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4936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民版

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一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学案人

民版

[主题立意]中外的近(现)代化过程,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

中外近(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及评价,中外近代化道路的对比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高考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对中外近代化历程、结果及影响的理解认识,分析比较综合评价中外近(现)代化差异及特点等。

III知识通讲

一、西方的工业化道路一一两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

(1)前提;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原始积累•大量口山劳动丿J•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①过程;纺织部门f动力f

⑵警及交通运输部门。

I1②重要发明:

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等

I[①生产力:

人类进人“蒸汽吋代J

②生产方式:

确立了工厂制。

(3)^响彳③阶级结构;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

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I④世弄市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人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表现:

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

进步。

(2)特点: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多个国家同时并举,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⑶影响

1生产力:

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方式: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

3世界市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中国的近代化

1•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思想上:

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动摇了传统伦理价值观地位,使人们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开启中国思想近代化。

(2)经济上:

①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近代化提供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②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

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

创建近代海军,军事近代化的开启。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2•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

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3)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获得短暂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及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方面。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

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3•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

1949〜1976年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阶段

1978年以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三、西方、苏联、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世界各国不同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

(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恢复和发展经

济。

⑵罗斯福新政采用凯恩斯主义,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告别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

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中国由照搬苏联发展模式到独立自主探索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主要学习苏

联,照搬其建设模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新时期,中国在内部继承,外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和社会和谐发展,

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III针对训练

1.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写道:

“它(代议制政体)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能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

加影响。

”其主要说明代议制民主()

A.使政府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B.体现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D.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健全完善

2.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

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

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

及人民团体各1位。

以上材料说明()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3.马克思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的色彩

4.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

”此事说明()

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文明

B.洋务运动需要改变纲常伦理

C.洋务运动需要更多劳动力

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

5.历史学家章开沅指出:

“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都列为追求制度变革的层次,这

种说法有所依据但也不尽准确。

”“这种说法有所依据”是指()

A.宣扬民主共和思想

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D.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

6.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

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7.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

“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

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8.阅读“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图”,符合其逻辑关系的是()

经济览M与环瞪

oc|②i③;⑷

1II」

经济塩展防段

9•“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

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斯大林选集》)由此可见()

A.由于资金短缺致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陷入空前困境

B.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正在为打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而努力

C.苏维埃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解决资金困难

D.苏联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以解决工业化的资金困难

10.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指出: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当时“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指的是()

A.经济近代化B.政治民主化

C.军事科技化D.文化大众化

11•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

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一一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

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

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

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

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

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

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

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

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

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

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

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

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

是什么?

(4)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

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用书答案精析

主题四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

针对训练

1.A2.B3.C

4.A[机器引进中国后,农业文明影响下的生活习俗等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

]

5.B[本题考查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性。

把两者“都列为追求制度变革的层次”,其中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制,这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制度,故选B项。

A、D两项属于辛亥革命的思想主张;C项属于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

]6.D

7.A[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利用西方技术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与材料“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相一致,故A项正确。

]

&A[观察曲线图可知,图片曲线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①属于农耕文明,

②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

②应该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B项错误;③是

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D两项错误。

]

9.C[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既不能掠夺他国,又不能借外债,因此只有实行农业集体化,利用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选C项。

材料并没

有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陷入困境,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当时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已经被打退,

B项错误;当时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D项错误。

]

10.B

11.

(1)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整体世界的出现,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使人类社会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

(2)社会问题: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社会矛盾激化。

(3)直接结果: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并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观点:

太多的政治运动,太多的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启示:

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持续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不仅是要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使用好这种权利,为民众造福,否则就会不断出现“继续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