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6457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docx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温馨提示

目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我国本土疫情也仍有发生,加之今年以来我县水痘疫情时有发生、手足口发病数较往年明显增多,校园内传染病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常见传染病疫情叠加的风险。

为了预防和控制秋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维持校园正常教学秩序、维护全县社会稳定,现就我县秋冬季传染病防控有关注意事项提示如下:

一、特别关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简称新冠肺炎,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人群普遍易感,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其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者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二、重点关注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全身肌肉酸痛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与新冠肺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部分病例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3.水痘:

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热和分批出现的周身性皮肤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

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

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物品等接触传染,有时病毒以静止状态存留于神经节,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出疹前1日至疱疹完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须早期隔离;无特效药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三、防控措施

1.积极主动学习了解传染病相关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增强传染病防控意识。

2.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科学做好个人防护。

养成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用公筷、一米线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保持工作生活环境清洁卫生。

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近期去过新冠肺炎疫情高、中风险地区或与确诊、疑似病例有接触史的,应主动向社区报备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和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采样检测。

3.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坚持健康饮食,不到路边摊点聚餐、不购买不合格食品,每日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时增减衣物,保证最强的机体免疫力。

4.加强监测力度,落实防控措施,防止传染病在校园内传播流行。

要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发现有发热、出疹症状病例立即报告。

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缺勤追踪登记制度,办公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公共区域清洁卫生,保证餐饮具清洗消毒效果,发现传染病病例后,对病例活动区域和接触物品规范消毒,切实做好校园内传染病防控工作。

5.通过预防接种,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疫苗的发明和预防接种是人类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疫苗接种的普及,避免了无数儿童残疾和死亡。

可以通过接种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手足口病疫苗、水痘疫苗预防新冠肺炎、流感、手足口病和水痘,还可以接种肺炎疫苗,防止因上述传染病发生导致肺炎链球菌并发感染造成的肺炎和支气管炎,保护个人身体健康,控制这些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流行。

阳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8月20日

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及措施

秋冬季是多种流行性疾病高发期,学校、幼儿园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学生是流行性传染病易感人群之一。

有效预防与控制流行性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

一、流感(流行性感冒)

(一)基本知识:

1s由流感病毒引起;

2、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3、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4、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5、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对变异后的病毒无效;

6、潜伏期1-3天,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主要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干咳、结膜充血等。

(二)预防措施:

1、学校在流感高发季节前,宣传告知学生及家长接种流感疫苗对于预防流感的意义,对高危人群、易感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

目前我区流感疫苗已到货,可至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预约接种;

2、在疫情期间,做好病例早发现隔离、通风及健康教育;

3、开展宣传教育,要点: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每日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勤洗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

(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出去时,最好戴口罩。

二、流行性腮腺炎

(一)基本知识:

1s由腮腺炎病毒引起;

2、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3、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具有传染性。

1.4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1.5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1.6潜伏期平均18天左右,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主要临床特征;

4、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

(一)预防措施:

1、病例发现及管理。

学校加强晨检和因病缺课监测,发现病例立即隔离,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腮肿完全消退,易感接触者检疫3周;

2、疫点消毒。

注意通风,课桌椅、地面等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空气消毒可采用无人时紫外线消毒;

3、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要点:

①儿童常规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

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注意室内通风。

③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合理睡眠,充足休息,科学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4、疫情流行期间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

三、水痘

(—)基本知识:

1、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弓I起;

2、传染源以水痘患者为主;

3、出疹前1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

4、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

5、水痘主要发生于5-14岁的儿童,病后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6、水痘潜伏期一般为14-16天。

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

7、水痘全年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冬春季。

(一)预防措施:

1、病例发现及管理。

学校加强晨检和因病缺课监测,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易感接触者观察3周;

2、疫点消毒。

加强疫点空气流通,课桌椅、地面等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空气消毒可采用无人时紫外线消毒;

3、疫情流行期间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

4、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要点:

①接种水痘疫苗;②避免接触水痘患者;③维持良好环境卫生,定期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适量运动,增强体质;④建议健康学生假日不要到公共场所,也不要看望

患病学生;

5、水痘疫苗接种知识告知,未患病学生(有禁忌症、已患过水痘除外)可至当地预防接种单位应急接种水痘疫苗进行预防。

四、手足口

(—)基本知识:

1、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型较常见。

2、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散发期间,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3、患者发病前数天,患者咽部与粪便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4、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包括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破溃的水疱液传播。

此外,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5、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比例高,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可持续较长时间的免疫力。

6、潜伏期一般为3-5天,发病期主要以手、足、臀部皮疹及口痛为特征。

(二)预防措施:

1、搞好儿童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在地上摸爬玩耍,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儿及其触摸过的物品等;

2、保持居室卫生常通风,勤晒衣被;

3、每日清洗和消毒玩具、用具、桌椅、餐具等物品,以及门把手、楼梯扶手等;

4、看护人在接触儿童前和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5、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玩耍;

6、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患儿,要及时送医就诊,对确诊手足口病的患儿给予住院或家庭隔离治疗,直至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学校,防止传播。

五、诺如病毒

(一)基本知识:

1、由诺如病毒引起,以腹泻和呕吐为主要症状,常在集体单位引起暴发流行。

基本症状:

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也可见头痛、寒战、肌肉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2、传染源为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主要是患者;

3、病人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在发病后的2-5天。

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接触被污染的环境传播,亦可通过经食物、水传播;

4、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免疫保护力仅可持续6-24个月;

5、潜伏期为12-48小时,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或腹泻,成人以腹泻为主,儿童呕吐普遍。

(一)预防措施:

1、病例管理:

病例在其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应进行隔离;隐性感染者自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后72小时内进行居家隔离;从事食品操作岗位的病例及隐性感染者:

需连续2天粪便或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上岗;

2、手卫生:

各集体单位或机构应配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施(肥皂、水龙头等),要求相关人员勤洗手。

此外,还需注意不要徒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

3、环境消毒:

发生急性胃肠炎病例时,应做好消毒工作,重点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应按标准预防措施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注意手卫生,同时根据化学消毒剂的性质做好化学品的有关防护。

诺如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易通过病人的呕吐物形成气溶胶传播,因此正确处理呕吐物对阻止病毒的传播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或幼儿园中,一旦有病人呕吐,应组织周围的其他健康人群先远离被呕吐物污染的区域。

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条件下,对呕吐物进行消毒及清理;

4、食品、水安全管理:

教育学生健康饮食,尽量避免路边流动摊点的不洁食品,多喝开水等;

5、健康教育要点:

提高学生防控意识,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习惯。

六、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基本情况: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

性脑膜炎;

2、传染源主要是带菌者和病人;传播途径主要是病原菌主要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3、主要症状:

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

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

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4、普遍易感,少年儿童发病率高。

(一)预防措施:

1、积极进行预防接种;

2、早期发现病人并就地隔离治疗,至病后一周。

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d;

3、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4、儿童不去流脑病人家,并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七、肺结核

(一)基本情况:

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肺部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2、结核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疾病中历史最悠久,而且具有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耐药率、疫情递减速度低的特点。

3、传染源:

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带菌牛乳引起的感染已很少见;

4、传播途径:

主要是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排出的结核菌易悬浮在飞沫中,当被吸入后即可引起感染,排菌量愈多、接触时间愈长、飞沫直径愈小,愈容易引起感染;患者随地吐痰,痰液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飞扬,亦可造成吸入感染。

5、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老年人、儿童、糖尿病人、矽肺、HIV感染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易感染结核病。

6、凡是具备以下症状之一者均为疑似结核病人。

①咳嗽、咳痰22周;②咯血或血痰;③其他,如:

低热或胸痛22周或午后潮热(体温一般在38C。

左右、午后逐渐升高、夜间爱出冷汗):

④家里有确诊为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如家庭成员、同学、同事、邻居等。

(二)预防措施:

1、保持心情愉快,加强营养、均衡饮食,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

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3、养成开窗通风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中细菌浓度,勤晒衣服和被褥。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在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纸捂住嘴巴和鼻子,避免结核杆菌通过飞沫传染给他人。

5、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又出现连续二周以上的咳嗽、咳痰等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到定点诊治医院结核病门诊就诊。

6、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以免传染给他人。

As新冠肺炎

(一)基本情况:

1、新型冠状病毒属于B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其基因特征与SARS-CoV和MERS-CoV有明显区别;

2、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3、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4、人群普遍易感染;

5、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一)预防措施:

1、讲卫生,勤洗手。

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份的免洗洗手液。

2、休息好,勿疲劳。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避免过度疲劳,增强身体免疫力。

3、勤通风,少出门。

保持室内通风换气,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

4、调礼仪,避接触。

特殊时期,调整社交礼仪,亲朋好友会面,口头问候,减少握手和拥抱。

5、若不适,应就诊。

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一定要佩戴好合适的口罩,避免感染他人,应立即就诊。

6、守法规,戒野味。

杜绝接触、捕猎、贩卖、购买、加工、食用野生动物。

九、常见传染病预防建议:

(一)学校:

应加强日常传染病管理,认真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室内勤通风,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做好学生晨午检,落实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早发现、早隔离;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

出现染病情况要第一时间隔离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家长:

要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提高孩子个人抵抗力;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吃熟食(拒绝路边流动摊贩的不洁食品)、喝开水;关注孩子预防接种情况;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三)学生:

讲卫生、勤洗手、勤锻炼、多喝水、合理膳食、注意休息,不聚集、科学佩戴口罩等。

如身体不适,请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并及时就诊,严禁带病到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