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805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7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

(13)《松散体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14)《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

(15)《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

(16)《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国家发改委计价字【2002】10号文。

0.3.2工程概况

XX镇XX村地处XX区干旱潜山区,距城区9公里,原XX至清水砂砾路面公路经过此村,下雨天通行很不方便。

全村有105户451人,现有劳动力201人,耕地面积1368亩,人均耕地3.16亩。

现有贫困人口31户125人。

产业主要是农作物,人畜饮水从4公里外的清水县全集镇尧店村引水入村。

该村自然经济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条件普遍困难,属于XX区贫困村之一。

0.4工程特征表

表0-1XX村滑坡防治工程特征表

项目名称

XX市XX区XX镇XX村重大地质灾害隐患XX村滑坡防治工程

建设地点

XX市XX区XX镇XX村

滑体规模

滑坡:

①松散堆积体:

长约270m,高约18m,平均厚度3m,体积14580m3。

②变形体:

长约270m,高约18m,平均厚度30m,体积145800m3。

水文气象特性

多年平均气温

10.9℃

多年平均年降雨量

551.7mm

多年最大日降雨量

49.2mm

水文地质

①孔隙水;

②基岩裂隙水

工程地质

地形地貌

滑坡移后缘高程1429~1430m,前缘高程1319~1320m,呈台阶状舌形。

地层岩性

勘查区分布的地层主要主要地层为第四系(Q4)

和泥盆系月里寨群(D2yl)地层。

地质构造

勘查区的地质构造作用不强烈,构造影响较微弱,无断层发育。

灾害体

结构特征

滑坡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存在不均匀混杂填土。

防治措施

推荐方案

清坡工程+板式挡土墙+排水工程

比选方案

清坡工程+重力式挡土墙+排水工程

主要工程量

项  目

清坡工程(m3)

14580

23030

桩板式挡土墙(m)

270

重力式挡土墙(m)

排水工程(m)

1440

工程投资

125.0万元

220.0万元

1、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自然条件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1.1.1地质灾害分布位置,规模,范围

XX村滑坡段位于XX村村庄中上部,上部居住群众8户,下部居住群众10户,东西向分布呈带状,长约270米,裂缝达9cm和后部变形区(变形体)组成。

滑坡平面整体呈舌形,主滑方向为326°

,长约270m、高约18m,平面面积约1.42万m2,平均厚度为3m,总体积为17万m3,为小型滑坡,滑坡体前缘也发生了变化。

1.1.2主要危及对象

XX村滑坡(塌岸)将对沿岸建筑设施造成严重威胁,主要危及对象有:

(1)对滑坡上部8户居民50多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对坡底的近270m的XX区至清水县砂砾路面公路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3)对滑坡下部的10户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1.1.3地质灾害造成损失估算

该滑坡目前变形迹象明显,加上人类工程活动的日益加剧及地震和降雨的作用,将对整个滑坡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可能诱发滑坡失稳。

据对滑坡区内的危害对象、危害人数和可能的经济损失等实物调查,一旦XX村滑坡复活除了严重威胁滑坡区的居民和安置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外,还将影响XX区至清水县公路的正常运行。

估计滑坡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将接近500万元,因此其防治工程等级定为Ⅱ级。

1.2项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XX滑坡由一个单体滑坡组成,滑坡的稳定性都将影响到滑坡上部8户居民50多人,下部居民10户50多人。

此外还影响到XX区至清水县公路的正常运行。

因此该滑坡一旦失稳滑动,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将对和谐社会的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XX滑坡段目前1个单体滑坡前部滑坡区虽已发生严重裂缝,但由于松散堆积体的坡度较陡,且结构松散,目前已处于不稳定状态,不时有崩滑和落石、飞石现象发生,有再次发生较大规模崩滑的可能;

中后部变形区目前变形明显,裂缝极为发育,且坡面坡度较陡,在强降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下,滑坡发生局部和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

经过对滑坡前部滑坡区(崩滑松散堆积体)的斜坡稳定性预测和滑坡后部变形区(变形体)的稳定性的复核验算,前部滑坡区(崩滑松散堆积体)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松散体将一直崩滑直至坡面到稳定坡角(自然斜坡休止角),在暴雨和地震条件下易发生大规模崩滑的可能性。

滑坡后部变形区(变形体)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和地震条件下,变形体整体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

考虑到斜坡坡度较大,表层结构松散,易发生表层溜滑;

考虑到斜坡平台陡坎地形特点和目前变形特点,存在发生陡坎局部小型崩滑失稳的可能性。

灾害一旦发生,将对当地居民的耕地、房屋以及滑坡体下的XX区至清水县公路发生严重损害,从而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十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为了能让灾区人民免再次遭灾之苦,让灾民安居乐业,对该滑坡进行治理已迫在眉睫,必须立即进行。

地质灾害的治理有利于移民人心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2地理地质环境

2.1地理环境

2.1.1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状况

XX区位于甘肃东南部,是关中—XX经济区的枢纽县区,距省会兰州370公里,距陕西省宝鸡市180公里。

XX滑坡行政区划隶属于XX市XX区XX镇,地处清水---XX公路K7+180处。

(见图1.1)。

图1.1交通位置图

2.1.2气象与水文

(1)气象

XX市XX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据气象站23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1.7mm,最大年降水量为648.6mm(1958年),日最大降水量79.9mm,最小年降水量369.8mm(1974年),连续最大3个月(7、8、9月)降水量为317.9mm,占年降水量的61.9%。

雨季(7~9月)受西南和东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使XX区具有冬季气候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多雨特点,常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春秋温和,作物生长期长的气候特点。

(2)水文

滑坡区位于XX村北斜坡上,前缘高程约1320m左右。

滑坡区为坡状斜坡的阶梯状地貌,地表无径流、无常年流水冲沟,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大部分形成地表漫流、部分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2.1.3社会经济概况

XX市XX区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州区,西靠甘谷县,北连清水县。

地处东经106゜25´

--106゜43´

,北纬34゜06´

--34゜48´

,辖区面积3480平方公里,东西长123km,南北最宽处50km,是驰名中外的花牛苹果的故乡,有人口60万人。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区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努力下,全区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还存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度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增长不快、亏损企业亏损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等矛盾和问题。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汶川县映秀镇的“5.12”8.0级大地震震及由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使XX区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部分中断,房屋倒塌,民用、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XX滑坡区一带现居住有居民住户40多户,是XX村的旧村庄。

对XX滑坡进行工程治理,对保护XX城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确保滑坡区群众安居乐业及重要交通干道安全运行和XX区的社会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2地质环境

2.2.1地形地貌

-----------------------------------------------------------------------------见地质地貌扫描

2.2.2不良地质现象

区内山体基岩为反向坡,山体整体稳定性较好,未见有山体变形迹象,本次持续降雨后,工作区所在区域发生了多处崩滑及溜滑现象。

区内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滑坡,除滑坡体是勘查区内最大的不良地质体外,其余地块变形迹象不明显。

2.2.3人类工程活动

工作区所在范围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坡脚公路边坡开挖、居民修建住房及耕种、堆放弃渣等活动对坡体形态进行改变,影响坡体的稳定性。

近期内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

3、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3.1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类型及主要影响因素

3.1.1灾害体分布特征

XX滑坡位于XX至清水公路北侧,由单体滑坡组成,单体滑坡又由前部滑坡区(崩滑松散堆积体)和后部变形区(变形体)组成。

两单体滑坡平面形态整体上呈“舌状”。

滑坡地表形态较为复杂,滑坡区坡面起伏,前缘在上次5.12特大地震后发生裂缝,坡面较陡,坡度35~60°

,中部及后部坡面相对平缓,且多级平台陡坎,坡度15~46°

该滑坡边界:

滑坡区后缘以对内巷道裂缝位置为界,高程约1430m,前缘位于公路内侧边坡底部,高程约1412m,滑坡左侧以冲沟为界,冲沟切割深度较浅,沟内为冲洪积物,未见基岩出露。

滑坡区由前部的滑坡区和后部的变形区组成,前部滑坡区后缘以已崩滑区后缘边界延后约5~10m,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底部为界;

后部变形区后缘以村内巷道裂缝位置为界,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中部漂石土层上边缘为界。

3.1.2滑坡规模

滑坡纵向长约180m、横向宽约175m,平面面积约1.42万m2,平均厚度为9m,总体积为17万m3,为中型滑坡。

在5.12特大地震作用下,滑坡体前缘发生了崩滑,崩滑松散堆积体纵向长约70米,横向宽约140m,体积约1.6×

104m3。

3.1.3灾害体物质组成与结构

①滑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Ⅰ号滑坡和Ⅱ号滑坡前部崩滑区松散堆积体均为碎块石土

后部变形区变形体滑体为表层的坡洪积层,其物质组成自上到下分别为:

为粉质粘土夹碎块石,厚3.0~10.0m,褐黄至灰绿色,土石比为3∶7~4∶6,碎块石岩性为泥盆系月里寨群,为灰褐色或灰色粉砂岩、板岩和灰绿色千枚岩等,碎石粒径一般为2~5cm,黄块石块径一般为10~30cm,少量块径达1m,块石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中~强风化,骨架结构充填粉质粘土,土干~稍湿~湿,可塑~硬塑。

土体结构表层较松散、下部稍密~中密。

②滑面(带)结构特征

滑坡区无明显滑带,可能存在的潜在滑动面为土岩界面和土体分层界面(坡洪积碎石土和冲洪积碎块石土界面),因此,其潜在滑动面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与滑体土基本相同。

③滑床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Ⅰ号滑坡和Ⅱ号滑坡潜在滑动面均为土岩接触面,滑床为泥盆系月里寨群中部灰绿色千枚岩,岩体较,抗风化能力较差,岩层为倾向北西的单斜岩层。

千枚岩为泥质粉砂岩,泥质、钙质胶结,千枚岩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裂隙较发育,岩石呈中-强风化。

3.1.4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由于汶川县降雨量较少,降雨强度不大,气候较为干燥,勘查区基本无地表水。

降雨后地表水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源,无地表径流。

2)地下水

滑坡区地下水按赋存特征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风化网状裂隙水。

勘查区内的土层即滑体土主要为坡洪积碎石土(Q4dl+pl)和冲洪积碎块石土(Q4al+pl),为含母岩碎屑的粉质粘土、碎石夹粉质粘土、卵石土等。

在碎石含量较多的滑体土中孔隙相对发育,雨季在局部地段可形成上层滞水,孔隙水的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

由于坡残积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夹碎石,透水性较好,其中所夹碎石分布不均,孔隙发育程度不一,含水亦不均匀,在雨季,滑体土中形成潜水,但不能形成均匀统一的潜水位。

基岩风化裂隙水水量也很小,仅见湿润状。

滑坡体内无地下水位线,因此不需对地表地下水简分析与侵蚀性。

3.1.5主要变形特征

据勘查资料,滑坡可见变形破坏的痕迹,主要表现在地面拉裂、局部崩滑等现象。

该滑坡在5.12大地震作用和近期降雨作用下,目前变形特征较为明显。

Ⅰ号滑坡和Ⅱ号滑坡变形迹象相似,变形主要表现为前部滑坡区的崩滑、张拉裂缝发育和后部变形区的张拉裂缝发育。

5.12特大地震引起了滑坡区前缘发生了大规模的崩滑,崩滑堆积体掩埋了滑坡前缘的公路(G213线),为保证公路的运行,当地公路部门在勘查工作期间已对公路上的崩滑体进行了清除,但由于只是对崩滑体进行局部措施,而未对整个崩滑体进行有效措施,勘查工作期间仍然不时有小型崩滑、落石掉块等现象发生。

已崩滑边界上部自发生前部发生崩滑后的牵引作用发育了大量张拉裂缝,在滑坡区后缘,拉裂缝明显,张开宽度10~25cm不等,并有上下错动,但延伸长度不长约17m。

在Ⅰ号滑坡的滑坡区左侧处出现羽翼状裂缝,裂缝张开宽度7~38cm,间距约1~1.6m。

滑坡区在余震和降雨作用下,变形仍在继续,且在勘查工作期间仍不时发生小型崩滑和裂缝不断增大的现象。

5.12地震后,由于地震作用使得后部变形区中后部出现大量张拉裂缝,在变形区后缘处,拉裂缝明显,张开宽度较大,上下错动也较大,探槽工程追踪最深为2.2m,但延伸长度不长,贯通性不好。

在变形区中部台阶上出现多处张拉裂缝,裂缝走向大致与坡面方向垂直,张开宽度大小10~35cm,局部有上下错动,延伸长度不大且裂缝较为不贯通。

由于降雨及余震的作用,变形区裂缝在勘查工作期间仍在进一步发展发育。

整体上,滑体内发生的地面变形裂缝的走向以近似垂直坡面方向为主,但裂缝主要为地表不均匀变形在地震作用引起的变形裂缝。

3.1.6影响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金洞子滑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震作用、水的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1)地形地貌

金洞子滑坡地处中低山之间相夹持的河谷斜坡地带,为岷江左岸的一级阶地斜坡地带,地形总体东高西低,斜坡坡度较大,为滑坡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地层岩性

第四系覆盖层结构较松散,易渗水,其物质组成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组成的碎石土,其强度较低,当其含水量较大时,抗剪强度将进一步降低,易沿与第四系残坡积覆盖层和基岩之间存在的力学性质差异性面产生滑移。

斜坡下覆基岩主要为千枚岩,遇水易软化,抗剪强度低,可能沿强风化岩层面上下的不同结构岩层之间存在的力学性质差异性面产生滑移。

(3)地震作用

在本次5.12特大地震作用下,滑坡体前部已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崩滑,崩滑后使得滑坡前部临空面进一步增大,同时,地震使得斜坡体表层覆盖层更加松散,有利于滑坡进一步变形破坏。

(4)水的作用

水是产生滑坡的重要因素,暴雨或持续降雨将造成滑体岩土体饱水,增大岩土体重度,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导致坡体稳定性降低;

同时静、动水压力对坡体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可能导致坡体的失稳破坏。

(5)人类工程活动

滑坡体前缘公路边坡开挖改变了坡体的原始地形,对坡体前缘卸荷,减小了滑体阻滑力,从而降低滑坡的稳定性。

3.2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3.2.1崩滑松散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滑坡区目前已发生了崩滑,崩滑松散堆积体目前一直有溜滑、落石、滚石现象发生,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地震和降雨作用将导致堆积体的进一步崩滑,直至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斜坡(沿自然休止角坡面稳定)。

未发生崩滑的区域为阶地前缘构造的自然斜坡,物质组成为冲洪积碎块石土和漂卵石层互层结构,分层界面明显,漂卵石层呈水平带状分布,本次特大地震后未发生崩滑,只是表层松散体发生崩落,考虑其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斜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但由于地震的影响,目前斜坡表层松散,碎块石的细小颗粒和漂卵石层表层沿坡面落石、滚石现象。

而滑坡区的进一步崩滑将可能削弱已崩滑后缘边界上部表层土体的阻力区,使上部表层土体丧失部分阻力,从而发生表层溜滑。

因此,对崩滑区在地震及降雨作用下的进一步崩滑进行防护,对已有的崩滑松散体是很有意义的。

采用类比法及经验法中的碎石土斜坡自然稳定坡角(自然休止角)预测斜坡查表法对滑坡区松散堆积体进行稳定性预测。

选取1-1′剖面、2-2′剖面和3-3剖面对斜坡进行稳定性预测。

崩滑松散堆积体,结构松散,坡度容许值取1:

1.25,由于目前崩滑松散堆积体的坡角都大于1:

1.25,因此崩滑松散体目前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降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将可能再次发生大规模的崩滑。

3.2.2Ⅰ号滑坡右侧前缘未崩滑斜坡稳定性分析

Ⅰ号滑坡右侧,未发生崩滑的自然斜坡由于其物质组成为洪积层和冲洪积的混合堆积,为阶地前缘堆积构造,其物质组成为碎块石土夹漂卵石层,漂卵石层呈水平带状分布,无发生崩滑的条件,在本次特大地震作用下也未发生大规模的崩滑,只是表层松散体的剥落,但考虑地震后斜坡表层松散,斜坡坡度较大,目前斜坡表层的碎块石中的细小颗粒和漂卵石一直在发生沿斜坡的飞石、滚石现象。

而对于斜坡整体,在本次特大地震后,未发现斜坡顶部有裂缝等变形迹象,且从汶川国道213线沿线有多处类似的稳定阶地斜坡情况来看,说明该斜坡整体为稳定的。

因此,Ⅰ号滑坡右侧前缘未崩滑斜坡由于是阶地结构,其整体为稳定的,但表层由于地震后较松散,局部不稳定。

3.2.3残留滑坡体和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3.2.3.1计算剖面确定

本次计算以I号滑坡1-1′剖面、2-2′剖面和II号滑坡3-3′剖面为计算剖面,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计算,以分析各剖面的稳定状态。

3.2.3.2计算工况及荷载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滑坡等级II级,暴雨工况以20年一遇(5%频率)暴雨考虑;

工作区处于Ⅷ度区,地震加速度为0.20g考虑。

滑坡稳定性及各滑块的剩余下滑力验算,采用以下工况:

工况1:

自重+地表荷载

工况2:

自重+地表荷载+暴雨

工况3:

自重+地表荷载+地震

3.2.3.3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法。

按折线滑动面将土体分成条块,假定条间力的合力与上一条土条底面平行,然后根据各分条力的平衡条件,逐条向下推求,直至最后一条土条。

假定土壤孔隙水压力按线性分布时:

式中:

推力传递系数;

个条块末端的滑坡推力(kN/m);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个条块地下水位线以上土体天然重量(kN/m);

个条块土体两侧静水压力的合力

个条块土体底部孔隙水压力图3.4孔隙水压力计算示意图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内摩擦角(°

);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倾角(°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单位粘聚力;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长度;

其中孔隙水压力的计算说明见图3.4。

3.2.3.4计算成果

(1)I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

以主剖面2-2′剖面为例,2-2′剖面的滑动模式有以下三种:

模式一:

变形体整体沿岩土界面滑动从高程约1375.5m处(C剪出口)剪出破坏,为整体滑动破坏。

模式二:

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1396.5m处滑体土层最薄处(B剪出口)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

模式三:

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1413m处滑体土层最薄处(A剪出口)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

变形体稳定性计算简图见下图(图3.5),按照上述计算工况和参数选取原则进行计算取得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3.2。

图3.1 I号滑坡变形体2-2/剖面滑动模式

表3.2 I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计算剖面

计算工况

稳定系数

安全系数

剩余下滑力(KN)

2-2/剖面

A剪出口

工况1

1.65

1.15

工况2

1.62

1.10

工况3

1.06

71

B剪出口

1.63

1.60

1.05

288

C剪出口

1.23

1.21

923

1-1/剖面

1.58

1.55

1.12

根据滑坡稳定状态划分,由表3.2可知,I号滑坡变形体1-1/剖面和2-2/剖面的整体在天然和暴雨工况下均为稳定,在地震工况下为基本稳定;

2-2/剖面局部在所有工况下均为稳定。

因此,对于变形体来说,其总体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

(2)Ⅱ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

Ⅱ号滑坡的3-3′剖面的滑动模式有以下四种:

变形体整体沿岩土界面滑动从高程约1750m处(D剪出口)剪出破坏,为整体滑动破坏。

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1364m处滑体土层最薄处(C剪出口)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

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1373.5m处滑体土层最薄处(B剪出口)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

模式四:

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1377m处滑体土层最薄处(A剪出口)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

变形体稳定性计算简图见下图(图3.6),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3.3。

图3.6 Ⅱ号滑坡变形体1-1/剖面滑动模式

表3.3 Ⅱ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3-3/剖面

2.33

2.00

1.20

1.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