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6982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docx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三

实验三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的概念及性质。

2.掌握利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方法。

学会用MATLAB求解状态反馈矩阵。

3.掌握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

学会用MATLAB设计状态观测器。

二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

(1)求解系统的零点、极点和传递函数,并判断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2)分别选取K=[030],K=[132],K=[016/3–1/3]为状态反馈矩阵,求解闭环系统的零点、极点和传递函数,判断闭环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它们是否发生改变?

为什么?

(3)任选三个输出反馈矩阵,求解闭环系统的零点、极点和传递函数,并判断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它们是否发生改变?

为什么?

2.已知系统

(1)求解系统的极点。

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确定系统的超调量和上升时间。

(2)求解状态反馈矩阵K,使闭环系统的极点为

求解状态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

绘制该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确定系统的超调量和上升时间。

与原系统比较,性能是否改善?

(3)设计一个全维观测器,使观测器的极点为-5,-5,-5。

仿真状态观测器观测到的状态。

三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求解系统的零点、极点和传递函数,并判断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系统传递函数:

满秩,系统是能控的。

满秩,系统是能观的。

(2)分别选取K=[030],K=[132],K=[016/3–1/3]为状态反馈矩阵,求解闭环系统的零点、极点和传递函数,判断闭环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它们是否发生改变?

为什么?

K=[030]

系统依然是能控的,状态反馈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

系统是能观的,但是状态反馈不保证系统的能观性不变。

K=[132]

 

K=[016/3–1/3]

结论:

闭环系统能观能控,能控性不变,能观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为状态反馈阵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因为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的秩,多以他们的能控判别矩阵的秩相同,故能控性不变而状态反馈矩阵有可能会引起能观性的改变,因为引入状态反馈后分子多项式不变,及零点不发生改变而分母多项式因为引入了K而会发生变化,可能会造成零极点对消而破坏系统的能观性。

 

(4)任选三个输出反馈矩阵,求解闭环系统的零点、极点和传递函数,并判断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它们是否发生改变?

为什么?

H=[1];

 

H=[0.5];

结论:

闭环系统能观能控,能控性和能观性都不发生改变。

因为输出反馈矩阵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引入输出反馈后相当于是做初等变换,而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的秩,所以他们的能控以及能观判别矩阵的秩相同,故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不发生改变。

 

2.已知系统

1.求解系统的极点。

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确定系统的超调量和上升时间。

结论:

经分析可知,系统没有超调量与上升时间

(2)求解状态反馈矩阵K,使闭环系统的极点为

求解状态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

绘制该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确定系统的超调量和上升时间。

与原系统比较,性能是否改善?

结论:

由图可知,系统的超调量为15.2%,上升时间为1.76s

与原系统相比,系统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

 

(3)设计一个全维观测器,使观测器的极点为-5,-5,-5。

仿真状态观测器观测到的状态。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反馈矩阵响应曲线

由图可知,此时的估计不如上面的效果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