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86385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8.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20170308131.ppt

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答案速填:

市场条件环境保护采取对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土地荒漠化生态危害生物措施,【主干自查】1.荒漠化与沙漠化有什么区别?

提示:

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次生盐渍化也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主要是在干旱地区由灌溉不当造成的。

2.我国山西能源基地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治理?

提示:

(1)问题: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生产结构单一,传统产业衰落;外运能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等。

(2)治理措施:

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治理污染,加强监督管理。

3.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西部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

(1)对东部:

缓解能源短缺状况,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压力。

(2)对西部: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加快中西部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环境压力。

4.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措施有哪些?

提示:

考点一生态环境建设【典题探究】(2016厦门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碱淖(如下图)是我国4A旅游景区,主要休闲旅游项目为观鸟、食鱼、橡皮艇等。

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km2,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km2,成为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使湖面水位急剧下降,至2015年12月湖面仅存31.51km2。

(1)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

(2)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3)推测红碱淖水位下降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鉴于红碱淖的现状,有人建议拆除图示区域两座水坝。

对此你是否赞同?

并说明理由。

【考场思维模式】第一步:

审材料,获信息。

(1)材料信息。

信息:

红碱淖的传统旅游项目多样。

信息:

红碱淖形成的时间_。

信息:

红碱淖地势低洼,其面积变化是_。

较晚,先增大再减小,

(2)图示信息:

信息:

河流水流入湖泊;水坝位置,建坝时间为2009年。

信息:

开采煤矿会产生采空区,导致地下水位_。

信息:

毛乌素沙地,降水_,气候_。

下降,少,干旱,第二步:

析设问,抓关键。

(1)关键词“沼泽地变为淡水湖”:

从材料可知,红碱淖地势_,通过_汇入大量淡水;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汇入淡水;形成时间较晚,盐分积累有限。

(2)关键词“水位急剧下降”:

由材料、图示可知,工农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使湖面水位急剧下降。

农业指的是水坝建设及灌溉,工业指的是_开采,气候变化指的是_。

低洼,排水渠,煤矿,全球气候变暖,(3)关键词“水位下降”:

红碱淖水位下降,会使水质_、生物多样性_、影响原有旅游项目,导致收入减少。

(4)关键词“拆除水坝”:

若赞同,可从水坝存在的问题或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回答;若不赞同,则从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回答。

恶化,减少,【答案】

(1)该地地势低洼,疏通排水渠,使汇入淡水增加;连年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湖泊形成时间短,盐分累积有限。

(2)气候变暖,流域内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周边开采煤矿,使地下水流入煤矿采空区,湖区附近地下水位下降;修建水库拦蓄入湖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3)湖泊水量减少,水质恶化,鱼类绝迹,以鱼虾为食的鸟类数量减少,原有旅游项目难以开展,旅游人数下降,旅游收入减少。

(4)赞同。

理由:

若水库继续拦截河水,会导致红碱淖进一步萎缩甚至消失,加剧土地荒漠化;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上游灌溉用水量减少,国家可给上游农业区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使拆坝成为可能。

不赞同。

理由:

拆除水坝,导致上游的灌溉用水减少,影响农业发展,导致当地经济收入减少;拆除水坝需要投入资金且水库建设时间较短,可适当放水,兼顾两省区利益。

【母题拓展变式】

(1)说出红碱淖附近区域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析】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方面回答。

答案:

地处高原;气候干旱;荒漠(半荒漠)广布(或植被稀少);土壤贫瘠;河流匮乏。

(2)为促进红碱淖附近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生物措施?

【解析】要结合本区域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生物措施角度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

(煤矿区)煤炭开采中注意地表植被的保护;对废弃矿区进行生态恢复、复植复垦;(风沙草滩区)退牧还草,扩大草地面积;(黄土高原沟壑区)植树种草,固沟护坡。

【答题技法】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问题判断。

湿润地区:

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

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人为原因:

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3)防治措施。

组织管理措施:

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工程措施:

因地制宜。

生态措施:

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题组通关】(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示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1选C,2选D。

第1题,“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生态环境退化的过程,自然植被不会改善;“生态裂谷”位于绿洲与荒漠之间,会促使荒漠化,风力侵蚀会加强;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使位于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交错带并没有退化为荒漠,也不会由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第2题,“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绿洲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绿洲区有河流,流经,绿洲区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水源问题;在荒漠区植树造林缺水,成活率很小;在交错区发展灌溉农业会加剧水资源短缺,也不利于绿洲区可持续发展;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太绝对,应合理开采。

【误区警示】解答此题,易出现的失误:

(1)忽视了“生态裂谷”是由绿洲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2)把“生态裂谷”等同于荒漠化;(3)把绿洲区可持续发展理解为荒漠化的治理。

【加固训练】(2016全国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地处西天山的伊犁河谷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称誉。

那里既有雄美的雪峰、冰川,又有俊秀的河川;既有恬静悠然的牧场,又有成片的农耕大地。

由雪岭云杉形成的森林沿山谷向山下延伸,与山地草场交织在一起。

在伊犁河谷地区,有一部分,山地长有“阴阳脸”,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

材料二赛里木湖,古称“净海”,位于北天山山脉西部,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高山湖泊。

湖面海拔2071.9米,东西长30千米,南北宽25千米,面积453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6.4米,最深处达106米,蓄水量210亿立方米。

赛里木湖是冷水湖,湖里没有植物,都是石头,水很冰冷,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

赛里木湖原本没有鱼,1998年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等冷水鱼,2000年首次捕捞成品鱼,结束了赛里木湖不产鱼的历史。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赛里木湖已成为新疆重要的冷水鱼生产基地。

下图为伊犁河谷周边区域图和赛里木湖周边区域图。

(1)分析地形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的影响。

(2)请说出“阴脸”的坡向,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阴阳脸”现象形成的原因。

(3)试分析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原因。

(4)分析赛里木湖成为新疆重要的冷水鱼生产基地的原因。

【解析】第

(1)题,地形一般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植被、水文影响比较大;地势高低、坡向影响气温,地形又可影响降水,降水影响植被和河流;地形起到阻挡作用,既可阻挡冬季风,又可阻挡风沙入侵和夏季热量侵袭。

(2)题,“阴阳脸”现象主要是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的。

北坡是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南坡是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只,适合草甸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

第(3)题,赛里木湖位于北天山山脉西部,紧邻伊犁河谷地带,地处西风的迎风坡,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较多降水,大气降水是湖泊的主要补给来源,由于受天山山脉的阻挡,伊犁河谷是大西洋的水汽所能到达最东区域,所以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

第(4)题,成功引入高白鲑的地理条件主要从湖水的水量、水温、饵料、市场、政策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西部敞开的半封闭地形,有利于河谷形成地形雨;山地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北部高大山脉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北部)的干冷气流;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止来自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风沙入侵和夏季热浪侵袭。

(2)北坡。

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只适合草甸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

(3)地处西风的迎风坡,有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较多降水,大气降水是湖泊的主要补给来源,由于受天山山脉的阻挡,伊犁河谷是大西洋的水汽所能到达最东区域。

(4)赛里木湖水域面积大、水深、低温;光照充足,多浮游生物,饵料相对丰富;湖区封闭,人工引入的“食物链”敌害少,对高白鲑压力小;其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种群形成快,商业周期短;冷水鱼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

考点二区域资源、能源的综合开发【典题探究】(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

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考场思维模式】第一步:

审材料,获信息。

(1)材料信息。

信息:

风能资源属于清洁能源,开发成本_。

信息:

甘肃酒泉_资源丰富,瓜州县有“世界风库”之称。

较高,风能,

(2)图像信息。

信息:

瓜州的经纬度、海陆位置,年大风(8级)日数比周边地区_。

信息:

瓜州附近多沙漠、_,地处内陆。

多,戈壁,第二步:

析设问,抓关键。

(1)关键词“分别”“开发”“优势”:

风能属于清洁能源,所以与煤炭相比,风能对环境污染_,并且是_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占地_,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小,可再生,少,

(2)关键词“说明”“大型”“有利”“自然”:

从材料可以看出瓜州号称“_”,风能资源丰富,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瓜州周围_、戈壁广布,地形_。

(3)关键词“分析”“大型”“不利”:

瓜州地处西北,人口_,能源需求量_,离中国东部的市场较远,当地基础设施、交通_,技术水平_,资金实力也不足。

世界风库,沙漠,平坦,较少,小,落后,较低,(4)关键词是“调节电站”“解释”:

风电场受气象条件影响比较_,风电极_,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_。

大,不稳定,平稳,【答案】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

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

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答题技法】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和评价的思路

(1)区域优势资源开发的分析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要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然后针对该区域的优势条件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2)区域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思路。

【题组通关】(2016潍坊一模)有色金属矿物是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富集形成的。

下图所示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品质优、埋藏浅、分布广泛。

该国大量出口铜矿石,开采铜矿需要用大量水来控制粉尘。

铜矿经济给本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很多问题。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国铜矿资源埋藏浅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流水侵蚀作用强B.岩浆侵入接近地表C.地势高,沉积土层薄D.火山喷发作用强烈,2.与B区相比,A区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地形B.水资源C.技术D.交通3.出口铜矿石对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有利于扩大就业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减少环境治理的费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A.B.C.D.,【解析】1选B,2选B,3选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位于板块交界处,铜矿资源丰富,岩浆侵入接近地表,使得铜矿品质优、埋藏浅、分布广泛。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北部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南部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降水较多;与南部相比,北部铜矿开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

第3题,铜矿石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出口铜矿石,不利于扩大就业,但是能减少环境治理的费用。

【加固训练】(2016东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位于非洲西北部,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大西洋和塞内加尔河沿岸地带。

该国铁矿资源丰富、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硫含量低,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扎迪特周围地区(如图所示)。

该地区铁矿石过去直接通过铁路运往努瓦迪布港口,主要出口欧洲国家,是非洲第二大铁矿石出口国。

2013年该国加大了对铁矿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

2014年与我国合作在塔扎迪特附近投资建设铁矿冶炼工业基地,使其成为集开采、冶炼、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国内和国际工业基地。

(1)简述毛里塔尼亚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2)分析毛里塔尼亚在甲附近建设国际铁矿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3)近年来,毛里塔尼亚在乙地南部沙漠边缘发现储量丰富的磷矿,该国矿产呈现“北铁南磷”格局。

因此,有人提出应在南部乙地开辟磷肥生产基地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

(1)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毛里塔尼亚地处热带,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信风控制,故气候特点是常年炎热高温,干旱少雨。

(2)题,建设国际铁矿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要结合材料、图中信息从资源、能源、市场、交通、技术、政策等方面分析。

第(3)题,本题为开放式试题,若赞同,则从结合当地发展磷肥生产基地的优势侧重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角度分析;若不赞同则从技术、基础设施薄弱侧重于产生生态问题、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

常年炎热高温,干旱少雨。

成因:

地处热带,太阳辐射强,炎热高温;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控制,空气湿度小,降水稀少;西部沿海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或加剧了气候的干旱程度)。

(2)有利条件:

甲地地处非洲西海岸,靠近欧洲,市场广阔;离海洋近,产品运输方便;铁矿石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含硫量低,开发条件好;靠近油气资源丰富的北非地区,能源成本低;我国(合作国家)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对外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优惠等。

(3)赞同。

理由:

乙地位于塞内加尔河北岸,人口与城市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靠近水源和原料产地,便于就近取材;濒临河流,直通海洋,水运便利,便于产品运往市场;磷肥国际市场广阔等。

反对。

理由:

该国经济技术落后,环境保护设施薄弱;地处沙漠边缘,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磷矿开发对水源、土地、大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等。

考点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典题探究】(2016鹰潭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贝加尔湖,汉代称为“北海”,其周边地区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地带,也是汉代苏武牧羊之地。

贝加尔湖水质优良,水量丰富,蕴藏着地球全部淡水量的约20%。

湖面海拔456米,表层水温8,月最高,约为910,1月至5月结冰,冰层厚度约70115厘米。

(1)苏武牧羊受到的主要自然威胁有哪些?

(2)贝加尔湖被称为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请分析原因。

(3)有人建议从贝加尔湖引水到我国北方地区,你是否赞成?

请说明理由。

【考场思维模式】第一步:

审材料,获信息。

(1)材料信息。

信息:

古代生产活动以畜牧业为主。

信息:

贝加尔湖水质_、水量_。

信息:

湖面海拔、水文状况。

优良,丰富,

(2)图像信息。

信息: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信息:

贝加尔湖南部、东部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_。

大,第二步:

析设问,抓关键。

(1)关键词“自然威胁”:

纬度较高,气候_;冬季时间长,牲畜缺少草料。

(2)关键词“天然双向”:

贝加尔湖水量大,夏季升温_、冬季降温_,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3)关键词“引水”:

若赞成,则从水质、水量分析;若不赞成则从线路、投资、自然障碍、跨越国界等方面分析。

寒冷,慢,慢,【答案】

(1)冻害(气候寒冷),冬季缺草(料)。

(2)贝加尔湖蓄水量大,湖水的热容量大(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夏季升温慢,冬季降温慢;贝加尔湖结冰期长,冬季湖水结冰释放潜热(或热量),减轻酷寒;夏季湖水解冻,大量吸热,降低了炎热程度。

(3)赞成。

理由:

贝加尔湖水质优良,水量丰富;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不赞成。

理由:

线路长,工程量大,投资多;纬度高,气温低,结冰期长;跨越国界调水,协调难度大。

【母题拓展变式】1.简述安加拉河的水文特征。

【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水能蕴藏量等方面回答。

答案:

径流量稳定,结冰期长(较长),含沙量小,有凌汛现象。

2.从贝加尔湖引水到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意义?

【解析】调水工程对水源地和调入区都会带来影响,要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答案:

为沿途地区带来观光旅游资源;减轻、抑制沙尘暴;灌溉蒙古高原,可以让广袤的沙漠戈壁变绿洲,为中蒙两国扩大更多粮田;增加俄罗斯的卖水收入;帮助中国解决北方城市缺水问题;让中、俄、蒙三国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等。

【答题技法】资源跨区域调配分析

(1)调配原因:

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

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

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资源调配工程的实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题组通关】(2016长沙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盐城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同时也是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在沿海滩涂上建有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

材料二“皖电东送”工程每年可从安徽淮南(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向上海输电500亿度。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图。

(1)分析盐城湿地广布的原因。

(2)说明盐城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的理由。

(3)分析淮南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4)说明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对上海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

(1)题,湿地的形成从来得多(水源足)、走得少(地势)、存得多(径流)三个方面分析。

(2)题,“鱼米之乡”分析要从当地生产“渔”“米”条件入手。

当地气候优越、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故生产稻米;水面广阔,靠近大城市,市场需求量大,适合渔业生产。

第(3)题,结合图例可知淮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距离江苏省、浙江省等经济发达的省份比较近,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第(4)题,“皖电东送”工程对上海市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角度分析。

答案:

(1)沿海地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海水倒灌;降水较丰富;河水泛滥等。

(2)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有利于水稻种植;河湖众多,邻近上海等大城市,有利于渔业发展。

(3)地处我国中东部,邻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但能源缺乏的地区,能源市场需求量大;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4)缓解上海市能源供应紧张;调整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等。

【加固训练】(2014浙江文综)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

(1)、

(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B.C.D.,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解析】

(1)选D,

(2)选A。

(1)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将长江下游的水调入华北地区,调水会使调入区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故错误;调水可以增加丙地运河的水量,有利于改善运河的航运条件,故正确;根据图中海拔信息,丙至戊段海拔先升高后降低,故丙地至丁地河段不能自流引水,故错误;调水可以缓解北方地区用水紧张状况,故正确。

(2),题,调入北方的水主要用于北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长江水质问题一定会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