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825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2014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2014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第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

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

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体意识,可以叫载道。

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

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

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

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

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

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

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

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

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

在这一方面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1.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

B.传统中国画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可使畅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达到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维方式,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对文化性的重视要高于对绘画性的讲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两岸四地的画家,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

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

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

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

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

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

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秩满,径入都。

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

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

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安石不答。

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

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

侠曰:

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

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

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

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

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

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

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

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

是夕,寝不能寐。

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

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

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

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

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

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

帝曰:

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

但徙英州。

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删节自《宋史·郑侠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侠谳议传奏

谳:

审判定罪

B.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

谕:

明白

C.青苗、免役权息追呼

息:

停止

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

罪:

加罪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郑侠耿介不阿的一组是(3分)

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命开封体放免行钱

所言非为身也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

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给予批复;郑侠也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竭智尽忠,报答知遇之恩。

B.郑侠深知时弊,数次谏言。

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

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

郑侠把新法实施后的情形绘成图上奏,不被接纳,便假称紧急密报直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废除部分新法,百姓欢呼。

D.郑侠忠于职守,屡遭弹劾。

吕惠卿执政,他上疏抨击,并把朝臣分类,被以朋党之罪编管汀州,神宗皇帝认为他忠诚可嘉,只将他流放到英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

(2)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孟浩然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注释】定:

究竟。

祓禊诗:

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春堤杨柳发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

(6分)

9.诗歌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桂棹兮兰桨,

,望美人兮天一方。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阴影和阳光

徐慧芬

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

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

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

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

小蒙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

他放学回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掉下一个大纸箱。

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

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

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子里。

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

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

小偷太坏了!

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

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

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

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

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车!

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

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

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

刚才,碰上了一个大好人。

你知道的,我是去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后,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卖。

我挑了一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子就走了。

骑了大约20米,忽听背后有人叫。

回头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重重的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

我停了车,才知道我原来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钱给了他,他是追来还我90元钱的!

儿子,你想,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

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是他的良心!

是他做人的道德!

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

要不,今天这只瓜就太贵了!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

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取了照片回来路上买了西瓜。

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

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

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结构简单,语言含蓄隽永,结尾处设计了小蒙的父亲编造故事、播洒阳

光的情节,可谓别出心裁,但也使小说蒙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B.小说中小蒙的生活经历提示我们,青少年仿佛一张白纸,指导他们在这张纸上抒写什么样的人生,社会、学校、家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C.小说的情节设计有很多巧合,但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文中多次写到了小蒙的眼泪,这样写有助于情节的推动,也使小蒙的形象更加丰满。

D.板报事件中,小蒙不但被老师误解,还失去了身边朋友的信任,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由此小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学校和教师。

E.小蒙妈妈说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但又说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这种唠叨体现出了妈妈做人的虚伪,同时扩大了孩子心中的阴影。

(2)请简要分析小蒙的形象。

(6分)

(3)你怎样看待小说中爸爸虚构故事这个情节?

(6分)

(4)有人认为把文章标题阴影与阳光改为播撒阳光更能贴近主题,请结合原文

谈谈你的看法,并实际谈谈这篇小说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

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

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

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

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

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

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

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

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

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

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

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

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

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

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

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

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

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

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

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

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

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

我去趟香港就回来。

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

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

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

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

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

我死,幸为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

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

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

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

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惜哉!

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

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

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删节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

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

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

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

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

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3)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的投身光复的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但也有人认为,他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

对此,你怎么看?

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8分)

第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自1992年7月起,进入先生曾供职的广东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忝列门

墙,有幸跟随先生学习书画鉴定近十年,获益良多。

B.日本前内阁执意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导致中日两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几乎裹

足不前,两国关系面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

C.人们都希望度过美好的桑榆暮景,但现阶段中国许多老人的现实却并非如此,子

女为生计四处奔波,无暇顾及老人,空巢现象普遍。

D.PX事件中,民众的激动情绪很大程度上源自对政府决策的不信任,政府如想一呼

百应,则加强民主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MH370自失联以来,中国政府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搜救行动,连日来,搜

救发现的疑似物体被证明大都是海上垃圾。

B.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政府肩负着管理医院、兴

办医院和推进公共医院改革的重要责任。

C.朝鲜要求韩国的船舰不要进入海上禁航区,韩军方出于韩方船舰安全,已下达了

禁航令,但也通知朝鲜,北方界线不可逾越。

D.随着《星星的你》的热播,炸鸡+啤酒成为流行生活方式,都教授阅读的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一书也受到热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生机勃勃、活跃发展的。

,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

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

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

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

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

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

各地先民创造出绚烂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

A.B.

C.

D.

16.假如你是一位去采访叶开老师的记者,根据下面材料,你准备分别提出怎样问题?

意语言简明得体。

(6分)

材料一:

继出版《对抗语文》之后,《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原名廖增湖,笔名叶开)最近出了新版课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前两册。

该书首印两万套,在网上销售三天就断了货,现在已加印5次,总印量达到6万套之多。

问题一:

材料二:

这套书第一册(综合分册)分为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个部分,选入胡适、巴金、丰子恺、宫泽贤治等大师的名篇,叶开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赏析解读的小文。

第二册(当代小说分册)分为学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科幻六个部分,选入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叶开在每篇文章中选择性地写出精练的点评。

问题二:

材料三:

叶开曾说:

现行语文课本是有问题的,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让孩子学会怜悯、同情,做一个善良的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一个单调的人。

问题三:

17.请为下面漫画拟写题目(不超过8个字),并写出漫画寓意。

(5分)

题目:

寓意: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从前有一个农夫种了五亩地,这一年恰逢干旱,农夫只得一担一担地从河里挑水来灌溉。

一个工匠看见农夫这样辛苦,便告诉他,愿意帮他做一个水车,比用桶挑要轻松多了,而且灌溉农田很有效。

农夫说:

我不觉得水车比我的桶更好用,再说,等你做好水车,我的禾苗也许早就干死了。

工匠说:

你挑的那点儿水,怎么能满足禾苗的需要呢?

你的地恐怕很快就要光秃秃了吧。

农夫不再言语,继续一担一担地挑着水;工匠摇摇头,走开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长春三模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9分)

1.【参考答案】A

【解析】张冠李戴,扩大范围。

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的途径是立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概念的含义理解的能力。

2.【参考答案】B

【解析】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是中国画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而非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3.【参考答案】B

【解析】A项信息嫁接错误;C项季羡林是以三个和谐来解释天人合一,后半句推断过于绝对;D项原文说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的遮蔽……就可大有作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36分)

(一)(19分)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