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6211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docx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共11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

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

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

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

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

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

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

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

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

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

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

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

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

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

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

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

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段目标

  1.小学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

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

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理解并遵守公

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

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责任担当:

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

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

社区生活的意愿。

  (3)问题解决: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

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

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

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

运用常见、

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2.初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

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

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

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

通过职业体验活动,

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

力。

  

(2)责任担当:

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

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

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愿意参与社

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

具备法治观念。

  (3)问题解决:

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

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

究。

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

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

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

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

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

通过信息

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字化

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3.高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

通过自觉参加班团活动、走访模范人物、研学旅行、

职业体验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

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

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强化对中国共

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

  

(2)责任担当:

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能持续地参与社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

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

情怀,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3)问题解决:

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

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并

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

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

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综

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

物化能力。

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

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如下原则:

  1.自主性

  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

自主选择。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从特定的角度切入,选择具

体的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

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化活动主

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

“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

,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

实践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

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

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

要引导学生把自

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

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

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4.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

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

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活动主题的探究

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

面的内在整合。

  5.连续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

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

要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

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

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

要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

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

  

(二)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

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

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

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

发现并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

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

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

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

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社会服务的关键要

素包括:

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

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

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

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

作能力等。

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

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

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

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

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

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

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

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

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

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

等。

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

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

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

透、融合贯通。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

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一)课程规划

  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

融入其中。

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如各级各

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对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还要基于学生的

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与

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规划。

要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

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在课程规划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学校要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主题、指导

教师、场地设施等,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为每一个学生参与活

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发展机遇,但不得以单一、僵化、固定的模式去约束

所有班级、社团的具体活动过程,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要允许和鼓励

师生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

动。

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并引导其发展,为学生创造

性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

提升。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解决,

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

防止用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

实践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专题教育

  可将有关专题教育,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

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转化为学生感

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

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防止将专题教育简单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

生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二)课程实施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及人员、组织

方式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确保课程实施到位。

  1.课时安排

  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

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各学校要切

实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

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要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特

点和需要,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

探究时空环境,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

系,合理安排时间并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

  2.实施机构与人员

  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或由教科室、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承

担起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负责制定并落实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校内外相

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

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以及学生社

团组织的作用。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教职工要全员参

与,分工合作。

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各学科教师要发

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指导任务。

积极争取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

社区人才资源等有关社会力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协同

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3.组织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

小组合作范

围可以从班级内部,逐步走向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区域等。

要根据

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组织方式。

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特长、活动

需要,明确分工,做到人尽其责,合理高效。

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和空间,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合

作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

密切合作。

  4.教师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

关系。

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

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的全过程。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选择

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

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活动

目标内容。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

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对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及活动的可行性进行

评估等,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对

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吸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方案。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

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

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

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

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

教师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

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

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

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

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

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

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

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

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5.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各学校和教师要以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要坚持评

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突出发展导向。

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

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

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

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

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

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

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

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

主义做法。

  做好写实记录。

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

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

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

位证明等。

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

供必要基础。

  建立档案袋。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

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

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档案袋

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

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开展科学评价。

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

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

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

高中学

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

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进行认定。

  五、课程管理与保障

  

(一)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调研,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专业

发展的需求,搭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培训和教研,推动教师的持续发

展。

  1.建立指导教师培训制度

  要开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全员培训,明确培训目标,努

力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

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

要根据教师的实际

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系统学习。

要不断

探索和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倡导参与式培训、案例培训和项目研究等,不断

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力。

  2.建立健全日常教研制度

  各学校要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研究,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

研活动,及时分析、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各级教研机构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研员,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并

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

域推进,提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实施水平。

  

(二)支持体系建设与保障

  1.网络资源开发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开发优质网络资源,遴选相关影

视作品等充实资源内容,为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要充分发挥师生在课程

资源开发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及时总结、梳理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

鲜活经验,动态生成分年级、分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

各地要探

索和建立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机制,打造省、市、县、校多级联动的共建

共享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资源支撑。

  2.硬件配套与利用

  学校要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并积极争取校

外活动场所支持,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实验室、专用

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益,

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专用活动室或实践基地,如创

客空间等。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建立健全

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公共资源间的相

互联系和硬件资源的共享,为学校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

馆、实践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政策支持。

  3.经费保障

  地方和学校要确保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专题研究等。

  4.安全保障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级落

实安全责任。

学校要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

管理措施。

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

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

  (三)考核与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各地和学校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考核要求和办法,科学合理地计

算教师工作量,将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岗

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2.加强对课程实施情况的督查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包括课程开设情况及实施效果,纳入中

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建立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反馈改进机制。

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作为检查督导的

重要内容。

  3.开展优秀成果交流评选

  依托有关专业组织、教科研机构、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等,开展中小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

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成果纳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范围,对优

秀成果予以奖励,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和专

职研究人员持续性从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