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3851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docx

中国鹤翔庄气功之五站桩功

中国鹤翔庄气功站桩功

“站桩”属于静功的范畴,它是通过调神、调息、调身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秘阴阳、祛病健身的一种锻炼方法,中国鹤翔庄气功的站柱功,是在五节动功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功效、疗效而安排的。

因此,练功者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充分练好五节动功,达到一定功时(一般不少于40――50小时)、功效(劳宫、涌泉、百会等主要穴位已练开,有麻、胀、热或凉的感觉;主要经络被疏通)之后,方可站桩。

一、调 神

“调神”就是“调心”,练功必须能正确地认识、锻炼和运用意识,这就是通过调神要解决的问题。

“意识”不同于“意念”。

“意念”是人们头脑中的念头、想法,它是主观的想象,想什么,头脑中就可以产生什么。

在气功锻炼中,运用意念的要求是“以意领气”(即“意带形动,气随意行,意、气、形统一”)。

正确地运用意念,可以提高功效和疗效;相反,则对练功不利,甚至会有副作用。

“意识”则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存在。

在气功锻炼的实践中,我们可以亲自体验到,意识并不是主观想象,而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它同意念有着根本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在气功锻炼中,人们有时出现幻觉,而这些幻觉正是宇宙的信息,经练功者本身气机变化反映出来后,才被人们认识 ,这就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人们对良性信息任其存在,对非良性信息加以拒绝,又反映了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意守”也叫“内视”,或“返照”、“观象”。

“意守”某个部位,就是将意念集中在某个部位,是对意识的运用。

练气功,为的是锻炼精、气、神,都离不开对丹田的意守;练静功主要是意守下丹田。

丹田有上、中、下三个。

我们认为,下丹田在下腹部,从脐中到会阴之间,位于膀胱之后,直肠之前。

这里是一个夹室,有气则开,无气则合,它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为诸经汇集之所。

通过锻炼可以收到炼精化气的效果(无精不能化气。

因此,要求病患者在练功治病期间禁性生活一百天,重症还要延长禁期);中丹田在上腹部,膻中到脐中之间。

通过锻炼可以收到炼气化神的效果;上丹田在头部,山根穴到百会穴之间。

通过锻炼可以收到炼神还虚、开发智慧的效果。

三个丹田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

当练功到了一定阶段,除三个丹田之外,主要的穴位也都聚集了真气,到那时即可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了。

二、调 息

“调息”就是调整呼吸。

前面已经讲过,气功的呼吸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顺呼吸、逆呼吸、胎呼吸),九种方式(口吸口呼、鼻吸鼻呼、鼻吸口呼、口吸鼻呼、单吸不呼、单呼不吸、不吸不呼,神阙呼吸、呼吸无碍――毛孔呼吸),但它们是随着功夫的不断提高而自然出现的,练功者不能人为地进行选择。

本功法采用腹式自然呼吸法(即与平时呼吸完全一样,只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待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了其它呼吸方式,便听其变化,任其自然(详《中国鹤翔庄气功简介》)。

三、调 身

站桩时,需要通过以下步骤调整:

1、预备

两脚成小后八字,与肩等宽,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

舌抵上腭,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心澄目洁。

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至两手劳宫穴。

2、双回气

两手转掌心向前,掌指放松,微曲,捧气似球,以肩为轴,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天目。

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196――199)。

3、抱球

两手平脐后,向左、右各约45度方向推出,然后翻掌内收,在下丹田前拢气抱球(图200――202)。

4、顶头悬

头要正。

意念头顶空好象垂有一条线连于百会穴,把头悬起来;又好象头上顶有一物。

这样,就可以使上身保持正直,头、颈也就稳了,同时还能防止倒地。

5、坠脊

在顶头悬的基础上,脊要竖直,但不要硬挺,使脊柱形如九曲珠,也就是让每个关节都松开(先将肩耸一耸,然后用鼻吸气,再用嘴呼出。

呼气同时,脊柱放松、下沉)。

6、含胸

胸要含在天突穴与两乳头之间的三角区内,两臂微向里裹,稍稍内含而不压迫内脏,使肺气通,心区放松(这里放松后,五脏即可放松。

含胸做不好,会造成胸部憋闷。

含胸与扩胸是一对矛盾,通过调整,达到统一)。

7、松肩

肩要紧,腋要虚(将两肘向外上方略抬。

松肩与虚腋是一对矛盾,松肩决不是把肩搭拉下来,虚腋就是腋下略有空隙,通过调整,达到统一)。

8、坠肘

也叫垂肘(两肘尖略有下垂之意。

坠肘与悬肘是一对矛盾,肘的上半边坠,下半边悬。

如果调整好了,肘一动就会感到气的力量)。

9、松腕

松腕时,两手指尖斜向相对(手腕的放松很重要。

方法是先想想神门穴,使该穴放松,两手以腕为轴,稍稍一坠,小臂不动。

这样,气马上就可输到十指)。

10、舒指

掌指放松,微曲,掌中好象含着一个气球。

待有气感后,用意念使两手之球连在一起,再与下丹田的气连成一个大球(球体一定要圆,在体内三分之一,在体外三分之二)。

11、松腰

站立时,以胯关节做支点,用意念将腰椎到骶椎这一段放松。

松腰时,臀部要稍向后坐,似坐非坐,膝曲不超过脚 尖。

全身要放松,关键在腰椎各间隙,用意念使命门穴放松(如果腰胯松不开,阳气就向上冲。

阳气上升大多,容易引起血压高、头晕、恶心等现象。

所以,一定要把腰部放松,使上下贯通)。

12、松胯

胯关节微向后收,稍事活动(似转胯状),胯部即可放松。

13、垂尾闾

尾闾在骨盆后边尾椎末端。

在松腰、松胯、调裆的基础上,意念在尾闾末端吊一个摆锤,离地面10公分,与两脚跟成等腰三角形。

14、松膝

双膝放松,自然微曲(不可前突超过足尖),稍向里裹,用意念将气通过膝就行了。

(松胯、垂尾闾、曲膝三者结合在一起叫“调裆”。

裆要调圆,也叫提顶吊裆。

“吊裆”,就是将会阴部位用意念向上提,会阴部有收缩的意思。

裆圆了就会有似便非便、似尿非尿的感觉)。

15、调足

两脚平铺于地,脚趾放松。

用意念将肩、胯、踝贯通,涌泉穴就有了气感;再加意念“从涌泉穴入地”,气就会与地接通,脚下便可生根。

16、气沉丹田

全身放松、调整舒适之后,将气沉入下丹田(这时,不仅应使两手的气接在一起,而且还要使手上的气与丹田的气连成一个完整的圆球;还要用意念将神门、命门和涌泉三个穴位松下来,使全身上下和体内外的气混沌一团)。

17、垂帘

用意念将双目平视的神光(目藏神)由远而近地收回,上眼睑缓缓垂下,眼观鼻准(全闭或似闭非闭均可,但不能紧闭),意念入膻中穴,沿中脉内视下丹田,开始意守。

四、动 静 相 生

经过调神、调息、调身,全身放松和意识入静之后,会出现静极生动的现象。

真气在体内循经运行,此为“内动”;真气运行受阻(经络不通畅或有病灶),能量在受阻部位逐渐积聚增多,冲击力增强,便推动形体自发地出现一些有利于疏通经络的动作,此为“外动”,亦即“自发功”。

自发功出现的动作,有的是全身颤抖,有的是甩手、跳动,有的是拍打、按摩,有的是循经点穴,有的是吐音调息,有的是翩翩起舞┄┄。

初看去各种动作千姿百态,仔细观察又可看出,自发动作与致病部位及病情发展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哪个部位有病或经络不通,哪个部位的动作就比较多。

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发功初期往往是全身上下颤抖,拍打,按摩心区;腰病患者转腰、弯腰的动作比较多;肝病患者出现按摩肝区、排肝气、循肝经导引的动作比较多┄┄真气就象是一位高明的医生,可以自动找到病变部位,并发动冲击,一次不行就再冲一次,直至经络疏通,真是既能查病,又能治病。

自发动作的基本规律,开始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规律到有规律;随着经络的疏通和病症的治愈,自发动作又会逐渐变小,产生动极生静,直至完全消失而转为内动。

外动也有消失后又反复出现的,这主要是受七情(七种情志的总称)六淫(致病邪气的总称)干扰,又引起了经络的不通。

只要坚持练功,动作就会逐渐消失。

由此可见,自发功是站桩过程中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一个阶段,是人体自我调整的外在表现形式。

只要按练功要领坚持锻炼,自发外动消失之后,便进入蓄气养神的阶段,即外静内动阶段。

那时,真气就可在体内畅行无阻了。

古人说:

动则兴奋,强壮;静则抑制,长寿。

练功者在外动消失之后,即可进一步深化,进入以内动为主的二步功的修练。

练站桩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自发动作任其自然,决不刻意追求。

多数人站桩时都出现自发功,这是中国鹤翔庄气功的一大特点,也是它疗效显著的原因之一。

但也有站桩时不出现自发功的现象:

有的人是由于练功时间短,功力不够,真气不足,或站桩不得要领,一旦问题解决之后,很快就可以出现自发功;还有少数人并非由于上述原因而始终没有自发动作,这是从开始就进入了内动阶段,是比较特殊的情况。

但只要明白了“内动与外动都是真气运行冲击病灶、自我调整的过程,都能起到治病健身的作用”这个道理,就可以对其有无听任自然,而不刻意追求。

有的人出现了自发功,但又不满意于自己的动作,而妄加意念或模仿别人,搞“假动作”。

这就不是真正的“自发”,而是“诱发”,不仅无益于治病,而且会引出弊端。

因此,对这种做法必须坚决反对。

(二)对自发动作要有自控能力。

出现自发动作后,既要任其自然,又要对过于剧烈和不符合文明与卫生要求的动作,能够用意念加以控制。

如动作剧烈不安全,加意念进行限制,马上就可变缓;出现躺地等现象,意守百会,姿势便会立即发生变化,也可以很快站起来。

(三)站桩过程要自始至终保持松静自然,切忌精神紧张。

为了保证真气运行通畅,练功的基本要求就是松静自然,站桩时,真气调动充足,更应注意松静的程度,切忌精神紧张。

如果精神过分紧张,身体局部不能放松,这个部位就有可能发生气滞现象,还有的人收不住功,也是由于过度紧张造成的。

其实站桩自发是既能治病,又非常舒适的活动,松静自然做得越好,功效和疗效就越佳。

只要明确这一点,严格按照要求站桩,就会作到想发就发,想收就收,得到安全、满意效果,紧张完全是多余的事。

(四)正确对待幻觉。

练功中出现一些幻觉是常见的事。

练功到了一定阶段,产生气化,随着经络穴位的疏通,可以接收或发现信息。

凡使人感到舒适、舒畅的信息或幻觉,都属于“良性”的。

如有人感到自己升高变大,有人看到光明、美丽的事物,有人听到美妙的音乐或声音,有人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

这是由于练功达到了练精化气的阶段,真气调动起来,充养了五脏六腑,使脏腑之阳气上升,产生了有光亮的、上升的、向外的、兴奋的、亢进的,等等阳性气化反应,这都有益于身心健康,是可喜的现象。

如果出现与上述相反的信息和幻觉,对人的身心健康无益,我们称之为“非良性”的,但若遇到也无需惊恐,只要摇一摇头或发“嘘shi”音来调节一下气机,这种信息和幻觉即可消失。

对此要有正确认识和思想准备,决不应由此而产生迷信思想,妨碍正常练功。

(五)站桩时间长短与次数要适当,要留有余兴,以身体舒适为度。

站桩前可以加控制(如:

站桩前先默念:

“我站桩20分钟。

”)

五、收 功

1、加意念

需要收功时(预计的站桩时间已到,自发动作趋向停减,或感到疲倦与不适等),先加收功的意念(自己默念“好了,气归丹田。

”),待自发动作完全停止之后,再稍停片刻,使心神平复。

2、双回气

两手转掌心向前,捧气似球,以肩为轴,由下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天目。

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 203――208)。

3、收功

两手平脐后,掌指放松,微曲,分别向左、右各约45度方向外推。

与外推同时,突出尾闾,上身保持正直,鼻准对脐中。

翻掌内收,指尖斜向相对,在下丹田前拢气抱球。

松肩,提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约两厘米时,经两胯沿体侧自然放下(图209――213)。

(“双回气”与“收功”的动作,可做一至三次,至引气归元为止;其意念均与动功相同。

4、安神合十

搓手(两掌心相对,指尖向上,上下稍事揉搓),浴面(用手左、右手分别轻擦左、右面部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反复三遍)。

理头(两手用指尖同时沿两鬓向上、向后理至风府穴),擦颈(用两手小鱼际――托掌的小指一侧――沿耳后向下擦至两腮下),合十(两手指尖在颏下相接,两手自然合十,再下拉至膻中穴),稍停片刻,两手放回身体两侧,再缓慢睁开双目,徐步离开练功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