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6760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docx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

 

《背影》.............................................................................................................................................2

《水调歌头》.....................................................................................................................................5

《望岳》.............................................................................................................................................8

《苏州园林》...................................................................................................................................12

《雪》...............................................................................................................................................14

《背影》

一、真题回顾

1.题目:

《背影》

2.内容:

背影(节选)

朱自清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带领学生仔细揣摩文中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3)在10分钟之内完成试讲。

(4)有适当的板书。

二、真题解析

【课题】《背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介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进入课堂

3

回顾上节课所学,直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及主要脉络。

文章用父亲的“四

次背影”将内容串联起来,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的学习本文的重中之重——第二次和第三次背

影。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一段。

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质朴、爱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微胖)

3.父亲是如何给儿子买橘子的?

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体现了什么?

明确:

蹒跚、走、探身、穿、爬。

两手攀着、两脚上缩、向左微倾。

(说明父亲年纪大

了,步履维艰,行动不便,但依然坚持要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浓浓的爱子之情)

4.父亲回来后,“一股脑儿”的将橘子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什么是“一股脑儿”?

你能

表演一下吗?

这体现了什么?

明确:

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情深,所有的好的都给自己的孩子。

5.父亲将橘子给了儿子后,心情怎样?

他当时的境地是真的很轻松吗?

明确:

很轻松似的。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当时父亲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这段时

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加上身体又不好,而为了消除儿子心中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

样子来安慰儿子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和满足。

6.本段写了两次父亲的背影,分别是在“月台买橘”和“父子分手”之时,望着父亲的

背影,儿子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

两次流泪。

感动、心酸、懊悔、难舍夹杂的情感。

7.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出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父爱子,子爱父,浓浓的亲情。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中父亲的话不多,但句句都包含着真情,我们一起来体会品味。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

在父亲眼中,儿子永远都是孩子。

父亲怕儿子车上口渴,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

自去为儿子买橘子,同时还担心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明确:

关心儿子旅途是否平安,要等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

(3)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

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

他又想到儿子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

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2.看完父亲说的话,大家能够感受到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样的?

明确:

朴实简洁。

语言朴实,情感也朴实;语言虽简洁,但情感却很深厚。

3.总结今天所学,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将父亲形象塑造的如此生动呢?

明确: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拓展延伸

父爱是伟大的,都说父爱如山,你和父亲之间有没有让你感动的事,说出来跟大家分享

一下。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课堂所学,教师做相应的补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积累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段落。

2.关于亲情,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不妨写一下吧。

3.阅读有关亲情或者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七)板书设计

5

《水调歌头》

一、真题回顾

1.题目:

《水调歌头》

2.内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学习文章中作者运用想像的写作手法;

(3)合理的板书设计。

二、真题解析

【课题】《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文学风格及词的相关常识,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

生感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

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旷达胸襟,训练学生诵读能力,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

美。

【教学重难点】

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丽

6

的诗。

团圆之时的中秋佳节,浩瀚的深蓝的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就更是牵动了无数文人墨

客的情愫。

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广为传诵,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今天,让我

们跟着苏轼一起来对月长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苏轼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

就。

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

歌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

(投影出示: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

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2.正确认读并解释字词:

宫阙琼楼玉宇不胜绮户。

3.小组间共同讨论,疏通全文(逐字逐句)。

4.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

读懂

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补充写作背景及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背景:

(1076年的中秋,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把酒问天,想起分别七年之久的苏辙,再

酒酣兴浓之际,写下了这首词),请大家再读这首词,看看你从词前的小序,上阙和下阙中

感知到了哪些内容?

并思考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深入研读,品词析句

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1.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2.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

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

艺术上有何特点?

7

借助想象和联想。

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4.欣赏歌曲,深入品味

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邓丽君演唱这首《但愿人长久》,再去品味

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播放歌曲)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

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

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

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月亮。

注意月的特点,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上阙:

望月——写景

思念惆怅

情景交融

乐观豁达

下阙:

怀人——抒情

8

《望岳》

一、真题回顾

1.题目:

《望岳》

2.内容: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带领学生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真题解析

【课题】《望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

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

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

(泰山)

9

简介泰山(欣赏《泰山》相关视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解题: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

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

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

来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

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4.读诗:

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

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

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三)深入研读,品词析句

1.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

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

到底怎么样呢?

“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写“齐鲁青未了”

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

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

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

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

10

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

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

这奇伟壮观的

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

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

使之豁

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

这两句写主观

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

“荡胸”,

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

“决眦”,眼睛睁大,眼角

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

“眦”,眼框。

“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

不好,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请说说你的

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

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

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会当”,应当,一定

要。

“凌”,登临,登上。

“绝顶”,最高峰。

“览”,俯视的意思。

这两句既写了泰

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小结作业

1.小结:

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作业:

背诵并默写《望岳》并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六)板书设计

11

望岳

首联:

雄伟宽大一一惊叹

颔联:

巍峨高大一一赞美

颈联:

高峻幽深一一喜爱、陶醉

尾联:

想像,登山决心一一期盼

12

《苏州园林》

一、真题回顾

1.题目:

《苏州园林》

2.内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

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

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

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

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

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带领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根据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

二、真题解析

【课题】《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

国园林的方法;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慼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凊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

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

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3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展示,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

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

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

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

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

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

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感觉。

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

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

最后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

满生气。

“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三)深入研读,品词析句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①明确: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②明确:

引用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

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

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明确: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多媒体显示: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

14

术”有什么区别?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

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体会语言

的准确性、严谨性。

(四)拓展延伸

将《苏州园林》中找到的说明方法与《中国石拱桥》作对比。

(五)小结作业

小结:

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探讨:

“作者为何能写出

如此的美景?

”自主发言:

喜爱之情。

仿句训练:

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下堂

课进行交流。

《雪》

15

一、真题回顾

1.题目:

《雪》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味文中两幅雪景的不同。

(3)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所寄寓的作者的精神追求。

(4)有适当的板书。

二、真题解析

【课题】《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感受语言的清新,学习作者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16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所寄寓的作者的精神追求。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渲染氛围

PPT播放臧克家的《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首诗知道是写给谁的吗?

你们对鲁迅有多少了解?

(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他

的一首散文诗——《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

明确:

文章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正是春暖

花开,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将自己的心境

写入文中,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精神,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

天。

2.重要字词

磬口塑罗汉脂粉奁灼灼朔方凛冽

3.朗读

(1)听读。

听范读录音,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相应的情感。

4.层次梳理

明确:

(1-3)写江南的雪。

(4-6):

写朔方的雪。

(三)细读课文,欣赏雪景

1.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分别有何特点?

明确:

江南雪:

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

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2.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的雪的?

明确:

①写雪的质地、颜色;②描写一幅雪野图。

3.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朔方的雪的?

17

明确:

写雪的质地、形状、存在状态

4.作者对不同雪景的情感态度是什么样的?

明确:

①对南方雪:

充溢着怀念和喜爱之情;②对朔方雪:

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热情讴

歌。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鲁迅当时正住在北京,他所看到的只是朔方的雪,那他为什么又要花大量的笔墨描绘

江南的雪呢?

明确:

衬托朔方的雪的孤独处境和战斗精神。

2.作者写本文仅仅是为了描绘雪景吗?

明确:

不是,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3.作者通过写这两种雪,寄寓了什么的追求?

明确:

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火热追求;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

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实际社会的斗争品格。

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穿着一个道理:

要用

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老舍《济南的冬天》,看看二人对于雪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做补充。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2.看到雪,能够引起你怎能样的联想?

请写一写。

(八)板书设计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