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8996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docx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

大家好,我是叶老师。

大家工作都很忙吧,不过,再忙也一定要记得忙里偷闲地抓紧时间看书哦!

下面的资料是我给大家归纳的政治学概论(1-7)章的知识点,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定要认真看认真记哦!

有付出才有回报,别指望着不劳而获哦!

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好运!

祝福你们的叶老师。

还有请尊重老师的劳动,本资料不要外传!

政治学概论(1-7)章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的城邦,即城市国家。

(2012、2013单)

  亚里士多德:

在他的名著《政治学》里,认为政治主要指的是国家的活动。

(2010单)

  中国古代的政治:

其核心含义是统治。

  古往今来对政治含义的解释主要分两种观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即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即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代表性的观点有5种:

(09多)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即伦理或道德政治观(2010名)。

代表人物:

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德国的康德、黑格尔。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

凯尔逊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

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美国的拉斯韦尔、德国的韦伯。

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在他的代表作《君主论》中指出,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08、2010、2011单,09、2013多)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代表人物: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09单)。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代表人物: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013单)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解释即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08、2011论述)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09单)。

(经济作用)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09单)。

政治考虑的不是泛泛的利益关系问题,而是以阶级为最终归属的群体性的利益关系,阶级关系是政治活动的主导因素,一切政治关系均直接表现或最终可归结为阶级关系。

(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08、2010单)。

(政治权力)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有规律可循的(08、2011单)。

(科学、艺术)

3、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2010多)

 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2010单)

从狭义上看,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从广义上看,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域:

(1)政治学基础理论。

它是建立政治制度,指导国家政治活动的基本原理,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

(2011单)

先秦时代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

 

1、儒家(孔孟,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儒家的政治学说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2011多)

1)“为国以礼”的政治原则,即“礼治”—孔丘;

2)“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即“德治”—孟子;发展至“以德行仁”的“王道”以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

2、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反对“仁政”和“王道”,主张“霸道”和“以法治国”。

他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体,形成一套法家的治国理论。

(08多)

3、道家(老子、庄子)——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即“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

介这并非意味着统治者应该放弃对国家的治理。

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

(08、2011多,2011名,2012单)

二、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政治论即神学世界观。

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世界观。

欧洲中世纪神学主张即权力鼓吹的观点有:

人的原罪学说、神创等级理论和君权神授论,主张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于教权。

(2012多)

  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4、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有《君主论》,布丹的代表作《共和六论》,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代表作有《乌托邦》和《太阳城》。

  5、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他们根据自然权利和自然法理论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

  6、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

鼓吹自由主义和实验主义的政治学说。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

  7、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矛盾也日趋尖锐化和复杂化。

这个时期资产阶级政治学已经完全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拥有很多学者的专门学科。

由此开始,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09单)

 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

为适应这一变化,资产阶级政治学也从国家制度的研究转向政治权力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研究方向又从以权力研究为主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09单)

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09、2011单)。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2010多)。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是:

(5个方面)

  第一,《宣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宣言》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宣言》强调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真正的民主。

  第五,《宣言》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上述观点表明,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具体包括: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理论联系实际

4、阶级分析

5、经济分析

  

(二)政治学研究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

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4种)

  (1)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2)制度研究法。

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

关于国家的起源,阐明了两个观点: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第二,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1、氏族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血缘家庭。

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

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以氏族为核心,原始公社制度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几种形式。

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有(3个):

(09、2013简答)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2011单)。

  

第二,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

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的区别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是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0单)。

而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则是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一)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及其结果: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

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给社会带来的二个结果: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对国家产生的著名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2011单)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09单)

秩序的实质:

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

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破坏,也不许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者集团破坏。

(三)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产生。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日耳曼部落征服罗马帝国的结果。

国家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结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四)国家与氏族的区别(08、2011、2012简答)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点: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划分:

指对一定地域上的居民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管理。

  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

所谋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原始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

只有公共权力的强制力机关才能维持社会的存在。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3种代表性的理论)

1.神权论(09名)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神权论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托马斯·阿奎那。

2.契约论(08多、09名、2011简答)

契约论的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阶级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结果。

契约论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契约论的代表人物:

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卢梭(《社会契约论》);霍布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洛克的“自然权利”(自然权利包括:

生存、自由、财产私有)、卢梭的“主权在民”。

其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集契约论说之大成。

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用“主权在民”的观点,否定了“君权神授”的宗教观点,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08、2011单)。

契约论的缺陷(对契约论的评价)。

(2011简答)

从根本上说契约论是没有历史事实根据的非科学理论。

1)它对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状悦的描述,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设想,是从自己的政治观点的需要出发做出的主观虚构,没有任何历史事实作为根据;

2)它把法与国家割裂开来,把法说成先于国家而存在,把国家说成是产生于法的基础上的,也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

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全民意志的产物,国家是属于全体居民的国家,这是非科学的超阶级的国家观;

3)契约论的真意不在于研究国家如何产生,它除了论证封建帛帛国家的不合理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把国家说成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进而把其看成是永恒的“理性王国”。

因此,契约论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然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产阶级国家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永恒性作辩护的反动学说。

3.暴力论(2012名)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暴力论的代表人物:

杜林和巩普洛维赤(《国家概论》)。

无产阶级的叛徒考茨基也是暴力论的拥护者。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家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也成为政治学中的核心问题。

(08单)

以国家本质的不同理解,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

(08、2011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的具体含义:

第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主要是说明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核心是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

当阶级出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就产生了国家,当阶级完全消灭,国家就消亡了。

第二,国家是统治阶级。

即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阶级专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改变,通过社会变革,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随之改变。

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

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关于“专政”的概念,是指国家的本质,不是指国家的形式。

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所以,专政的科学含义,就是阶级统治或政治统治。

政治统治的特点。

1、政治统治就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共同的集体的意志和力量的表现。

2、政治统治还是统治阶级的有组织的力量。

所谓有组织的力量,是指政治统治是一个有组织的统一整体。

政治统治是通过“国家意志”实现的,而国家意志就是政治统治的主要内容。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

国家是个实体物,是社会组织,是机器、工具。

这在于它拥有公共权力,这是国家与其它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二、国家权力(公共权力、政治权力)

1、国家权力的含义(08、2011名)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

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三个方面):

(2010简答)

  第一,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也就是形成了行使这种权力的专门人(官吏)和各种形式的专门机构(国家机关)

  第二,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有组织的暴力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自从社会分裂以为阶级以后,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不可能了”。

  第三,赋税制度的确立。

赋税作为社会全部剩余产品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成为保持公共权力存在和运作的经济基础。

2、国家权力的特性(08简答)

与其他权力相比,国家权力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强制力的垄断性。

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力,主要在于国家权力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08单)。

2)普遍的约束力。

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即不仅对统治阶级成员有约束力,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也要在国家权力的约束之下。

(2010、2011单)

3)主权性。

主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4、国家三要素

  国外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往往从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故称为“国家三要素”说。

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

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2010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这种地理意义上的国家为国度。

三、国家的基本职能

1、国家职能的含义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2、国家的两种基本职能。

即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两种职能的关系:

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内部职能,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的角度分: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又叫镇压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

国家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它们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

第三节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的前提:

是阶级的消亡,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逐渐走向消亡。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

  国家消亡的条件:

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使阶级及其差别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

国家消亡的各种条件

  1、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2、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3、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4、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5、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历史类型

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

(2012单)

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分类即非本质性分类:

1、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亚里士多德开始的(2010单)。

他是从按照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将国家划分为三类(2012多):

1)君主国,指国家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的国家2)贵族国,指国家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国家3)民主国,指国家权力掌握在多数人,即民众手中的国家。

在这三类国家中,又有正常国和变态国家之分。

正常国包括:

君主国、贵族国、民主国;变态国包括专制国家、寡头国家、暴民国家。

2、中世纪,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加上神权国——用以解释中世纪的神权国家。

3、按政府对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把国家划分为:

主权国、部分主权国、殖民地国家。

4、以地理环境划分:

海洋国、大陆国、岛国。

5、现代西方国家划分:

法治国、民主国、专制国、福利国。

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2010简答、多选)

国家的历史类型:

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马克思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

按照这一标准,国家的历史类型,是对建立在同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一切国家的共同特征的概括。

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实行的阶级统治,就有什么类型的国家。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了四种社会生产方式:

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在这些生产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分别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