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769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docx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月月考试题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

1.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管子认为:

人君应“视国羡(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

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

”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

“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

他们共同强调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政府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2.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对先秦经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讦之处。

唐代以降,政府下令编纂《五经正义》,去“异端邪说”,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这一变化

A.有利于儒学融合其他学说B.推动儒学政治地位提升

C.有利于扩大唐代统治基础D.导致后世儒学发展僵化

3.杜甫在赠与好友曹霸的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为显示对曹霸特别的敬意,开头的第一句就是“将军魏武(魏武帝曹操)之子孙”。

苏轼说:

“在酒馆里,会有许多说评书的说到三国,听到曹操胜利,人们会哭。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

A.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不同B.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C.历史真相随时代变迁日益清晰D.普通民众对官修史书缺乏信任

4.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官家”,而且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识,这表明宋代

A.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B.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制度

5.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

“折杖法”的使用

A.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

C.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D.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

6.《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

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7.下表为《左传》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问题的论述。

这些论述所体现的相同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民轻神

C.天人感应

D.以民为本

8.秦刻石辞传者凡七:

曰石鼓文、峄山、泰山、琅邪、之罘、碣石门、会稽。

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

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

由此可知

A.秦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B.秦始皇喜欢游历

C.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D.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

9.秦简《语书》中写道,如果官员对其所管辖地区的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觉察的,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10.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推行均输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

这一举措

A.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B.维护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实现了国家对物价的管制D.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11.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

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国故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这反映出

A.至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1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青铜器

铭文

元和四年壶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

宜子孙及酒食。

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口口□钟,重口口斤。

直(值)钱七千二百。

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口口口成雷口口钟,廿二斤。

直(值)钱二千四百。

大吉口口富贵宜田家口意口长生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重农抑商的实施状况

C.手工冶金的生产工艺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1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

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制度。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4.右图是《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有人据此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当时社会动荡,人们饮食不讲卫生

B.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文化

C.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成果

D.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统治

15.《晋书》记载:

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

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

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

16.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

这表明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17.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

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18.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

这一做法

A.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C.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D.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

19.据唐代书籍记载:

“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传染业’,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

”“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

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云:

‘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

’”这些记载反映出

A.唐朝的手工业技术不断创新B.唐朝各项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

C.古代手工业技术存在封闭性D.古代私营手工业以家族制为主

20.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发明对外传播示意图。

这一发明

A.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

B.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C.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D.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

2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导致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22.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10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对其分类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和刑罚、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和历法、祭祀等20多个类别。

由此可推知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23.商汤伐夏时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

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统治者借家族伦理强化统治

24.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A.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B.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C.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D.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

25.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该思想家意在强调

A.后世必然超过前世B.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C.小国寡民社会的优点D.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6.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期(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27.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奴婢、部曲、工乐户等贱民阶层。

宋朝时,这种贱民的数量显著减少。

A.主要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完善B.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C.反映了户籍等级制度的废除D.导致了小农经济的加速破产

28.据《宋会要》记载:

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

这折射出宋代

A.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B.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质变D.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29.《宋刑统·盗律》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如“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有敢于“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者,计所烧减价,并赃以强盗论”;“恐吓取人财物者,准盗论,加一等”,材料体现

A.宋代政府惠商的经济政策B.宋代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

C.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宋代法律体系完善

30.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见下表:

这一现象说明

A.考试内容限于程朱理学

B.考试人数逐年下降

C.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D.精英教育不断强化(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制表)

31.北宋中期允许高官建立家庙,民间陆续兴建家庙——祠堂以供奉其列祖列宗,南宋祠堂被纳入“家礼”的范围,元明清三代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活动场所。

这反映了

A.孔子地位的下降B.理学地位的提升C.宗教迷信的盛行D.君主专制的衰落

32.南宋哲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

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B.使宰相制度渐趋完善

C.进一步确立君主专制D.对宰相权利进行约束

33.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中“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34.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

在王守仁的弟子王钱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

这表明,陆王心学

A.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B.传承了士林实学风气

C.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D.开创了三教合流局面

35.永乐三年,郑和开始远航。

据不完全统计,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尼八剌(今尼泊尔)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等6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

材料说明,明朝在郑和开始远航后

A.注重平等外交B.中外交往非常频繁C.废除“海禁”政策D.形成朝贡外交体系

36.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

这表明明清时期

A.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B.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的改变

C.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D.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37.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

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38.明清时期,在单位面积产量继续提高的同时,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却明显下降。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经济B.人地矛盾开始出现

C.农业仍是国家重要经济部门D.农户收入没有增加

39.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

“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

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

这说明

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

4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

“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

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

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

”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唐代科举每次录取少则几人,多则二三十人。

宋代重文治,宋太祖时取士仍比较严格,但总数已有所增加。

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每次平均录取进士230人。

至徽宗时期,每次平均多达680余人。

纵观整个宋朝,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万人数以上,人数之多,是历代所没有的。

录取的人数不仅多,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

“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日特奏名。

”真宗成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

落第后,自愿考试武艺及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辦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

“较艺之祥,推恩之广,近代所未有也。

——————摘编自梁玉《浅谈宋代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开国之后,明太祖开始着手建立新的金融体系。

由于铜钱严重不足,政府又尝试恢复纸币制度。

洪武七年(1374年),明政府订立钞法,设宝钞提举司。

次年,造“大明宝钞”。

宝钞为不兑换纸币(即可以用金银换宝钞,却不能用宝钞换金银),政府发钞不储备金、银本钱,禁止民间以金银相交易,违者治罪。

洪武九年又令天下税粮以银、钞、钱、绢代输。

明政府初行钞法。

对钞币的发行童并无限制。

加之作假成本低,伪钞泛滥,于是发生钞币贬值等情况。

到了洪武二十七年,贬值已经超过六倍。

钞币的贬值使得政府官员原本就低的俸禄(由粮食加钞币构成)变得更加可怜。

到洪武末年,钞法阻滞不行,民间交易只用金银。

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皇帝终于放松了用银的禁令,逐步使得民间金融系统脱离了政府的摆布,推动了民间经济的繁荣,无意之间让这个原始、僵化的帝国存活了近三百年时光。

——————据漆侠主编《这个改革通史·明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武年间货币制度改革举措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洪武年间货币制度改革的影响。

(9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下表列出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几种分期方法:

第一种

第一期形态为孔、孟、荀为典型的儒学之铸造时期,第二期形态为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性时期。

第二种

孔孟、荀为第一期,汉儒为第二期,宋明理学为第三期。

第三种

第一期为先秦时期,即原始儒学阶段;第二期为秦汉以后,儒学走向民间,并与政治密切结合时期。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儒学的分期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在材料中任选一种分期方法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分期方法,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A

A

B

D

D

C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A

C

A

C

D

C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C

B

A

B

B

B

A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D

D

A

B

C

C

A

B

D

41.

(1)巩固统治,重文轻武;统治者降低要求;社会官员缺乏;参加科举的人数众多,人民热情高;落第录取照顾等政策调整。

(2)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技术的改进与印刷业的繁荣;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增强了士人对宋朝政府的认同等。

42.

(1)以纸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民间禁用金银交易;纸币制度不成熟(缺乏准备金、防伪技术差、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等);政策缺乏稳定性(持续性差);有相关法律和机构的保障。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钞币迅速贬值,引发通货膨胀;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容易助长官场贪腐行为。

(每点3分,任答两点6分)钞法的崩溃,客观上推动政府放松金融管制,促进了白银货币化。

(3分,要求必答)

43.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