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3962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docx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有效教学领导

  摘 要:

教学领导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校长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协助教师教学和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活动。

新课程改革对校长教学领导提出了新的挑战,校长有效教学领导是提升学校教学效能、促进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学领导 校长 有效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

当人们热衷于讨论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时,焦点大多指向教师、学生和家长,习惯于将校长定位于行政管理者。

但是,学校是教育单位而非行政单位,校长身为学校的领导者,若只处理行政事务,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能力,将难以推进新课程改革。

校长是学校的主要领导者,是一校之魂。

校长并非唯一的教学领导者,但却是最核心的教学领导者,在教学领导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本身对教学领导的重视,以及教学领导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品质的改善。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其它活动都从属于这一基本职责;而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则是学校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进行探讨。

一、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概念

教学领导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领导是指“领导者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系统,通过规划教学发展远景、制定课程标准、管理课程和教学、视导评鉴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督促学生进步、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发展教学文化等领导行为,达到民主与合作、开放与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动态过程。

”[1]完整的教学领导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教学领导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观教学领导者是校长;微观教学领导者是教师。

校长教学领导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6年美国的《柯尔曼报告》,该报告根据4000多所学校的645000名学生的相关资料,分析了当时美国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不仅使学生的成就和表现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也促使许多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有效学校的研究,发展成为“有效学校运动”,该运动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应该强调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角色和功能。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掌握人们期望他所具备的与课程和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够直接参与教师的教学,促进学校改革和教学创新,明确教师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愿景,同时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教师的教学,整合学校的课程方案,经常关注学生的进步。

校长“在学校工作中积极致力于构建共同愿景与教学目标,统整校内外教学资源,发展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协助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增进学生学习效果,有效提升学校效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校长教学领导

教学领导虽然是近年来从国外引入的新概念,但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也扮演着教学领导者的角色。

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首长,也是学校的当家人、教师之师、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以及对外联络者。

特点

新课程改革之前,全国各地的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先进经验层出不穷,校长的教学领导主要突显出以下特点。

1.制度性

校长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

教学规章制度的要求全面、有序、实用,包括备、教、研、辅、批、考等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师、教研人员、教辅人员的职责规范,各类人员的考核与评价方式等。

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且逐渐具备更多的弹性,实践证明,僵化的制度不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此外,校长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能及时对规章制度做出调整。

2.计划性

开学之初,校长教学领导的重点是督促编排课程表、发放教科书、核定师生的名单,以及制定相关计划,如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教研组计划、任课教师计划等。

期中,校长主要安排各项检查和中期评估活动,包括备课检查、中期教学质量评估、教研检查等。

学期末,校长则重点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的总结,包括课堂教学总结、教研工作总结、期末考试以及考试质量分析等。

所有这些工作都按照计划进行,教学领导的计划性在教育教学程序的链条上环环展开。

  不足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各学科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许多新理念,诸如课程管理分权化、课程结构均衡性和综合化、课程目标生成化、课程内容多样化、课程实施开放化、课程评价多元化;以及教学民主、多元文化、回归生活、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关爱自然、终身学习等理念。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中,学校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领导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校长教学领导工作逐渐显露其不足。

1.行政领导代替教学领导

学校具有教学和行政并行的特性,但应以教学为主。

在现实中,校长大多以行政领导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一直是由政府任命的行政职务,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校长的行政角色,而忽视了校长的其他重要角色。

虽然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校长。

但当前校长无个性、学校无特色的事实却不可否认。

教学领导的缺乏意味着校长理论品质和个性化思想的薄弱,也就没有了与其理念一致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学理论的力度与厚度,理论和实践不能互相生长和发展。

同时,繁杂的行政领导事务充斥了校长的时间和空间,忽略了教学领导和自我专业发展。

校长领导学校变成了对学校的行政领导。

“没有高度和弹性伸展空间的行政领导形成两种学校管理状态:

或维持型,推着干;或事务型,事必躬亲,变成一个生产队长的角色。

”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和行政领导者的区别详见下表。

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校长

作为行政领导者的校长

尊重教师和学生

认为尊重教师和学生有损自身的尊严

担任学校教学领导团体的召集人和负责人,促进团体工作和学校教学的有效开展

不担任学校教学领导团体的召集人和负责人,不重视团体工作和学校教学的有效开展

每周上课

不上课

行政工作以支持教学为主

要求教师配合校长的行政工作

以教育教学的专业理念为指导,依照民主程序决策,有讨论的习惯

不遵循教育教学理念,奉承上级,对教师和学生傲慢,决策缺乏民主和讨论

2.教学领导的形式主义倾向

部分学校的校长在教学领导过程中做表面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

当前,一些校长认为自己是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办应试教育”。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组织了大量的“观摩课”、“示范课”、“活动课”和“研究课”等。

这些课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感觉是: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其密切程度让人惊叹,也让人心存疑虑,更让人产生莫名的失落感。

原因是这些课的表演色彩太浓,失去了师生教学相长、苦乐共存的真实性。

3.教学领导的手段和方法落后

许多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手段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

教学领导的方法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评价的“大一统”式教学领导模式。

这种大一统的教学领导,早以不适合当前提倡和尊重创新与个性的需要。

教学领导方式的落后,还表现在校长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不信任。

例如,对教师的各项工作暗地严密监控。

如今,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的权利。

我国中小学校正提倡“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需要了解人、尊重人和发展人。

4.教学领导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一些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系列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学校教学规章制度朝令夕改、“一朝天子一朝臣”等不良现象。

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缺乏整体性发展目标,校长一般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重点学科领导较多,自然、音乐、体育等学科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

学校教学工作出现无序与不协调的局势,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学领导者迷失方向感,缺乏领导目标。

5.教学领导体系缺乏开放性

学校内部的教学领导者主要包括校长和教师。

传统的教学领导体系突出自上而下的领导,即校长领导教师;而缺乏自下而上的领导,如学生、教师参与教学领导,教学领导体系缺乏开放性。

组织的开放性是其维持生命与取得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领导若要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力,必须加大其开放性,也就是既重视自上而下的领导,也重视自下而上参与领导,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教学领导工作。

在一些西方国家,教学领导体系已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即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力量在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改善师资队伍、监控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与阻隔

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学校外部的因素,如政府、社区、家长、社团的影响等,又有学校内部主要是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其中,校长在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能力的提高。

面对校长教学领导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倡发展校长的有效教学领导能力。

校长要顾及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要承担新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如果校长仍然只关心升学率,或仅仅重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工作,缺乏改革中有效教学领导的能力,就很难保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得到贯彻,更难做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

校长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协助教师教学和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活动。

具体而言,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主要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发展标准

校长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必须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统整课程和教学的相关事宜,并将行政管理和外界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减少到最低程度,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

合理调配教学时间,为学生建立一个有序的学习环境,提供充足的资源、人员和设备支持学生学习。

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并运用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师成长标准

校长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研修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专业学习,并努力安排各种有效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环境。

校长还应具备基本的专业智能,积极关注和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形,时常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解决教师遇到的教学困难,协助他们改进教学工作,不断发展和提升专业水平。

3.教学文化标准

教学是一个有机组织体,在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中,校长、教师和学生会有较高的意愿去达到学校的教学目标。

“文化赋予组织变革的力量,以持续改进自己。

领导的变革并不是来自精心设计的组织机构、精心制定的管理计划和控制、优美的理性计划模式、熟练表述的领导策略,它是领导者触及别人心灵的能力,提高人的良知,赋予事物以某种含义,唤起人的热情,这才是力量之源。

”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必须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文化,为教学提供合理的信念支持。

4.教学环境标准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是一个校长同学校教职员工、校外社区和家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校长要成为一位拥有开阔胸襟的领导者,以一种共同参与和积极沟通的态度,与校内外人员组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富有工作成效的团队,使每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促进教学的发展而努力。

校长应该建立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的纪律,尊重并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家长和社区保持良好的关系。

5.伦理道德标准

校长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品质,才能够做到有效的教学领导。

校长基本的伦理道德品质主要体现为关怀原则和公正原则。

关怀原则涉及到校长与教师、学生的关系以及伴随这些关系的责任感,包括教师、校长与校内外环境的关系。

“关怀是一种联系的方式,而不是一套特殊行为。

”这一原则赋予学生参与学校政策决定的权力。

校长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决策行为,学生的尊严和潜力得到重视,使学校决策能够让学生充分受益。

校长的公正原则涉及到师生个人与学校团体所做选择有关的公平和公正问题。

这一原则要求校长成为学生的支持者,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

在校长公正原则的伦理道德下,学校制定以公正形式履行的公平政策。

“为在学校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学校团体必须对学校结构特征中的那些反人性的东西进行不断的批评。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阻隔

萨乔万尼在《道德领导:

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中认为:

“领导这个话题代表着社会科学莫大的悲哀”。

20世纪,“绝大部分领导研究只是停留在研究决策的风格和水平、下属满意程度的结果评估、个体的顺从与表现、组织的效能等方面。

”21世纪,校长教学领导的环境更为复杂,需要应对和解决的压力、问题、挑战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

诸如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革新和学校发展定位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校长,只有了解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才能更好的应对与发展。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过程也面临着各种阻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领导观念的干扰

在整个领导领域,包括校长的教学领导,一方面人们逐渐习惯把领导视为行为而不是行动,视为心理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心灵方面的因素,视为与人有关而非与理念有关的东西;另一方面,人们过度强调了科层、心理、技术和理性的权威,而忽视了领导的专业和道德权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校长没有对传统领导观念革新的勇气和意志,学校的发展将是无望的。

2.学校中的繁杂事务

校长经常淹没于学校无休无止的琐事之中,其主要原因在于校长未能明确“领导”、“管理”和“行政”三者的联系和差别,未能分清领导领域中教学领导与其它领导领域事务的轻重。

许多校长可能错误地认为学校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很重要,作为校长必须了解和控制每件事情,力争做到事必躬亲。

其结果将是校长陷入繁杂事务的“泥潭”,导致学校组织成员对校长的依赖不断增强,使整个学校呈现的是一个人的意志而非组织集体的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将难以顾及教学领导工作,更何况有效的教学领导。

3.校长缺乏教学领导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改革赋予中小学校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选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对课程实施进行自我监控、组织专业发展活动等职责,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活动,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虽然意识到了校长培训的重要性,但这项工作在全国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

即便考虑到校长接受的其他培训,从培训的时间和课程来看,还不能说已经帮助他们确立了有效教学领导者的整体意识。

在此情形下,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将行政领导的观念迁移到教学领导所能产生的效果将非常有限。

由于校长教学领导的专业能力不足,校长专业地位受到质疑,致使学校中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4.迷失学校发展愿景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组织,每位组织成员包括领导者都会认真思考对愿景的追求,对校长而言,体现在学校教学的发展定位和宏观战略的规划上,这也是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一个重要内容。

愿景好似组织发展的目标,能够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协同感,“一旦共同愿景得以确立,人们就能不断优化自身,持续学习。

”学校是一种具有较强人文特征的组织,在学校内创设明确且受师生公认的愿景不仅能够节约学校教学资源,还可以推进学校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使校长做到有效地领导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冲击,使部分学校暂时迷失了明确的发展愿景。

如果学校没有形成共同愿景,迷失发展方向,那么学校所有的活动和行为都将是盲目而短浅的。

5.缺乏伦理道德

校长在教学领导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他人交往,期间充满着伦理道德的意蕴,但对于校长的伦理道德,以往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怀、公正、以及对学生无差别的对待等都在追求“效率”、“效益”等口号中逐渐销声匿迹。

其实,校长的教学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伦理道德的领导,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的校长,应该关注自身教学领导行为的诚信、公正。

可以肯定,失去诚实性和正直性、丧失伦理道德的校长,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领导。

四、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策略

明确了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和阻隔,那么校长应该如何参照标准,克服阻隔,进行有效的教学领导?

以下每一项策略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各项策略都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确保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有效教学领导的有机整体。

观念层面上的策略

1.重新认识领导者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领导者是借助人格的力量、科层和政治的权威,单枪匹马地拖拉或推动组织成员前进。

“领导者必须是果断的;领导者必须是强有力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卓见;领导者必须成功地操纵事件和人员,以使卓见变为现实。

”[10]虽然论述到了领导者的一些特征,但并未揭示领导者的真正内涵。

校长要做到有效的教学领导,最终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触动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呼唤他们的价值观,回应他们联结他人的需要。

领导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校长作为有效教学的领导者就是教学服务者,为学校教育教学成员及其工作服务,促使学校教学不断发展。

因此,校长不应一味地凭借行政权、强制权和奖赏权来领导学校,而应更多的培养与运用专家权与自身人格魅力,透过校长本身的教学专业能力来引导学校成员朝向教学目标奋进,进而激励学校成员的工作和学习动机,提升士气。

2.重新认识教师

在有效教学领导的过程中,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明确教师是学校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校长应深刻认识到领导乃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现象,应建立在“我与你”的关系之上,也就是把教师当“人”来看,重视个人的主体性与价值性。

尽管在学校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不论是教师或是教辅人员,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人格,需要维护尊严,需要满足需求,需要增强动机,需要激发潜能。

此外,校长通过提供学校组织资源,建立支持性环境,促使教师成为自身工作范围内的领导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拥有充分的自主意识,能够自主行使对自己权利范围内事务的支配权和决策权,使教师参与教学领导工作不是一项被动的赐予,而是教师的主动分享。

校长也不再是教学领导体系内的单打独斗者,而成为有效教学“领导者的领导者”[11]。

3.重新认识学生

早期教学领导研究热衷于探讨改进“教”的策略,而没有将研究重点放在改进“学”的方面,因此教学领导者就变成了“教”的领导者,而不是“学”的领导者,这显示了教学领导中心的偏离。

[12]在有效教学领导过程中,校长应该确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的成功既是教师教的结果,更是学生学的结果。

校长作为有效的教学领导者既要关注教的过程,也要重视学的过程,使教学同步发展,互相促进。

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校长应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是教学领导达到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同时,校长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政策决定过程,使学校决策能够让学生充分受益,也符合有效教学领导伦理道德标准的要求。

校长为学生利益而发展学校范围内的有效教学领导,是学校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4.重新认识学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社会变迁的速度明显加快,包括学校在内的任何组织必须发展其持续学习的能力,否则将无法跟上变革的步伐,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期望,因此,学习型组织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学习型组织是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阶段的新型组织形态,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具有鲜明的特点:

组织结构扁平化,而非科层型的金字塔式结构;善于学习,学校人员在学习中能够树立合作、沟通、理解的意识,使学校在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挑战时,具有很强的适应力;自主管理,学校人员不是工具价值基础上的被统治者,而能够积极进行自主管理、自我创新。

学校变革为学习型组织是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重要措施,校长在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所专注的是更奥秘及更为重要的工作。

……他们负责建立一种组织,能够让其他人不断增进了解复杂性、厘清愿景,和改善共同心智模式的能力,也就是领导者要对组织的学习负责。

”[13]

行动层面上的策略

1.明确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师生对学校发展愿望的共同景象,愿景的达成,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更加富有成效。

“学校发展愿景的设定,乃是校长教学领导的首要工作。

”[14]“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

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的学习’。

”[15]因此,为了让学校师生接受愿景,校长一定要了解师生,用他们的语言说话。

要让师生相信,校长明白他们的需要和想法。

“领导者要激活其他人的希望和梦想,让他们看到他们完全有可能抓住这样的未来。

领导者……通过描绘团体的愿景,点燃众人的激情。

”[16]校长要和学校所有师生共同确立发展愿景,以此促使人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并使学校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能够在学校发展愿景中寻求自己的理想。

2.变革领导方式

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校长要改变过去以科层制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代之以服务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改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

有效教学领导要求校长能够将学校师生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且师生在教学领导过程中都有尊严和有价值地学习、生活。

在有效教学领导过程中,校长要积极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通过与教师合作、提供鼓励或智力资源等多种途径,支持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搭建平台。

倡导和力行道德领导,根据每位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施以个别化和针对性的关怀,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他们充满激情地快乐工作、学习,最大程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使师生因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道德和专业权威而对学校的价值观做出积极响应,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变成学校集体的活动,“他们的表现舞台得以延展且是稳固持久的”[17]。

3.建立支持系统

校长应该和副校长、学校各部门主任、骨干教师等建立一个以校长为中心的有效教学领导团体支持系统,共同制定和确立适应学校特色的教学发展计划,商榷和界定教学领导在本校的具体工作范围。

在执行过程中,团体支持系统的成员应该全体参与、合作互助。

这一工作需要整体化、组织化、制度化,共同为校长教学领导工作的有效发展提供有力的内部支持。

同时,校长有效教学领导本身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学校所处的社区和家长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校长应该和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整合一切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外部资源。

校长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同时也是“环境分析者、学习促进者和组织发展者”[18],分析校内外环境,并不断反思分析的结果,总结启示、制定应对策略,促进学校发展。

学校教学工作的任何变革和推行,都不能单靠学校自身努力,社区和家长是不可忽视的外部支持力量。

校长应该在学校、社区和家长之间构建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将外部资源整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4.营造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一旦确立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校长通过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来进行有效教学领导,能够提高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效能。

反之,如果校长不关注学校整体教学氛围的培养和创建,就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效能和学生学习效能的提高。

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过程中,校长应该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对学校的改进和发展充满激情并为之努力,以能够成为学校的一员为荣。

“优秀的领导工作意味着领导者将感情移入扩展到任何与自己打交道的人身上。

”[19]此外,应该督促教师和学生做好教学准备与学习准备,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学习。

校长主动关心、尊重和支持教师与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相互之间及时交流和沟通,增强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此外,校长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促使教师和学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成绩。

5.确立评价体系

在有效教学领导的过程中,校长要确立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教学检查、教务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以及对自身教学领导的评价等,确保教学时间和课程的合理安排,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保障课程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技能,进而促进学校的整体改进。

“对教学及其改革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校长教学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责”[20]。

此外,校长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也应该纳入考评系统之中,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是影响学校教学品质和教学效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