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1366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docx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特别提示:

许多博友问到究竟应该怎么修行,其实,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就是修三个:

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证悟了空性,就从凡夫位登上了圣位,所以证悟空性是我们的最大渴望。

本文(一、二)综合了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多篇博文,从“《修心七要》略释

(一)”到“《修心七要》略释(四)”。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且缺乏故事性,但对所有想证悟空性的朋友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博主在此隆重推荐,希望各位渴望早日脱离凡夫位、登上初地以上菩萨果位的朋友要耐心阅读。

以下内容全为转载。

  《修心七要》略释(三)  《修心七要》的修法,可以归纳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修法。

虽然本论不是特别强调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而是以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为主,胜义菩提心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但我们最后所必需的,却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修行,特别是不修空性的修法,就离解脱还有十万八千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遥远的路途当中,因为业力所感,所以还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各种痛苦。

  基督教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佛教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什么万能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由自己所造的恶业创造的。

无始以来,我们造作了深重的恶业,所以即使以后在轮回中过得再好,也只是像搔痒之乐一般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

不管我们目前认为轮回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主观认识而已,轮回实际上却是充斥着各种痛苦的苦难之地。

  虽然佛也不排除轮回中的有漏幸福,但这些有漏的幸福快乐既短暂又不可靠,其后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痛苦,从胜义或无漏的角度而言,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幸福快乐。

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不作充分的准备呢?

  有些佛教徒从来没有打过坐,平时只是念念佛、放放生、作些好事,在实际的修行上没有花过功夫。

在此提醒大家,做这些善事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修行,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

  而在坚持修行的人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修行不到位,修行深度不够的情况,如果能在接下来有限的三、四天内修一修空性,也可以在心中播下修行的种子,以便能逐步培养出修行的习惯,以后就能慢慢适应以打坐修行为主的生活方式。

  如果学了很多法,却一点都不修行,就永远没有修行机会;如果没有修行机会,则即使平时念佛、放生、烧香、拜佛都做得比较好,但对成就来说,也只能算是一种助缘,而不是最关键的主因。

成就最重要的主因,只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三者。

这三个因素,都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修行才能获得。

  念经能不能让我们生起出离心呢?

如果念经念得很好、很虔诚,可以间接地促使我们产生出离心或菩提心,但仅仅念经是无法直接让我们产生出离心或菩提心的。

  同样,烧香、拜佛、放生以及其他善事也只能间接地让我们产生出离心或菩提心,但如果没有真正修出离心或菩提心,单靠行善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修法。

  虽然在家人有很多事情要做,但还是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来修行。

修行时间与工作时间既便看似矛盾,但如果能很好地协调,适当地工作,适当地修行,则也可以让它们互不抵触,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修行机会的。

这样的修行机会,我们务必要珍惜,因为这有可能是成千上万劫以来的唯一机会,以后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说的。

  我们通常认为,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离自己还有很长的距离,因而会得过且过,不愿为死亡作准备。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根本不敢去想什么时候会死,自己也许很快就会死的现实问题,然而,纵然我们千方百计地回避,但总有一天死神会找上门的。

虽然我们从理论上也知道这些道理,但仅仅是知道而已,却没有用心去思考,这种观念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对自己以往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什么妨碍,这就说明我们的修行还不够。

  要想证悟空性,需要金刚萨垛、曼茶罗、上师瑜伽等一系列的修法为铺垫,最关键的,还是要自己去修。

如果不修,就永远也不能证悟空性;如果不能证悟空性,那我们所有的极其严重的自私心、贪心、嗔恨心,又怎么能够断除呢?

其他方法只能使其暂时有所控制,而根本无法将其彻底解决。

  请大家回过头去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一定要去思维,应不应该修行,修行是不是已经迫在眉睫了。

  很多人只是把修行当成一种传说、摆设,平时的生活还是以世间法为主,闲得无聊就修修法打发日子,其他时间都以工作、家庭为重,修行在他们眼里根本无所谓,这样既不会有什么收获,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前面也说过,每个人都要生存,所以需要生存的条件。

这些条件只有自己去创造,没有人会供养在家人。

怎样去创造呢?

这就需要工作、需要学习。

这一大堆的问题肯定是要去处理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扔掉,但无论处境如何,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就是修行。

如果没有修行,则即使其他生活方面再优越,都没有什么用处。

  大家想一想,每个世间人都将毕生的精力花费在辛辛苦苦拼命去赚钱,绞尽脑汁拼命去获取名利上面了,但最终却在刹那之间一下子就把一生搏斗之所得弃置而去,纵然心有不甘,也不得不离去,不管是希望常相厮守的亲人,还是希望永不离弃的财产、名利等等,此时毫无条件、毫无价钱可讲,全部都要丢掉。

而这里所说的最终,不一定是指七老八十的风烛残年,即使在风华正茂的年轻时代,又有谁敢保证自己不会很快命丧黄泉呢?

  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没有意义的吗?

  这一切都是我们咎由自取,而不是归咎于造物主等等,本来外在的造物主就是根本不存在的,谁恨谁呢?

只有恨自己,责备自己,我们没有其他借口,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地就把责任推卸给外人,因为这都是自作自受,都是自己酿成的苦果。

事到如今,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已经来到了恐怖悲惨的轮回,所以再责怪、再怨恨,也没有用。

唯一的方法,就是在黑暗的轮回当中寻找一条光明的出路,这是目前最关键、最需要的。

  光明的出路有三条,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

其中最究竟的,就是证悟空性。

  我们不能把空性仅仅当成一种说法,或者是一种信仰,而不去修,这是很大的错误。

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悔的,那时临渴掘井还有用吗?

已经没有用了,一切都已经完结了,所以要趁着有自由、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认真修行。

  如果不修行,只是做一些善事,则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下一辈子可以不堕地狱、饿鬼道等恶趣,但在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的生命轮回过完以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保障呢?

没有。

那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毫无办法!

因此,我们就不能目光如豆,而应具有深谋远虑,要往大的方面去考虑。

  大的方面是什么呢?

就是修空性!

以前我们一直都在说不能提早修空性,空性修了没有用,要先修出离心和菩提心。

其实,那只是一种权巧之说,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修行之道的顺序,任何修行人都一定要尊重这个顺序,但最后最关键的,还是修空性。

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我们就什么都作不成——既不能完整地利益众生,也不能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所以最关键的当然是空性。

  古人云: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意思是说,如果要升至高处,必须从低处开始;如果想去往远方,必须从近处启程。

证悟空性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我们连基础的修法都来不及修,而妄想一步登天,直接去修空性,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无论我们再忙也好,每天一定要安排时间修行,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出离心修法,以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三个修法。

  证悟空性的方法有很多种,此处讲的,是中观证悟空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没有什么错处,虽然没有密宗方法那么多种多样、直截了当,但通过中观推理证悟出来的空性不可能有任何差错,因为中观修法是从单空的人无我、法无我起修,循序渐进地走向大空性,走向如来藏,走向光明的,它的基础是很踏实的,所以不会出岔子。

虽然中观修法有上述优点,但由于它的方法比较简单,因而就略显单一而不够丰富;密宗修法虽然丰富多彩,但却容易陷入歧途,在修法上稍微方法失当,就要出问题。

而中观的修法却不会有任何意外。

  如果加行基础牢靠扎实,则即使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也可以证悟,这是毫无疑问的。

  空性的修法千载难逢,我们不要以为遇到这样的空性修法只是偶然的巧合,也不要以为这是无因无缘,这是我们在多世累劫当中成千上万次地积累无数善根所得的结果。

在往昔的轮回生涯中,我们虽然因造作众多恶业而至今没有解脱,但肯定同时也积累了数不胜数的资粮,与佛也有着很深的因缘,所以才能听到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胜妙精华——般若波罗蜜多。

  如果已经听到这些般若精妙胜法,却置若罔闻而不去修,以后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所以一定要修。

比如说,做生意的人如果稍稍努力一点就可能挣到一百万却没有去挣的话,我们都会觉得:

哎呀!

好可惜噢!

谁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挣回这一百万,而决不愿意错过这个大好机会,以免事后后悔。

  在金钱方面,我们都辎铢必较,但在空性方面我们却显得格外“大方”,将解脱的大利益置之度外,有时间就修,没有时间就不修,这种本末倒置、因小失大的做法是愚蠢至极的,如果错过了修空性的机会,其损失远远不是一百万、两百万所能弥补的,这是不可挽回的永久损失。

  《修心七要》略释(四)  下面转入正题,继续讲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胜义菩提心修法的出坐与入坐,在《慧灯之光》中已经仔细地介绍了,其间的不同点,在前面也作了比较,所以此处无需赘述。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毕之后,便让心静下来,接着去思维心的本性是什么样的。

  心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

观察心的本性的方法有三种。

其中的第一种,是前面所讲的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

  在来、住、去后面加上一个“处”字,就变成了外境,心的外境并不是心本身,就像人的来处不是人本身,而是指这个人来自何处一样。

当“处”字去掉以后,就成了心的本性。

  此处首先着重介绍的,是观察心的本性或者本质,这是空性的第二种修法。

  在很多显宗的经书上都讲过如何观察心的本质。

首先,是要去看心有没有颜色——是红色、白色还是蓝色;有没有形状——是圆的、方的,还是长的、短的。

当然,这些肯定是找不到的,心决不会有颜色或形状。

虽然按照实相唯识宗的观点,我们的眼根所见,也就是我们的心的颜色和形状,但这只是在名言谛,在我们的幻觉当中成立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心的颜色和形状。

  此处所说的心,主要是指我们的意识。

除了意识以外,我们的眼、耳、鼻、舌是没有分别念的,所以也不会造业。

比如说,我们的眼睛看到别人的东西本身并不会造业,但随之而产生的“这个东西很好,我要去偷、去抢、去骗……,一定要让它归我所有”或者“这个东西很好,我要把它用来供养、布施,要让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等等念头,就是第六意识的主意,不管恶业还是善业,都是它在掌控,意识是一切善恶之业的始作俑者。

眼识什么都没有想过,只是看到而已,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虽然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但他们却是无意识的,心里没有太多的取舍念头,所以眼、耳、鼻、舌、身五识,是无分别的五种识蕴,这些识蕴是不会造业的,虽然最终也要断除这一切,但暂时还是可以不断除它们,眼睛看见看不见都没有问题,看见了,不会造成什么问题;而即使看不见,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甚至还需要利用它们。

主要的造业者,就是心或者意识。

  意识就像基督教所说的上帝一样,创造了我们的世界。

佛教唯识宗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是不尽相同的。

比如说,一百个人同时去看月球,我们都认为这一百个人所看到的是同一个月球。

当月球出现月食的时候,每一个人看到的月球都有月食,所以我们都以为空中有一个大家共同所见的月球。

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眼中所现的月球非常相似,因而会认为各自分别所见到的月球是同一个月球,但每个人真正所见到的月球,只是自己内心的现象,别人是无法得见的。

“我”的世界不是别人的世界,别人的世界也只是他们自己的世界。

你们的世界我无从了知,我的世界也只是为“我”所见。

在每个人的世界中,谁也不会进来,谁也无从出去,只有唯一的一个“我”可以感知,可以拥有,它就是“我”的世界。

  这就像做梦一样,在做梦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很多认识的人与不认识的人,但这只是做梦的当事人内心世界的幻象,其他无论是否熟知的人都不可能真正进入自己的梦境,他们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真正的创世者,就是我们的心。

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心所创造的。

  比如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会见到眼前的楼房、家俬、灯具、鲜花等等,但如果换成一个饿鬼或者天人的身体,则现见的一切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眼前所有的现象都将不复存在,而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内在因缘有了很大的变化。

当内在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外在的世界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先抛开外境是不是心等等之类的问题不谈,我们至少可以判定出一点——外境是心创造的。

也就是说,外面的一切好与不好的现象,都是心创造的产物。

  既然心有如此强大的能力,它本身又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我们回头来观看心的本性。

  当我们观察心的本性时,不是去观察眼、耳、鼻、舌等等所感知的外境,而主要是去观察意识。

  意识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首先从粗大的层面一步步地去排除。

  如果认为,倘若心存在,就应当是有颜色、有形状的物质,但我们去观察心,却没有发现什么颜色和形状,所以心就是空性的。

  这种定义是错误的。

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并不代表不存在。

我们都知道,电磁波以及很多非常细微的物质也是没有颜色、没有形状,至少没有我们肉眼可见的颜色与形状,但它们却是存在的东西,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会提醒我们:

在人的头上即使观察一百次,也不可能发现牛角,但这并不是证悟了牛角的空性。

因为人的头上本身就没有牛角。

  你们是否以为这是很简单的问题,其实不是哦!

在这段话当中,指出了一个修行的重大误区。

很多修行人,甚至包括一些修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麦彭仁波切的这段话,就是在批评宁玛巴的一些修行人。

  当上师给这些人讲了一些所谓的修法以后,便对他们说:

“你回去观察心是否具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观察之后再来回答我。

”这些弟子们便遵循教导回家闭门静心观察。

  在认真逐一观察之后,发现心既没有颜色形状,也尝不到什么味道,听不到什么声音……,便回去禀报上师:

“我既没有找到心的颜色形状,也尝不到什么味道,听不到什么声音……”上师便赞不绝口地肯定道:

“太好了!

你已经证悟大圆满了!

因为你的心就是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的,既然你现在已经知道了,也就是开悟了。

这就是无念法身、清净法界、本来光明。

”弟子听到以后,便心花怒放,满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从此以后便不再守护戒律、清净罪障、积累资粮,更不去听闻思维,只是一味地陶醉于自己的所谓“成就”。

  麦彭仁波切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错处。

心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的东西,就像人的头上没有牛角一样,知道心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并不表示证悟空性。

  有些人在打坐的时候,有时感到头脑清醒,有时又感觉昏昏沉沉,这与时节、气候、饮食、月球在轨道上的运转情况等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

当昏沉的时候,脑子里一片混沌,所以也不会认为证悟了什么,但在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当心一静下来,便不再起任何杂念,并会感到十分稳定、平静、舒服。

  那时去看心的本性时,也不会看到颜色、形状等等,由此便联想到大圆满法本当中所说的,心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是恒定不变、本来光明、自然清净、任运自成的,便认为自己所感觉到的稳定、光明、清净、放松即是书中所讲的境界,从而自认为现见了法身本面,证悟了大圆满。

  在修法窍诀当中,这种很清净、很轻松的无念感受,被称为阿赖耶识。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大瑜伽师列绕朗巴对意科喇嘛所形容的那种徘徊在门槛的状态。

当停留在阿赖耶识的时候,就像中间的某个站点一样,既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也可以停滞不前甚至后退。

在阿赖耶识上面,就可以体会到无念、轻松、清净等等的感觉,但唯一缺少的,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悟”——非常清楚地现见一切都是空性的感觉。

  如果有了这种“悟”的感觉,就肯定不是阿赖耶识;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证悟,只是感到清净、宁静,就像在万籁俱寂的深更半夜,到空旷寂寥的草原上去打坐,就会一下子感到内心与外界都是一片宁静,身体与环境都从自己的世界中消逝无踪,周围什么声音都没有,就像在月球上面一样,这个是证悟了吗?

这个并不是证悟。

  虽然麦彭仁波切那句话看似简单,现见人的头上没有牛角,当然不能表示证悟空性,但通过剖析挖掘其内涵,就可以让我们透过字面,举一反三,知道麦彭仁波切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对我们凡夫来说,空性境界是非常陌生的境界,因为从无始以来,在循环不止的轮回旅程中,世间的所有感受没有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但空性却是我们从轮回之始直至今天素未谋面、从未接触过的境界。

单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去认定空性,就有很大的难度。

  在空性修法上面,有很多弯道与歧路,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很容易让我们误入歧途,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打好加行基础,对法王如意宝等自己的上师一定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对大圆满法一定要深信不疑,再加上前面所讲的观察方法,当这些因缘集中了以后,我们就可以避免走弯路,就能顺顺畅畅地直抵目标。

  在将心的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都一一排除之后,我们又会想到:

虽然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但仍然有一些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的物质也存在着,我们的心会不会是这样的东西呢?

这就是难以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了。

如何解决呢?

此时,我们就往内去看,让心自己去看自己是最清楚的。

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不为人道的故事,如果去问旁人,就有些人知道,而有些人却不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一生所有的细节,但自己对自己,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同样,我们的眼睛无法观察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存在颜色;我们的手无法抓住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存在形状、质碍;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具有声音……总而言之,我们的五根都不能认知心的本性。

既然五根不能认知心的本性,那又有谁能够认知呢?

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心自己。

  如何认知呢?

一种方法,是心可以去推知自己,如果我存在,那肯定是有来处、住处与去处,这是前面讲过的;另外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也不想,不去寻找什么来处、住处与去处,不去考虑那么远的问题,而是直接去看它的本性,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心静下来以后,什么也不想,只是自己去看。

  有人会提出疑问:

心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也没有触觉,它怎么去看呢?

  这不是眼睛、耳朵所感知的层面,而是心自己所具备的特有功能,心就是能够感觉到自己。

在内心不起任何杂念的情况下,就能看到心的本性。

当然,在有杂念的时候,心的本来面目就会被杂念所覆盖,我们自然也无法看见。

  放弃杂念的方法,在密宗里面有很多种,在五加行修完以后,还有很多大圆满的不共前行,这些前行,就是用以减少杂念的。

但我们现在不讲这些,而只讲中观的方法。

按照中观的方法,当心静下来以后,就什么也不想——既不追究过去,观察现在,也不迎接未来——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去看心的本性。

  如果你们在此时证悟,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异样感觉——非常清楚地看见它并不存在,是空性,而不是我们找不到它的颜色、形状。

就像在晴朗的白天,我能清晰地透过窗户看到自己所处的楼房与对面的楼房之间没有任何建筑物的存在,这不是我没有找到,而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两者之间只是一片开阔的空间一样。

  以前也讲过,“没有找到”和“找到没有”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同样的两组词在顺序颠倒以后,就有了很大的差别。

所谓“没有找到”,就是自己去看了,而没有找到。

只是没有找到而已,却不能确定其不存在。

因为世上有很多不能找到却客观存在的东西,如宇宙辐射、电磁波等等,在不借助仪器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人类的眼、耳、鼻、舌,则哪怕成百上千次地去寻找,也是不可能找到的,但我们的移动电话却天天能接收到电磁波的信号,我们又怎能矢口否认它们的存在呢?

由此可知,没有找到并不代表不存在;而“找到没有”,却是一清二楚地看到它不存在,我们所找到的结果,是被观察的对象不存在。

  修习的方法,就是心静下来后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只有这个办法,除此别无他方。

在此时此刻,其他所有的办法都彻底失灵,派不上一点用场。

之所以我们之前我们要通过听经闻法、修加行——积资净障、祈祷上师等等来做准备,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所有的加行,都是证悟空性的前奏。

如果通过别的办法也可以证悟空性,那么加行等等不修也可以,但事实证明,只有打好加行基础,才能最终证悟空性。

  修空性的过程一般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胡思乱想、杂念萦绕的层面。

这个层面是可以跨越的。

比如说,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有时会头脑非常清醒,即使坐一、两个小时也没有太多的杂念,感觉很轻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抛开了第一个层面,而直接进入了第二个层面——阿赖耶识的层面;抛开阿赖耶识,就是第三个层面,也即心的本性。

  越深层次地接近于心的本性,其境界就越不容易表达。

我们这里所讲的,都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层面。

虽然心的本性还有很多的层面,但我们不能在一开始,就自不量力地去说高层次的“不执着”、“放下”等等,虽然在此基础上证悟,则可以证悟很高的层次;但如果没有达到证悟目的,就往往会适得其反,而导致很多的错处。

  最低的层面是什么呢?

就是要证悟心的本性。

心的本性是空性,是根本不存在,一无所有的。

就像闻名遐尔的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

“菩提本无树,”,所谓“菩提”,就是指涅槃。

“本无树”,就是指原本不存在。

所谓“无”,也即空性。

也就是说,涅槃本身是不存在的,从来就没有什么菩提不菩提,涅槃不涅槃,轮回不轮回,我们就是要现量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

  所以,如果大家以后打坐的时候有一点轻松、舒服的感觉,也千万不要去执着它,而要把着重点放在有没有“悟”字上面。

如果有了“悟”,则即使没有证悟大圆满,但至少也肯定证悟了中观的空性。

如果还没有接触到空的层次,只是感觉心无杂念、宁静安祥,就算不上是什么证悟境界,只是阿赖耶识而已。

  证悟这个境界以后,还算不上是大圆满之类的境界。

也许有人会问:

如果不是大圆满修法,那是什么修法呢?

这只是中观的修法,但在中观修法当中,它又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的理论,而是与切实的修持密切相关的实修窍诀,这都是我在法王如意宝那里学到的。

  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经典——《现观庄严论》,作者弥勒菩萨在该论当中,将自己在释迦牟尼佛座前亲耳听到的大乘空性修法归纳为两种:

第一种,是在该论第四品当中所讲的不执着外境,要证悟外境的空性;第二种,是不执着自己的内心,要证悟内心的空性。

整部经典的精华,就是这两句话。

在这两句话当中,涵盖了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经典——《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八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直至最简略的《般若心经》——的修法。

  正因为这个修法太简单了,因而有些人就不会证悟,所以我们在此之前,就要修出离心、菩提心,要祈祷上师,要积累大量的资粮,一定要让证悟的条件十分充足。

一旦条件成熟,则即使没有太多、太复杂、太高深的修法,证悟也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反之,如果连基础修法都没有修,到那时,就没有其他的手段了。

  在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等的时候,就是要去思维,那时就必须要有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的念头,但在这个空性修法当中,就不能再进行思维,而要放下一切念头。

  我再总结一下前面所讲的两种空性修法的要点:

第一个修法,是要进行观察思维的;第二个修法,则不能有任何的思维,这有点类似于禅宗的修法。

  有些人会问:

这是不是像冬眠一样脑子一片空白呢?

不是。

此时就是要让心不带任何成见地去看它自己,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这样看的时候,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到位了,同时也具备了对上师的强烈信心,则不需要说什么空性见解,空性境界自然而然就可以感受到。

  比如说,当我们用眼睛去看这堵墙壁的时候,我们无需事先做好自己一定要把墙壁看成白色的思想准备,而是在睁开眼睛的同时,白色墙壁就会昭昭在目。

  这是最关键的一个修法,在大手印等修法的关键时刻,都会集中到这个修法上来。

  精神的本面是很难了解的,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很多举世闻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以及学者,都受到了它的愚弄,都上了“心”这个骗子的当,所以至今都是不明真相的凡夫。

唯有释迦牟尼佛,才彻彻底底地弄清了心的本性究竟是什么。

  第三种空性的修法,是有思维的修法。

  如果心静下来了,也去看了,却始终没有空性的感受,此时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还是要回到起点,像原来一样去思维。

在这个修法当中,不是去思维心的来处、去处等等,而是要去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