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9513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

 一、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崇、旋、殿、廊、誉、瞰”等32个生字,会写“隔、屯、柱栽”等32个生字。

积累词语,要求会读写认26个词语,会写会运用2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5.《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描写名胜古迹的四副趣联及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6.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结合对重点词句的加深理解,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的水平和能力。

7.培养学生,根据课文的主题进行搜集相关的资料,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8.在阅读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单元知识结构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包含了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这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的照片,展现了中华文化深刻内涵,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文物的保护展开交流、以写导游词为内容进行习作练习;“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相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的资料。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本单元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内容的能力,贯穿各部分的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3、培养学生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思想意识和习惯。

4、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5、感悟课文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阅读课文。

6、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提倡将好的片段背诵下来。

注重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7、将口语表达的训练与写作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能将自己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恰当的书面文字写出来。

注意语言的交际与写作的转换,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及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综合水平。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教学根据学生本阶段的认知心理的特点按照情景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思路来进行综合设计:

用情境导入与综合实践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把三处名胜课文学习、语文园地和积累运用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的教学的设计的各个环节紧密的围绕在单元主题周围,让语文的学习与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相结合。

以此调动学生对单元教材整体产生兴趣的感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领悟写法和认识事物增长见闻的能力,陶冶自身的情感,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五、教学建议

学习本组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阅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的经历,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

课后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以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为内容的习作。

“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六、划分课时

1、《长城》         2课时

2、《颐和园》   2课时

3、《秦兵马俑 》1课时

4、《语文园地五》   4课时

总计:

9课时

17、长城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难点}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

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

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板书:

略]

    思考:

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

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

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

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

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

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长城》这篇课文,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十七课的课文。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和想画面,因为画面和文章有机结合才能以此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

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

18、颐和园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

(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

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

⑴明地点。

⑵看景色。

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

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

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

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

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

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

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

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

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

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

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

向下望。

    第3、4句:

向前望。

    第5句:

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19秦兵马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

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

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

享誉世界:

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

所向:

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

溃败。

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

抬起头,挺起胸膛。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

若:

好像。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

跃跃:

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

要。

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

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

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

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

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

(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

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

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

("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1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宽带网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

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 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

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

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

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

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创设情景,

  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自主完成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