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71667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docx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

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

修辞手法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单选题(共48题;共96分)

1.(2分)“啊!

黄河!

”这句在诗中反复出现,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

B.这是诗人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C.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2.(2分)选出与例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例句:

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A.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B.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C.人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D.……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3.(2分)下列句子只用了一种修辞手法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4.(2分)“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5.(2分)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山雀是顽皮的,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

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

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

……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它们跳跃像一群精灵轻移。

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

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A.选段中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撒野”、“呼朋唤友”、“吵闹”,形象地写出了山雀顽山雀们的皮可爱的特点。

B.选段将山雀们的歌声比喻成“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的,把人“全身淋透”的“音乐雨”,生动地写出了雨势大而急促的特点。

C.选段中运用“它们……像……”的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们轻捷、活跃、美好的生活情态。

D.选段最后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山雀们因为生长在“这片深山广林”才能快乐自由地歌唱。

6.(2分)(2018七下·江都月考)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影片“厉害了,我的国”通过镜头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现。

(解说:

该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我现在没有心情。

我今天没有去。

(解说:

两个句子中的“没有”词性相同。

C.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解说:

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D.上星期拜读了林教授的大作,获益匪浅,略有瑕疵,我一定斧正。

(解说:

这句话的语言运用得体。

7.(2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A.比喻对偶 夸张    

B.对偶 夸张 拟人    

C.夸张 拟人借代    

D.借代 比喻 对偶    

8.(2分)“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借代,拟人    

B.引用,比喻    

C.引用,拟人    

D.借代,比喻    

9.(2分)(2011·北京)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春天来了!

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

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

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

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得成熟……

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德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10.(2分)下列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是()

①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②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

③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A.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问,排比     ④对偶    

B.①拟人     ②排比     ③反问,排比     ④对偶    

C.①排比     ②排比     ③反问,排比     ④对偶    

D.①拟人     ②排比     ③设问,排比     ④比喻    

11.(2分)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江流浩淼、山色迷蒙的优美画面)

B.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尊严高于生命)

C.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哪里还会有创新的意识?

哪里还会有开拓的精神?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批评“追星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12.(2分)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13.(2分)选出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拟人)

B.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比喻、排比)

C.我哭,山河却在欢乐。

(比喻、拟人)

D.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夸张)

14.(2分)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15.(2分)(2019九上·江山期中)下列复句类型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B.为了生活而劳动,为了劳动而生活。

    

C.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

    

D.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16.(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是()

A.金龟子的折扇,跟天牛长长的须角,锹甲的铁锹般的上颚一样,都是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

B.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

C.在昆虫的日历里,金龟子是最准时的。

D.它(金龟子)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17.(2分)选出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③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④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A.拟人 拟人 比喻 对比    

B.拟人 对偶 夸张 对比    

C.反复 对偶 比喻 顶真    

D.反复 夸张 比喻 顶真    

18.(2分)(2014·咸宁)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聪慧的华夏先民将祖国大地的许多地名“染”上颜色,如黄河、赤峰、蓝田、青岛等等,真是巧夺天工.这句话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

B.大雪覆盖的野地,有鸿爪印记;春雨弥漫的农田,有鹭鸶照镜.这组对偶句,对仗工整。

C.我们在初中学过鲁迅七篇文章,其中《故乡》和《孔乙已》都选自《呐喊》。

D.颜真卿、欧阳询、柳宗元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代表的颜体、欧体和柳体书法,各具特色。

19.(2分)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反问)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比喻)

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比喻、夸张)

D.光明!

光明!

快给我光明!

(反复)

20.(2分)下面四句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树木睁开了惺松的睡眼。

    

B.那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C.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D.他像一棵幼苗一样,需要别人的呵护。

    

21.(2分)对句子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B.拟人   拟人  对偶   比喻    

C.比喻  对偶  排比  比喻    

D.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22.(2分)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对偶)

B.啊,黄河,你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拟人)

C.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比喻)

D.目前的艰难险阻的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反问)

23.(2分)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的一项是()

A.小兴安岭上的积雪化净了,树木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林区人扛镐上山。

B.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C.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D.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

24.(2分)运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B.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

    

C.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D.海燕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25.(2分)下面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地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B.太阳把他的皮肤烧磨得如牛皮般的厚实,油腻腻的,仿佛涂了一层蜡。

C.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着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

D.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26.(2分)选出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B.那点薄雪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C.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D.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7.(2分)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理解:

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先提出问题:

什么是路?

以引起读者对“什么是路”的注意与思考,再给出答案,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理解: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理解: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土地的“肥沃”,表现了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

D.十六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

理解:

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月夜清冷的气氛,烘托出少年愁闷孤寂的情怀。

28.(2分)(2016·黔南)下列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问)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排比)

C.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拟人)

D.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对偶)

29.(2分)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③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④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A.暗喻对比和夸张借喻对偶    

B.借喻对偶和夸张借代互文    

C.借代对比和对偶拟人互文    

D.暗喻对偶和拟人借代对偶    

30.(2分)下列关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动吧,风!

咆哮吧,雷!

闪耀吧,电!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郭沫若《雷电颂》)运用排比和反复,突出表达了屈原呼唤正义力量、摧毁黑暗势力的强烈愿望。

B.“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晨细脚伶仃的圆规……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鲁迅《故乡》),第二个“圆规”比喻杨二嫂,表现了她的尖酸刻薄,表达了“我”对她的厌恶之情。

C.“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王鼎钧《那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树以人的特征,生动地描写了老树遭受砍伐的悲惨情景。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用具之美和酒菜之贵,突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苦闷。

31.(2分)(2019七下·镇原期中)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Ade,我的蟋蜂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B.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是多么懊悔!

C.他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D.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32.(2分)下列语文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由坚韧不拔的精神。

”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介词、副词、形容词。

B.“积极主动”“完善自我”“美好品质”这三个短语分别是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

C.“贵州侗寨的风雨桥是中国木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风雨桥是珍品”。

D.“中国人会被这场灾难压垮吗?

不,绝对不能。

”是一个反问句。

33.(2分)下列修辞方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④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⑥一百个火红火红的太阳在分娩。

A.比喻、对偶、夸张、排比、对偶、夸张    

B.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夸张    

C.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拟人    

D.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拟人、拟人    

34.(2分)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B.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C.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D.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

35.(2分)(2017七下·北京月考)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②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④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A.比喻  比喻  设问 对偶    

B.比喻 比喻 拟人 对偶    

C.拟人  比喻  设问 对偶    

D.拟人 比喻 反问 对比    

36.(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B.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C.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D.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E.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37.(2分)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38.(2分)(2017九上·扬州月考)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作者的行踪,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声响和情态,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

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林中小溪》作者普里什文,苏联作家。

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C.《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本文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

D.《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宋文学家。

本文刻画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9.(2分)(2017九上·天津月考)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比喻)

B.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比喻)

C.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借代)

D.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排比)

40.(2分)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沿着湿漉漉的林间小路,我一步一步走近诺日朗瀑布。

仰观大瀑布,我真正领略到那惊天动地的气势。

①云雾迷蒙的天上,裂开了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汹涌而下,一落千丈,在山谷中激起飞扬的水花,发出震耳欲聋的回声。

②站在这样的大瀑布前,人犹如漫天飘漾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

③此刻,眼前的诺日朗瀑布群龙飞舞,舞出了一曲震撼天地的生命赞歌。

④这雄浑博大、激情四溢的自然奇景,怎能不让人心灵为之震颤?

A.第①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诺日朗瀑布汹涌而下、惊天动地的气势。

B.第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渺小,以此衬托诺日朗瀑布的浩大。

C.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如群龙飞舞的诺日朗瀑布令人震撼的壮美。

D.第④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诺日朗瀑布雄奇的景象给人带来的舒畅欢快之感。

41.(2分)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2.(2分)(2017八下·南江期末)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大雁)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运用拟人,将大雁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大雁归来时的兴奋与友好。

B.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运用排比,连用三次“救救”,强烈地呼吁人们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运用引用,通过诗词写出了自己对他乡咸鸭蛋的“瞧不上”,表达了“我”对家乡咸鸭蛋的自豪。

D.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脸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运用比喻,将母亲的脸比作喝过酒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当时的高兴、得意。

43.(2分)(2012·北京)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

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