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3916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docx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2018)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8—xx—xx

1安全体系发布令

根据《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规范及指导要求,参照GB/T22080-2008idtISO27001:

2005《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公司运营系统及办公系统的安全运行及防护,避免公司核心业务系统及日常办公系统遭受到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威胁,防止因网络安全事件(系统中断、数据丢失、敏感信息泄密)导致公司和客户的损失,制定本网络安全体系。

本网络安全体系是公司的法规性文件,是指导公司各部门建立并实施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运行体系的纲领和行动准则,用于贯彻公司的网络安全管理方针、目标,实现网络安全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体现公司对社会的承诺,现正式批准发布,自2018年XX月XX日起实施.

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照本网络安全体系的要求,自觉遵循信息安全管理方针,贯彻实施本安全体系的各项要求,努力实现公司信息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

 

总经理:

批准日期:

2018-xx-xx

2安全体系设计

公司整体安全体系包括安全方针、目标及策略,分为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运行三大体系,通过安全工作管理、统一技术管理、安全运维管理三部分管理工作,实施具体的系统管理、安全管理及审计管理,来达到对计算环境、区域边界、网络通信的安全保障。

2。

1总体策略

2。

1。

1安全方针

强化意识、规范行为、数据保密、信息完整。

2。

1。

2安全目标

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电子文件能够永久保存而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2.1。

3总体策略

公司运营环境及运营系统需满足国家行业的规范要求,并实施三级等级保护及风险管理;

公司办公环境及办公系统满足通用信息化系统的运行要求,并实施二级等级保护;

公司自主(或外包)研发的网络安全软硬件产品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由具备资格的机构安全认证合格或者安全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对外销售.

2。

1。

4实施原则

谁主管谁负责、分级保护、技术与管理并重、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2.2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主要涉及组织机构、人员安全、制度标准三个方面的安全需求和控制措施.

2。

2。

1组织机构

分别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岗位的职责文件,对安全管理机构和网络安全负责人的职责进行明确,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建立信息发布、变更、审批等流程和制度类文件,增强制度的有效性;建立安全审核和检查的相关制度及报告方式.

目前公司设立了安全管理机构委员会,在岗位、人员、授权、沟通、检查各个环节进行决策、管理和监督,委员会由公司副总经理领导,成员包括各部门分管总监.

2。

2.2人员安全

对人员的录用、离岗、考核、培训、安全意识教育等方面应通过制度和操作程序进行明确,并对违反信息安全要求的相关人员进行惩罚。

根据可信雇员管理策略对所有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可信度鉴别和聘用,并签署安全保密协议;对人员离职需要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及时取消相应权限、清理物品并完成相关工作交接;将安全管理规范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绩效考核;定期对全体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

2.2。

3制度流程

按照公司文件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审定、发布、和修订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在发布前应经过公司安全委员会审批通过,对制度的评审工作应列入年度信息化安全工作会议。

应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投诉和举报。

同时为保证制度的严密性和持续性,各制度流程将会根据系统运营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修订,修订的审批、发布流程与新增完全相同,将报安全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实施。

2.3安全技术体系

安全技术体系主要包括:

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终端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六个方面的安全需求和控制措施。

2。

3.1物理安全

1.电磁屏蔽

Ø应采用接地方式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和设备寄生耦合干扰;

Ø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Ø应对关键设备和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

2.物理分层

Ø机房和办公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Ø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或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

Ø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Ø需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应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

Ø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在重要区域前设置交付或安装等过渡区域;

3.门禁控制

Ø重要区域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Ø对于核心区的访问需要“刷卡+指纹”才能进入;

4.入侵报警

Ø应利用光、电等技术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监控报警系统;

Ø机房内部应部署物理侵入报警系统,在通道处安装红外及微波移动监测感应器,应将入侵报警接入门禁系统,以便实现自动关门设防、开门撤防,若机房有非法物理侵入,将触发入侵报警,通知安全监控室值班人员;

5.视频监控

Ø机房应部署视频监控系统,监控机房各个区域,并实时录像保存,对重要区域需采用两个摄像头监控拍摄,防止单点故障,重要区域的录像要求保存一年以上;

6.电力冗余

Ø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Ø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主要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Ø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Ø应建立备用供电系统。

2.3。

2网络安全

1.结构安全

Ø应保证主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Ø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Ø应在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进行路由控制建立安全的访问路径;

Ø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Ø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Ø应避免将重要网段部署在网络边界处且直接连接外部信息系统,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Ø应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优先级别,保证在网络发生拥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主机;

2.访问控制

Ø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Ø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

Ø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

Ø应在会话处于非活跃一定时间或会话结束后终止网络连接;

Ø应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

Ø重要网段应采取技术手段防止地址欺骗;

Ø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

Ø应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

3.入侵防御

Ø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

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Ø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4.设备防护

Ø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Ø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Ø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

Ø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Ø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Ø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Ø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Ø应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5.安全监控

Ø应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Ø机房网络应部署安全监控及管理平台,对所有设备进行监控和日志收集,掌握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管控网络安全威胁,以便对安全事件的事后分析、追踪;

6.安全审计

Ø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Ø审计记录应包括:

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Ø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Ø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Ø为方便管理所有网络设备和服务器,以及日后对所有设备和系统进行操作审计,应部署安全审计(堡垒机)系统,并通过专用操作终端实现对安全审计系统(堡垒机)的操作;

7.边界完整性检查

Ø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Ø应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8.恶意代码防范

Ø应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

Ø应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级和检测系统的更新。

2。

3.3主机安全

1.身份鉴别:

Ø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Ø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Ø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Ø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Ø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Ø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2.访问控制

Ø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Ø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

Ø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Ø应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

Ø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

Ø应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

Ø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资源的操作;

3.入侵防范

Ø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Ø应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

Ø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4.恶意代码

Ø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Ø主机防恶意代码产品应具有与网络防恶意代码产品不同的恶意代码库;

Ø应支持防恶意代码的统一管理。

5.资源控制

Ø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Ø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Ø应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Ø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Ø应能够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6.安全审计

Ø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Ø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Ø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和结果等;

Ø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Ø应保护审计进程,避免受到未预期的中断;

Ø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Ø为方便管理所有服务器主机,以及日后对所有设备和系统进行操作审计,应部署安全审计(堡垒机)系统,并通过专用操作终端实现对安全审计系统(堡垒机)的操作;

2.4。

4终端安全

Ø上网行为管理:

对于机房办公上网终端,虽然与机房内网物理隔离,但实际工作中需要访问互联网查阅和接收信息,使用移动介质拷贝数据与外部信息交换,移动介质在内外网之间充当数据交换载体,需加强对上网的行为监管和移动介质的使用监管,由于目前上网终端少,暂不考虑部署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对于公司办公区由于终端数多、上网面广,对内部办公资源威胁较大,需部署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对各区域间网络接入各类终端进行严格管控,确保接入终端设备符合安全管理要求;在终端软件及应用方面精确定位到应用功能,最大化确保不符合安全及管理要求的应用功能被过滤并且不影响应用正常使用;对访问流量及用户访问行为提供记录和分析,建立报表提供审计和判断依据。

Ø网络防病毒:

在互联网入口层需部署防病毒模块,防病毒功能可集成到防火墙或安全网关中,以实现对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的基本防护;同时还需部署终端防病毒的系统,统一制定病毒库升级及查杀策略,防止终端感染病毒。

Ø终端防火墙:

对于安全性要求更高的终端,还需开启终端操作系统自带的软件防火墙,控制访问源和允许访问的应用端口,提升终端的安全防护能力。

Ø重要数据加密:

对于终端上的敏感或重要数据,在存储和流转过程中需使用加密手段保护数据安全,能使用数字证书加密的场景尽量使用证书加密(比如公司邮件),不具备证书加密的场景,可使用软件自带的加密功能或采用其他第三方软件加密最终的文件。

Ø软件统一管理:

对于办公环境的软件安装,需通过部署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对所有终端安装的软件进行统一管理,仅允许合法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同时对USB介质实施接入管控,对接入的USB介质进行反病毒查杀和扫描,确保终端接入的USB介质安全性,降低终端安全风险。

Ø安全检查:

定期对终端的使用进行安全检查,对于办公环境建议部署终端接入准入控制,并与终端安全管理系统联动,通过制定准入策略实现对终端安全的自动审查和日志定期审计.

2.4.5应用安全

1.身份鉴别

Ø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Ø应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现用户身份鉴别;

Ø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冒用;

Ø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Ø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以及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置相关参数;

2.访问控制

Ø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表等客体的访问;

Ø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

Ø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

Ø应授予不同帐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Ø应具有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的功能;

Ø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资源的操作;

3.通信安全

Ø通信双方应约定密码算法,计算通信数据报文的报文验证码,在进行通信时,双方根据校验码判断对方报文的有效性;

Ø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

Ø应对通信过程中的整个报文或会话过程进行加密;

Ø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原发证据的功能;

Ø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接收证据的功能;

4.软件容错

Ø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格式或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Ø应提供自动保护功能,当故障发生时自动保护当前所有状态,保证系统能够进行恢复;

5.资源控制

Ø当应用系统的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响应,另一方应能够自动结束会话;

Ø应能够对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Ø应能够对单个帐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

Ø应能够对一个时间段内可能的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Ø应能够对一个访问帐户或一个请求进程占用的资源分配最大限额和最小限额;

Ø应能够对系统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Ø应提供服务优先级设定功能,并在安装后根据安全策略设定访问帐户或请求进程的优先级,根据优先级分配系统资源;

6.安全审计

Ø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Ø应保证无法单独中断审计进程,无法删除、修改或覆盖审计记录;

Ø审计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

Ø应提供对审计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审计报表的功能;

2。

4.6数据安全

1.完整性

Ø应能够检测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Ø应能够检测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存储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2.保密性

Ø应采用加密或其他有效措施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传输保密性;

Ø应采用加密或其他保护措施实现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存储保密性;

3.数据备份和恢复

Ø应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等措施;

Ø应提供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完全数据备份至少每天一次,备份介质场外存放;

Ø应提供异地数据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关键数据定时批量传送至备用场地;

Ø应采用冗余技术设计网络拓扑结构,避免关键节点存在单点故障;

Ø应提供主要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Ø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重要系统的灾难恢复能力需至少达到第4级“电子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灾备系统随时处于就绪状态或运行状态,完全的数据备份至少每天一次;

2。

4安全运行体系

安全运行体系总体包括系统建设和系统运维两方面的安全需求和控制措施,其中:

系统建设主要包括:

定级备案、设计开发、实施测试、测评检查、验收交付、服务商等多个环节;

系统运维主要包括:

日常运行管理、资源管理、介质管理、环境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问题管理、运行监控、事件管理、风险管理、监督检查、审计、应急响应等多个环节。

2.4。

1系统建设

Ø定级备案:

a.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应说明信息系统的边界和安全保护等级,形成系统定级文档,并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信息系统定级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确保信息系统的定级结果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b.信息系统建设完毕交付后,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管理系统定级的相关材料,并将系统等级及相关材料报系统主管部门备案,将系统等级及其他要求的备案材料报相应公安机关备案;

Ø安全方案设计:

a.应根据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本安全措施,并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和调整安全措施;

b.应指定和授权专门的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安全建设工作计划;

c.应根据信息系统的等级划分情况,统一考虑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总体建设规划和详细设计方案,并形成配套文件;

d.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总体建设规划、详细设计方案等相关配套文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并且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e.应根据等级测评、安全评估的结果定期调整和修订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总体建设规划、详细设计方案等相关配套文件.

Ø工程实施:

a.产品采购和使用:

应确保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应确保密码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主管部门的要求;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负责产品的采购,并要求与安全产品提供者签订安全保密协议,明确安全和保密义务和责任;应预先对产品进行选型测试,确定产品的候选范围,并定期审定和更新候选产品名单。

b.自行软件开发:

应确保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分离,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受到控制;应制定软件开发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应制定代码编写安全规范,要求开发人员参照规范编写代码;应确保提供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应确保对程序资源库的修改、更新、发布进行授权和批准.

c.外包软件开发:

应根据开发需求检测软件质量;应在软件安装之前检测软件包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软件源代码,并审查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后门。

d.工程实施: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应制定详细的工程实施方案控制实施过程,并要求工程实施单位能正式地执行安全工程过程;应制定工程实施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实施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

Ø测试验收:

a.应委托公正的第三方测试单位对系统进行安全性测试,并出具安全性测试报告;

b.在测试验收前应根据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等制订测试验收方案,在测试验收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测试验收结果,并形成测试验收报告;

c.应对系统测试验收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进行书面规定;

d.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负责系统测试验收的管理,并按照管理规定的要求完成系统测试验收工作;

e.应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系统测试验收报告进行审定,并签字确认。

Ø系统交付:

a.应制定详细的系统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档等进行清点;

b.应对负责系统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c.应确保提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文档和指导用户进行系统运行维护的文档;

d.应对系统交付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进行书面规定;

e.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负责系统交付的管理工作,并按照管理规定的要求完成系统交付工作。

Ø安全服务商选择:

a.应确保安全服务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应与选定的安全服务商签订与安全相关的协议,明确约定相关责任;

c.应确保选定的安全服务商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承诺,必要的与其签订服务合同。

2.4。

2系统运维

Ø环境管理:

a.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对机房供配电、空调、温湿度控制等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b.应指定部门负责机房安全,并配备机房安全管理人员,对机房的出入、服务器的开机或关机等工作进行管理;

c.应建立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对有关机房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带出机房和机房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

d.应加强对办公环境的保密性管理,规范办公环境人员行为,包括工作人员调离办公室应立即交还该办公室钥匙、不在办公区接待来访人员、工作人员离开座位应确保终端计算机退出登录状态和桌面上没有包含敏感信息的纸档文件等。

Ø资源管理:

a.应编制并保存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资产清单,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容;

b.应建立资产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的责任人员或责任部门,并规范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行为;

c.应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对资产进行标识管理,根据资产的价值选择相应的管理措施;

d.应对信息分类与标识方法作出规定,并对信息的使用、传输和存储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Ø介质管理:

a.应建立介质安全管理制度,对介质的存放环境、使用、维护和销毁等方面作出规定;

b.应确保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并实行存储环境专人管理;

c.应对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中的人员选择、打包、交付等情况进行控制,对介质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d.应对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