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5883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docx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

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

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

  葫芦峪成片的核桃林绿了。

  而他,却走了。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在河北省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

  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老乡们说,秋天到来的时候,硕果结满枝头,他会含笑看到。

  为什么,他让无数农民如此信赖、如此尊崇?

  为什么,他让老师学生这么不舍、这么爱戴?

  为什么,他让社会各界深受感动、为其点赞?

  巍巍太行,为他作出回答!

  太行山作证——他一心让这里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

  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

”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

“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

“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

“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

“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

”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

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

”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

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

’我问这有关系吗?

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

”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

“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

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

“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

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

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

乡亲们高兴地说:

“原来这么简单!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更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是个“科技财神”。

  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滞后,产量很低。

  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板栗“双枝更新修剪法”。

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产值翻了两番。

  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

  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

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

上了市场,自然卖出了好价钱。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

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

”李保国说。

  2007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

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

”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

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

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

”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

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

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个,为的是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

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

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

”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

  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

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嫌麻烦。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

”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证书。

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园,一面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钱。

”村民王群书说。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年前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对此,李保国解释说:

“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来咨询事情,又没说清楚他们的姓名,我就这么先存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2013年4月19日,苹果树正开花,下了场大雪,当年很多地方的苹果绝收,但凡是经他电话指导过的农户,减产都不大。

  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

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回忆往事,河北农大教授陆秀君唏嘘不已。

“4月8日,李老师和我同车去石家庄,途中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电话,慕名请他推荐树苗。

李老师询问了具体情况后,马上把一位可靠的销售商的联系方式告诉了他,还嘱咐了若干注意事项。

  回忆往事,杨双牛涕泪交加。

“200多户的岗底,180户村民种了大小350多个果园,面积3500亩。

哪个果园是谁家的,果树管得怎么样,他都了如指掌。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

”“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

”“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从武邑县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一直有着浓浓的“三农”情结。

  他像一把火炬,点亮了贫困群众希望,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有人问我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

他们觉得不给李老师钱,他不会这么在村里搞服务。

实际上,他不仅不拿钱,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课题经费。

”杨双牛说。

  在付出与回报倾斜的天平上,李保国有着自己的平衡砝码。

  去年冬天,他主持召开了首届岗底果农专家论坛,11位农民登台演讲,他一一点评。

结束后,他高兴地对杨双牛说,这些农民真可称得上专家了。

杨双牛说,那还不是你成就了他们?

李保国摇摇头,“老兄你说颠倒了,没有他们我哪来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

  当我们发现,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当我们知道,岗底村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当我们听说,一次在山区路遇交通阻塞,村民二话不说,拆掉自家土坯垒成的院墙,为他辟出道路;当我们看到,他走后,许多百姓带着自家的苹果、鸡蛋送他最后一程,“李老师给我们指导,从没收过我们一分钱,现在他走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们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在李保国心中,农民给予的这些回报,犹如脚下的太行山般“沉重”。

35年,鬓染霜花,百姓的笑脸和认可成了他最大的财富。

  这位“太行新愚公”,用35年如一日的赤诚,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知识分子,对太行山区人民那种绿叶对根的情意。

如果太行山可以动情,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会为他洒下感动的泪水!

  和煦的阳光下,层层梯田缠山绕梁,蓄水塘坝泛着银光。

春日的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一派勃勃生机。

  沉睡千年的荒山被唤醒。

李保国,就是唤醒荒山的关键人物。

  忆起往事,园区负责人刘海涛发自肺腑地感激:

“李老师可是我们的大救星!

  “大救星”“大恩人”。

似乎只有这样的词汇,才能表达太行山区人民对李保国的信赖。

  我们沿李保国生前的科技开发足迹一路走来。

  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李保国曾这样说:

“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

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

安就是安下心来,专就是专心致志,迷就是痴迷其中。

  一部厚重的奋斗史,在现实的采访中再现。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

  当年的邢台市西部山区,水灾旱灾频繁,土层薄、不涵水,“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

  留不住水土的土地,自然留不住收成。

“那时的前南峪全村900多口人,就有100多个光棍汉。

”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告诉我们。

  在前南峪村,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苦研技术,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为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他们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

  白天,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

夜晚,煤油灯下分析数据,苦思冥想破解之道,鼻孔经常被油烟熏得黑黑的。

  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

李保国和同事们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展开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

  改造大山的每一个设想落地,都异常艰辛。

  开沟需要爆破。

当时条件有限,他们所用的炸药得手工制作,不仅要自行确定原料配比,还要在农村杀猪用的大锅里炒制。

  炸药用量多少,关系开沟深浅是否适宜。

每放一炮,李保国都要仔细测量,记录数据。

  有一次,他和同事们在一片山地上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一阵闷响,炸点连续按计划成功爆破。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个炮眼没响。

“问题出在哪儿呢?

得去看看!

”他快步走出了掩体。

  “危险!

”同事们在他身后大声呼叫。

  已经走出老远的他停下来,对大家摆摆手,然后继续走向那枚哑炮。

四周一片寂静,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只见他时而扒开松土查看,时而在携带的数据本上记录,直到他拆除了引信,用动作发出个安全信号。

大家走过去发现,李保国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炮声隆隆中,“山中造地”技术渐成体系:

基于山势,通过爆破,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土层集中充填到沟里。

下雨时,雨水会汇流到沟中。

  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

  1996年,50年罕见的暴雨重创太行山区许多地方,但前南峪村青葱依旧。

当年的荒山秃岭,喜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

  “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

循此模式,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山区治理行得通,干旱丘陵地区又如何呢?

  临城县治理干旱丘陵岗地,曾几十年不见成效。

忆起当年开荒的艰难,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

“俺们就像老牛啃南瓜,无处下口。

  他们找到了李保国。

  李保国一口答应下来。

他每天起早赶晚,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等情况。

通过采样他发现,表层是乱石滩,乱石滩不存水,下面是礓石层,礓石强碱性,根本种不活树。

  “把礓石刨出来,换上土不就可以了吗?

  他制订了“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的治理规划,将省水、省肥、易管理的核桃作为当地主要种植品种。

  “保国老师对我说,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地方种植的核桃品质差、品种杂,难以实现品种化种植推广。

就这样,他开始了艰难的核桃新品种实验攻关。

”高胜福回忆道。

  2000年,李保国引进19个核桃优良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组培实验。

  他一头扎在核桃林,仔细观察每一棵核桃树的生长。

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从当年3月下旬开始,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时一直盯到下午4时,中午就在现场啃两个馒头。

  “我们不忍心,想替他,让他回去吃个热乎饭,他却说果树的花期一年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至少要延误一年时间,关键时期必须盯好,结果这一盯就是一个多月。

”高胜福说。

  有一次,李保国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他用伞给核桃新苗遮住了雨,把自己晾在了大雨中。

  经过五年不懈努力,他成功选育出中国独一无二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

  李保国先后用10年时间,研究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如今,这些技术成果被我省丘陵地区农民复制。

仅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使昔日的荒山秃岭,不仅变成绿水青山,而且变成金山银山。

  “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

  他一次次转移“战场”——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他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2014年,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打算用3年时间实现年产1000万株幼苗。

“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健康一个民族。

”他满怀豪情。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他一次次探索创新——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病残”进行农业生产的现状,他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术,一次性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省工省力的技术广受农民欢迎。

  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效益达到平原良田的1.4倍以上……

  一区一地的成功效果有限,李保国的眼界更加高远。

  他奔波在全省各个重点产区和龙头企业间,牵头成立了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苹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盟的集中生产区域和大型龙头企业总数均超50个。

其中,覆盖核桃产业面积10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80%以上;覆盖苹果产业面积3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60%左右。

  “常年给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

”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

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占股份。

他的话,发自肺腑,见心见肝——

  “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

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

农业企业发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够辐射带动周围山区的发展,最终还是对农民有利。

  “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

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

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铭:

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

  “前边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后边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寻找能做事的地方。

这辈子,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他像一棵大树,扎根巍巍太行,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生前,李保国曾提到要成立河北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把太行山区产业带统一整合,串成一条线,给太行山系上既有显著生态效益、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金腰带”。

如今,他虽然走了,但是我们相信,人们将循着他开拓的路径继续前进,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太行山作证——他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这儿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

是什么原因啊?

  4月8日上午10时,阜平县林业局的祁娇娇在“桃‘李’之家”微信群里发图片问大家。

  “娇娇的树是一年生枝条时的大绿浮尘子产卵造成的冻害。

  晚上9时9分,“老山人”回复。

  “桃‘李’之家是李老师弟子们建的微信群,你看这个‘李’字是加引号的。

‘老山人’就是李老师。

没想到,只隔一天……”河北农大生命学院教授顾玉红一边掉眼泪一边说。

  李保国不仅是科技攻关的高手,也是甘为人梯的良师。

  他常说:

“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

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这种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中,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学生汤轶伟,在读研究生阶段进行了核桃树枝条伤流规律研究。

以前核桃树都是冬季修剪,但这样刀口容易流失养分。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汤轶伟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

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的山地开发中,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

目前,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保国是跟随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实践对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性。

”李保国的大学同学、河北农大校长王志刚说。

  为了让李保国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太行山区,河北农大为他的课题组建设了3个专用实验室,并配备了全新的科研设备,学院的综合实验室也优先保证他的研究生使用。

  只有深入生产一线,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李保国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

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指导性强,倍受学生推崇。

  “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

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使学生热爱农林专业。

”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

  李保国带的硕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严”是出了名的。

  李保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一张学习任务清单:

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开始在实践基地实习一年,完成实验并写出研究报告……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

2013年他的一个硕士生因为前期准备不认真,被要求寒假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学生赵志磊记得,2000年那会儿,刚开始使用电脑,一些学生写论文时在电脑上复制抄袭。

“李老师严厉地批评他们说,要走正道,不要耍小聪明。

  学生郝梁丞记得,跟李保国做课题时,很多硕士生、博士生都被他训哭过。

“写实验记录、计划的笔,李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必须用铅笔。

因为相比中性笔,铅笔字保存时间更长。

一旦发现我们没用铅笔写,他会马上撕掉。

  学生李迎超记得,实习期间,李保国带他们学习核桃嫁接,有一次李保国问李迎超“你今天嫁接了多少棵?

”李迎超回答说嫁接了100棵。

李保国摇摇头说“农民们每天都能嫁接500棵!

”在李保国的督促下,后来李迎超每天嫁接核桃树能达到1000棵。

  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慈”也是出了名的。

  学生顾玉红忘不了,2002年,为了方便她写毕业论文,李保国专门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借给她用。

那时候笔记本电脑还不普及,李保国的儿子李东奇当时还小,自己想玩电脑,对此还挺有意见,觉得爸爸太偏心了。

  学生郭芳忘不了,4月4日见了李保国最后一面。

“吃饭的时候,李老师特意把我拉到身边坐,悄悄问我找对象了没有,鼓励我遇到喜欢的就去追。

  斯人虽逝,李保国却用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诠释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担当和追求,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学好本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太行山作证——他甘当“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前几天我还劝他说,苹果树正开花,要不在岗底村住几天,指导指导果农,捎带休息休息。

他一口回绝‘我哪有时间?

’”

  面对我们,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泪水涟涟。

“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我一定不会这么由着他、顺着他。

  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李保国曾说,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

  三个家,三重情,三份爱。

  这些年,河北农大家属院里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反倒成了一个匆匆的驿站。

  我们了解到,在去世前的4个多月时间里,他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

就连春节假期,也只在家休息了一天。

  “家里的水电费在学校是最少的。

”郭素萍说。

  甚至在这个家里,夫妻俩都没有多少时间交流。

  “因为工作太忙,已经很久没有晚上8点以前吃过晚饭了。

吃完饭,我抓紧干点家务,他忙着打电话安排事,或者看学生的论文。

”郭素萍说。

  当年,郭素萍也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是李保国工作上的搭档,夫妻俩根本无暇顾及远在保定的家。

  不得已,他们只好把年迈的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也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

  他们的课题叫小流域的立体开发,所以当地好多村民管他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有个事到现在提起来我都难受。

”郭素萍说,有一次学校领导去山里看他们,走的时候,儿子爬上了人家的车,死活不下来,哭着喊着说,要回保定,想上幼儿园。

“没办法,我只好硬把孩子拽了下来。

  “我先后两次做手术,他都在山上,手术通知单都是我同事签的字。

我和儿子确实为他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一直理解他、支持他。

”郭素萍说。

  她记得,3月7日下午,李保国在平山县参加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儿子、儿媳特意带着不满5岁的孙子从保定来到现场。

一见到爷爷,小孙子马上趴在爷爷肩膀上,黏着不下来。

  这时,一向专注事业到了“不近人情”程度的李保国,露出了柔软的一面。

在活动现场被主持人要求对家人说句真心话时,他显得很不好意思,可最终还是“挤”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积在心底的愧疚:

“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是我顾不上管你们。

对不起!

”他抱着孙子,流下了眼泪。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说这样的话。

”郭素萍告诉我们。

  这些年,帮扶基地临时的家,李保国也住得少了。

  “现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很多地方找来,能坚持多去一个地方,就不能少去一个。

也许多去一地就能改变更多老百姓的生活。

”他说。

  有一次,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给农民作技术指导。

  “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增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