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2790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docx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

第2章噪声

1.噪声的特点(P7)

∙噪声只会造成局部性污染,一般不会造成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

(局部性)

∙噪声污染无残余污染物,不会累积。

(无残余)

∙噪声源停止运行后,污染即消失。

(瞬时性)

∙噪声的声能是噪声源能量中很小的部分,一般认为再利用价值不大。

(能量小)

2.噪声的控制途径(P8)

∙从声源上降低噪声

∙从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

∙在接受点进行防护

3.噪声控制的程序(P9)

∙调查声源污染及其污染情况,进行噪声测量,取得有关噪声的物理量数据,并进行数据查理,分析噪声的频率特性和时域特性(实地调查)

∙根据声源及噪声所影响的环境,选择噪声允许标准(选择标准)

∙根据降噪量和噪声的频谱特性,设计控制方案,采取控制措施(设计方案)

∙进行工程评价,包括声质量评价、经济性、适应性评价,论证控制方案是否达到控制目标(工程论证)

∙控制措施实施后,在进行测量,综合分析评价是否达到控制目标,否则应重新设计,直至达到标准

(实施评价)

4.频程、频带、带宽(P11)

人耳可以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致为20Hz~20kHz,把这一宽广的频率变化范围划分为若干较小的段落,称其为频程或频带或带宽

5.倍频程和1/3频程(P11)★

 或  

(n=1/3,称为1/3频程;n=1,称为倍频程)

6.频谱(P11)

组成声音的各种频率的分布图形

7.声压、有效声压、峰值声压(P15)

声压:

由于声波引起的压强变化

有效声压: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将瞬时声压对时间求方均根值

峰值声压: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最大的瞬时声压值

8.声阻抗率(P16)

在声场中某位置的声压与该位置质点振动的速率之比

9.声强、声功率(P16)

声强I:

在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量

声功率W:

声源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声能量

10.声压级(P17)

      

11.声压级相加与相减的计算(P19)★

  

12.温 度及风速对声传播的影响(P26)

在夜晚,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声速也随高度增高而增大,声波传播方向将向地面弯曲;在晴朗的白天,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高而下降,声速也随高度增高而降低,声线向上空弯曲,声源辐射的噪声在距离声源一定距离的地面上掠过,在较远处形成声影区。

当有风时,声速应叠加上风速。

由于风速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因此顺风时,叠加效果是声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声线向地面弯曲;逆风时,声线将向上空弯曲,距声源一定距离处形成声影区。

13.空气吸收引起声波衰减的原因(P28)

∙声波传播时,空气产生压缩和膨胀的变化,相应的出现温度的升高和降低,温度梯度的出现,将以热传导方式发生热交换,声能转变为热能。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由于空气中相邻质点的运动速度不同而产生粘性力,使声能转变为热能。

∙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和氮,一定状态下,分子的平动能、转动能和振动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有声干扰时,这三种能量发生变化,打破原来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此中由原来的平衡到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称为热弛豫过程,热弛豫过程将使声能耗散。

14.指向性因数和指向性指数(P30)

指向性因数:

指向性指数:

15.响度(单位)和响度级(P31)

响度:

用来描述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量,其单位是“宋”(sone),定义1000Hz纯音的声压级为40dB时的响度为1sone。

响度级:

同样响亮1000Hz纯音的声压级,单位为方phon。

16.A声级和等效连续A声级(P33)

A声级:

又叫A计权声级,能较好地反映人耳对噪声强度与频率的主观感觉。

模拟人耳40phon纯音的响应。

连续等效A声级:

某时段内的非稳态噪声的A声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一个连续不变的A声级来表示该时段内噪声的声级。

等效连续A声级:

17.等效连续A声级的计算(P35)★

 

18.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

0类声环境功能区:

康复疗养区

1类:

住、医、文、科、政

2类:

以商业、集市为主,或者住、商、工混杂

3类:

工业生产、仓储物流

4类:

交通干线两侧,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

4a类为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

声功能区类别

时段

昼间

夜间

0类

50

40

1类

55

45

2类

60

50

3类

65

55

4类

4a类

70

55

4b类

70

60

 

19.吸声系数(P41)

吸声系数ɑ:

材料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到材料上的总声能之比

 

20.吸声量(P42)

吸声量:

吸声系数与吸声面积的乘积

 

21.混响时间、赛宾公式(P52)★

混响时间:

当室内声场达到稳定后,声源立即停止发声,室内声能密度衰减到原来的的百分之一,即声压级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记作T60。

赛宾公式:

22.亥姆霍兹共振吸声器(P46)

亥姆霍兹共振吸声原理:

当入射声波的频率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便产生共振,此时板的弯曲变形最大,振动最剧烈,声能也就消耗越多。

包括: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穿孔板吸声共振结构、微穿孔板吸声结构

23.房间常数(P53)★

 

24.透声系数(P58)

透声系数:

表示隔声构件本身透生能力的大小,透射声功率与入射声功率的比值。

 

25.隔声量、传声损失、透射损失(同一概念)(P58)

 

26.隔声构件的插入损失

插入损失:

离声源一定距离某处测得的隔声构件设置前的声功率级Lw1和设置后的声功率级Lw2之差值。

插入损失通常用来评价隔声罩、隔声屏等构件的隔声效果。

27.单层匀质墙的频率特性曲线(P59)

三个区域:

刚度和阻尼控制区、质量控制区、吻合效应区。

吻合效应:

与墙板固有弯曲声波相等的声波激起墙板最大振幅弯曲振动,使隔声量下降。

28.组合墙的隔声量计算(P65)★

   

29.消声器的种类(P76)

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微穿孔板消声器

30.消声器的(设计、安装和使用)要求

① 消声器在设备正常工作状态下,在所要求的消声频带范围内应有足够大的消声量,即具有良好的消声特性

② 消声器对气流的阻力要小,即安装消声器后所增加的压力损失和功率损失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不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

③ 消声器的材料应坚固耐用,耐高温、耐腐蚀、耐潮湿、耐粉尘,且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制作安装和维修

④ 除几何尺寸和外形应符合实际安装空间的允许之外,消声器的外形应美观大方,表面装饰应与设备总体相协调

31.消声器的插入损失(P77)

插入损失:

指系统中插入消声器前在系统外某定点测得的声压级与插入消声器后测得的声压级之差

32.阻性消声器的概念和种类(P77)

概念:

利用吸声材料消声。

吸声材料固定在气流通道内,利用声波在多孔吸声材料中传播时,因摩擦阻力和粘性阻力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达到消声目的。

种类:

单通道直管式消声器、片式消声器、折板式、声流式、蜂窝式、消声弯头

33.抗性消声器的概念和种类(P81)

概念:

利用声抗的大小。

依靠管道截面的突变或旁接共振腔等在声传播过程中引起阻抗的改变,而产生声波的反射、干涉现象,从而降低由消声器向外辐射的声能,达到消声目的。

种类:

扩张式消声器、共振腔消声器

第3章振动

34.振动污染的特点(P98)

∙主观性:

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感觉公害。

∙局部性:

仅涉及振动源邻近的地区。

∙瞬时性:

是瞬时性能量污染,在环境中无残余污染物,不积累。

振源停止,污染即消失。

35.环境振动(P99)

来源:

自然振动和人工振动

36.简谐振动(P101)

某个物理量按时间的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振动

37.共振(P112)

激振力的频率与机械或构筑物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就会发生共振。

38.劲度系数的概念及串并联计算(P106)

当物体由n个弹簧并联支撑时,每一弹簧均等的承受重量,总劲度系数为各劲度系数之和;弹簧串联时,总劲度系数的倒数等于各弹性系数的倒数之和。

39.公害振动的主频率范围(P110)

1-100Hz

40.振动波的种类(113)

纵波(P)、横波(S)、表面波

41.振动波传递的顺序(P114)

P波、S波、R波

42.评价振动量的基本参数(P118)

位移、速度、加速度

43.振动加速度级(P118)

  

44.振动级(振级)(P118)

定义:

修正的加速度级

 

45.Z振级

全身振动z计权因子修正后得到的振动加速度级

46.动力吸振计算(P126)★

k/K=m/M(记住此比例关系)

m-吸振器质量

M-机械质量

47.阻尼减振(P129)

对于薄板类结构振动及其辐射噪声,如管道、机械外壳、车船体外壳等,在其结构或部件表面涂贴阻尼材料能达到明显的减振降噪效果。

48.积极隔振(主动隔振)(P128)

在机器与基础之间安装弹性支承即隔振器,减少机器振动激振力向基础的传递量,迫使机器的振动得以有效隔离的方法

49.消极隔振(被动隔振)(P129)

在仪器设备和基础之间安装弹性支承即隔振器,以减少基础的振动对仪器设备的影响程度,是仪器设备能正常工作或不受损害

第4章电磁辐射

50.近区场及特性(P148)★

场源1/6波长范围内区域,作用方式:

电磁感应,又称感应场

特性:

∙电场强度E与磁场强度H无确定比例关系

∙电磁场强度大,衰减快

∙不能脱离场源独立存在

51.远区场(P148)

场源1/6波长范围外区域,电磁波出现形式:

辐射,又称辐射场

52.辐射功率与振荡电流频率的关系(P149)

辐射功率:

单位时间内辐射的能量

与振荡电流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

53.电磁波频率与穿透深度的关系(P151)

电磁波频率越低,穿透深度越大。

(与声波类似)

54.工频电磁场

各种电压等级的输电线及各种用电器所产生的一种极低频电磁场

55.射频电磁场(P152)

交流电频率达到105Hz以上时,周围形成的高频率电场和磁场,又称高频电磁场

56.电场强度E(P152)

单位:

V/m,mV/m,µV/m,dB(表示电场干扰大小)

特高频(微波)单位:

功率密度W/cm2,mW/cm2,µW/cm2

57.磁场强度H(P153)

单位:

A/m,mA/m,µA/m

58.电磁波谱图和射频电磁场的频段(P152)

微波、电波

59.电磁辐射防治的基本方法包括(P161)

屏蔽、接地技术、滤波、其他措施

60.屏蔽的分类(P161)

主动场屏蔽、被动场屏蔽

电磁屏蔽、静电屏蔽、磁屏蔽

61.屏蔽的主要机理(P161)

依靠屏蔽体的反射和吸收

62.接地抑制电磁辐射的机理(P163)

射频接地:

将场源屏蔽体或屏蔽体部件内感应电流加以迅速的引流以开成等电势分布,避免屏蔽体产生二次辐射。

高频接地:

将设备屏蔽体和大地之间,或者与大地上可以看做公共点的某些构件之间,采用抵电阻导体连接形成电流通路,使屏蔽系统与大地形成等电势分布。

第5章放射性污染

63.电离辐射(P177)

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种子以及X射线、γ射线。

(源于网络)

64.电离辐射对细胞作用的影响因素(P176-177)

物理因素:

辐射类型、辐射能量、吸收剂量、剂量率、照射方式

生物因素:

生物体对辐射的敏感性

65.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包括哪些(P178)

躯体效应:

受照者本人

遗传效应:

受照者后代

66.放射性活度A(P179)

定义:

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所发生的核转变数

单位:

Bq(贝可),1Bq表示每秒钟发生一次核衰变

67.照射量X和照射量率 (P179)

照射量:

表示γ射线或X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电离能力大小的辐射量,单位:

C/kg

照射量率:

68.吸收剂量和吸收剂量率(P180)

吸收剂量D:

单位质量受照物质所吸收的平均辐射能量,单位:

Gy(戈瑞)

吸收剂量率: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

69.剂量当量H(P181)

定义:

表示不同类型和能量的辐射照射对人体造成的生物效应和严重程度或发生概率的大小

单位:

Sv

70.有效剂量当量、集体剂量当量和待积剂量当量(P181)

有效剂量当量HE:

受到照射的有关器官和组织带来的总的危险

集体剂量当量ST:

各群组内人均所接受的剂量当量与该组人数相乘后的总和

待积音量当量H50,T:

单次摄入某种放射性核素后,在50年期间该组织或器官所接受的总剂量当量

71.危险度和危害(P182)

危险度ri:

指某个组织或器官接受单位剂量照射后引起第i种有害效应的概率

危害G:

指有害效应的发生频率与效应的严重程度和乘积

72.关键照射途径和关键核素(P183)

关键照射途径:

指某种辐射实践对人产生照射剂量的各种途径中最具有意义的一种照射途径

关键核素:

某种辐射实践可能向环境中释放几种放射性核素中对受照体最具有重要意义的核素

73.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P183)

随机性效应:

指发生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可简化为“线性”和“无阈”,线性指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与所受剂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无阈指任何微小的剂量都可能诱发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

指有“阈值”的效应,受照剂量大于阈值,就会发生确定性效应,其严重程度与所受的剂量大小有关,剂量越大后果越严重

74.辐射防护的三原则是什么(P183)

辐射实践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的限值

75.环境放射性防护标准有哪些?

主要标准值。

(P188)

《放射防护规定》

《辐射防护规定》

公众成员的年有效剂量当量限值:

全身1mSv,单个组织或器官50mSv。

76.常见的固化技术有哪些(P191)

水泥固化、沥青固化、塑料固化、玻璃固化、陶瓷固化

 

第6章热污染

77.太阳辐射通量(太阳常数)(P219)

地球大气圈外层空间垂直于太阳光线束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约8.15J/(cm2·min)

78.水体热污染的主要影响(P223)

∙威胁水生生物生存

∙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引发流行性疾病

∙增强温室效应

79.温室效应(P228)

大气层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地表接收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而升温,并以长波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地面长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被加热后也以长波向外辐射能量,其中很大一部分辐射能又返回地表,使地面温度不会下降太快。

80.城市热岛效应(P224)

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城市地区,由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与其他自然条件共同共用致使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郊区,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81.地表水环境标准中对水温变化的规定(P235)

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

 

第7章光污染

82.光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P249)

∙照度和亮度

∙光色

∙周围亮度

∙视野外的亮度分布

∙眩光

∙阴影

83.光通量φ(P255)

定义:

以人眼的光感觉量为标准来评价光的辐射能量。

单位:

lm(流明)

84.发光强度I(P256)

定义:

光通量在空间的分布,即光通量的空间密度。

单位:

cd(坎德拉)

85.照度(P257)

定义:

被照面上的光通量密度,即被照面单位面积S上所接受的光通量数量,表示被照面的照射程度。

 

单位:

lx(勒)

86.发光效率(P261)

定义:

电光源发出的光通量和所用电功率之比,简称光效。

用于评价电光源用电效率。

单位:

lm/W(流明/瓦)

87.色温(P261)

定义:

当光源的发光颜色与把黑体加热到某一温度所发出的光色相同时,此温度称为光源的色温。

单位:

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