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056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实验.docx

五年级上册实验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

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

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记录单:

 

小石块

泡沫块

回形针

蜡烛

带盖空瓶

苹果

橡皮

我的预测

 

 

 

 

 

 

 

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

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备注:

1、预测的理由记录比较烦琐,建议让学生口头交流即可。

2、观察物体的沉浮一律采用先放入中再看物体的沉浮。

 

实验名称:

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

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备注: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串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中得出增加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

3、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实验名称: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课题和页码: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5-6面

实验目的:

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

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

实验步骤: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也可以这样说: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备注:

若没有相关的配套材料,可用一个带盖的小瓶子和沙子来做第一个实验,用天平称量出相同重量的几个物体做第二个实验。

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名称:

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会用烧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

橡皮泥、烧杯、水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

2、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预测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记录沉浮状态和排开的水量。

3、把同样体积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实心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预测沉浮后再实验观察,记录排开的水量。

4、用同样体积的橡皮泥作成其他的形状(船形、饺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尝试让马铃薯浮起来,记录排开的水量。

5、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现象和结论:

只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改变排开的水量,橡皮泥在水水中是浮的。

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备注:

1、实验用的橡皮泥建议用防水性能较好的工业橡皮泥,真的要用一般的彩泥建议分别用一种颜色制作一种形状。

2、烧杯的刻度不容易准确的观察排开的水量,可以贴一张打印好的小刻度纸。

橡皮泥造的船装载量有多大

实验名称:

橡皮泥造的船装载量有多大

课题和页码:

《造一艘小船》第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排开的水量。

3、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实验器材:

橡皮泥、垫圈、水槽

实验步骤:

1、讨论造船方案,怎样尽可以让自己的小船载重量大。

2、提供相同体积的橡皮泥,分组实验。

3、进行组际比赛,记录各小船的载重量。

4、总结概括载重比赛中的科学原理。

现象和结论:

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备注:

1、载重量的多少不仅和排开的水量有关,还与船体牢固、摆放垫圈手法有直接关系。

2、实验中排开的水量比较难测量,故实验记录不作要求。

 

实验名称:

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

《浮力》第13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能运用浮力和重力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实验器材:

大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秤测量大块泡沫块的重量。

2、在烧杯里加入200毫升的水,按书本13面的实验图组装好测量装置。

3、测出泡沫块小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4、测出泡沫块大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5、测出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6、整理分析数据,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

泡沫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或:

泡沫块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备注:

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

2、泡沫块的大小要合适,太小数据对比不明显。

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基本上测量不出自重,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

 

浮力

实验名称:

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

《浮力》第14面

实验目的:

1、知道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知道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受到的浮力不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

大小不同的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利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2、先测量大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3、测量中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4、测量小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

备注:

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

2、泡沫块的大小对比要明显。

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测量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块都显示不出自重,故建议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实验名称: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课题和页码: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第15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能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下沉的原因。

实验器材:

水槽、弹簧秤、大块橡皮(或钩码)、细线

实验步骤:

1、测量大块橡皮在空气中的重力。

2、测量大块橡皮小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3、测量大块橡皮大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4、测量大块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备注:

1、橡皮自重一项不放在表格中,以免学生误解。

2、要让学生明白上浮和下沉物体浮力的不同计算方法:

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重力-拉力,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重力+拉力。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17面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类别:

演示实验+体验实验

实验器材:

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各一杯分别标上序号,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教师演示,把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中,观察沉浮。

2、学生猜测马铃薯时沉时浮的原因。

3、学生分组选一种液体做滴液加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

有许多液体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备注:

1、准备不同的液体,比如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很有意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让马铃薯浮起来的不一定是盐水。

2、可在此强调酒精灯的规范使用。

 

实验名称: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课题和页码: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18面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器材:

盐、烧杯、马铃薯、玻璃棒、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把马铃薯放入观察沉浮。

2、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3、重复第2个步骤,继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在水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备注:

一平勺盐的测量方法是先用不锈钢调羹舀满盐,再用尺子在刮过

 

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实验名称:

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器材:

弹簧秤、钩码、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等

实验步骤:

1、测出钩码在空气的重力。

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力。

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备注:

1、注意弹簧秤的调0。

2、浓盐水、浓糖水的浓度要大些,使实验对比更明显。

 

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实验名称:

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课题和页码: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20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实验器材:

量筒、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天平

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放在烧杯里,用天平称出马铃薯的重量。

2、把马铃薯放入量筒,利用测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测出马铃薯的体积。

3、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清水的重量。

4、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浓盐水,并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浓盐水的重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

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备注:

1、本实验需要用到量筒和天平,如何规范使用要向学生做一简单说明。

2、可联系前一课马铃薯在淡盐水中没有浮起来,说明淡盐水比同体积的马铃薯要轻。

 

实验名称:

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课题和页码:

《热起来了》第27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3、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

衣服、温度计、书本、一小瓶温水

实验步骤:

1、测量书本在空气中的温度。

2、测量书本包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3、测量一小瓶温水在空气中的温度。

4、测量一小瓶温水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备注:

1、温度计一定要准确,要和室温保持一致。

2、衣服的测量要避免体温的干扰。

 

实验名称:

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课题和页码:

《给冷水加热》第2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实验器材:

天平、酒精灯、试管、气球皮、夹子、烧杯、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

1、装满一试管冷水并把试管口用气球皮包紧。

2、用天平称出装满冷水的试管的重量。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冷水。

4、用天平称出加热后试管的重量。

5、把包了气球皮的试管先后放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观察变化。

6、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实验记录单:

 

加热前的重量

加热后的重量

放入冷水杯中

看到的现象

放入热水杯中

看到的现象

装满水的试管

 

 

 

 

现象和结论:

加热前的冷水和加热后的热水重量没有改变。

备注:

1、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加热时不要把试管口对准人。

实验名称:

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课题和页码:

《液体的热胀冷缩》第30-31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实验器材:

烧瓶、烧杯、带塞子的玻璃管、冷热水、红墨水

实验步骤:

1、在烧瓶中装满滴加了红墨水的水,塞上带玻璃管的塞子,使水满上玻璃管,并在水的最高处做上记号。

2、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备注:

1、加红墨水和用玻璃管目的是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2、橡胶塞要塞紧,水装好后要在玻璃管露出一小段。

 

实验名称: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课题和页码:

《空气的热胀冷缩》第33-34面

实验目的: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能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实验器材:

锥形烧瓶、大烧杯、气球、冷热水

实验步骤:

1、在空锥形烧瓶口套上一个气球。

2、把套上气球的锥形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取出锥形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在热水中时气球膨胀起来了,在冷水中时气球瘪下去了,说明气体会热胀冷缩。

备注:

1、把放入常温的水观察这一环节省略,以便实验现象更明显。

2、在做本实验之前,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烧瓶上插玻璃管、试管上蒙气球皮等,比较不同实验的效果。

 

 

实验名称:

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

课题和页码:

《金属热胀冷缩吗》第36面

实验目的:

1、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知道许多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实验器材:

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水槽

实验步骤:

1、演示在常温下铜球能顺利地通过铜环。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然后把加热后的铜球放在铜环上,观察现象。

3、将铜球取出放入水中冷却,再把冷却后的铜球套进铜环。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

加热前的铜球能通过铜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重新冷却后的铜球又能通过铜环,说明铜能热胀冷缩。

备注:

1、铜球要加热到足够的温度,以便保证实验顺利完成。

2、禁止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

 

实验名称: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课题和页码:

《热是怎样传递的》第39面

实验目的: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

2、能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3、能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实验器材:

铁丝、火柴棒、蜡、铁架台、酒精灯、金属圆片等实验记录单:

实验步骤:

1、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

2、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3、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备注:

用蜡粘火柴时尽可能要均匀,或者也可以用蜡环来做这个实验。

 

实验名称: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课题和页码:

《热是怎样传递的》第40面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实验器材:

蜡、铁架台、酒精灯、金属圆片

实验步骤:

1、在两片金属圆片上涂上蜡并先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2、用酒精灯在第一块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

3、在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

4、用文字或者图示记录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在金属圆片中心加热时蜡从中心开始先融化,然后逐渐向边缘融化。

在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时蜡从加热点先开始融化,然后呈扇形状向金属圆片的另一侧逐渐融化。

 

实验名称:

传热比赛

课题和页码:

《传热比赛》第42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3、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实验器材:

塑料勺、木勺、钢勺、热水,金属传热演示器、酒精灯、火柴、蜡

实验步骤:

1、把塑料勺、木勺、钢勺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会用手分别感觉手柄的温度。

2、讨论实验现象,联系生活说说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3、在金属传热演示器上粘上火柴,并用酒精灯加热这端。

4、观察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有的物体容易导热,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热。

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不同,传热性能铜最快、铝其次、铁最慢。

备注:

1、塑料勺、木勺、钢勺的对比实验不够规范,故仅作学生体验活动,只要塑料勺和木勺不容易导热,钢勺容易导热就可以了,不要去区别塑料勺和木勺谁更容易导热。

 

实验名称:

哪个凉得慢些

课题和页码: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43面

实验目的:

1、知道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实验器材:

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在三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

2、用手摸三个杯子的外壁,感受温度的变化。

3、几分钟后推测三杯水的温度是否一样,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出各自的温度。

4、记录和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刚倒入热水时用手摸,不锈钢杯的外壁感觉最烫。

几分钟后测量,不锈钢杯中的热水温度最低。

不锈钢、陶瓷、塑料的传热性能(保温性能)不同,传热性能好的则保温性能差。

备注:

1、三个杯子的大小、厚薄要尽可能相同。

2、温度计要进行挑选,测三杯水的温度时要同时进行测量。

 

实验名称:

做保温杯比赛

课题和页码: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44面

实验目的: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实验器材:

带盖杯子、毛巾、塑料泡沫、热水、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同样的不锈钢杯中倒入相同温度同样数量的热水,并测量出热水的温度。

2、一杯不盖盖子,一杯盖上盖子,一杯盖上盖子后在外面包上毛巾。

3、10分钟后同时测量出三个杯子中热水的温度。

4、整理分析相关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开始温度

10分钟后温度

降温多少

我们的发现

无盖的杯子

 

 

 

 

杯上加盖

 

 

 

加盖、外包毛巾

 

 

 

杯子嵌入泡沫块中

 

 

 

 

 

 

 

 

 

 

 

现象和结论:

传热性能差的材料保温性能好。

备注:

有时间有条件还可以做保藏冰块实验,这样保温的概念就更完整了。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实验名称:

用光影来计时

课题和页码:

《太阳钟》第53面

实验目的:

1、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2、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3、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被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

实验器材:

阳光、细木棒、尺、指南针

实验步骤:

1、将一根细木棒竖直插在有阳光的地上。

2、测量记录细木棒的长度和方向。

3、每隔一定的时间重复测量一次。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时间

 

 

 

 

细木棒长度

 

 

 

 

细木棒方向

 

 

 

 

现象和结论:

上午,阳光下的物体影子会越来越短,正午达到最短,下午物体影子又会逐渐变长。

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方向从西逐渐向北再向东。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备注:

本实验建议布置学生在周末完成,也可以在学校布置骨干学生完成。

 

实验名称:

滴漏实验

课题和页码:

《用水测量时间》第55面

实验目的:

1、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2、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根据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10、50、300毫升的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实验器材:

盖上有小孔的饮料瓶、量筒、铁架台、计时器

实验步骤:

1、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

2、在瓶子里装300毫升的水,下面用量筒接住从瓶子中漏出的水。

3、观察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重复两次。

4、观察记录量筒的水积聚到10毫升和50毫升时,分别需要的时间。

5、观察记录漏完全部3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

6、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基本相同。

量筒的水积聚到50毫升的时间比积聚到10毫升所需的时间的5倍还要多。

漏完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