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定液配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63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滴定液配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滴定液配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滴定液配制.docx

《滴定液配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滴定液配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滴定液配制.docx

滴定液配制

滴定液配制

1目的:

制定滴定液的配制、标定、使用、储存等方法,规范滴定液的管理。

2范围:

所有在容量分析中用于滴定被物质含量的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使用、储存

等。

3职责:

滴定液配制人员对此制度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简述

4.1.1滴定液系指在容量分析中用于滴定被测物质含量的标准溶液,具有准确的浓度。

4.1.2滴定液的浓度以“mol/L”表示,其基本单元应根据药典规定。

4.1.3滴定液的浓度值与其名义值之比,称为“F”值常用于容量分析中的计算。

4.1.4本法适用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4.2仪器与用具

4.2.1分析天平

其分度值应为0.1mg或小于0.1mg;毫克组砝码需经校正,并列有校正表备用。

4.2.2滴定管

10、25和50ml滴定管应经校正。

4.2.3移液管

10、15、20和25ml移液管应经校正。

4.2.4量瓶

250ml和1000ml量瓶应符合国家A级标准,或附有校正值。

4.3试药与试液

4.3.1均应按照中国药典附录“滴定液”项下的规定取用。

4.3.2基准试剂应有专人负责保管与领用。

4.4配制

滴定液的配制方法有间接配制法与直接配制法两种,应根据规定选用,并应遵循下列有关规定。

4.4.1所用溶剂“水”系指纯化水,在未注明有其他要求时,应符合中国药典“纯化水”项下的规定。

4.4.2采用间接配制法时,溶质与溶剂的取用量均应根据规定量进行称取或量取,并使制成后滴定液的浓度值应为其名义值的0.95~1.05;如在标定中发现其浓度值超出其名义值的0.95-1.05范围时,应加入适量的溶质或溶剂予以调整。

当配制量大于1000ml时,其溶质与溶剂的取用量均应按比例增加。

4.4.3采用直接配制法时,其溶质应采用“基准试剂”,并按规定条件干燥至恒重后称取,取用量应为精密称定,并置1000ml量瓶中,加溶剂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配制过程中应有核对人,并在记录中签名以示负责。

4.4.4配制浓度等于或低于0.02mol/L的滴定液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于临用前精密量取浓度等于或大于0.1mol/L的滴定液适量,加新沸过的冷水或规定的溶剂定量稀释制成。

4.4.5配制成的滴定液必须澄清,必要时可滤过;并按药典中各该滴定液项下的[贮藏]条件贮存,经下述标定其浓度后方可使用。

4.5标定

“标定”系指根据规定的方法,用基准物质或已标定的滴定液准确测定滴定液浓度(mol/L)的操作过程;应严格遵照药典中各该滴定液项下的方法进行标定,并应遵循下列有关规定。

4.5.1工作中所用分析天平及其砝码、滴定管、量瓶和移液管等,均应经过检定合格;其校正值与原标示值之比大于0.05%时,应在计算中采用校正值予以补偿。

4.5.2标定工作宜在室温(10~30℃)下进行,并应在记录中注明标定时的室内温度。

4.5.3所用基准物质应采用“基准试剂”,取用时应先用玛瑙研钵研细,并按规定条件干燥,置干燥器中放冷至室温后,精密称取,易引湿性的基准物质宜采用“减量法”进行称重。

如系以另一已标定的滴定液作为标准溶液,通过“比较”进行标定,则该另一已标定的滴定液的取用应为精密量取(精确至0.01ml),用量除另有规定外应等于或大于20ml,其浓度亦应按药典规定准确标定。

4.5.4根据滴定液的消耗量选用适宜容量、规格的滴定管;滴定管应洁净,玻璃活塞应密合、旋转自如,盛装滴定液前,应先用少量滴定液淋洗3次,盛装滴定液后,宜用小烧杯覆盖管口。

4.5.5标定中,滴定液应从滴定管的起始刻度开始,按规定控制滴定速度;滴定液的消耗量,除另有特殊规定外,应大于20ml,读数应估计到0.01ml。

4.5.6标定中的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和滴定所得的结果。

4.5.7标定工作应由初标者(一般为配制者)和复标者在相同条件下各作平行试验3份;各项原始数据经校正后,根据计算公式分别进行计算;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对偏差,除另有规定外,不得大于0.1%;初标平均值和复标平均值的相对偏差也不得大于0.1%,标定结果按初、复标的平均值,取4位有效数字。

4.5.8直接法配制的滴定液,其浓度应按配制时基准物质的取用量与量瓶的容量以及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终取4位有效数字。

4.5.9临用前按稀释法配制浓度等于或低于0.02mol/L的滴定液,除另有规定外,其浓度可按原滴定液(浓度等于或大于0.1mol/L)的标定浓度与取用量(加校正值),以及最终稀释成的容量(加校正值),计算而得。

4.6贮藏与使用

4.6.1滴定液在配制后应按药典规定的[贮藏]条件贮存,一般宜采用质量较好的具玻璃塞的玻瓶。

4.6.2应在滴定液贮瓶外的醒目处贴上标签,内容包括:

滴定液名称、浓度或校正因子、标定日期、标定温度、配制者、标定者、复标者。

4.6.3滴定液经标定所得的浓度或其“F”值,除另有规定外,可在3个月内应用;过期应重新标定。

当标定与使用时的室温相差未超过10℃时,除另有规定外,其浓度值可不加温度补正值;但当室温之差超过10℃,应加温度补正值,或按(4.5.7)的要求重新进行标定。

4.6.4当滴定液用于测定原料药的含量时,为避免操作者个体对判断滴定终点的差异而引入的误差,必要时可由使用者按(4.5.7)的要求重新进行标定;其平均值与原标定值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0.1%,并以使用者复标的结果为准。

4.6.5取用滴定液时,一般应事先轻摇贮存有大量滴定液的容器,使与粘附于瓶壁的液滴混合均匀,而后分取略多于需用量的滴定液置于洁净干燥的具塞玻瓶中,用以直接转移至滴定管内,或用移液管量取,避免因多次取用而反复开启贮存滴定液的大容器;取出后的滴定液不得倒回原贮存容器中,以避免污染。

4.6.6当滴定液出现浑浊或其他异常情况时,该滴定液应即弃去,不得再用。

4.7附注

为便于分析工作中的计算,部分基层单位,对以水为溶剂、浓度为0.1mol/L的滴定液,常要求配制成F值恰为1.000的滴定液;即在前述标定后,根据下列情况,通过计算,加入计算量的水或F2值约5的浓滴定液以调整其浓度,摇匀后,再按(4.5.7)的要求进行标定,必要时可再次调整,用以制得F值恰为1.000的滴定液。

4.7.1F1值大于1.000时,应加入计算量(V2)的水进行稀释,摇匀并标定。

4.7.1.1计算公式:

∵F1·V1=1.000(V1+V2)

∴V2=(F1-1.000)·V1/1.000

式中F1为原滴定液的F值;

V1为原滴定液的体积,ml;

V2为要求稀释后的F值恰为1.000时需要在原滴定液中加入的水量(ml)。

4.7.1.2举例如有盐酸液(0.1mol/L)9000ml,经取出150ml进行标定,结果其F值为1.036(F1);问需加水多少毫升(V2)?

经摇匀后可使其F值恰为1.000。

根据上列公式计算,其中V1为8850(9000-150)ml,F1为1.036;则V2应为319ml。

取水319ml,加入于上述F值为1.036的盐酸液(0.1mol/L)8850ml中,摇匀,再经标定后,可得F值为1.000的盐酸液(0.1mol/L)。

4.7.2F1值小于1.000时,应加入计算量(V2)的F2值约为5的浓滴定液,以增加溶质使其F值恰为1.000。

4.7.2.1计算公式

∵F1V1+F2V2=1.000(V1+V2)

∴V2=(1.000-F1)V1/(F2-1.000)

式中F1为原滴定液的F值;V1为原滴定液的体积(ml);F2为浓滴定液的F值;V2为要求增浓后的F值恰为1.000时需要在原滴定液中加入F2浓滴定液的体积(ml)。

4.7.2.2举例

如有氢氧化钠液(0.1ml/L)5000ml,经取出150ml进行标定,结果其F值为0.953(F1);问需加浓度为0.5240mol/L氢氧化钠滴定液多少毫升(V2)?

经摇匀后可使值F值恰为1.000。

根据上列公式,其中F1为0.953,V1为4850(5000-150)ml,F2为5.240(0.5240/0.1000);则V2应为53.8ml。

取浓度为0.524mol/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53.8ml,加入于上述F值为0.953的氢氧化钠液(0.1mol/L)中,摇匀,再经标定,可得F值为1.000的氢氧化钠液(0.1mol/L)。

4.8各种滴定液

4.8.1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0.05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1配制过程中,乙二胺四醋酸二钠不易即时完全溶解,可采用加热促使其溶解,或在配制放置数日后再行标定。

4.8.1.2氧化锌在空气中能缓缓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对标定中的基准氧化锌,要强调经800℃灼烧至恒重。

具体操作为:

取基准氧化锌约1g,用玛瑙研钵研细,置具盖磁坩埚中,于800℃灼烧至恒重;移置称量瓶中,密盖,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4.8.1.3滴定时溶液的PH值要较严控制,因此在基准氧化锌加稀盐酸3ml(不宜过多)溶解并加水25ml稀释后,应滴加氨试液以中和剩余的稀盐酸,而后再加水25ml与氨-氯化铵缓冲液(PH10.0)10ml,才能控制溶液的PH值为10左右。

4.8.1.4铬黑T在水或醇溶液中不稳定,故规定采用固体粉末状的铬黑T指示剂,而不采用指示液。

4.8.1.5滴定至终点时,滴定液要逐滴加入,并充分摇匀,以防终点滴过。

4.8.1.6由于在加入的试剂中可能混杂有金属离子而消耗滴定液,因此需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4.8.1.7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0.05mol/L)的“F”值按下式计算:

m

F=-----------------

(V1-V2)×4.069

式中m为基准氧化锌的称取量(mg);

V1为滴定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V2为空白试验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4.069为与每1ml的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0.05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氧化锌的质量。

上式中如将F改以浓度c(mol/L)计,则式中的“4.069”应改为”81.38”。

4.8.1.8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液应贮于具玻璃塞的玻瓶中保存,避免与橡皮塞、橡皮管等接触。

4.8.2乙醇制氢氧化钾液(0.5mol/L)

本滴定液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2.1氢氧化钾(KOH)的分子量为56.11,配制本滴定液1000ml应取KOH28.06g,但因分析纯氢氧化钾的含量均为82%,故取氢氧化钾35g(相当于KOH约28.7g)。

4.8.2.2乙醇中的醛类在氢氧化钾液中受光线作用聚合而呈黄色,故需强调用无醛乙醇作溶剂。

无醛乙醇的制备参见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4.8.2.3碱液会腐蚀玻塞使瓶塞不易开启,并为防止吸收二氧化碳和乙醇挥发,以及避免光线的作用,本滴定液应贮于具橡皮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4.8.2.4本滴定液应在临用前标定,其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C1×25.00

c(mol/L)=-------------

V

式中C1为盐酸液(0.5mol/L)的标定浓度(mol/L);

25.00为精密量取盐酸液(0.5mol/L)的容量(ml);

V为滴定液的用量(ml)。

上式中如将C1改用盐酸液(0.5ml/L)的F值表示,则式中的c即为本滴定液(0.5mol/L)的F值。

4.8.3四苯硼钠液(0.02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3.1配制过程中“加入新配制的氢氧化铝凝胶”的目的为使滤液澄清;其后的“振摇15分钟”要强力振摇,否则制成后滴定液的浓度将偏低;“滤过”时要先倾取上清液滤过,尽可能不要把氢氧化铝凝胶倒入滤器,以免堵塞小滤纸或滤器,影响滤过速度。

4.8.3.2滴定至近终点时,滴定速度要慢,并不断振摇;蓝色滴定终点的出现,系由微过量的烃按盐液与指示剂溴酚蓝所形成,故应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后计算浓度。

4.8.3.3本滴定液在贮存过程中如出现浑浊或沉淀,应重新滤过,或重新配制。

4.8.3.4本滴定液应在临用前标定,其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c(com/L)=C1×(V1-V2)/10.00

式中C1为烃铵盐液(0.01mol/L)的标定浓度(mol/L);

V1为滴定中烃铵盐液(0.01mol/L)的用量(ml);

V2为空白试验中烃铵盐液(0.01mol/L)的用量(ml);

10.00为精密量取本滴定液的容量(ml)。

4.8.3.5标定中,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0.2%。

4.8.3.6如需制备四苯硼钠液(0.01mol/L)时,可取四苯硼钠液(0.02mol/L)在临用前加水稀释制成,并按同法标定其浓度。

4.8.4甲醇钠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4.1本滴定液用于在非水介质中滴定弱酸类药物,因此要求滴定液中不含水分或含水量在0.05%以下,以免影响结果。

4.8.4.2甲醇钠系在配制中以金属钠与无水甲醇作用生成,因同时释放热量、反应剧烈,故应将无水甲醇置于用冰水冷却的容器中,分次加入新切的金属钠。

金属钠应在煤油中切成片状,取其银白色具有光泽的部分,用滤纸片擦去吸附着的煤油;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要尽可能短,并注意安全;多余的少量金属钠应放加原容器中,不得任意丢弃,更不能与水接触。

4.8.4.3苯的毒性和挥发性都比甲苯大,因此英国和美国药典在配制本滴定液时,已用无水甲苯取代无水苯。

苯或甲苯中的水分可用金属钠处理除去,再经蒸馏,收集沸程(苯为79.5-81℃,甲苯为109-111℃)内的馏出液,即得无水苯或无水甲苯。

4.8.4.4本滴定液极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溶剂也易挥发,因此在标定中应加防范,并应在临用时标定。

其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1-V2)×122.1

式中m为基准苯甲酸的称取量(mg);

V1为滴定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V2为空白试验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122.1为与每1ml的甲醇钠液(1.000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苯甲酸的质量。

上式中如将浓度c(mol/L)改用F值表示,则式中的“122.1”应改为“12.21“。

4.8.4.5标定中,基准苯甲酸的取用量也可改用“约0.25g”。

并用25ml的滴定管进行标定。

4.8.4.6本滴定液应贮于密闭的硬质玻璃或聚乙稀容器内,以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接触,并防止溶剂的挥发。

4.8.5亚硝酸钠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它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5.1配制中加入无水碳酸钠作为稳定剂。

实验证明:

0.7%亚硝酸钠溶液的PH值约为6,呈弱酸性,导致亚硝酸钠的水解而不稳定,贮存后的浓度将随时间有明显的下降;如在每1000ml溶液中添加无水碳酸钠0.10g,PH值可保持在10左右,而使滴定液的浓度趋于稳定。

4.8.5.2标定中采用永停法指示终点,因此供试液宜在150-200ml的烧杯中进行滴定;滴定前应在试样中加入溴化钾2g,以促进重氮化反应的速率;所用电极也应于事前活化。

4.8.5.3为防止HNO2的分解和逸失,滴定须在30℃以下进行,并将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约2/3处。

常用滴定管尖端的长度不够,因此可在滴定管的下端用乳胶管连接一滴管进行滴定。

灌装滴定液时,必须注意将乳胶管与滴管内的气泡排空,以免影响读数。

4.8.5.4滴定至近终点时,滴定速度要慢,要缓缓逐滴加入,并继续搅拌,直至到达终点。

4.8.5.5本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173.2

式中m为基准对氨基苯磺酸的取用量(mg);

V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173.2为与每1ml的亚硝酸钠滴定液(1.000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对氨基苯磺酸的

质量。

4.8.6草酸液(0.05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6.1本液的标定系在硫酸酸性条件下,直接用已标定的高锰酸钾液(0.02mol/L)进行氧化-还原滴定。

5H2C204+2KMnO4→K2SO4+2MnSO4+10CO2↑+8H2O

被滴定溶液的酸性必须用硫酸调节,不能用硝酸或盐酸替代,因硝酸具有氧化性,而盐酸则能被高锰酸钾所氧化。

硫酸的浓度应维持在0.5-1mol/L,故在约250ml的被滴定溶液中宜加硫酸10ml。

4.8.6.2滴定至近终点时,为加速反应,宜将被滴定溶液加温至65℃;但温度过高,将导致草酸分解。

滴定终点的显示,系微过量的高锰酸钾所显的微红色。

4.8.6.3本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5C1V

c(mol/L)=-----------

2×25.00

式中C1为高锰酸钾液(0.02mol/L)的标定浓度(mol/L);

V为高锰酸钾液(0.02mol/L)的用量(ml);

25.00为精密量取本滴定液的容量(ml)。

4.8.7氢氧化四丁基铵液(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7.1本滴定液亦用于在非水介质中滴定弱酸类药物,因此要求在配制过程中的用具应干燥,溶剂应不含水分,并避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接触。

4.8.7.2氢氧化四丁基铵系由碘化四丁基铵与氧化银反应制得,为使反应完全,氧化银应研细并稍过量(直至取上清液2滴加硝酸银试液1滴不显浑浊)。

4.8.7.3本滴定液为强碱性非水溶剂的滴定液,应在临用时标定。

浓度c(mol/L)的计算公式同(4.8.4.4)。

4.8.7.4标定中,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0.2%。

4.8.8氢氧化钠液(1、0.5或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8.1配制本滴定液,采用量取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和新沸过的冷水制成,其目的在于排除碳酸钠和二氧化碳的干扰。

4.8.8.2制备氢氧化钠饱和溶液时,可取氢氧化钠500g,分次加入盛有水450-500ml的1000ml容器中,边加边搅拌使溶解成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将溶液连同过量的氢氧化钠转移至聚乙烯塑料瓶中,密塞,静置数日后使碳酸钠结晶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沉于瓶底,而得到上部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

4.8.8.3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在贮存过程中,液面上因吸收二氧化碳而生成少量的碳酸钠膜状物;在取用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时,宜用刻度吸管插入溶液的澄清部分吸取(注意避免吸管内的溶液倒流而冲浑),以免因混入碳酸钠而影响浓度。

4.8.8.4在配制大量的本滴定液采用新沸过的冷水有困难时,可用新鲜馏出的热蒸馏水取代,亦可避免二氧化碳的混入。

4.8.8.5因邻苯二甲酸氢钾在水中溶液缓慢,故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在干燥前应尽可能研细,以利于标定时的溶解。

4.8.8.6标定时,如照药典的规定量称取基冷邻苯二甲酸氢钾,则消耗本滴定液约为30ml,须用50ml的滴定管;如拟以常用的25ml滴定管进行标定,则基准物质的称取量应为药典规定量的80%。

4.8.8.7标定过程中所用的水均应为新沸过的冷水,以避免二氧化碳的干扰。

在滴定接近终点之前,必须使邻苯二甲酸氢钾完全溶解;否则,在滴定至酚酞指示剂显粉红色后,将因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继续溶解而迅速褪色。

4.8.8.8氢氧化钠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204.2

式中m为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称取量(mg);

V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204.2为与每1ml氢氧化钠液(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

4.8.8.9本滴定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在药典附录本滴定液的[贮藏]项下订有明确的特殊要求,应按规定执行。

若贮存于不附有钠石灰管的聚乙烯塑料瓶中,则在贮存后的使用时,应注意其浓度值的改变,必要时应重新标定。

4.8.9重铬酸钾液(0.01667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必须取用经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其浓度不再标定,可直接按配制量进行计算。

4.8.10烃铵盐液(0.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和标定。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0.1氯化二甲基苄基烃铵为一混合物,分子中的烃基为C8H37-C18H37的混合烃,其平均分子量约为340。

4.8.10.2氯化二甲基苄基烃铵易溶于水,配制中如因其为质轻的粉末漂浮于水面而不易搅拌溶解时,可用超声处理助其溶解(有时仍微显乳光)。

4.8.10.3标定中取用的“分析纯氯化钾”宜改用“基准氯化钾”。

4.8.10.4标定中的空白试验,应取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3.7)20ml置50ml量瓶中,再依法自“精密加入四苯硼钠液(0.02mol/L)25ml”起至“……用本液滴定至蓝色”止。

平行试验3份,取其平均值作为空白试验值。

4.8.10.5本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20.00

c(mol/L)=---------------------

2(V1-V2)×74.55×250.0

式中m为基准氯化钾的称取量(mg);

v1为空白试验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V2为滴定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74.55为与每1ml的烃铵盐液(1.000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氯化钾的质量;

20.00和250.0分别为精密量取氯化钾溶液时所用移液管和量瓶的容量(ml);

2为50ml量瓶与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的比值。

4.8.10.6标定中,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时偏差不得大于0.2%。

4.8.11盐酸液(1、0.5、0.2或0.1mol/L)

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所载方法及本实验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和标定。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8.11.1配制中,盐酸的取用量如按药典的规定量取,则配制成的滴定液的F值常为1.05-1.10;因此,在加水稀释并摇匀后,宜先与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滴定液作比较试验,求得其粗略浓度,再加水适量稀释,以调节其浓度使其F值为0.95-1.05,而后再进行标定。

4.8.11.2基准无水碳酸钠应在270-300℃干燥至恒重,以除去水分和碳酸氢钠。

具体操作为:

取基准无水碳酸钠适量,在玛瑙研钵中研细后,置具盖瓷坩锅内,在270-300℃干燥至恒重;移置称量瓶中,密盖,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4.8.11.3干燥至恒重的无水碳酸钠有引湿性,因此在标定中精密称取基准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