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7308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docx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此我们要全面理解。

  传统发展观的突出表现是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全部内容,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目标。

诚然,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单纯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的目的,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消耗资源、降低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则是不可取的。

因为GDP增长不能反映人民群众多方面需要的满足程度,也不能反映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的代价,更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成果的分配。

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会造成经济、社会出现不协调、不平衡的情况。

经济发展不仅仅限于经济增长,不仅仅反映社会财富在数量上的变化,还包括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品投入结构的变化与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程度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等。

另外,经济发展也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

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质和量,而且强调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的统一的最终结果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发展观是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样一个哲学信念的前提上,认为发展天然就是好的,发展总比不发展好,发展快总比发展得慢好。

它所关注的,只是如何发展得更快,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对于“为什么发展”和“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样一个目的论、价值论的问题却缺乏关心。

在发展的价值判断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核心,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发展的目的。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已经是如何使发展持续下去,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地生存发展,而不是仅仅看到眼前。

  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下一步还需要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形势,对于诸如经济体制变革引发的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结构急剧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温饱问题解决,GDP超过1000亿美元后社会需求升级并且更加多样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社会问题,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沉重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的严峻挑战,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活力和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政治领域所产生的激荡等等,都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

“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具体地说,统筹城乡发展,目的就是要不仅仅围绕“农”字上作文章,还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寻找出路,更好地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缩小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省、自治区内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关注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解决“一条腿”长(指经济)、“一条腿”短(指社会)的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口适度增长、资源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解决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解决国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几个关键点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说,是一个新高度;从实践上说,是一个新课题。

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而且要在实践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我们应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把发展当作一个战略来抓,不能把它视为权宜之计而失之以恒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我们做好今后各项工作的纲领。

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求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来抓,并且自觉实施,长期坚持。

  抓好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才能抓住我国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

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

否则,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甚至会走弯路。

  抓好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才能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抓好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

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

这些问题不可回避,更不可任其发展。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根本的办法是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发展。

  二、把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抓,不能以谋求局部发展而牺牲全局利益

  科学发展观高度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的要求。

整体性,也就是全面性。

它要求在发展时,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经济和环境、发达区域和相对落后区域、发展较快行业和发展迟缓行业等等,放到一个棋盘中,统筹谋划,使之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也就是全面发展、整体推进。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也必须看到,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体制改革,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论改革,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

论发展,农业落后于工业,乡村落后于城市,西部落后于东部,传统行业落后于新兴行业,环境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抓,坚持全面发展。

在制订计划、出台政策、建立制度、安排工作和树立典型时,既要注重全局发展、全局利益,又要注重局部发展、局部利益;既要考虑这部分人的发展和利益,又要考虑到另部分人的发展和利益;既要考虑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又要考虑到个人利益等。

总之,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三、把发展当作一个系统来抓,不能为谋求物质文明发展而牺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

  把发展当作一个系统来抓,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它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子系统组成。

与之相对应,人类文明从内容上也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它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决定作用。

政治文明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所以,三个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三个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如果其中某些环节过于薄弱,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我们的教训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去年非典疫情的蔓延,不仅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而且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中国在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中排名第188位。

如果这种状况还不改变,类似“非典”的悲剧还会重演。

  四、把发展当作一个过程来抓,不能为谋求当代人的发展而牺牲后代的利益

  把发展当作一个过程来抓,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们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近期与长远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决不能为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而浪费资源、牺牲环境,决不能为谋求当代人的发展而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把发展当作过程来抓,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既讲求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把发展当作一个过程来抓,必须摒弃“先污染、再治理,先发展、再协调”的错误思想和做法。

有的同志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发达地区的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经济实力,发达地区可以做到,欠发达地区难以做到,还是“先发展、再协调”。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实践是有害的。

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能使欠发达地区更好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果为求得一时发展而牺牲环境、破坏资源,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不能持久;在发展之后再来治理,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的内在要求。

 

“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再探索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

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我省出台了六个配套文件,构建了“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新的形势下,要在坚持这些好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逐步完善,与时俱进。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观念,为“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提供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干部是否经常受到教育、农民是否长期得到实惠,关键要看发展了没有、发展得如何。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努力适应这一要求。

  1、紧扣发展主题,理清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路。

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观念,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为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要切实改变就组织抓组织的现象,坚持做到“三贴近”。

即贴近党的中心任务,贴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把组织服务工作做到需要的地方去,把组织保证工作做到群众欢迎的地方去,变“游离”为“渗透”,变被动出招为主动介入。

  2、适应发展需要,改进农村基层组织的设置方式。

努力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积极组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如农民专业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协会+农户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推荐村“两委”成员与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领导成员交叉任职。

使村干部和发展能手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积极开展在农民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工作,把协会中有共同特长的党员组织起来,围绕协会发展开展党组织活动,使党的工作覆盖到新的社会组织。

同时,通过专业协会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把好协会的发展方向。

  3、围绕发展目标,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

要一手抓教育,增强党建工作责任人党的观念;一手抓考核,使责任人自觉遵守制度规范。

特别要强化考核标准的刚性,坚持把发展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检验“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根本标准。

要实行介入式考察,从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志要参与责任人任用的考核和研究,解决过去存在的责权分离、手段弱化的问题。

要捆绑式运用考核结果,把履行责任制情况作为责任人任用的重要依据,把考核结果与干部奖惩、任用挂起钩来。

二、按照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加强农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提供组织保证

共产党人的政绩观,就是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让农民得实惠。

能否把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是实现“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目标的关键。

  1、树立以政绩取人的导向,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选任办法。

用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办法选人,对于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至关重要。

要改进干部的选任办法,让群众满意的人进班子。

我省在村党组织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即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党内选举。

在乡镇开展“一推两考”试点工作,即采取民主推荐、理论考试、组织考察的办法,确定下一届镇党委和纪委组成人选。

它们的共同之处和关键环节在于:

一是群众广泛参与,推荐算数。

在村党组织成员的推荐中,不仅有党员参加,也有村民代表参加,所产生的人选体现了全体村民的意志;在乡一级干部人选的推荐中,不仅有下一级单位负责人参加,还有占参会代表20%的农民参加,使群众的态度影响到干部的进退留转。

二是全过程阳光操作,推荐票公开统计。

这既体现了组织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又体现了群众相信组织、依靠组织,从而促使干部把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促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这些做法要继续坚持和完善。

  2、加强规范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

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任职、任期和进修培训,告诉干部干什么,教会他们怎么干。

同时,可与高等院校联合开设进修班,培养高层次领导人才。

要改进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训什么的原则,开设培训“超市”,实行“订单”培训,推行学分制,由干部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行安排受训时间,促进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我省正在开展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试点工作,要不断总结,积极推广。

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述学、考学制度,把干部的学习同年度考核、奖惩和任用结合起来,调动干部学习的积极性。

  3、强化激励监督,促进农村基层干部严格自律。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人是关键,培训是基础,激励监督是保证。

可开展“双评”活动,即每年分别评比有作为和不作为的农村基层干部。

对被评为有作为的干部给予表彰和重奖;对被评为不作为的干部,经组织考察属实的,可责令辞职。

要改进评比办法,扩大评比工作中的民主,把评比标准、评比权限和评比要求交给群众,真正由群众当家,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干部选出来,使他们有地位、得实惠、增光彩。

三、按照新型人才观的要求,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提供人才支持

人才问题关系小康大业。

让干部经常受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关键要依靠人才。

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

  1、拓宽视野,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对有潜力的人选,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实用人才开展科技承包和试验示范活动,推荐他们到专业协会中唱主角、挑大梁。

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表彰,给予重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展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

农村乡土人才是实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一并纳入人才范畴,在教育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一视同仁,使乡土人才有地位、有荣誉、有奔头。

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劳务大军在外经风雨、见世面,既挣了“票子”,又换了“脑子”,要把他们纳入人才范畴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发家致富。

  2、突出重点,抓好农村党员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就抓住了人才工作的重点。

要坚持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小学教”活动,把它建成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的“加油站”,办成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助推器”,打造成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平台”。

要大力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可在全省农村实施“百千万”行动计划,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重点抓好100个“双培双带”示范乡镇、1000个“双带”示范基地、10000名带头致富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论强的“三强”型党员、干部。

要积极推行无职党员岗位责任制,按照自愿申报、党组织确定、向全体村民公告的方式,明确无职党员的岗位责任,加强考核,使每个有能力的无职党员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3、加强激励,动员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

从农村实际出发,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干部、军队转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机构改革中分流人员、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到农村和乡镇企业工作。

尤其是县乡机关干部工作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要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可实行“五五制”,即一半人员在机关处理日常工作,一半人员到农村基层蹲点创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也可鼓励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

对“蹲点干部”和“打工干部”可以实行身份、关系、待遇“三不变”,对工作卓有成效的,要提拔任用,形成人才资源的“洼地”效应。

我省近年来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是加强“三农”工作的战略性举措,也是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成功实践,要抓紧抓好。

四、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要求,推进为民服务经常化、制度化,为“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提供机制保障

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1、建立述联考联制度,培养干部亲民作风。

农村基层干部只有经常深入群众,倾听民声,特别是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才能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为促进农村基层干部经常深入群众,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定期组织干部进村入户、乡村干部联系贫困户等。

为促进这些制度的落实,要建立干部述联考联制度。

干部年度述职时,要把联系群众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由群众进行测评。

测评时,可适量吸收农民代表参加。

同时,对干部进行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时,要把联系群众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使广大干部始终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

  2、实行民主听证制度,广泛集中民智。

在决策上体现群众意志,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使农民得实惠。

实行民主听证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有效办法。

通过听证,让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决策中来,与干部面对面交流,构筑民意表达的“绿色通道”。

对好的意见和建议,可进行购买或给予重奖。

决策实施的效果如何,群众是否得到了实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后,再召开听证会,凡是多数人赞成的,要继续执行下去;凡是多数人有意见的,要对决策进行完善;凡是多数人反对的,要坚决废止,使决策始终符合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

  3、推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农村基层干部要适应乡村区划调整、乡域村域扩大的新形势,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可在乡村两级设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群众需要办理的事情,只需向代理室提出申请,其它工作均由代理室全程代为办理。

要明确代理内容,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可列入代理范围。

要规范代理程序,抓好受理、承办和回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代理室各项工作制度,做到有问必答、有需必办,使代理室和“小窗口”能为群众提供大服务,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发言提纲

訾金雷

(2006年3月31日)

 通过近一个时期的学习思考,上午又听了新农村建设的辅导报告,我们对中央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认识更加到位、理解更加深刻、思路更加清晰。

下面,我结合实际,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是个老的提法,却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新背景。

它是在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加快农村发展正成为全社会共识、农村建设具备一定基础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发展起点更高。

二是新思路。

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指导方针更明确。

三是新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工作布局更全。

四是新方式。

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扶持力度更大。

五是新变革。

改革开放后至十六届五中全会其间的27年,我们党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城乡工农关系上先后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

一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放权于民;一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直至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负于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是第三次重大调整。

从中央把“三农”问题明确定位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到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从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到作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从制定“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到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

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对工农、城乡和分配关系作出了重大调整,其实质是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六是新机遇。

宿州作为农业大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是我们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奋力崛起的历史机遇。

我市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人口众多,应该说受益面也就更大。

这个机遇如果能抓住,就会极大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推进跃升崛起注入强大活力和动力。

二、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深刻内涵应该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时跨数十年、惠及几亿人、涉及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我理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深刻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二是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标。

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目前,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全国迅速启动、扎实开展,我体会,要确保新农村建设真正造福亿万农民,必须防止和克服五种倾向:

一是脱离实际,把新农村建设变成空洞口号、神秘概念和玄奥理论,或者重新回到就农业抓农业的老路子。

我理解,当前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如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等就是新农村建设,已经确定的“工业强市、开放兴市”战略、“6+3”工程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

二是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包涵着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整洁、村庄改造等丰富内容,并且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内容。

否则,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盲目冒进,一哄而起。

新农村建设既是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艰巨的长远课题,决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把积极态度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从长计议,不草率从事;锲而不舍,不急于求成,力争做到规划不留遗憾,政绩不留隐患。

四是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工作无事可干、无所作为倾向。

决不能以为免除农业税后农民负担问题就从此解决,农村工作就万事大吉。

必须保证基层党组织和乡村政权的有效运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来贯彻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