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5432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docx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课时巩固过关练习题24

考前基础回扣练

倒计时7天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一、“师夷长技”思想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统治危机。

2.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3.影响:

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二、“中体西用”思想

1.实质:

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评价:

(1)积极方面: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局限性:

根本目的是维护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代表人物: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3.主张:

变革社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4.作用:

早期维新派的观点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没有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背景:

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以及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的外表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2)梁启超:

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3)严复: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顺应“天演”的规律,实行变法维新,就能由弱变强,免于亡国灭种的道理。

(4)谭嗣同: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3.影响:

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五、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1.提出: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意义: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发展。

3.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发展:

国民革命时期,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和节制资本的主张,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成为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

六、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

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剧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阶级: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束缚。

(4)文化: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2.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

(2)指导思想:

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3)活动基地:

以《新青年》为中心,北京大学为基地。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实际上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阵地。

3.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是指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学提倡使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4)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4.影响

(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2)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它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

5.局限性:

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如把中国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

同时,脱离人民群众。

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李大钊首举社会主义旗帜: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3.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陈独秀等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后,就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

1.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

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

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解析】选C。

《海国图志》反映了社会变革思想,而这一时期中国却没人重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缺乏变革社会的意识,故C正确。

2.1866年郭嵩焘奏称:

“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

”这一认识 (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解析】选A。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不仅在官府创办企业的基础上,还有提出商民应该创办企业,故A正确。

3.(2016·长沙三模)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说过:

“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

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列强与农民运动的冲击

C.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D.儒学受外来思想的冲击

【解析】选B。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说“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实际是主张中国封建统治思想必须顺应形势,向西方学习技术,而列强与农民运动的冲击促使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

故B正确。

4.梁启超《变法通议》说:

“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

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此材料主要意在 (  )

A.推进中国法制改革B.推进共和宪政建设

C.推动公民参政议政D.广泛借鉴外国法律

【解析】选A。

材料“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梁启超认为法律乃国家立国之根本,意在加速推进当时中国法制建设,故A正确。

5.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存在人为加工改造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将原本属于生物学领域的进化论推演至社会学领域。

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回应社会主流价值的诉求

B.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支持

C.打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

D.进一步发展完善达尔文的进化论

【解析】选B。

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把生物学的优胜劣汰引入人类社会,用以说明不进行变法中国将被淘汰,为维新派的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正确。

6.谭嗣同《仁学》: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下列与材料思想相似的是 (  )

A.社会契约B.民主共和

C.理性判断D.三权分立

【解析】选A。

“共举一民为君”“而民择君也”“则且必可共废之”等反映出谭嗣同主张社会契约,故A正确;材料中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个人的分析力、判断力,与理性判断无关,故C错误;材料体现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故D错误。

7.“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

”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改良主义

【解析】选C。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与材料相符,故C正确。

8.胡适将《新潮》与文艺复兴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艺复兴运动。

其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 (  )

A.倡导个性解放与独立自主观念

B.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

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

【解析】选A。

题目中比较了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两个运动的知识,可看到两者都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个性,故A正确。

9.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承认人类有相爱互助之谊,却不主张这种情感以父兄、亲恩为基础,反对“自由平等只用之社会,而不能行之于家庭”。

这说明陈独秀 (  )

A.否定儒家学说的现实价值

B.强调个人自由平等与独立

C.忽视父兄、亲恩等情感

D.区别对待社会与家庭伦理

【解析】选B。

材料未提及儒家学说的价值,故A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强调自由平等观念在社会和家庭同等适用,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忽视父兄等情感,故C错误;材料中陈独秀认为家庭和社会伦理应同等对待,故D错误。

10.胡适在1919年说:

“……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

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这表明胡适 (  )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解析】选D。

根据题意,胡适主张是“整理国故”,而非完全否定传统,故A错误;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陈独秀等人主张完全否定传统文化,而胡适等人主张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故B错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并非反社会主义,故C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正确。

11.19世纪后半期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五四时期,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来对待中西文化。

蔡元培此举意在 (  )

A.复古求解放以缓和中西文化冲突

B.兼容中西文化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C.平衡中西方文化以实现思想再造

D.否定传统文化以实现新思想启蒙

【解析】选C。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不是为了复古,故A错误;兼容中西文化并不会促使各界思想趋同,该说法本身有误,故B错误;由“中体西用”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说明意在平衡中西方文化以实现思想再造,故C正确;“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就不会否定传统文化,故D错误。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解析】选B。

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众多思想在中国宣传,表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变革,故B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国共产党相关信息,故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