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832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枣庄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科学探究.

根据各个实验条件分析:

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

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

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

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

要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必须保证其他变量相同,如可燃物相同,都与氧气接触.

A、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

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A正确;

B、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

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

C、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

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C错误;

D、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

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A.

化学的学习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中总结归纳可燃性的一些物质,以便保存,使用和运输等.

(2014•枣庄)2014年“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的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的天然循环主要是通过物理变化完成的

B.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会造成天然水体的污染

C.天然水中硬水属于混合物,软水属于纯净物

D.天然淡水经过沉降、过滤、杀菌消毒等净化过程变成自来水

硬水与软水;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A、根据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进行分析;

B、根据水的污染途径进行分析;

C、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分析;

D、根据天然水的净化过程来分析.

A、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主要是水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上,转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正确;

B、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会造成天然水体的污染,故B正确;

C、硬水、软水都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自然界中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和消毒后即可得到自来水,故D正确.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水的相关知识,需加强记忆.

(2014•枣庄)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是的(  )

A.碘酒

B.澄清的石灰水

C.生理盐水

D.酒精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从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去分析解答.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A、碘酒是碘溶于酒精而形成的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澄清的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于水而形成的具有水均一、稳定性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

C、生理盐水是食盐溶于水而形成的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不符合题意;

D、酒精是纯净物,是一种物质,不属于溶液,故D符合题意.

由于题目要求选出不属于溶液的,故选D.

解答本题要掌握要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014•枣庄)在①分解反应;

②化合反应;

③置换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生成物中一定不含单质的是(  )

A.①②

C.①③④

D.②④

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利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分析产物的情况,据此分析解答.

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产物中可能含有单质,如双氧水的分解就是如此,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其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所以生成物中一定不含单质,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所以产物中一定含有单质,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所以化合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中一定不会含有单质.

故选:

D.

此题是对基本反应类型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应类型的特征.

(2014•枣庄)把X、Y两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Z、M的盐溶液中,实验结果如下表,其中“/”表示金属与盐不反应,“√”表示金属与盐能反应.

上述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Z、M、X、Y

B.M、X、Z、Y

C.Z、X、M、Y

D.Z、Y、X、M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与金属材料.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根据题意,把X、Y分别放入其他两种金属Z、M的盐溶液中,实验结果如表,X能够置换M,不能置换Z,说明X>M,X<Z,即Z>X>M;

Y不能置换Z和M,说明Y<Z,Y<M,因此X、Y、Z、M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Z>X>M>Y.

故选项为:

C.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014•枣庄)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t2℃时,把甲放入50g 

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B.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C.将t2℃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至0℃,析出甲最多

D.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A中,在t2℃时,把甲放入50g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50g

150g

×

100%≈33.3%,不等于50%;

B中,t1℃时,甲与丙有交点,因此甲的溶解度等于丙的溶解度,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C中,将t2℃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至0℃,析出甲最多,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较大;

D中,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因为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A、在t2℃时,把甲放入50g 

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33.3%,不等于50%,错误,符合题意;

B、t1℃时,甲与丙有交点,因此甲的溶解度等于丙的溶解度,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将t2℃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至0℃,析出甲最多,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较大,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因为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正确,不符合题意.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配制溶液和实验数据的处理问题,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

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014•枣庄)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

A.活性炭 

 

B.天然气 

C.熟石灰 

D.氮气 

E.小苏打

(1)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

(2)常用作燃料

B

(3)用作食品保护气

D

(4)用于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A

(5)用作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E

(6)上述物质物质在使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B、C、E

(至少填2种).

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常见气体的用途;

常用盐的用途;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1)熟石灰具有碱性,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填:

C;

(2)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常用作燃料,故填:

B;

(3)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用作食品保护气,故填:

D;

(4)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用于去除冰箱中的异味,故填:

A;

(5)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故填:

E;

(6)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反应,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苏打和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填:

B、C、E.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2014•枣庄)人体中的元素主要来自各种食物,因此,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利于维持各元素的相对平衡.钙元素可以通过蛋黄、骨汤等食物被人体摄入,它在人体中的存在形式是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如图1是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钙是人体必需的

常量

元素(填“微量”或“常量”).

(2)老年人缺钙易导致

(填字母)

A.贫血症 

B.骨质疏松症 

C.甲状腺肿大

(3)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20

,它属于

金属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4)羟基磷酸钙由

4

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

(5)如图2中与钙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1)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

(2)老年人缺钙易导致骨质疏松症;

(3)如图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即可解答;

(4)根据羟基磷酸钙的组成和钙的化合价来解答;

(5)钙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等来解答.

(3)由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可知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0,属于金属元素;

(4)羟基磷酸钙由4种元素组成,化合价为+2价.

(5)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与钙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C,

答案:

(1)常量;

(2)B;

(3)20;

金属;

(4)4;

+2;

(5)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2014•枣庄)某工厂废料中含有铜、氧化铜和碳中的一种或几种,按如下流程进行反应,请回答:

(1)操作Ⅰ的名称是

过滤

(2)A、C、D、E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C、D

(3)蓝色溶液B与锌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Zn+H2SO4=ZnSO4+H2↑,Zn+CuSO4=ZnSO4+Cu

(4)废料的成分是

Cu、CuO、C

物质的鉴别、推断;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框图型推断题.

根据工厂废料和过量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铜溶液,所以工厂废料中一定含有氧化铜,蓝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硫酸铜和稀硫酸,硫酸和锌反应会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所以E是氢气,F是硫酸铜、硫酸锌的混合物,固体A在空气中灼烧会生成气体C和固体D,所以A中含有木炭和铜,C是二氧化碳,D是氧化铜,然后结合题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工厂废料和过量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溶液,所以工厂废料中一定含有氧化铜,蓝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硫酸铜和过量的稀硫酸,硫酸和锌反应会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所以E是氢气,F是硫酸铜、硫酸锌的混合物,固体A在空气中灼烧会生成气体C和固体D,所以A中含有木炭和铜,C是二氧化碳,D是氧化铜.

(1)经过操作Ⅰ后得到了固体和液体,所以操作Ⅰ的名称是:

过滤;

(2)通过推导可知,A是木炭和铜,C是二氧化碳,D是氧化铜,E是氢气,所以属于氧化物的是:

C、D;

(3)通过推导可知蓝色溶液是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物,硫酸铜和锌反应会生成硫酸锌和铜,硫酸和锌反应会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Zn+CuSO4=ZnSO4+Cu;

(4)通过推导可知,废料的成分是:

Cu、CuO、C.

故答案为:

(1)过滤;

(2)C、D;

(3)Zn+H2SO4=ZnSO4+H2↑,Zn+CuSO4=ZnSO4+Cu;

(4)Cu、CuO、C.

本题难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2014•枣庄)今年我市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有三道考题:

①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②CO2的制取和收集;

③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考试的方法是由考生抽签确定考题,某同学抽签后完成实验的主要操作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集气瓶

(2)该同学操作有误的是

②③

(填序号).

(3)在第一步操作中,当观察到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填现象),说明气密性良好.

(4)该同学抽到的是第

题.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液体药品的取用;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1)从仪器和图和用途去分析解答;

(2)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事项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集气瓶的底部,去分析解答;

(3)从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去分析解答;

(4)综合操作过程可以看出是制取和收集气体去分析解答.

(1)由仪器和图和用途可知a为集气瓶;

集气瓶;

(2)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

①瓶塞倒放,②标签对准手心,③瓶口紧挨试管口,故②错误;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集气瓶的底部,以排净集气瓶内的空气;

故③错误;

②③;

(3)检查气密性,先把导管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

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故答案为: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4)综合操作过程可以看出是制取和收集气体,故答案为:

②.

本题综合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考查了药品的加入、气体的收集及仪器的整理等方面,是中考和重点之一.

(2014•枣庄)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马猜想:

溶质有NaCl、HCl、NaOH

小程猜想:

溶质只有NaCl

小宫猜想:

溶质有NaCl、HCl

小尚猜想:

溶质有NaCl 

NaOH

(1)老师认为小马的猜想是错误的,她的理由是

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方案设计】小程和小宫分别设计了如表方案验证各自的猜想.

方案设计者

方案步骤

方案预估现象

方案结论

小程

用一根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所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

pH=7

小程猜想正确

小宫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稀硝酸和硝酸根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小宫猜想正确

【方案评价】

(2)两位同学中

的方案正确.

【方案反思】

(3)请分析错误方案的原因

中和反应产物有NaCl,加入硝酸银溶液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说明是否有HCl

(都正确,不作答).

【拓展研究】

(4)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小尚的猜想正确,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pH>7

小尚猜想正确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碱的化学性质.

(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此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2)当容易的pH=7时,说明溶液显中性,溶质中不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氢;

(3)氯化钠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

(4)如果溶液的pH<7,说明溶液显酸性,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如果溶液的pH>7,说明溶液显碱性,溶质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1)老师认为小马的猜想是错误的,她的理由是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故填:

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2)两位同学中,小程的方案正确;

因为溶液的pH=7,说明溶液显中性,不含有氯化氢和氢氧化钠.

小程.

(3)因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所以无法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氢.

中和反应产物有NaCl,加入硝酸银溶液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说明是否有HCl.

(4)实验步骤:

用一根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所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

方案预估现象:

pH>7;

方案结论:

小尚猜想正确.

pH>7.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2014•枣庄)为了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该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有关实验数据如表.

反应前

反应后

实验数据

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

纯碱样品的质量/g

烧杯和其中混合物的质量/g

120

12

127.6

请计算:

(1)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

g.

(2)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20g+12g-127.6g=4.4g,

4.4.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2HCl+Na2CO3═2NaCl+H2O+CO2↑,

106 

44

4.4g

106

x

=

44

4.4g

X=10.6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6g

12g

100%=88.3%,

答: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