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823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

《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仪器分析复习题Word下载.docx

三、计算题

1计算

⑴2500cm-1波数的波长(nm)

(2)Na588-995nm相应的能量(eV)

(3)670.7nmLi线的频率(Hz)

2.计算下列各种跃迁所需的能量范围(eV)及相应的波长范围

(1)原子内层电子跃迁

(2)原子外层电子跃迁

(3)分子的电子跃迁

(4)分子振动能级跃迁

(5)分子转动能级跃迁

3•阐述为什么原子光谱为线光谱,分子光谱为带光谱。

如果说原子光谱谱线强度分布也是峰状的,对吗?

为什么?

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名词解释

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和助色团吸收曲线标准曲线末端吸收试剂空白

2•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可用哪几种符号表示,各代表什么含义?

3.什么是朗伯-比尔定律?

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4.简述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5.什么是吸收曲线?

制作吸收曲线的目的是什么?

6.在分光光度法中,为什么要控制溶液的透光率读数范围在20%?

65%之间?

若T超出上述范围,应采取何种措施?

7.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基本功能。

8.每100mL中含有0.701mg溶质的溶液,在1cm吸收池中测得的透光率为40.0%,试计算:

(1)此溶液的吸光度。

(2)如果此溶液的浓度为0.420mg/100mL,其吸光度和百分透光率各是多少?

第四章红外分光光度法

1.分子吸收红外光发生能级跃迁,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2.何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3.下列化合物能否用红外吸收光谱区别,为什么?

253nm(340),红外光谱见课本P81,是解析其结构

5.影响谱带位置的因素有哪些?

O

II

E.

NH—C—C三CH

第五章荧光分析法

1.如何区别荧光、磷光、瑞利光和拉曼光?

如何减少散射光对荧光测定的干扰?

2.若一种化合物能发射荧光和磷光,则该化合物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磷光发射光谱最大波长的顺序如何?

3•为什么发射磷光的时间要比发射荧光的时间迟?

4.何谓荧光效率?

具有哪些分子结构的物质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第六章原子光谱法

1.原子吸收光谱与分子吸收光谱有何区别?

2.火焰原子吸收法有哪些局限性?

3影响原子化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减免?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光路结构有何不同?

为什么?

5•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元素M时,由一份未知试样得到的吸光度为0.435,在9mL未知溶液中加入1mL100ppm的M标准溶液。

这一混合液得到的吸光度数为0.835,问未知试样中的M浓度是多少?

第七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1.哪些类型的原子核能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哪些核不能?

举例说明。

2.某核的自旋量子数为5/2,试指出该核在磁场中有多少个磁能级?

并指出每种磁能级的磁量子数。

3.在强度为2.4T的磁场中,1H、13C、1乍原子核的吸收频率各是多少?

4.什么是化学位移?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有哪些?

1

5.某化合物在100MHZ核磁共振仪上测得H-NMR谱图有一S2.的信号,若用300MHz的仪器测定,该信号的化学位移是多少?

6.某化合物H-NMR(100MHz,CDCI3)谱图上△S为1的两个信号的共振频率差值为多少?

第八章质谱法

1、判断分子离子峰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在质谱图上,离子的稳定性和相对强度的关系怎样?

第九章波谱综合解析

1.综合解析中常用的波谱学方法有哪些?

2简述综合解析的程序。

第十章色谱法概论

1、色谱法中,哪些参数可用于定性?

哪些参数可用于定量?

2、评价色谱柱效常用哪些参数?

3、简述影响柱效的原因有哪些?

4、什么是分离度?

如何提高分离度?

5、在一根理论塔板数为8100的色谱柱上,测得异辛烷和正辛烷的调整保留时间为800秒和815秒,设(k+1)/k试问:

(1)上述两组分在此柱上的分辨率是多少?

(2)假定调整保留时间不变,使R=1.5,所需要的塔板数是多少?

6某色谱柱长为Im,已知某组分在此柱上峰的底宽为40秒,保留时间为400秒,计算此柱的理论塔板数及塔板高度。

7、某色谱柱长100cm,流动相流速为0.1cm/秒,已知组分A的洗脱时间为40分钟,求tM及组分A的k为多少?

1^一章经典液相色谱法

1.回答下列问题:

(1)经典液相色谱中最常用的吸附剂有哪些?

其最适于分离哪类物质?

(2)混合物样品用吸附柱色谱分离时,出柱顺序能否预测?

哪种组分最先出柱?

(3)以吸附剂氧化铝为固定相,含25%苯的石油醚为流动相,分离顺、反偶氮苯,哪种化合物先出柱?

(4)已知吗啡、可待因和蒂巴因的Rf值各为0.07、0.51和0.67,试问在吸附色谱分离中何者的平衡常数最大和最小?

2.计算题

(1)在吸附色谱柱上分离麻黄碱与d-伪麻黄碱时,已知洗脱剂流出色谱柱的时间为1分钟,麻黄碱与d-伪麻黄碱的容量因子各为500和600,试求两者的保留时间各为若干?

何者有大的K值?

(2)有两种性质相似的组分A和B,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用纸色谱分离时,它们的比移值分别为0.45和0.63。

欲使分离后两斑点中心间距离为2cm,问滤纸条至少应为多长(起始线距底边为2cm)?

(3)X、丫、Z三组分混合物,经色谱柱分离后,其保留时间分别为:

tR(X)=5

分钟,tR(Y)=7分钟,tR(z)=12分钟,不滞留组分的洗脱时间tM=1.5min。

试求:

①丫对X的相对保留值是多少?

②Z对丫的相对保留值是多少?

③丫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容量因子是多少?

④X对丫的容量因子之比是多少?

(4)组分A在薄板上从样品原点迁移7.6cm,溶剂前沿移动到样品原点以上16.2cm,试求:

①组分A的Rf值;

②在相同的薄板上,溶剂前沿移动到样品原点以上14.3cm,组分A的斑点应在此薄板上何位置?

第十二章气相色谱法

1.怎样评价气相色谱柱效能?

2.分离度为什么可以作为衡量两组分分离情况的指标?

3.VanDeemte方程对我们选择哪些实验条件有指导意义?

4.固定液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5气相色谱检测器的分类有哪几种?

6.热导池检测器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是什么?

7.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原理是什么?

8.什么是归一化法?

采用该法的条件是什么?

9.什么是内标法定量?

其优缺点是什么?

10.某试样中含对、邻、间甲基苯甲酸及苯甲酸,并全部都在色谱图出峰,

各组分相对重量、校正因子和色谱图中测得各峰面积列于下,用归一化法求出各组分的百分含量(P%)。

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1•如何选择HPLC的分析条件以增加柱效?

2•高效液相色谱仪由哪几大系统组成?

各有什么作用?

3.何为化学键合相,有哪些类型?

分别用于哪些液相色谱法中?

4.试讨论影响分离度的各种因素,它们对R的影响有何差别?

5.试述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及其优缺点。

什么情况下才可用内标法或者外标一点法?

6•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泵的要求是什么?

7•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对流动相有何要求?

如何选择流动相?

8.采用梯度洗脱的优点是什么?

9.设A、B两组分在已知色谱柱上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13.56分钟、14.23分钟,死时间为1.32分钟,请计算B组分的容量因子。

当色谱柱理论塔板数为5062时,计算A、B两物质的分离度。

10.将内标物A与组分I配成混合液,进行色谱分析,测得内标物A量为

0.43卩g寸的峰面积为4000,组分I量为0.65卩时的峰面积为4500,求组分I以内标A为标准时的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第十四章高效毛细管电泳

1•名词解释:

高效毛细管电泳;

电泳淌度;

电渗淌度;

表观迁移速度;

表观淌度;

CZE;

MEKC;

CGE;

CEC。

2简述HPCE分离机制和特点及其与HPLC的区别?

3.CZE与MEKC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当把正离子、负离子、中性分子从阳极注入毛细管内时,各种粒子的出峰顺序如何?

5.设某髙效毛细管电泳系统的电压V=25KV,柱长L=58cmj=52cm,扩散系数=2.0>

10-9m2/s,通过柱的时间是10分钟。

求理论塔板数。

6•求某物质通过一HPCE系统所需的时间。

(1)设为中性分子;

meo=1.310-8

282

m/(V?

s),V=25kV,L=60cm,■=52cm;

(2)设为阴离子:

1.6X0-m/(Vs),其余同

(1);

(3)设为阳离子:

mep=8.1K0-8m2/(Vs),其余同

(2)。

7.CZE系统的毛细管长度L=65cm,由进样器至检测器长度■二58cm,分离电压V=20kV,扩散系数D=5.0X10-9m2/s。

测得某中性分子A迁移时间是9.96分钟。

(1)求出该系统的电渗淌度;

(2)求电泳淌度为2.0K0-9m2/(V?

s)的阴离子B的迁移时间;

(3)以A计算理论塔板数;

(4)求A与B的分离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