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546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2010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靡有朝矣(《氓》)

(2)同心而离居,(《涉江采芙蓉》)

(3),乌鹊南飞(《短歌行》)

(4)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

(5)仰观宇宙之大,(《兰亭集序》)

(6),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7),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8)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9),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10),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可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

“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

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

“奈何不与道士诗?

”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

“乐其无已乎?

”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

“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

“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

“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

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

坟墓。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延:

邀请。

B.降跽谢过谢:

感谢。

C.过立恭宿别过:

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

超过。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而今安在哉于是余有叹焉

C.乐其无已乎D.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夫人之相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叟识其意,曰:

“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3分)

译文: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6.

(1)此诗多处写“影”,有的明写,有的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

(2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

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

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

(《三国演义》)

B.卡西莫多用匕首刺伤卫队长弗比斯后逃走,和卫队长在一起的爱斯美拉达却被认定为凶手,被判处死刑。

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上执行绞刑时,卡西莫多从钟楼上跳下来,击倒刽子手,敏捷地夹起爱斯美拉达,把她救到了钟楼里。

——《巴黎圣母院》

C.张鲁欲兴兵取川,益州别驾张松亲往许都说曹操兴兵取汉中,以图张鲁。

曹操因其丑貌心生怠慢,后经杨修举荐,得知张松口似悬河,过目不忘,于是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携手共入,先拜于地。

张松便把暗藏的西川地理图本献给了曹操。

——《三国演义》

D.副主教克洛德死后,人们发现卡西莫多也消失了,于是认定他们之间达成了一种魔鬼契约,因此按照教义,克洛德未能葬在圣地。

(《巴黎圣母院》)

E、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

诸葛亮派人侮辱,司马懿不为所动。

不久诸葛亮病危,穰星不成,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蒋琬,并做好身后的军事安排。

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推荐姜维、费棉相继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

(《三国演义》)

8.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下列文字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的“妙计”是什么?

又为何“赔了夫人又折兵”?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贡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

“敢问其次。

”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

“敢问其次。

”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

“噫!

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①硁硁(kēng):

浅薄固执的样子。

②斗筲之人:

指器量狭小的人。

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

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

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3分)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

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

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

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

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

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

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10.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

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

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消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

1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

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

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

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

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观众。

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

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

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

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

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

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

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

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

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

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

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

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

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

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

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

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

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

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

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1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开门见山,又设置悬念。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一句,既写出作者受到的震撼,又抒发了思古之幽情。

B.作者先通过列举把我们带进想象中繁华的罗马城,继而漫步实际中的罗马城,抒写内心情感的变化,由失望、迷惑不解,到愉悦,再变为最后的惊叹和钦佩。

C.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句,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

D.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作者目的是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批判奴隶制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E.文章构思巧妙,从废墟入笔,联系历史与现实,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辩,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划线句子中的“迷惑不解”一词。

(2分)(不超过15个字)

15.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6.文章结尾说“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联系全文,这“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7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B.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C.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生前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却一直铭记在心,耿耿于怀,这份情和爱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

D.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度过难关。

18.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4分)

芝兰绕阶春绣锦翠柳迎春万山金

桃李满目千里绿黄牛耕地座凝香

新春对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五、作文(70分)

请以“这回,我不是主角”或者“这回,我不是配角”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字数:

不少于800字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0年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略

解析第

(1)句中的得分点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2)句得分点为“折”“窍”、“作”,分别是“折断”“凿孔”(译为“挖孔、钻孔”也可)、“发出”。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

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

儿子立恭会写诗。

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

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

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

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

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

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

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

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

于是前去拜访。

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

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

窗下有几套书。

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

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

“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

”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

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

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

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

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

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

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

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

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

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

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

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

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

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

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

“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

”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

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

“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

”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

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

“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

”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

“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

“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

”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

我痛哭哀悼。

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

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

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

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

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

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

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

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

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

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

“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赏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

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

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

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

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

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

其实并不止三句。

如《天仙子》:

“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青门引》: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归朝欢》:

“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

”《剪牡丹》:

“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木兰花》: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

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天圣八年(1030)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

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

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

其词含蓄工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