色革命”。

2、地球上的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用来发展畜牧业,将粗蛋白转化为以奶品、肉类为主的高级蛋白质,既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扩大了食物的来源。

因为蛋白质呈白色,所以称之为“白色革命”。

3、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1%,不仅生物品种多,而且数量巨大,但目前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

海洋可提供的食物,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得多。

因为海洋呈蓝色,所以把人类征服海洋、建立以海洋为主的水体农业称为“蓝色革命”。

五、什么是“经济作物”,有什么生产特点?

1、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商品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是除粮食、饲料、绿肥等作物之外的各种作物的通称。

包括纤维原料、油料、糖料、饮料以及水果、烟草、热带特种经济作物等等。

2.生产特点

(1)技术性强

(2)对自然环境要求高

v经济作物的布局往往比较集中在特定的区域。

(3)商品性强

(4)与轻工业关系密切

六、简述我国林业发展的对策。

(1)分类经营,分区突破

(2)保护和发展并重

(3)提高单位产量

(4)适当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

(5)加大退耕还林力度

(6)合理开发西南地区森林资源。

七、比较牧区畜牧业于农区畜牧业。

(一)牧区畜牧业-----对草场的依赖性强

1、草场评价草场生产能力由西南向东北提高

2、生产特点

v从农业经济结构看----牧业是农业经济的主体。

v从生产方式上看----受草场季节变化影响,游牧放牧。

v从牲畜结构看----以羊的数量最多。

3、存在的问题

v超载放牧、靠天养畜(具有不稳定性)。

(二)农区畜牧业

v拥有全国95%以上的农业人口和90%以上的耕地,尤其以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

主要蓄禽产品有猪、牛、羊和各种家禽,以舍饲为主,是我国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

第五章:

工业地理

一、简述能源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

v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

(二)分类

v能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产生的方式以及是否可以再利用

v一次能源:

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

又称天然能源。

v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

2、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

v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

3、根据能源使用的类型

v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

二、试述我国能源的特点。

1、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迅速,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2、能源资源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小。

3、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

4、能源资源分布与经济布局不协调。

5、能源问题突出。

①能源供需形势从长期看依然十分紧张。

②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下。

③农村能源问题日趋突出。

v农村生活用能严重短缺。

v农业生产的能耗量急剧增长。

v乡镇工业能源利用率严重低下。

④能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⑤能源安全问题。

三、简述我国煤炭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1、地方煤矿的发展问题。

2、提高煤炭工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十分迫切。

3、积极发展露天采煤。

4、增强煤炭运输能力是保障能源供给的重要条件。

5、由于煤炭大量开发与消费过程中造成的对环境的危害,必须大力推行洁净煤技术。

四、试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及其意义。

(一)、“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库尔勒、吐鲁番、鄯善、哈密、柳园、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西安、洛阳、信阳、合肥、南京、常州等大中城市,终点为上海。

东西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个省区,全长4200千米。

(二)意义

1、西气东输工程对于加快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保持新疆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大规模利用天然气能为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①利用天然气可以大幅度减少建设投资

②城市利用天然气,可节约投资,减少财政补贴

3、可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社会和环境效益

4、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是国家扩大内需的需要,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五、简述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趋势。

1、大力发展火电,重点建设矿区火电站

2、积极发展水电,贯彻大中小结合,梯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方针

3、适当发展核能

4、同步发展电网系统

六、简述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

1、长期坚持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战略

2、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

3、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战略

4、不失时机,因地制宜大量进口油气

5、完善的输送体系

七、简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钢铁工业的布局特点

v资源型:

v煤铁双近型:

鞍钢、包钢、唐钢。

v移煤就铁型:

攀钢、武钢、马钢。

v移铁就煤型:

太钢、六盘水钢。

v临海消费性:

宝钢。

2、问题

①钢铁大国,不是钢铁强国

②集中度低,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

③人均钢铁产量和消费量低

第六章:

交通运输业

一、简述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迅速

1、综合运输网里程迅速增长

2、运网布局显著改善

在50~70年代以西部和中部地带交通建设为重点,80年代以来建设重点东移,东部地带发展加快,而中西部仍在大规模进行。

3、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

4、客货运输量有了大幅度增长

(二)全国综合运输网已初步形成

二、简述京九线、青藏铁路的意义。

(一)京九线意义:

v使我国南北运输紧张状况得到了缓解,路网布局更加完善、合理;

v经过的都是欠发达的地区。

因此将有力地带动我国中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发展;

v有助于加强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香港的繁荣与稳定,使香港获得更大的经济后盾。

(二)青藏铁路: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3、政治意义

4、战略意义

三、试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评价。

1、铁路运输

v优势:

运载量大、运价低、送达速度快、连续性强、受季节变化影响小。

v劣势:

造价高,线路建设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比如坡度。

v作用:

承担大宗物质和旅客中长距离运输,是我国统一运输网中的主要运输方式。

2、水路运输

v优势:

运载量大,通过能力受限制小,运价低廉。

v劣势:

航道的地理走向难以全面控制,连续性和灵活性差。

v作用:

承担大宗廉价物质长距离运输,是我国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

3、公路运输

v优势:

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很强,速度较快,灵活性强、投资小。

v劣势:

运量小,运价较高。

v作用:

服务与地方和城乡的物质、文化交流和旅客的来往。

为铁路、水路集散客货

4、航空运输

v优势:

速度最快。

v劣势:

造价高,受气候变化影响大,投资量大。

v作用:

担负着主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间以及国际交往的快速旅客运输和紧急物资的运输。

5、管道运输

v优势:

不间断运送、管理方便、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v劣势:

无法承担多种物质的运输。

v作用:

担负着油、水、气等液态、气态物质的运输。

第七章:

区划

一、名词解释

1、自然区划:

按照区域内部差异,把其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去,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期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登记系统。

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就是自然区划。

2、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3、经济区划:

根据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特点对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划分,指明各地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揭示各地区专业化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特征,以及彼此分工协作的关系。

二、简述我国行政区划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层次多而乱

2、省级行政区数目偏少

3、行政区划缺少标准

三、简述我国经济区划的原则。

(1)空间上相互毗邻;

(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

(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

(6)区块规模适度;

(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

(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

(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四、试述东部季风区(西部干旱区、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一)东部季风区

1、新构造运动

v超过2000米的山岭较少,完全没有现代冰川的发育,绝大多数地表海拔在1000米以下,在呼玛—北京—郑州—钦州一线以东,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其间500米以下的面积广大,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2、气候

v季风影响显著,风向、降水、温度均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更替。

夏季风影响明显,湿润程度比较高。

3、水文

v地表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除乌裕尔河、呼林河外,几乎全部为外流河,地下潜水丰富。

4、地貌

v地表外营力主要是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

水力侵蚀、堆积和溶蚀作用突出,沿海还有波浪和潮汐的破坏和堆积作用。

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的地方有冻裂作用,部分地域有风沙及风尘的搬运和堆积。

5、生物

v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少部分为草原。

动植物种类繁多,部分比较混杂,而且有不少是从中生代末及第三纪保存下来的古老种属。

v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范围与强度均很小。

6、土壤

v机械组成较细,腐殖质含量高。

红色风化壳分布很广,长江以南尤为普遍。

以红壤、砖红壤、棕壤为主,淋溶作用强烈,土壤多呈酸性反应。

7、人类活动影响

v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

凡可开垦的地方,几乎全部辟为农田。

天然森林大多破坏。

本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域,但有很大面积应该经营林业。

8、区内分异

v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

v但在华北、东北地区,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湿润情况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二)西北干旱区

1、新构造运动

v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广大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著的山脉。

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其中也有较低的部分,如准噶尔盆地不少地域在250—5O0米之间。

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竟在海平面以下155米。

许多山地的高度超过3000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

也有不少山地高度较低,景观的垂直分异不明显。

2、气候

v地处内陆且四周多山岭。

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

降水稀少,气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大陆性气候。

3、水文

v全区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在平地上产生的地表水几乎全属雨水补给的短暂水流。

湖泊较多,大多是咸水湖。

山地径流是重要的资源,其补给来源以冰雪融水为主。

4、地貌

v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

但暴雨之后,水力侵蚀可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

风力作用虽然很广泛,但只能对颗粒较细的松散沉积物起作用,并在风力变缓的时候发生堆积。

在高大的山岭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化、物质移动和流水侵蚀为主。

5、生物

v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

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

v动物多为旱生种类,生态适应性突出,特有种多。

6、土壤

v主要为钙成土和荒漠土,机械组成较粗,可溶性盐分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

7、人类活动影响

v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

但在与东部季风区接壤的地区,以及有流水可资灌溉的地域等,也可看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干草原利用不尽合理,往往造成沙漠化的扩展。

v干草原、荒漠草原大部是畜牧地区,水源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高大山地则是经营林业与畜牧的场所。

本区主要的问题是水源不足。

应防风固沙、防治土壤盐渍化、改良草场等。

8、区内分异

v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三)青藏高寒区

1、新构造运动

v新第三纪以来全区大幅度上升,形成平均高度4000米以上的大高原。

其间还有超出雪线以上,高度在6000米甚至8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岭。

2、气候

v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很低,太阳辐射强,风力强,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

3、水文

v高原东南部为外流区,西北大部分为内陆流域,有较多的冰川、湖泊。

河川径流以冰雪融水与雨水混合补给为主。

高原边缘为许多大河的上源。

4、地貌

v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在冰缘气候条件下比较强烈的物理风化与物质移动,以及冰川和流水的搬运堆积。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占全国首位,其东南部泥石流地貌异常发育。

5、生物

v植被以荒漠、高山草甸灌丛为主,森林很少。

植物具有适应严寒、抗风耐盐的特征。

动物稀少,具有少数适应高寒的种类。

6、土壤

v由于古冰川的影响以及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成土母质的机械组成很粗,土层薄,加以成土年龄不长。

成土作用缓慢,土壤剖面发育较差。

土壤类型为高山土。

7、人类活动影响

v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比西北干旱区还要微弱。

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农业。

本区主要的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8、区内分异

v决定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界随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因素。

在高原面上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也表现出水平地带性。

第八章:

东北区

1、三寒四温

本区位于蒙古高压的东部,冷气流常自北和西北方侵入,盛行西北风,太平洋沿岸常为东亚大槽,陆地上为高压脊,高空西北气流与地面的西北气流相结合,风力强劲,气候寒冷干燥,只有气旋过境时方能引起天气变化。

当低槽移近本区时,常有较盛的南来气流从东南的海面侵入,形成多云多雾的阴湿天气,低槽过境后,接着就是高压脊的前部侵入,强盛的冷空气自西向北向东推进,致使本区风向突转为西北,气温骤降。

西部常出现风沙天气,有时出现雪景现象,然后高压系统全部占据本区,天气晴朗干燥寒冷,风力微弱,这种槽脊系统的转变引起暖冷天气的更替,一次历时大约三四天,形成冬季特有的气候特征。

2、简述东北区自然景观的特点。

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景观

①气候上是寒温带、温带季风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