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64236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ocx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作者:

王云丽,谢俊,谢佳迪

来源: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年第6期

[摘要]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并存的“二重化”社会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显示出种种危险的“倾向”。

当西方文化思潮、政

治分裂势力、网络技术异化以及网络负能量等方面日益成为纠缠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病

源”之时,消解这些危及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之祸根就显得尤其必要。

为此,唯有掌握网络

话语主导权、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建构实事求是的理性技术观以及增强网络监管能力

和健全网络法律制度,才能还大学生一个清朗的互联网空间。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8)06-0001-05

何谓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

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1]200意识形态安

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青年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而辨别能力有限,

很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渗透侵蚀,这给他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

诸多不利影响。

网络技术的普及造就了一个便捷的全域性通信方式,同时也推动了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各国

相互了解,多种意识形态相互碰撞、交融;各种价值观通过网络带给

人们一种鲜明的视觉冲击。

然而“当网络主体趋虚拟化之潮涌向现实并使社会‘二重化’分

为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之后,网络社会引发的安全问题便与时代结伴而生”[2]。

问题衍生之后,作为祖国新鲜血液的注入者——大学生,却往往囿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种

种诱惑而难以脱身。

为矫治大学生由此引发的种种“病态”,找出问题缺漏,需厘清大学生

在网络意识形态方面出现问题的缘由,才是化解问题之策。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全域性网络空间飞速发展,问题也随之衍生,由问题所导致的严重恶果已被诸多社会惨相所

证实。

欲解其难,必究其题,因此只有厘清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问

题,才有可能在保障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时做到进退有度、游刃有余。

(一)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

西方国家秉承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以反映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和要求为行为准则,一直试图以

某种方式为他们的剥削找到合理的理由,并肆无忌惮地倾销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妄图诱

使我国当代青年学生陷入其编织的意识形态圈套

,进而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威胁,企图在上层建筑方面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遏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敌对势力还利用网络的无边界性,窃取我国的重要信息,

以期夺取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妄图以西方民主模式和政治体制代替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经济体制与民主模式。

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与攻击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极易发生扭曲或错位。

(二)政治分裂势力的侵蚀

那些以分裂中国为目的的政治分裂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颠覆,肆意攻击

我国政治制度,试图破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有些网站故意以某些具有吸引力的标

题激起大学生的好奇心,实则发布具有煽动性的内容,试图颠覆中国优良传统和历史的

本来面目

,妄称台湾、西藏、香港为“国家”,以期达到思想同化之目的,壮大其“阵营”。

些国家打着清除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弊病”之旗号,实则进行宗教渗透。

不法分子

违背人类道德,肆意散布“法轮功”等邪教信息。

这些分裂势力的行为严重扭曲了当代大学

生的伦理观念。

当“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3]97。

例如2017年9月,香港新任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女士的长子因精神抑郁坠楼身亡。

该校

“港独”分子竟然在“民主墙”上留言,为蔡若莲女士失去儿子而欢呼,称“恭喜蔡匪若莲

之子魂归西天”。

这种违背伦理标准的言行,其危害是长期性的;一旦转化为实在的东西,

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更是毁灭性的。

蔡若莲之所以遭受如此攻击,与她之前曾多次发表过支

持香港学校多教普通话,以及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与中国发展模式的言论有很大关系。

想这样“歹毒”的学生将来一旦成为教师,不知会毒害多少青年学子。

(三)网络技术异化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联姻”催生网络虚拟社会的诞生,但网络社会空间中的“异化”

现象则日益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和实践。

从本义上说,技术显示了人类对客体的工

具性认知,具有自身的中立性。

然而,技术却在自身发展中走到人的对立面,并在无形中伤

害到了人,出现了负面效应。

“所谓技术异化,指人利用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对象,同人的本

性及实践相对立,抑制并影响着人的实践性生存的现象。

”[4]甚至有人认为“世

界的主人正在变成机器的奴隶”[5]90。

当然,这种“由技术所引起

的异化,就是为物质方便和增加利用非物质世界的潜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6]122

由此,在网络社会技术异

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个人观念、社会意识开始与主体分离、疏远甚至对立,相应地发生一

系列分散化趋势。

这时候,非主流意识形态极易趁虚而入,引起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信仰危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生出现这些

现象,那么必将成为一大潜在隐患,甚至会污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纯洁土壤。

(四)网络负能量的冲击

互联网在新颖且独特地改变信息流动和传播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信息的滋长,无形中

造成一种迷乱的社会假象。

马克思说:

“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

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

”[7]611即在网络空间

中愈来愈多负面情绪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逐渐淹没在负面信息之中,对社会形成一

种的不良印象

加之我国的网络信息缺乏严密而周全的监管机制,某些舆论“大咖”因自身对现实境遇的

不满,往往带着负面情绪夸张解读社会事件,肆意发表负面消息。

这些负面消息一旦形成强

大的舆论场,就会像梦魇一样纠缠大学生的头脑,大大挤压正面舆论的活动空间,使主

流意识形态宣传被排挤至思想的边缘。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原因

欲解其惑,必先究其源。

导致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话语主导权缺失

此种情况源于两个方面:

其一,由美国发起并主导的因特网借助其信息传播优势大肆推销其

实用主义价值观、美国式的民主和侵略性文化,并对非同类意识形态进行恶意的过滤和曲解

,以实现他们所谓的“信息自由流通”原则。

与此同时,美国还在互联网上发布以消遣、娱

乐和舒适为内容的所谓大众文化产品,以掩饰其社会存在的内部冲突和分裂缺陷。

在此影响

下,部分中国大学生便会产生一种亲近感、信任感,甚至逐渐丧失自己民族应有的自尊心和

自信心。

其二,英语是因特网的通用语言,此种情况对非英语国家是危险的。

一个民族的核

心语言一旦被英语覆盖,屈服于英语的霸权地位,势必造成该国或该民族失去民族凝聚力,

丧失网络话语主导权,就可能使整个民族陷入危机。

(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不到位

许多大学生对虚拟客体过分依赖,在无形中丧失了自我,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信仰。

究其缘由在于意识形态宣传不到位,教师厌教与学生厌学成为常态。

“灌输式”教学

很难实现高校“公共课堂”与意识形

态内容的有效结合,更不用说使多数大学生在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历史认同、制度认同

和未来认同的基础上把握住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在此情况下,多数学生极易沉溺于网络

社会空间中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漩涡而难以自拔,最终丧失本真的自我。

而一些恶意“宗教

渗透”者伪装成“解救人的精神焦虑”、“摆脱人的现实苦难”及“普度众生”的神灵,利

用虚拟空间的虚幻给拥有纯洁心灵的大学生以灵魂的安顿和精神的抚慰。

这种虚幻的意识导

致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认知失常,丧失了自身主流思想和行为的尺度。

(三)理性技术观认知缺陷

“技术会揭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

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8]152虽然技术具有中

立特性,但技术的发展会对意识形态产生反面影响。

一般而言,网络是源于技术并作为人类

虚拟实践的空间而存在的。

在虚拟世界中,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理性技术认知缺陷,容易

被多种意识形态侵蚀而失去“理性”本真,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假象迷雾之中而不能自拔。

由于技术理性的认知缺陷,虚拟主体逐渐被多种意识形态所捕获而变成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俘

虏。

因而,消解网络技术异化成为解救当今大学生摆脱非主流意识形态侵扰的良策。

(四)网络监管和法律制度不健全

鉴于网络时空的无限性、信源的随机性及信息的偶然性,要真正实现实时监控则成正面控制

之难题。

因此,建立即时性全面网络监管和构架后续的法律规约就显得尤为必要,如此方能

有效控制网络信息的泛滥及碎片化影响,也能即时监控计算机病毒等对网络虚拟空

间的侵害,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从法律上看,建构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既能实时惩治网络

犯罪,又能警戒其他虚拟网络主体规范其网上行为。

因此,“要加

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

”[9]199若立法不到位,

将导致网络空间缺乏相应的监管依据;网络未严格实行实名制,导致网络不法分子肆意利用

匿名的漏

洞给自己犯罪制造契机;网络防范设置落后,给网络犯罪分子利用网络传播不良文化信息打

开犯罪之门。

所有这些都已成为严重影响大学生网络社会学习和生活的“时代”原因。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之消解

要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需认清网络空间中的阴暗面,掌握

网络话语主导权、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建构实事求是的理性技术观和增强网络防御监

管能力,健全网络法律制度等相应之策。

(一)掌握网络话语主导权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话语就是新时代的话语,谁掌握了网络话语的主导权,谁就掌握

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

“电脑网络的建立和普及将彻底改变

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未来命运的主宰。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

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

”[10]110“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

地和思想政治斗争的场所。

”[11]180因此,在网络空间建构主导性的话语体系

,强化巩固我国的主流意识

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在网络空间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明确与

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界限,赢得话语主动权;其二,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

方式和阵地,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三,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建立文化语境发展的长效机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进行自觉引领。

(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

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自觉抵制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冲击的同时,实现对自我民族价值的升华。

“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

发展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条件。

”[12]因此,对于

高校公共课

教学来说,就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责任,通过网络手

段把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公共课堂中。

教学内容上,一要通过案例进行政治意识形态教

育,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一元论”主张,让学生认识到“多元主导”的危害。

二要通过案

例进行经济意识形态教育,用近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有力批驳“新自由主义”

的虚伪;三要通过案例进行哲学意识形态教育,用“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让学生认识到西

方“实用价值”的危害;四要通过案例进行史学意识形态教育,让学生在深刻反省我国近现

代一百多年来所遭受的屈辱的基础上,认识到资本主义侵略的“本性”。

教学手段上,一要

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观赏丰富多彩的影音资料,获得对公共课

堂的“理性”认识;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教师要善于将感性材料和时代问题相

结合,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实践,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时代问题持正确的认知态度;三要带动学生自觉融入课堂讨论,提高其活

跃度和参与意识,在增加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四要合理利用微信公

众号(“课堂派”等)和微信群等现代新媒体技术实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监督,施行多样化

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及师生之间的紧密沟通。

“微信已经融入到了

大学校园中,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日常用品’和交流的新平台,甚至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

式。

”[13]因而,合理利用微信等现代新媒体技术不仅能提高教师“授课”和学

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在“虚”“实”两种社会空间之间进行角色变

迁与转换的技巧。

(三)建构实事求是的理性技术观

“鉴于技术事实性的对人的负面性效应,必须对之做出评判性解剖与合理性建构,方能消除

其内生性毒素并造福于人。

”[4]针对网络技术异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构大学

生实事求是的理性技术观:

其一,课堂引导。

大学生主要接触点为课堂,因此在课堂上加强

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能助其树立正确合理的技

术观,主动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其二,社会辅助。

大学生虽大部分时间在校园中

度过,但最终还是要与社会接轨,立足于社会。

因而,社会应扮演好责任担当者,助大学生

形成实事求是的理性技术观。

其三,家庭教育。

家庭成员在营造一个温暖港湾的同时也要帮

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形成理性技术观。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用辩证的思维驾驭

网络虚拟世界,辨别非主流意识形态,远离其毒害。

(四)增强网络防御监管能力,健全网络法律制度

在新时代,要高度警惕非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袭,以大数据技术为抓

手牢牢掌控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

其一,打造独立自

主的数据库。

加强网络数据库资源的平台建设,增强大学生对数据库资源的利用频率和安全

意识,防止

西方国家利用其数据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其二,建立系统的监管体系。

利用大数据

的分析与整合功能,把海量信息转化为一定的数据模型;要打造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

强的网络技术人才,切实担负起网络监管的责任。

综合提高网络监管体系的防御能力。

其三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

设置媒体议题,加强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要一手抓

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14]

加快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

其一,加强立法,严厉打击和制裁网络违法犯罪分子。

其二

,落实审查制和责任制,严格实行网络实名制。

其三,降低网络空间公众举报的难度,以形

成有效的举报受理体系。

总之,在网络化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突出、形势严峻,本着“治病救人”和“以人为本

”的原则,必须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及相应的改革措施,掌握网络话语权和思想政治教育制高

点,把当代大学生从虚拟的网络空间漩涡中解放出来,以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培育新时代的大

学生。

参考文献:

[1]宋惠吕.现代社会意识形态[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谢俊.社会“二重化”与网络社会安全建构[J].理论月刊,2017

(2):

159

-162.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8.

[4]谢俊.网络社会空间中的异化与消解[J].前沿,2017(3):

45-49.

[5]O·Spengler.ManandTechnics[M].NewYork:

UniversityPressofthe

Pacific,2002.

[6]F·Rapp.AnalyticalPhilosophyofTechnology[M].Boston:

Springer,

1981.

[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10]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2]陶宇炜,谢爱娟,席海涛.协同论视阈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协同机

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

57-61.

[13]李礼.微信德育: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选择[J].教育与

教学研究.2016

(1):

51-56.

[14]人民网.习近平的6个“互联网思维”[EB/OL].http:

//politics.p

(责任编辑:

苟亚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