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5147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五单元秋水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秋水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五单元秋水教案新人教版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建议

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体现了庄子散文纵横捭阖的特点。

开头几句写自然景物,秋天雨季到来,黄河水涨,只用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句,就概括了许多景象。

本来黄河秋汛,是巨浪滔天,汹涌彭湃,可以大加描写,铺排不尽,但只用“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几句,就把意象写出了。

文字精练,声调和谐,形象鲜明,境界深远,具有诗的特点,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对比手法在本文的运用

1.黄河与北海的对比

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展示黄河的宏大;后写北海“难穷”,“不见水端”。

两者同是壮阔,但北海比黄河更浩淼无穷。

2.河伯神态的对比

先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认识上的对比

开始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来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对比的写法能把感情色彩鲜明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也能在正反对比中,揭示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课文诵读指导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

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

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

“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

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

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本文的教法建议

  1.诵读法。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因此应通过反复阅读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庄子哲学思想准确把握寓言寓意。

  2.问答法。

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3.拓展法。

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

(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

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

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

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

“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

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

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

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

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

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深深认识到:

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

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

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

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

《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

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

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

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

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

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

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

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

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

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

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

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

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

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

贻,遗留。

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常用作谦词。

五、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妙趣横生的特点。

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

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

六、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这位作家是谁?

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

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

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

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

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

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

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

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

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

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

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

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

贻,遗留。

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

     ①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点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

  点拨: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点拨: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四、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

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五、板书设计

扩展资料

庄周与《庄子》

  庄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

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岁略小。

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

据《庄子》中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

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扩展资料

《庄子》散文的论辩风格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

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奇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

  《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

但若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

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

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

这样的辩论,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

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

扩展资料

庄子散文的形象分析

  庄子散文所包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不是以直接的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而是以其独特的形象加以含蓄而明确的寓示表达出来的。

  以《庄子》内篇为例,通览各篇,我们不难看出,庄子散文几乎是包罗万象。

上下古今,谈锋所至,无不令人叫绝。

思想的野马,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自由驰骋,看似荒诞,实则有迹可寻。

归结起来,庄子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虚”字,所以他便运用了一系列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来予以发挥,形成了他那种似真似幻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并且都具有人的性情。

《逍遥游》中凭风而徙的鲲鹏,目光短浅的蜩与学鸠、斥鴳,《齐物论》中“朝三暮四”、为名实所蔽的众狙,《养生主》中啄饮自如的泽雉,《人间世》中不自量力的螳螂,知晓无用之用的栎社树,《大宗师》中相濡以沫的鱼,等等。

这些形象成了庄子阐明哲理的媒介,在庄子的散文中放出奇异的光彩,仿佛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魂。

这在先秦其它典籍中是不多见的,不能不称为庄子的创造。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往往被刻画和描绘得栩栩如生,在庄子散文的形象体系中也占很大比例。

列子“御风而行”,轻妙无比,却“旬有五日而后返”;许由不受尧的禅让,无用于天下,以不愿越俎代庖为喻,婉言陈志;特别是想象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而且,“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种形象和境界纯属臆造,却寄托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言虽玄虚,但意旨深远。

  庄子为了突出自己“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思想,虚构了一些奇怪的人物。

支离疏其人“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貌甚丑陋,然避祸远害,能养其身,“终其天年”。

兀者王骀“无形而心成”,以“不言之教”而为师,从之游者甚众。

哀骀它奇丑无比,但“丈夫与之处,思而不能去也。

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他无位无禄,却能济人之难;鲁哀公授之以国,他却“氾然若辞”。

他之所以能“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是因为他达到了“才全而德不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